俞為民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南戲劇本的舞臺傳播形式不同于案頭讀本的傳播形式,舞臺傳播不僅有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且其受眾也十分廣泛,有男女老少、有識字和不識字的。民間藝人為適應舞臺演出的需要和不同層次、不同類型觀眾的觀賞要求,必須對原作的劇本形式加以改動,因此南戲劇本的舞臺傳播形式有著多樣性的特征。
南戲劇本的舞臺傳播形式大致可分為全本、刪節(jié)本、折子戲三種傳播形式。全本傳播,即是對原作不作刪減,全本演出。如在明清人的一些記載中,多有有關(guān)南戲全本戲演出的記載,如明袁中道《游居柿錄》載:
極樂寺左有國花堂,前堂以牡丹得名。記癸卯(萬歷三十一年)夏一中貴造此堂,既成,招(王)石洋與予飲,伶人演《白兔記》,座中中貴五六人皆哭欲絕,遂不成歡而別。
阮集之行人來,言及作宦事。予謂兄正少年,如演全戲文者,忽開場作至團圓;如予近五旬,譬如大席將散,插一出便下臺耳。①參見:袁中道《游居杮錄》(明天啟刻本)。
明張岱《陶庵夢憶》卷四“嚴助廟”載:
陶堰司徒廟,漢會稽太守嚴助廟也。歲上元設供,任事者聚族謀之終歲?!逡梗乖趶R演劇,梨園必倩越中上三班,或雇自武林者,纏頭日數(shù)萬錢,唱《伯喈》、《荊釵》。一老者坐臺下對院本,一字脫落,群起噪之,又開場重做。越中有“全伯喈”、“全荊釵”之名起此。[1]34
全本戲篇幅長,場次多,演出時間長,通常要演出一整天甚至晝夜連演,如明馮夢禎《快雪堂日記》記載:
吳中諸君演《姜詩》(《躍鯉記》)傳奇于舊廳,超宗作主,余觀未至半,俱入妙境,以倦欲臥,不及竟觀,已夜半矣。[2]192
明潘允端《玉華堂日記》載:
家中小廝與瞿氏老梨園合做,黃昏散。
家中梨園并口顧家三人做戲,一更散。
小廝與妓白四串戲,一更散。
蘇州大子弟六人同小廝做戲,一更已。
未赴三兒席,吳門戲子及小廝各做戲,抵暮散。
書房小坐,串戲,黃昏已。
申,串完《拜月庭》。
赴五兒席,二班戲,日晡散。
兩班戲子做戲,雞鳴散。①參見:潘允端《玉華堂日記》明稿本。
祁彪佳《祁敏公日記》中,也多有看全本戲至晚的記載,如:
(崇禎五年)五月十八日,……再赴阮旭青、凌茗柯席,觀《拜月》劇,同席為羅天樂、謝象三、錢瑞星、金楚畹,金去予亦先歸。[3]60
(崇禎五年)八月初三日,……值大雨,少憩,即出赴朱爾公招,陸聲甫不至,朱佩南先去,獨予偕吳五兄、丁天心觀《教子》劇,優(yōu)人甚佳,三鼓方歸。[3]79
(崇禎六年)二月十五日……邀李金峨、姜箴勝、丁印趨飲,席間邀張
三峨來晤,觀《香囊記》,客散已雞鳴矣。[3]125
(崇禎八年)十一月初二日,以王云岫之招,予棹舟早出,至則陳襄范先在矣。體中寒熱交作,予不為動,賓主酬酢,猶獨故也。延醫(yī)張景岳至,即于舟中診視,復就座觀《牧羊記》,及暮而歸。[3]183
(崇禎十一年)二月初十日,……少頃,與德公兄所邀周因仲、慶叔昆及其乃郎至,同游寓山,周戟伯續(xù)至,歸舉酌,演《石榴花記》,子夜方別。[3]318
南戲全本戲都為長篇,長的有四五十多出,短的也有二三十出。全本戲故事情節(jié)雖然豐富,但全本戲演出時間長,容易使觀眾產(chǎn)生觀賞疲勞,尤其對一般為謀生而忙于勞作的下層觀眾來說,通常是沒有時間從開頭看到結(jié)束的,并且對于演員來說,要從頭演到結(jié)束,也十分不易,如清芮賓王指出:
填詞太長,本難全演?!治栝扛铇?,曲未終而夕陽已下;瓊宴綺席,劇方半而雞唱忽聞。則此滔滔汩汩之文,終非到處常行之技,未免為優(yōu)伶所難。②參見:芮賓王《夢中緣跋》《玉燕堂四種曲》卷首,清刻本。
因此民間藝人就采用了刪節(jié)本的演出形式。所謂刪節(jié)本,就是刪去原作中一些過場戲或與次要人物有關(guān)的場次,但劇情仍保持著原本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如明嘉靖三十二年刊刻的《風月錦囊》所選收的一些南戲,便多是經(jīng)民間藝人改編后的刪節(jié)本,在所選收的劇目前,皆冠以“摘匯奇妙戲式全家錦囊大全”一語,如《摘匯奇妙戲式全家錦囊大全伯皆》《新刊摘匯奇妙全家錦囊拜月亭》《新刊摘匯奇妙全家錦囊呂蒙正》《新刊摘匯奇妙全家錦囊(趙氏)孤兒》等,所謂“摘匯”即是從原本中摘選部分場次,而又稱“全家”或“大全”,表明雖是選摘原本中部分場次,但劇情還是完整的,保持著全本戲的結(jié)構(gòu)。
如《荊釵記》,原作48出(《六十種曲》本),《風月錦囊》所收的《新刊摘匯奇妙全家錦囊荊釵》共21出,較原作精簡了27出,經(jīng)刪減后,原作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仍沒有改變,即還是圍繞著生、旦“合—離—合”這一結(jié)構(gòu)框架來設置和展開情節(jié),如將《風月錦囊》本與原作的出目作一比較:
表1 出目對照表
從以上的對比中可見,《風月錦囊》本雖較原作精簡了27出,但還是保持了原作生、旦之間“合—離—合”的情節(jié)線索,保留了原作的一頭一尾,即開頭的《副末開場》和最后1出的《夫婦團圓》以及中間敷演生旦“離”的《投江》出。這樣雖然刪減了部分情節(jié),縮短了篇幅,節(jié)省了舞臺時間,但又保持了原作的框架,沒有割裂之感。
在保持原作整體框架的基礎上,《風月錦囊》本對于原作的具體情節(jié)和場次作了較大的精簡和壓縮。一是精簡情節(jié)線索。原作中除了王十朋與錢玉蓮“合—離—合”這一主線外,孫汝權(quán)是一條副線,因其謀娶錢玉蓮,套改家書,致使錢玉蓮被逼投江,即造成了生、旦的分離。原本為了敷演這一副線,為其設置了一些場次,如與其相關(guān)的有《會講》《堂試》《遐契》《赴試》《套書》《搶親》《奸詰》,其中《遐契》《套書》兩出只有其一人出場。而《風月錦囊》本仍將孫汝權(quán)作為破壞王十朋與錢玉蓮的婚姻、造成兩人分離的動因,但將這一副線作了暗場處理,孫汝權(quán)只在《會講》出中出場,唱了一支【玉芙蓉】曲,此后便不再出現(xiàn),而原作所敷演的謀娶、套書、搶親等情節(jié),則是通過其他上場人物的唱念中來表現(xiàn)。這樣既精簡了場次,同時又更突出了生、旦的主線。
二是刪減原作中的一些過場戲或與一些次要人物相關(guān)的場次,如原作有《遣仆》《迎請》《分別》3出戲,敷演錢流行得知王十朋將要赴京應試,便遣李成去王家接十朋母與女兒來家同住,并助王十朋盤纏。王十朋告別眾人,上京應試。而《風月錦囊》本將這3出戲的情節(jié)壓縮在《迎婿納親》一出中敷演,刪去了《遣仆》《迎請》兩出,將這兩出的情節(jié),在《迎婿納親》出外(錢流行)的上場白中作了交代:“昨日叫李成去王家,接親母孩兒回來同住,至今未回?!倍谶@出戲中,一是演“納親”即錢流行迎接十朋母子與玉蓮到家;二是演“分別”即王十朋告別母親、妻子和岳父,上京應試,錢流行贈以盤纏。
又如原作有《發(fā)水》出,演錢載和赴福州上任途中,夜夢神仙授意,有一女子夜來投江,與其有義女之緣分,囑其撈救。《風月錦囊》本則刪去了《發(fā)水》出,而將這一出的情節(jié),在《抱石投江》(原作《投江》)出外(錢載和)的念白中作了交代:
(外)小娘子,俺是此處前任太守,今蒙圣恩,除授福建安撫,即日同夫人到臨任所。神人祝付,恰你與我有義女之分,如今只佐孩兒廝守,意下如何?(旦)深感相公見憐,此恩非淺。①參見:《善本戲曲叢刊》風月錦囊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三是精簡曲調(diào),對于保留的場次,《風月錦囊》本為了節(jié)省舞臺時間,也刪減了原作的曲調(diào)和曲文,如《風月錦囊》雖保留了原作開頭的《副末開場》和最后1出的《夫婦團圓》,但《副末開場》,只保留介紹劇情的【沁園春】詞,最后的《夫婦團圓》出,只有【駐馬聽】4曲。又如《慶誕》出,原作有14支曲調(diào),《風月錦囊》本則精簡為8曲。
表2 曲調(diào)運用對照表
又如《繡房》出,演玉蓮姑母來繡房勸說玉蓮許嫁孫汝權(quán),原作在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前,旦上場唱【戀芳春】【一江風】【前腔】,接著丑上場唱【青哥兒】1曲,然后再接唱4支【梁州序】曲,圍繞著嫁孫家還是嫁王家展開爭執(zhí)。而《風月錦囊》本只保留了原作中姑母勸說玉蓮、玉蓮與之相爭的四支【梁州序】曲。
《風月錦囊》本經(jīng)過了精簡與壓縮,既保持了原作以生旦的“合—離—合”的框架,同時又將原作的48出,壓縮成21出,節(jié)省了一半的舞臺演出時間。
折子戲,也是南戲舞臺演出的一種重要形式。無論是全本戲還是刪節(jié)本,若全本演出,篇幅長,場次多,演出時間長,要白晝連演才能演完一本戲。因此,精選其中一些劇情、表演技巧上有著特色的場次來演出。
折子戲,雖然也與刪節(jié)本一樣,是從原作中選摘部分場次,但從其內(nèi)容和形制來說,已不同于刪節(jié)本。一是在形式上,刪節(jié)本雖也是選摘,但還保持著原作的結(jié)構(gòu)框架,而折子戲所選的折子長短多少不一,不必顧及原作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二是全本戲和刪節(jié)本在重視舞臺表演藝術(shù)的同時,也顧及故事情節(jié),而折子戲更重視舞臺表演技藝,所選的場次的故事情節(jié)早為觀眾所熟悉,觀眾只是欣賞演員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技藝。
折子戲是明代中葉戲曲舞臺上興起的一種新的表演形式。折子戲這種表演形式的出現(xiàn),是在戲曲表演技藝發(fā)展到較高的水平即可以脫離故事情節(jié)之時才出現(xiàn)的,標志著戲曲的發(fā)展以及傳播以戲曲文學為主,轉(zhuǎn)移到以表演技藝為主的時期。觀眾的觀賞興趣,從故事情節(jié)為中心,轉(zhuǎn)移到了演員的表演技藝上,因此,南戲劇本的舞臺傳播也出現(xiàn)了折子戲的傳播形式。如在明代中葉的一些筆記以及文人的日記中,多有觀看南戲折子戲的記載,如明馮夢禎《快雪堂日記》載:
萬歷二十六年(1598)九月二十日,“徐生滋胄以家樂至,演《蔡中郎》數(shù)出,甚可觀,夜半始登舟”。[2]117
萬歷三十年(1602)四月初三,“程彥明陪陳夢萱來,留啜新,唱奏《春闈催赴》之一,諸姬奏曲于內(nèi)”。[2]174
明潘允端《玉華堂日記》載:
萬歷十六年(1588)五月二十九日,“小梨園串《伯喈》四折,三更散。”
萬歷二十年(1592)正月三十日,“書房小坐,串戲數(shù)出”。
萬歷二十二年(1594)四月初六日,“申,書房小坐,串完《金丸》,湯四官串《荊釵》二出?!?/p>
萬歷二十三年(1595)七月二十七日,“小廝串《尋親記》數(shù)出”。①參見:潘允端,《玉華堂日記》明稿本。
明據(jù)梧子《筆夢》記載了錢岱家樂的劇目及演出情形,其常演的劇目有《荊釵記》《躍鯉記》《琵琶記》《釵釧記》《西廂記》等10種,而常演的多是其中的一些折子,如曰:
以上十本,就中止摘一、二出或三四出教演。張樂時王仙仙將戲目呈侍
御(錢岱)親點,點訖登場演唱。侍御酡顏啼聽,或曲有微誤,即致意沈娘娘為校正云。
戲不能全本,每嫻一、二出而已。
如張素素。韓壬壬,則《蘆林相會》、《伯喈分別》其擅長也;張二姐與吳三三之《蕓項相罵》、《拷打紅娘》其擅長也;徐備瑤之張生,吳三三、周連璧之鶯鶯、紅娘,張素素之《汲水訴夫》,馮翠霞之《訓女》、《開眼》、《上路》等,尤為獨擅。②參見:據(jù)梧子著《虞陽說苑甲編》本(丁氏初園民國六年)中“筆夢”篇。
另外,明代中葉,與舞臺上新出現(xiàn)的折子戲演出形式相應的,還產(chǎn)生了許多選收南戲、戲曲折子戲選集,如《群音類選》《摘錦奇音》《詞林一枝》《吳歈萃雅》《樂府紅珊》《醉怡情》《樂府菁華》《玉谷調(diào)簧》《徽池雅調(diào)》《堯天樂》《八能奏錦》《時調(diào)青昆》《歌林拾翠》《滿天春》《萬曲明春》《月露音》《昆弋雅調(diào)》《賽徵歌集》《萬壑清音》《怡春錦》《樂府歌舞臺》《萬家錦》《玄雪譜》《萬錦嬌麗》等。這些選本所選收的都是南戲或傳奇一本戲的某些折子,又多又少,少至三四折,也可一二折,所選收的場次,也并不按照原來全本戲的整體結(jié)構(gòu)順序。
隨著折子戲這種表演形式的出現(xiàn),南戲的腳色體制和表演技藝都出現(xiàn)了變化。一是腳色不以生、旦為主角,其他腳色也可以成為主要腳色。無論是全本戲,還是小全本,都是以生、旦為主角,并以兩人的“合—離—合”為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其他腳色都是配角,即使有專場,也多是一些過場戲,是配合生、旦的“合—離—合”而設置的,而折子戲由于不是以生、旦為主角,不為生、旦的“合—離—合”的框架所局限,故各種腳色都得到了展現(xiàn),其按照不同的腳色,選擇相應的折子,加工改編后演出。如清代錢德蒼、玩花主人選編的折子戲選集《綴白裘》,便是按照不同的腳色來選取相應的折子,全書共12集,選收了80多部劇作的400多個折子,其中生、旦、凈、末、丑、貼、外等皆有各自的專折。在有些選折中,腳色的地位也因此出現(xiàn)了轉(zhuǎn)移,如原來以生或旦為主角的,轉(zhuǎn)移到了以丑或凈等其他配角為主。如丑腳,在南戲的7個腳色中,是一個配角,但在折子戲時期,出現(xiàn)了一些以丑腳為主、展現(xiàn)丑腳的表演技藝的折子戲。如《琵琶記》原作中的第26出《拐兒紿誤》出(《綴白裘》第10集收錄),折子戲作為單折戲演出后,與原作相比,無論是出場人物,還是在情節(jié)上,都作了較大的改編。原作《拐兒紿誤》從出目來看,似乎是專為扮演拐兒的凈設置的,但生(蔡伯喈)仍是這出戲的主角,如全出戲共九支曲,其中生唱五曲,凈唱兩曲。從具體情節(jié)來看,描寫拐兒進狀元府行騙的情節(jié)十分簡略,拐兒自報家門后,來到狀元府,自稱是從陳留來,帶來狀元家書。蔡伯喈聽了院子的通報后,便召進相見。拐兒遞上家書。蔡伯喈并沒有產(chǎn)生懷疑,當即寫下書信,并取出金珠,交與拐兒帶回陳留。由于情節(jié)過于簡略,使得扮演拐兒的凈這一腳色無用武之地,其特有的表演技藝得不到充分的展現(xiàn)。
折子戲則將這出戲改作以凈、丑為主的戲,一是增加了一個騙子,大騙、小騙,分別由凈、丑扮演。兩人得知蔡伯喈入贅牛府,正私下托人寄家書回去,并有銀子帶回,便造了一封假家書,一起去牛府拐騙。當來到牛府,先通過對院子的盤問,獲知蔡伯喈父母、妻子以及鄰居張大公的名字。因小騙(丑)是陳留郡人,有陳留口音,故小騙(丑)進入府內(nèi)行騙,大騙(凈)留在府門外等候。小騙(丑)見到蔡伯喈后,先是在回答蔡伯喈的盤問中露出了破綻,被蔡伯喈叫院子趕了出去,后取出假家書,并說出了蔡伯喈父母、趙五娘及張大公的名字。才打消蔡伯喈了疑慮,將家書及白銀三百兩交付給了小騙(丑)。小騙(丑)得到銀子后,瞞著大騙(凈),用紙包了一塊磚塊,假稱是銀子,給大騙(凈)拿著,自己則拿著真銀子溜走了。在這出戲中,為凈、丑增加了許多念白(蘇白)與科諢,如凈、丑兩人開頭在三郎廟相遇并合計去牛府打拐行騙的一段念白和科諢:
終朝拐騙過光陰,見人財物便欺心;若還晦氣撞著我,縱然不奪也平分。區(qū)區(qū)名字叫貝戎,綽號“三只手”。兩日街浪緝捕個多得勢,做弗得生意。打聽得一注大財香拉里,且到三郎廟里去許個愿心介。革里是哉。喂,廟祝!廟祝!嚇,無人拉里,三郎老爺,我是個——弗消說得,唔是曉得個。若是騙得個注大財香到手,一聲一世吃著弗盡。我買個大大能個三牲來祭獻。(拜介。凈伸二指介。丑)嚇嗄!我個弗曾到手,三郎老爺?shù)挂燃佣垲^。咦!手里個把扇子倒好,且借去用用介。(作拿扇,凈扯住介)在這里了?。ǔ螅┌⊙?,啊呀!(凈)好嚇!正要拿你們這班拐子小廝。拿鏈子來鎖他到五城兵馬司去。(丑)啊呀,苦惱嚇!救命嚇!小人元是好人家肚細,不拉騙子騙子了,留落拉里個。求老爹饒子小人罷。(凈)要我饒,拿出買命錢來。(丑)苦惱子,身邊半個低銅錢無得拉里。(凈)待我來搜一艘看。(搜介)這狗頭果然沒有,虧得遇了我,若遇著別人,就是個死!造化你,去罷。(丑)多謝老爹![4]189-190
反之,對于生(蔡伯喈)的戲份作了精簡與壓縮,生在這出戲中只唱了一支引子(【鳳凰閣】)和一支過曲(【駐馬聽】),凈、丑則成為這出戲的主角。
又如《南西廂·游殿》原作(《六十種曲》本)第5出《佛殿奇遇》,《綴白裘》第7集收錄了這出戲的舞臺演出本,折子戲?qū)υ鞯那楣?jié)作了較大的改動。原作以生(張生)、旦(鶯鶯)為主角,張生在游覽普救寺時,與借宿于此的鶯鶯相遇,便一見鐘情。而丑扮的法聰,只是配角,但在折子戲中,丑卻成為了主角,突出了法聰?shù)膽蚍?,為他增加了大量的蘇白和科諢,如原作法聰上場的念白,只有4句:“小僧法聰是也。師父赴齋不在。倘有游客往來。只得在此等候。”而折子戲在法聰上場時,給他增加了一大段蘇白,如:
我做和尚吸哄,生平酷好男風。竭男兒徒弟,只算家常茶飯;笊先生師父,本是的親老公。騷尼姑天生是我房下,媒人婆將就搭哩儂儂。吃酒不論燒刀黃白,牛肉必要多點姜蔥。還受生塑佛像,乃平素口腳生意;送天竹,耽小菜,是年底下個秋風。打坐參禪并弗曉得半點,道場拜懺單會鐃鈸叮咚。召亡浴,拿個星娘娘奶奶齋我里個眼睛;鋪燈渡橋,哭得咿咿呀呀,何曾有一點行用?官人小姐最喜歡是介說說笑笑,丫頭阿媽個弗思量搭我活動活動。個星看戲個人只道我是個翻板勢利和尚,再弗曉得我小時節(jié)出身,原是個套童小僧。法聰師父下山討賬去哉,不免到山門外頭去步步。嚇,道人,風爐浪增點炭哈,恐有游客到來,烹茶伺候。咳,吃飽子個飯,地下也弗掃掃。[5]160-161
這樣,不僅由原來以生、旦為主轉(zhuǎn)移到了以丑腳色為主,而且將原本主要以唱為主轉(zhuǎn)移到了以念為主。
二是唱、念、做、打各種表演技藝都得以展現(xiàn)。原作由于突出生、旦,注重生、旦的抒情性,故在諸表演技巧中,唱主要是表演技藝,念、做、打等其他表演技藝得不到充分展示。而到了折子戲中,使得除了唱以外,其他的表演技藝也都得以充分展示。在折子戲中,既有以生、旦以唱為主要表演技藝的折子戲,又有以凈、丑等配角為主以表演念、做、打等表演技藝的折子戲,如《綴白裘》第12集收錄《千金記·起霸》,原作(《六十種曲》)第4出《勵兵》,演秦末天下大亂,各路豪杰紛紛興兵,項梁與項羽率領八千子弟,遠渡江東,意欲滅秦復楚。項羽提議精選利兵先行,擊破秦師。項梁便號令眾將興兵伐秦。在這折戲中,凈扮項羽,外扮項梁,兩者在全本中只是配角,而作為折子戲上演后,兩者便成為主角。而且在這折戲中,凈扮演的項羽在出征前表演了一系列的身段動作,“做”是這折戲的主要表演技藝,并因此形成了一個表演武將起兵出征時的戲曲表演程式,即“起霸”?!肚Ы鹩洝て鸢浴烦鲋邪缪蓓椨鸬膬?,也成為戲曲腳色中凈腳的代表之一,如《揚州畫舫錄》卷五記載:“大面周德敷,小名黑定,以紅黑面笑叫跳擅場。笑如《宵光劍》鐵勒奴,叫如《千金記》楚霸王,跳如《西川圖》張將軍諸出?!?/p>
由上可見,南戲劇本的舞臺傳播有著全本、刪節(jié)本及折子戲三種形態(tài),這適合了不同觀眾的觀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