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虎林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 文學與傳媒學院,甘肅 成縣 742500)
隴南位于甘肅最南端,地處嘉陵江上游,與四川廣元、陜西漢中毗鄰。隴南處于秦隴文化、巴蜀文化、藏羌文化的交融地帶,宋人楊粹中感嘆道:“山猶連蜀道,人卻作秦音?!标懹我苍娭袑懙溃骸俺枪仫L,村墟蜀語參?!睙o不概括了隴南隴蜀兼容的民風民俗及其語言文化特點。隴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發(fā)生過重要的軍事戰(zhàn)爭,交通樞紐作用極為重要,境內(nèi)依嘉陵江、西漢水、青泥河、白龍江水道分別形成了幾條重要的隴蜀通道,使其成為“隴蜀咽喉”、“遠通吳楚”的戰(zhàn)略要的。因此,隴南又稱譽為“隴蜀之城”?!半]蜀之城”是歷史上連接關中與成都的樞紐,劉邦、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秀“得隴望蜀”,諸葛亮“六出祁山”等著名歷史事件都發(fā)生在這里。尤其宋金對峙時期,吳玠、吳璘、吳挺等吳家將為捍衛(wèi)南宋王朝,在此保蜀八十余年,其中和尚原、饒風嶺、仙人關等大戰(zhàn)彪炳史冊,隴南大地處處有吳家將抗金時期的歷史文化遺跡。
第一,禮縣境內(nèi)有白龍山十二連城、祁山地網(wǎng)等吳家將歷史文化遺跡。李并成教授考證:“在南宋紹興11年宣撫司吳璘收復秦州后,為確保西和州,抵御金兵南下侵蜀,依白龍山地形筑起十二連環(huán)城堡。自白關堡山腳起至禮縣寬川鄉(xiāng)廖家寨村,城堡沿山面建,各城間有一定距離,長30余華里?,F(xiàn)存遺址三、四城屬秦州區(qū),二城屬禮縣界,城垣高1~3米?!盵1]該十二連城處于秦隴入巴蜀的咽喉要道,首城為隍城,周邊就是天水關、木門道、大堡子山以及鐵堂峽與皂角堡。從今禮縣寬川至西和曬金再到成縣黃渚關,是秦隴入蜀最為便捷的通道,直抵徽縣虞關與康縣望子關、七防關等關隘?!秴俏漤樛醐U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載:“首筑皂角等堡,多掘地網(wǎng),祁山之戰(zhàn)賴焉?!眳黔U在禮縣祁山所掘地網(wǎng),是陷金人騎兵的重要軍事設施,可挫其鋒,陷其馬,是平地設伏的有效措施?!抖Y縣志》記載:“紹興九年(1139),安撫使吳璘在白環(huán)堡設防,創(chuàng)建地網(wǎng),其制法于平田間縱橫鑿渠,每闊八尺,深丈余連綿不絕,如若網(wǎng)然,原設360條,后增至554條。金兵重攻天水時(今小天水)時,戰(zhàn)馬被陷進,有力地阻止了金兵的進犯?!盵2]又《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載:“隆興二年冬十月,敵人犯天水,侵岷州,王病未愈,徑趨成州,分麾下?lián)糁?,敵小卻列營茅城谷,王力疾親提兵至祁山,敵聞之退師三十里?!睋?jù)此記載可知,金人從天水至茅城谷列營,吳璘軍隊從成州經(jīng)西和行軍至祁山與金人對峙?!抖Y縣志》記載:“禮縣白環(huán)堡連接徽成,是通往四川的道路之一,金人不斷調(diào)兵遣將,想從此打開突破口,南宋也派兵設防抵抗。南宋建炎四年二月,秦鳳守將關師古聚兵大灘以固守蜀口。同年十一月,秦鳳副總管吳玠在川口(西和縣長道地)破金兵。紹興二年(1132),又屯兵河池(徽縣),進行戰(zhàn)斗。隆興二年(1164),金人侵犯岷州,宣撫使吳璘提兵至祁山,金兵聞風退去。”[2]545-546《吳武安公功績記》記載:“襲大潭縣掩骨谷鎮(zhèn),敵慕洧拔寨去,師古由殺馬谷攻焦山,務焚田家村園子谷,深入敵境,至石要嶺忽遇金敵大兵,一戰(zhàn)敗績,”所涉地名在今禮縣境內(nèi),宋大潭縣址即今禮縣太塘鄉(xiāng),今存有記張威抗金事跡的《鼎旬堂記》、南宋當?shù)卣鞫愂乱说摹洞筇堕L道兩縣二八分科后碑》以及建廟事宜的《大潭黃覺寺題留》等碑文,是研究南宋地方經(jīng)濟文化的重要資料。
第二,西和是宋代入蜀的重要戰(zhàn)略通道,正如宋嘉定十七年尚震午《西和州筑城記》載:“關表西州,襟帶秦隴,實全蜀之保障,而西和最為要沖?!盵3]又“筑斯城將以固吾州也,固吾州,將以固吾蜀也,斯城恃險以固也?!背浞挚隙ㄎ骱驮诠淌駪?zhàn)略上的重要性。紹興十九年九月初一日米居一《靖共堂碑記》載:“西和喬治白石鎮(zhèn)……為忠烈,公用武之地,故廟食于此。而忠烈公之弟、今都統(tǒng)制利州西路安撫使吳公之像繪于廊廡之下,塵昏雨剝,殆不堪視。一日,百姓王玘、杜壽等周覽蹙額,相與鳩工,別建一室,繪公之像,請郡文學米居一作記?!盵3]660明確西和州建有祠廟祭祀?yún)谦d與吳璘,此時吳璘尚健在,繪像祭拜,足見吳玠、吳璘保護一方平安做出的貢獻。米居一《靖共堂碑記》更是在《宋忠烈吳公祠記》的基礎上稍作改動,合記吳玠吳璘兄弟二人事跡。乾隆版《西和縣志》載:“吳玠復五路改屬洮岷,又徙治白石鎮(zhèn),據(jù)南山連城十二相連,極嚴峻。”[4]528此十二連城的創(chuàng)造性在于城城相連,居高臨下,具有極強的軍事防御功能。1980年西和縣人民政府公布“十二連城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十二連城相對的觀山有吳營墩,為吳玠抗金所筑。紹興年間,宋金議和,吳璘又在沿邊的西和州威遠(今西和縣城附近)、舊州(今宕昌理川)、岷州勝閭(今岷縣閭井)等地設置博買鋪,與金人控制的秦隴地區(qū)通商貿(mào)易,主要是購買戰(zhàn)馬。西和州設置博買鋪的三地連接成吳璘所首開茶馬通道,這里是宋金對峙時期的防御地帶,更是一條成州通向熙和路(臨洮)的直接商貿(mào)通道,更是一條重要的茶馬古道。
第三,成縣吳王城或保蜀城遺址尚在,即今上城。黃泳《成縣新志》載:“南宋時吳氏昆弟駐節(jié)上城,著保蜀功,稱雄鎮(zhèn)焉,后圮為坡陀?!盵5]又“乾道三年,璘之子挺襲職仍駐節(jié)成州,保障全蜀?!盵5]99明代詩人劉璜《觀吳公玠璘保蜀城》一詩所感嘆的“節(jié)鉞曾標保蜀功,故城荒壘草濛濛。英雄萬古勛猶烈,興廢今朝事已終。落葉亂流秋雨后,斷碑常臥夕陽中。阿孫不識經(jīng)常節(jié),忍使孤忠掃地空?!盵3]1069清初成縣令吳山濤《吳公保蜀故址》詩曰:“寨勢凌云起,吳王有故宮。蜀關曾設險,宋壘不為空。屃赑銘高伐,麒麟臥晚風。嘉陵江上水,百折必流東?!盵5]479無不面對當年斷碑空壘以及殘破故城,吳家將抗金事跡讓后人感懷不已。吳挺墓在成縣城北二里的石碑村,墓園今尚存三蓮花石棱柱與《世功保蜀忠德之碑》,此碑是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為太尉、定江軍節(jié)度使、衛(wèi)國公吳挺所建的神道碑?!冻煽h新志》記載:“挺沒,其子都指揮使曦嗣,泣奏于殿。寧宗親御翰墨,以世功保蜀忠德銘其碑,比諸麟閣云臺之望,又詔史臣高文虎記其事。”[5]437碑身高五米,兩面刻字,共8416字,屬全國刻字最多的石碑,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園形制依稀可辨。成縣陳院鎮(zhèn)石馬壩慶國夫人墓,《世功保蜀忠德之碑》有載:“劉氏慶國夫人,公,信武順王第五子,慶國夫人所生也,王守武階日,生于守舍?!庇帧笆甏海c國夫人憂,公委節(jié)去位,護葬同谷。”現(xiàn)僅存石羊石虎且移至梁樓村,墓園荒蕪。據(jù)《成縣志》記載:“黑谷關,治北三十里,宋紹興間程俊置?!盵6]程俊為吳璘部將,官統(tǒng)制,曾知成州。今徽縣存有記述程俊行孝事跡的碑文《敕付程俊札子碑》,[3]1182是研究宋將軍程俊家國情懷的重要文獻。
第四,徽縣仙人關大捷是吳玠、吳璘兄弟共同指揮作戰(zhàn)并取得勝利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明·郭從道《徽郡志》記載:“宋忠烈吳公生祠、宋宣撫安公生祠,俱在仙人關,有碑文?!睋?jù)此,仙人關有吳玠祠,有宣撫使胡世將撰寫的《宋忠烈吳公祠記》,“六月已巳(農(nóng)歷6月21日)以疾薨於仙人關治所,享年四十有七?!眳谦d因病死于仙人關,其神道碑記載仙人關還有吳玠廟,廟號為“忠烈”,存有中書舍人王綸《吳武安公神道碑》記其事,該碑應在仙人關“忠烈”廟,被毀,而碑文尚存。該碑首尾不同于《宋故開府吳公墓志銘》,中間記吳玠事跡則完全相同。今天能見到的碑刻是存于吳玠墓的《宋故開府吳玠墓志銘》,應為四川安撫制置使胡世將所記,趙逵夫主編《隴南金石校錄》著為佚名。以及存于徽縣虞關龍山行政村《吳玠龍山故戰(zhàn)場殘碑》,史料中記載的仙人關近旁“殺金坪”“吳王城”“青野原”等地名,多出現(xiàn)在吳家將抗金事跡中。
吳玠墓全國現(xiàn)有三處,即隴南徽縣吳玠墓、平?jīng)銮f浪吳玠墓與常州宣莊吳玠墓。據(jù)胡世將《宋故開府吳公墓志銘》記載,徽縣吳玠墓應是吳玠葬身之地,甘肅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常州宣莊吳氏宗譜上有大明洪武歲次壬子青田劉基伯溫寫的《吳氏實錄譜序》載:“宋高宗九年四月誥封恭人田氏生子拱扶柩歸葬延陵,謚武安”。此記載有誤,吳玠逝于宋高宗紹興九年而非宋高宗九年,是六月二十一日,四月何以扶柩,況且此時的吳拱尚與常州宣莊沒有關系,至于吳拱任鄂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充湖北京西制置使、京西北路招討使時是否遷葬父親之靈,值得祥考。2Ol7年l2月2日,江蘇常州武進區(qū)遙觀鎮(zhèn)宣莊村吳氏族人,舉行始祖吳玠公墓碑揭碑儀式,立有“宋涪王吳玠之墓碑”。平?jīng)銮f浪吳玠墓應是吳玠祖墓,《宋故開府吳公墓志銘》表述清楚,吳玠逝于六月,難以遠葬,故就近安葬于徽縣。其后吳璘、吳挺均就近就地安葬,主要原因在于表明與陣地同在的衷心,更能起到穩(wěn)定軍心的作用。
《宋史·吳玠傳》載:“四年二月,敵復大入,攻仙人關。先是,璘在和尚原,餉饋不繼;玠又謂其地去蜀遠,命璘棄之,經(jīng)營仙人關右殺金平,創(chuàng)筑一壘,移原兵守之。至是,兀術、撒離喝及劉夔率十萬騎入侵,自鐵山鑿崖開道,循嶺東下。玠以萬人當其沖。璘率輕兵由七方關倍道而至,與金兵轉(zhuǎn)戰(zhàn)七晝夜,始得與玠合。敵首攻玠營,玠擊走之。又以云梯攻壘壁,楊政以撞竿碎其梯,以長矛刺之。璘拔刀畫地,謂諸將曰:‘死則死此,退者斬!’金分軍為二,兀術陣于東,韓常陣于西。璘率銳卒介其間,左縈右繞,隨機而發(fā)。戰(zhàn)久,璘軍少憊,急屯第二隘。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璘以駐隊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層積,敵踐而登。撒離喝駐馬四視曰:‘吾得之矣?!钊?,命攻西北樓,姚仲登樓酣戰(zhàn),樓傾,以帛為繩,挽之復正。金人用火攻樓,以酒缶撲滅之。玠急遣統(tǒng)領田晟以長刀大斧左右擊,明炬四山,震鼓動地。明日,大出兵。統(tǒng)領王喜、王武率銳士,分紫、白旗入金營,金陣亂。奮擊,射韓常,中左目,金人始宵遁。玠遣統(tǒng)制官張彥劫橫山砦,王俊伏河池扼歸路,又敗之。以郭震戰(zhàn)不力,斬之。是役也,金自元帥以下,皆攜孥來。劉夔乃豫之腹心。本謂蜀可圖,既不得逞,度玠終不可犯,則還據(jù)鳳翔,授甲士田,為久留計,自是不妄動?!?/p>
《名臣碑傳琬琰集》收錄宣撫司薦士明庭杰的《武安功績記》以650余字詳盡記載此次大戰(zhàn),與本傳所記基本一致。其后附有岐下張發(fā)《吳武安功績記序》:“近得明庭杰從政所撰功績,記文實語詳果有未聞知者,詢其來由則無能為力,方忠烈用兵,渠在張魏,公幕府親所聞見,宣撫司參議馮康國元通命記其事,是可信也?!北砻髟撚浾鎸嵖煽俊商幩浰诬妳?zhàn)將領除吳玠、吳璘,還有統(tǒng)制官田晟、統(tǒng)制官楊政、姚仲與馬統(tǒng)領、王萬年、劉鈐轄、浚水王武宣贊、左軍統(tǒng)制張彥、統(tǒng)制官王俊、統(tǒng)領王喜、楊鈐轄楊從儀等以及因戰(zhàn)不力被斬的郭震。當時吳玠“檄召金房鎮(zhèn)撫使王彥、熙河路總管關師古來援。時師古已叛,彥亦不至,獨綿、威、茂、石泉軍安撫使劉锜以所部會之。玠聞師古叛,并其軍麾下,厚資給焉,由是玠軍益以精強?!毕扇岁P大捷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準確的戰(zhàn)爭預判與充分的戰(zhàn)前準備,贏得戰(zhàn)略主動權。王曮《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徳之碑》載:“武安公與王度敵既屢敗不得志,必大舉以與我力爭,乃預設壘,仙人關旁曰殺金平?!庇谩皻⒔鹌骸贝鞌充J氣,提振吳軍士氣。憑險設隘,堅守不退,這是吳家將一貫的戰(zhàn)術。正如安成伍?!哆^鐵山》所說:“伊昔宋良將,義烈何桓桓。衂賊曾藉此,舊壘榛莽間。善戰(zhàn)貴得地,孰謂兵法難。經(jīng)過感遺跡,拊膺每長嘆?!盵7]“得地”是吳玠吳璘阻擊戰(zhàn)取勝的重要法寶,尤其仙人關之戰(zhàn),充分利用兩山夾擊的地形和連續(xù)設壘的戰(zhàn)術,致敵于死地。
第二,主帥吳玠吳璘保衛(wèi)國家的鋼鐵意志是取得勝利的核心要素。仙人關之戰(zhàn)吳璘戰(zhàn)前動員令僅有七字,“死則死此,退者斬!”上下一心,身先士卒,以一當百的勇氣,以三萬人迎十萬人,得人心者贏勝利。如和尚原之戰(zhàn)前動員:《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徳之碑》載:“武安公與王遽召諸將,勵以忠義,歃血而誓,諸將感泣,御敵益力。”“時武安公以弱卒抗堅敵,軍政尚嚴,卒伍逃散,往往有全隊誅之者,王則厚撫摩之如家人,親愛以輔成。武安公之志,故士卒不敢犯武安公之法,而樂王之恩,戰(zhàn)無不克?!钡苄侄耸┲魍?,既有威武又有仁義,軍紀嚴明,經(jīng)常取得以弱勝強的效果,參戰(zhàn)的無數(shù)將領僅有郭震因守樓被敵攻破而問斬,其余封賞者達數(shù)十人。
第三,靈活機動的戰(zhàn)術,預設堡壘與第二防線,以守為攻,進退自如,使用神臂弓與疊陣法有效制敵?!端问贰黔U傳》:“有新立疊陣法:每戰(zhàn),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nèi),則神臂先發(fā);七十步,強弓并發(fā);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為節(jié)。騎,兩翼以蔽于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戰(zhàn)術上的靈活機動與武器充分發(fā)揮效力,是戰(zhàn)場殺傷力的有效保障。
南宋初期,吳玠的地位與韓世忠、岳飛、劉光世、張俊大致相當,合稱“五大帥”。在南宋確定的“中興十三處戰(zhàn)功”中,和尚原、饒風關以及仙人關殺金平之戰(zhàn)的三個重大勝利是由吳玠和兄弟吳璘創(chuàng)造的。明庭杰的《武安功績記》中岐下張發(fā)高度評價吳玠道:“忠烈吳武安公,中興名將。其撫養(yǎng)士卒,似吳起;其勤儉精力,似陶侃;違令必戮,似孫武子;憂國遠計,不倖近功,似趙充國。身歿之日,知與不知,莫不流涕,又似李廣與羊祜也。是以能勝所難勝,守所難守,以保全蜀?!敝麣v史學家、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認為:“自紹興元年至四年三月,川陜戰(zhàn)場是宋金戰(zhàn)爭的主要戰(zhàn)場,甚至是唯一戰(zhàn)場。吳玠軍近乎獨立地支撐南宋半壁江山,在此期間的抗金戰(zhàn)功是獨一無二的,其戰(zhàn)功和聲威最初尚在岳飛之上……。在南宋初的抗金名將中,吳玠的軍事成就僅次于岳飛,而在他人之上?!盵8]三百多年后陜西布政使李昆登臨吳王城寫下了《登吳開府玠故城》:“平礎煙蒼蒼,清溪山宛宛。飛蓬隱斷碑,斜陽照荒畹。故壘猶可依,遺勛復誰挽。感此重躊躇,邈矣空懇憫。”對景思人,哀婉贊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吳玠的無限崇敬心情。
“隴蜀之城”旅游文化應突顯豐富的隴蜀人文歷史元素,宋金對峙的百余年間,“隴蜀之城”是戰(zhàn)略對峙的核心區(qū)域,尤其吳家將守此區(qū)域八十余年,事跡可歌可泣,打造自祁山至西和連接成縣以及宕昌,再至徽縣和虞關,康縣七防關的吳家將歷史文化長廊,兼顧三國文化與杜甫入蜀路線,以十天高速為軸線,以各古戰(zhàn)場、古遺址、古城址、古墓葬為連綴,形成一條人文內(nèi)涵豐富的“隴蜀之城”旅游路線。
第一,依托祁山文化品牌資源,建立“祁山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產(chǎn)業(yè)園,充分挖掘鹵城、西城、天水關、木門道、鐵籠山、姜維墓等三國地名文化資源,更應挖掘吳玠吳璘時期的祁山文化資源。甘肅省提出高速公路服務區(qū)打造系列主題文化公園項目,在禮縣服務區(qū)建立“三國文化”主題展館,該館建設不應局限“三國文化”,而應包括秦早期文化、乞巧文化、吳玠吳璘抗金等文化元素,該館也不限于服務區(qū)內(nèi),而在近旁建立“隴蜀之城”祁山文化產(chǎn)業(yè)展示園。與吳玠吳璘相關的祁山地網(wǎng)、川口戰(zhàn)場以及十二連城都應引起當?shù)卣闹匾?,納入祁山文化園建設之中。
第二,西和縣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弘揚伏羲文化、乞巧文化方面成績斐然。西和縣更應最大限度地恢復隍城歷史文化,恢復吳玠吳璘祠堂,恢復宋代建立的“靖共堂”“德政堂”“仁愛堂”,有堂有碑,突顯地方歷史文化厚重與久遠。在吳璘墓(略陽吳王墳)被毀,神道碑被砸的情況下,西和以祭祀?yún)黔U為主,與成縣祭祀?yún)峭?、徽縣祭祀?yún)谦d成鼎立之勢,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忠節(jié)祠陳寅、賈子坤等人事跡,讓隍城成為一座人們瞻仰祭拜吳玠吳璘等的歷史文化之城。乾隆版《西和縣志》記載:忠義祠祭祀的宋人有吳玠、吳璘、王彥、關師古、強霓、強震、吳挺、李好義、陳寅、賈子坤、李洪義等人,[4]223-224其事跡主要是抵抗金元,保蜀保宋。
第三,成縣正在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建有碑亭與圍墻,但平常是鎖著的,普通游客難以看到碑身。而吳挺墓園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保蜀城、慶國夫人墓都沒有保護,保蜀城即今上城,其紫荊山名稱亦來自吳家將故里水洛城。慶國夫人墓在今陳院鎮(zhèn)石馬壩村前臺地上,今尚存石虎、石馬、石羊五尊。此三處與吳挺相關的文化遺跡應作為整體保護與開發(fā),提升城市文化內(nèi)涵,不應因保護而不讓人參觀,既要保護還要作為旅游景點開發(fā),讓更多的人去參觀宣傳。該景區(qū)與縣東南杜公祠形成輝映之勢,提升千年古縣的文化內(nèi)涵。《成縣新志》載:“楊政墓在縣東四里”。“四”疑為“四十”之誤,楊政墓應在栗亭楊母墓近旁。楊政是與吳玠吳璘一起抗金的名將,官至涇原經(jīng)略安撫使,拜為太尉,今其墓已無蹤跡。建議成縣與徽縣聯(lián)合以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聯(lián)合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構建“隴蜀之城”吳家將歷史文化大景區(qū)。
第四,徽縣吳山吳玠陵園應重點保護,擴大陵園規(guī)模,每年按古禮制舉行祭祀活動,進一步擴大吳家將在城市內(nèi)涵建設中的影響力。尤其金徽酒業(yè)更進一步挖掘吳家將與徽縣酒文化,讓金徽酒歷史文化內(nèi)涵更加深厚。《宋史·吳玠傳》:“金人用火攻樓,以酒缶撲滅之?!薄端螘嫺濉な池洝分杏涊d,吳璘在任利州西路安撫使、判興州時,曾上奏朝廷說;“欲乞?qū)⑴d州長舉縣魚關酒場依舊令本司抱認。每月除課利合納凈利錢,將余剩息錢補都統(tǒng)司管轄將兵支用?!眳峭r期,這些酒務的經(jīng)營方式、以及收入的使用大致與吳璘時期相同。仙人關、吳王城、殺金坪、青野原等地均應有標識,甚至在仙人關恢復吳玠祠與廟,摹刻《宋忠烈吳公祠記》《吳武安公玠神道碑》,提升嘉陵江大景區(qū)(三灘景區(qū))人文資源的影響力。依據(jù)張伯魁《五賢祠記》恢復徽縣忠烈祠或五賢祠,保護栗亭曹友聞家族墓和楊政母親墓等歷史文化遺跡。
第五,吳家將因其功績卓著,留下大量碑銘記其事跡,但學術界對這些碑銘研究未能引起足夠重視,目前僅有樊軍先生著作《吳挺碑校注》,蒲向明教授《論南宋對隴蜀的文武經(jīng)略及預想實現(xiàn)——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吳挺碑〉)銘文為中心》,蒲向明、張旭輝《論吳挺復起經(jīng)營隴蜀與南宋保蜀戰(zhàn)略的政爭——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吳挺碑〉)文獻為中心》等文章?!秴俏浒补d神道碑》《吳武安公功績記》《吳武順公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分別保存于《四庫全書》之《三朝北盟匯編》《名臣碑傳琬琰集》等文獻中,而研究相對滯后,應以此申報社科項目多出研究成果,開展專題學術研討會,擴大學術影響力。將吳家將等人抗金事跡編成中小學地方文化特色讀本,弘揚吳家將等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第六,吳家將作為甘肅省重要的文化資源,省內(nèi)隴南與平?jīng)?、天水等地應加強合作,成立吳家將文化研究會,挖掘吳家將歷史文化遺產(chǎn)。莊浪吳氏學會于2016年1月26日成立,旨在繼續(xù)深入研究吳家軍歷史文化,弘揚吳氏家族愛國敬業(yè)情懷和報國創(chuàng)業(yè)精神,于2015年出版了吳家軍研究叢書《吳家軍甲午八百年祭》《吳家軍研究文集》,莊浪吳家軍研究走在了前列,成果豐碩。省外要與陜西漢中(興元府)、略陽(興州)、安康(金州),四川廣元(利州)等吳家將駐節(jié)之地開展吳家將研究交流,積極與常州、蘇州、杭州等地吳玠、吳璘、吳挺后人聯(lián)絡,結(jié)合吳氏家譜、族譜,開展學術研究,開展祭祖、拜祖活動,招商引資,繁榮地方文化。河北大學出版了楊倩描著的《宋史研究叢書》之《吳家將——吳玠吳璘吳挺吳曦合傳》,寶雞存有《水洛吳氏分籍虢縣陳南族譜》,常州遙觀宣莊村有吳玠墓、吳玠祠,蘇州吳中區(qū)橫涇鎮(zhèn)有吳璘廟以及橫涇燒酒,“橫涇燒酒”的橫涇與燒酒和隴右地名涇原以及成縣“橫川燒酒”名稱關連,此地名以及燒酒工藝極有可能是吳玠吳璘后人帶到江南的。吳氏家族作為中國第九大姓,人才輩出,其中不乏吳家將之后,而吳玠吳璘吳挺之后多在江南,聯(lián)絡祭祖,增進友誼,擴大影響,無疑有助于“隴蜀之城”經(jīng)濟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
隴上名將吳玠、吳璘、吳挺在隴南多地曾開展抗金戰(zhàn)斗八十余年,留下了眾多城堡、營壘、墓葬、戰(zhàn)場、碑銘等遺跡,其功績名垂青史,可歌可泣,是中華傳統(tǒng)歷史文化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是“隴蜀之城”文化旅游產(chǎn)品的靈魂,有了他們的精忠報國的精神品質(zhì),“隴蜀之城”優(yōu)美的自然生態(tài)旅游會更有人文價值,更有教育與警示意義。目前“隴蜀之城”的旅游項目重視自然景觀的建設,輕視人文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吳家將歷史文化遺產(chǎn)處于殘破與荒蕪狀態(tài)之中,如何保護與合理開發(fā)利用這些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隴南各級政府的使命與責任,也是提升隴南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舉措,是新時代加強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自信,發(fā)展人文旅游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