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維特根斯坦的宗教觀:超越理性之對人生意義的行為選擇

2019-01-21 08:39
關鍵詞:維特根斯坦言說信仰

王 娟

(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 上海 200234)

維特根斯坦作為20世紀西方杰出的哲學家之一,對同時代以及后世的思想家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代表作品有《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文化與價值》《論確定性》等,其中他雖然沒有專門寫作宗教專著,但是散見于其個人筆記、演講、談話及其他作品中的相關論述,卻體現了他非常獨特的宗教思想。

后世對維特根斯坦宗教思想的研究,形成了兩種相對立的觀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維也納學派與“維特根斯坦信仰主義”學派。維也納學派主要以維特根斯坦早期著作《邏輯哲學論》為研究對象。他們根據書中“不可言說”、不能用邏輯分析等內容,認為維特根斯坦主張宗教是被拒斥在理性范圍之外的一種迷信活動,應予以強烈反對和打擊?!熬S特根斯坦信仰主義”(Wittgenstein Fideism)學派則更加強調維特根斯坦提出的用“信仰”的態(tài)度而非理性的方式對待宗教,主張滿懷激情地信仰上帝。前者由于依據資料的單一,因而缺乏全面的把握;后者則由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影響較大。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對維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作進一步的解讀。

一、激情信仰,而非理性論證

維特根斯坦堅持用“信仰”而非理性真理的態(tài)度對待宗教。他認為,宗教的歸宗教、理性的歸理性,二者只能使用各自的話語系統(tǒng)來對待;對待宗教,能做的不是去論證,而是去“信仰”它。此外,維特根斯坦雖然認為宗教不是科學,但也反對將宗教看作迷信。

(一)宗教不是理性真理,不能論證

在《關于基督宗教的沉思》一文中,維特根斯坦重點闡述了“理性真理”的思想。他認為“理性真理”解決的是科學問題或事實命題;而宗教信仰既不是歷史真實(可能性),也不是“理性真理”,不需要在理性或經驗中為宗教信仰尋找證明或根據。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宗教信仰無法自證其合理性。維特根斯坦直言:“宗教說:做這件事!——那樣地想!但是宗教不能對此做出論證。而且,一旦它試圖做這種論證,它就會引起反感;因為對于它提出的每個理由,都存在著一個無可反駁的對立理由?!盵1]40另一方面,人們也無法對宗教作出真與假的判斷,因為它本身就不是“結論性的”[2]383。同時,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宗教信仰的本質不是理論,它的存在“不取決于詞是真的還是假的,或者是無意義的”[3]80。人們不能以理性思維的邏輯去分析教義的合理與否,并借以去評判宗教信仰。因為它們屬于完全不同的范疇,不能用同樣的方法處理。任何想要通過理性分析對宗教進行論證,本身就是無意義的。

從維特根斯坦關于理性真理的論述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宗教與理性關系的思考。所謂“耶穌的歸耶穌,凱撒的歸凱撒”——宗教的歸宗教,理性的歸理性,二者并行,各自有自身使用的話語系統(tǒng)。人們沒有辦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也無法證明其不存在。因此,維特根斯坦認為,對于宗教信仰,既無必要也不可能給出任何理性的證明或經驗的證實。在他看來,對于宗教能做的不是去論證,而是去“信仰”它。

(二)宗教是一種信仰,需要激情

維特根斯坦主張,宗教是一種信仰?!叭绻业拇_得到拯救,我所需要的是肯定性,而不是智慧、夢和玄想——這種肯定性就是信仰。”[4]46信仰為人的心靈、靈魂所需要,而不為思辨的理性所需要。因此,他反對采用理性的方式對待宗教,主張宗教有把握自身的方式,那就是“激情”與“愛”。

他在《哲學研究》中提出,宗教“信仰”立足于“激情”之上,而不依賴于理性,也不依賴于歷史事實。信仰一種宗教,就是滿懷激情地相信、接受其一切,熱愛其“教主”——上帝(維特根斯坦關于宗教的觀點以基督教為例),自愿融入到這種宗教生活中去,而其教義、儀式的合理與否不在考慮的范圍。

維特根斯坦采用語言分析的方法表達了他對信仰的看法。他認為,語詞可以脫離實體而存在,不能與實體相對應的語詞依然有其價值和意義。因此,宗教作為一種信仰,所包含的一系列命題諸如“上帝”“魔鬼”“末日審判”“拯救”等,并不需要是事實存在。信仰者討論上帝的意義時,不需要證明上帝的存在,就像我們討論一部小說的意義,并不需要小說中的人物必須真實一樣。信仰者不需要也不可能用自己的理智去證明“上帝存在”。

(三)宗教真實可信,不是迷信

維特根斯坦雖然主張宗教是一種信仰,但他又反對將宗教信仰看作迷信。他說:“宗教信仰完全不同于迷信,其中之一(迷信)是由恐懼引起的,是一種偽科學,而另一個(信仰)卻是可信的?!盵2]98維特根斯坦認為迷信源于恐懼,是誤將違背科學真理的、不可能發(fā)生的虛幻當作了真實,因而是偽科學、不可信;而宗教體現的是信徒真實的情感與信念,不是科學,卻是可信的。這表現出維特根斯坦在對待宗教問題時帶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基于對宗教與迷信的分析,維特根斯坦在《評弗雷澤的<金枝>》[5]11-32一文中對宗教與“巫術”等概念作出區(qū)分。他認為“巫術”是“迷信”,反對將“巫術”當作宗教。

維特根斯坦通過迷信是基于恐懼產生的虛幻,宗教是真實的情感這一點來將宗教區(qū)別于迷信。但他忽略了一點,恐懼也是一種真實的情感。出于恐懼的信,與基于敬畏、崇拜等的信,不是“迷信”與“信仰”的根本區(qū)別。其區(qū)別在于信奉的過程中信奉者有無選擇、是否經過一定的理性分析、信奉后是否還有正常人的理智、是否相信偽科學的奇跡、信奉活動有無社會危害等等。簡言之,迷信是一種錯誤有害的信仰;宗教信仰則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維特根斯坦將宗教作為一種不能論證的信仰,完全歸之于心理、意念的層面,從而避免了與客觀真理的沖突,以及任何試圖通過邏輯理性否定宗教的可能性。這對宗教的發(fā)展的確有很大的意義。

二、信奉、參與及言說

信奉、參與及言說是維特根斯坦思考宗教問題的三個方向。而其宗教思想的前后轉變,不是由“不可言說”到“言說”,而是由怎么“言說”到是否“參與”。在維特根斯坦的思想中,“不可言說”不是不說或不能說,只是尚未找到“有意義”的思維表達方式即語言。當參與到宗教的“語言游戲”之后,就獲得了言說宗教的資格和內容;遵守宗教活動規(guī)則、相互交流與溝通,就獲得了宗教賦予的人生意義。

(一)有意義語言表達下的“言說”

宗教究竟是否可以言說?維特根斯坦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可以采用他在早期代表作《邏輯哲學論》中闡述的劃分界限的標準來進行分析。

維特根斯坦劃分界限的標準是思維的表達方式——“語言”有無意義。他說:“本書是要為思維劃一條界限,或者說得更確切些,不是為思維而是為思維的表達方式劃一條界限。因為要為思維劃一條界限……只能在語言中劃界限,而在界限那一邊的東西則根本是無意義的?!盵6]187他采用語言分析的方法,將思維的表達方式劃分為三個層次:“有意義的”與“無意義的”、“可以思考的”與“不可以思考的”、“可言說的”與“不可言說的”。這三種劃分為我們理解他的宗教思想提供了方向。

他認為處于界限一側的“有意義的”“可以思考的”“可言說的”思想都是能用語言描述的;處于界限另一側的“無意義的”“不可以思考的”“不可言說的”都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因為一旦描述就會都是“無意義的話”??梢钥闯?,維特根斯坦對界限兩側的思想有無意義、能否言說的考察,是以能否用有意義的語言進行描述為區(qū)分標準的。

使用以上標準來分析維特根斯坦對宗教的看法,那么,他要討論的不再是宗教能否言說的問題,而是宗教能否用有意義的語言進行表達的問題。如果描述者不能使用有意義的語言進行表達,宗教就屬于“不可言說”、需要“沉默”的范圍。正因如此,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對宗教暫時保持沉默。當找到合適的表達路徑,能將宗教思想“有意義”地表達后,他要做的就是對《邏輯哲學論》中沒有寫出來的宗教、倫理等思想進行“言說”。這個工作主要在《哲學研究》中完成。

由以上分析可見,維特根斯坦將宗教的言說建基于有意義的語言表達之上。只要描述者能夠使用有意義的語言進行表達,宗教就屬于“可言說”的范圍。

(二)成員互動、家族相似、遵守規(guī)則下的“參與”

伴隨著“語言游戲”“家族相似性”等重要概念和命題的提出,維特根斯坦展開了宗教論述的另一個重點——“參與”。

“語言游戲”概念的提出,源于維特根斯坦對一場球賽的思考。他認為足球的意義體現在足球賽,同理,詞語的意義也只能存在于“語言游戲”(世界由多種多樣的語言組成,各種語言的語詞組成“語言游戲”)之中,也即體現在使用的具體語境之中。

“語言游戲”中的語詞主要有三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互動與參與。單個球員無法完成足球賽,單個語詞也無法構成“語言游戲”。作為一種游戲,“語言游戲”是由多個游戲參與者共同完成的群體活動。第二個特征是“家族相似性”。就像“家族成員之間各種各樣的相似性:如身材、相貌、眼睛的顏色、步態(tài)、稟性,等等,等等,也以同樣的方式重疊和交叉?!盵7]46參與“語言游戲”的多個語詞也需具備“家族相似性”的特征。第三個特征是遵守規(guī)則。既然是游戲,“語言游戲”的參與者也就需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否則游戲就無法完成。在“語言游戲”的三個特征中,最重要的是“互動與參與”。因為只有參與其中,形成互動,才會產生是否具有家族相似性、要不要遵守規(guī)則的問題。

將語言哲學與宗教有機結合起來,是維特根斯坦哲學思想的獨特之處。因此,以上關于“語言游戲”的分析也適用于分析其宗教思想。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宗教活動是一種蘊含著宗教性方式的“語言游戲”,其“游戲”從屬于宗教活動整體。宗教活動的參與者同樣具備互動與參與、家族相似性、遵守規(guī)則三個特征。其中,以參與到宗教活動(“語言游戲”)之中為首要之處。只有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多個成員共同參與、相互交流、遵守規(guī)則,宗教活動才能完成,宗教價值才能得到理解與實現。

作為宗教研究者,要想言說宗教,也需要盡可能地理解、同情及參與到宗教活動中。正如維特根斯坦曾對德魯里(維特根斯坦以前的學生和后來的好友)所說:“我不是個教徒,但我不得不以宗教的觀點觀察每一個問題?!盵8]115維特根斯坦生活在一個世代信教的宗教家庭,高祖父信奉猶太教,祖父信基督教,父親是新教徒,母親是天主教徒。維特根斯坦年幼時也接受過正規(guī)的宗教教育,并在天主教堂接受洗禮。成年以后,他也曾想要從事牧師工作或獻身修道院。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使他對宗教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與同情;而他的生活經歷,則表明他曾經參與并多次想參與到宗教中去。這些都成為他思考分析宗教問題的重要生活基礎。

(三)以“信奉”為前提的“參與”及“言說”

維特根斯坦后期對宗教的言說,以及提出的一系列宗教命題,貌似是對早期觀點的修正,實際是由于參與到宗教活動之中從而找到了有意義的思想表達方式。當宗教有了自己的話語方式,言說就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在維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中,言說與參與具有一個共同的前提——“信奉”。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宗教需要的是激情信仰。因此,能否言說、是否參與其中,都取決于是否信仰宗教。信,就會參與其中,進而找到有意義的語言表達,宗教就是可以言說的;不信,當然不會參與,宗教就是不能言說、需要沉默的。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的信徒們參與到宗教的“語言游戲”之中,遵守其各自宗教的規(guī)則,擁有其各自宗教的話語體系,相互之間能夠交流各自的宗教信仰與體驗。而非本教的信徒由于沒有參與這個游戲,所以無法與信徒達成關于宗教信仰的一致意見;一切宗教教義、體驗對他們來說,永遠是陌生的、非理論的、不可論證的;自然,保持“沉默”就成為他們對待宗教的唯一方式,否則他們所說的話都只能是無意義的。因此,言說與參與二者是統(tǒng)一的。以“信”為前提,參與宗教之中,就找到了“有意義”的表達方式,就能展開對宗教的言說。否則,就須對宗教保持沉默,保持沉默才是合理的。

維特根斯坦提出了宗教活動的三個層次:信奉、參與、言說——信奉宗教,參與到宗教活動之中,找到有意義的語言言說宗教。宗教研究者,即使不信奉宗教,但要以宗教的觀點觀察宗教問題,也需要盡可能地參與其中,以便能獲得言說某一宗教的有意義的語言。

三、有意義但不神秘、可選擇的“生活形式”

維特根斯坦認為宗教雖然能夠賦予人生以意義,但只是具有某種情感體驗的人的“生活形式”,不僅不神秘,而且可以去選擇。

(一)有意義但不神秘的“生活形式”

維特根斯坦認為宗教是一種有意義但不神秘的生活形式。

關于宗教與人生意義,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曾論及二者的關系,但未作深入說明?;蛟S正如一般所常見的,在恐懼、面臨死亡等悲觀絕望的時刻,距離宗教會最近。維特根斯坦在一戰(zhàn)戰(zhàn)壕中所撰寫的筆記中,多處談論人生的意義、上帝等話題。他說:“我們可以把上帝稱為人生的意義,亦即世界的意義。上帝之比做父親就與此有關?!薄靶叛錾系垡饧蠢斫饬巳松饬x的問題?!薄靶叛錾系垡饧纯吹搅巳松幸环N意義?!盵5]153-155大意為,信仰上帝就理解、找到了人生的意義,這可視為維特根斯坦對宗教與人生意義關系問題的總回答。

同時,維特根斯坦提出,宗教只是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人們真實的情感體驗,只是一種特殊的“生活形式”。宗教不是一種學說,不是“一種對人的靈魂已經或者將要發(fā)生的事情的理論,而是對于人的生活中實際發(fā)生的事情的描述。由于‘悔罪’是一種真實的事情,因而絕望和訴諸宗教信仰的拯救也同樣是真實的。議論這些事件的人(如班揚)僅僅是在描述對于他們發(fā)生的事情,而不管人們可能想給這類事件抹上什么光澤”[6]37。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宗教沒有光澤,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經歷,也即“生活形式”。對于生活在“宗教”這種生活形式下的人,宗教不特殊、不神秘,他們內心的痛苦、害怕、希望得到拯救等,都是對真實的生活經歷做出的情感反應。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因此宗教作為一種“生活形式”,允許存在差異,可以豐富多彩。

在《論確實性》中,維特根斯坦又提出“世界圖景”的命題[9]208。實際上,每個宗教,或者可以說每種信仰都構建了自己的世界圖景。例如佛教的十方世界、四大洲、三界六道,基督教的天國、煉獄、末日審判、耶穌上帝等。作為一種“生活形式”,宗教需要以一定的“世界圖景”為前提。信仰者以宗教提供的“世界圖景”為其宗教生活的信念支持和目標。維特根斯坦甚至認為在宗教背景下,“世界圖景”可以等同于“生活形式”。

“生活形式論”“世界圖景論”及上文提及的“語言游戲論”,都表明維特根斯坦認為宗教并不神秘,而只是日常生活常常經歷的事情。維特根斯坦揭開了宗教的神秘面紗,使其走下神壇,成為一種特定人群的生活形式。這既肯定了宗教體驗的客觀真實,也未損毀宗教的神圣性。當然,“生活形式”也無所謂真假,無需進行理性分析與論證。

(二)可選擇的“生活形式”

盡管人生的意義需要從上帝、宗教那里去尋找,但對維特根斯坦來說,宗教只是一種“生活形式”。對于這種“生活形式”,人們可以選擇接受或不接受。

他在1914年12月8日的筆記中寫道:“毫無疑問,基督教信仰是通向幸福的唯一可靠的路徑。但是,如果一個人鄙棄這種幸福,情況又會怎么樣?!難道這樣做不是更好嗎?——在與外部世界的毫無希望的斗爭中走向毀滅?但是,這樣的一種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是,為什么不能過一種無意義的生活?它不體面嗎?”[10]90-91

這段話中,維特根斯坦首先充分肯定基督教信仰通向幸福的唯一性。由于基督教是維特根斯坦論述所有宗教問題的基點,因此此處也可以理解為維特根斯坦視宗教信仰是通向幸福的唯一可靠的途徑。其次他提出,“如果一個人鄙棄這種幸?!保霸谂c外部世界的毫無希望的斗爭中走向毀滅”,這就是過著一種毫無意義的生活。最后他反問“為什么不能過一種無意義的生活”?在維特根斯坦看來,信仰宗教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反之,則是無意義的人生。但一個人完全可以不信仰宗教,過“無意義”的生活。

維特根斯坦雖然肯定需要宗教、上帝賦予人生以意義,但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過這種“意義”的人生。面對宗教這種“生活形式”,人們擁有選擇的權利。信或不信只是不同的生活選擇,不同的情感表現。

四、結語

根據上文的分析,維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其一,宗教需要激情信仰,而非理性論證。他提出宗教是人內心的體驗,人們能做的是滿懷“激情”去信仰。邏輯性、合理性等都不是宗教的應有之義,不能也無需采用邏輯論證的方式來檢驗宗教教義的合理與否、體驗的真與假。

其二,宗教活動具備三個層次:信奉、參與、言說。信,則參與宗教的“語言游戲”之中;不信,則對宗教保持沉默。而參與,才能真正體會宗教的內涵與意義。因此,信奉、參與是獲得宗教言說資格與內容的前提。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的信徒,自愿融入該宗教的“生活形式”之中,成員互動、遵守規(guī)則,最終獲得宗教言說的資格以及宗教賦予的人生意義。

其三,宗教作為一種“生活形式”,能夠賦予人生意義,但既不神秘,也不是必須選擇的途徑。對于是否要擁有由宗教賦予意義的人生,人們有選擇的自由。

維特根斯坦對哲學史的變革意義,在于其走出語言封閉,使語言回歸其所屬的“活動”。表現在其宗教思想中,就是打破了以理性思維去論證宗教對思維的束縛;同時,宗教活動也顯現出和具有了完全屬于自身的特征,以及其作為“一種游戲方式”具有“自身語言言說系統(tǒng)”的可能與必然。

需要注意的是,維特根斯坦對宗教的論述都是圍繞基督教展開的,即使范圍可擴大至歐洲宗教,但依然缺乏對世界其他地區(qū)宗教的考察,尤其是佛教等。因此,其結論雖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還需要作進一步考量。

猜你喜歡
維特根斯坦言說信仰
阿來《云中記》的死亡言說及其反思
“行走”與“再現”——論梅卓散文的言說姿態(tài)和藏族風情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99分的答辯論文
99分的答辯論文
99分的答辯論文
論信仰
鐵的信仰
師生之間無法言說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