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鵬
“空手套白狼”本是褒義詞
“空手套白狼”在今天是一個貶義詞,比喻不做任何投資到處行騙的欺騙手段。但是,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白狼”又是什么呢?
在中國古代,白狼是一種祥瑞的動物,它的出現(xiàn)往往和圣人或者改朝換代聯(lián)系在一起。《帝王世紀(jì)》記載:“湯得天下,有神獐、白狼銜鉤入殿朝?!泵献诱f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因此當(dāng)商朝取代夏朝的時候,祥瑞的白狼就出現(xiàn)了,預(yù)示著商朝替換夏朝統(tǒng)治天下。唐朝編成的《藝文類聚》解釋“白狼”說:“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則見。”就是說白狼只會出現(xiàn)在國君具備仁德的時代,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吉祥動物,不是隨隨便便就出現(xiàn)在人間的。
據(jù)《國語·周語》記載:周穆王征伐犬戎,得到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非常高興地凱旋了。“空手套白狼”因此也就成為一句褒獎之語,褒獎那些能夠空手把祥瑞象征的白狼套住的有道國君和勇士。可是沒想到演變到如今,這一俗語居然成了貶義詞。
“衣冠禽獸”原本是贊揚你
“衣冠禽獸”一語最初來源是明代官員的服飾。據(jù)史料記載,明朝規(guī)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當(dāng)時要是能被稱作“衣冠禽獸”,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quán),政治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且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于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老百姓稱其為“衣冠禽獸”。
“掌故”原是官職名
按照字典的解釋,掌故多指對歷史人物故事的考證敘述,帶有一定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掌故”原本是指一種朝廷命名的官職,準(zhǔn)確點說,是漢代始設(shè)的一種國家文職官名。
史載,漢朝時,國家設(shè)置了一種名為“掌故”的官職,隸屬于太常。太常下屬太史,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太史的長官叫太史令。國人俗知的司馬遷,就是漢代有名的太史令。太史令手下有許多官員,其中就有“掌故”一職。
在漢朝,有些掌故是可以傳襲的,掌故也由此成為“職業(yè)掌故”。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便是太史令(相當(dāng)于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所以其父病逝后,司馬遷承襲了太史令一職?!妒酚洝敳吡袀鳌分芯陀小靶⑽?、孝武因襲掌故,未遑講試”的記載。
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掌故的范圍逐漸擴大,已不僅僅限于朝廷任命的專職官員了,到宋、明、清三朝時,凡收集有關(guān)上層社會人士的逸事、朝野逸聞、民間傳說等的人,都統(tǒng)稱“掌故”了。而且,“掌故”的詞性也發(fā)生了變化,由官職名變成了逸聞逸事、坊間趣話。此時的“掌故”,則完全失掉了原有的含義,而單純地指朝野逸聞、民間趣話了。
夜色如何算“闌珊”
前年春節(jié),為了烘托氣氛,某省一家地市級電視臺就拿城市夜景來做節(jié)目,并且把文字報道貼到網(wǎng)上。網(wǎng)頁上,展示了該市燈光璀璨、雍容華美的除夕夜景。報道的標(biāo)題為“燈火闌珊不夜城”。作者懷著美好的意愿,原本想更深地感染讀者,卻把“燈火闌珊”這個經(jīng)典詞語用錯在了標(biāo)題中。實際上,這些句子都誤用了“闌珊”一詞。
“闌珊”共有五種含義。一是表示“衰減、消沉”,如“詩興漸闌珊”“意興闌珊”。二是形容燈光“暗淡、零落”,如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寫道:“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潜硎尽皻垺⒈M”,如“春意闌珊”,意思指春天漸去漸遠(yuǎn)。四是指“凌亂、歪斜”,如“字闌珊,模糊斷續(xù)”,表達(dá)的意思是字跡凌亂。五是指“困窘、艱難”,如“近況闌珊”。從這些解釋來看,“闌珊”沒有一種義項可以表示燈火通明、興致很高。所以,“闌珊”不能隨意用,否則就出錯了。
尤其讓人感到遺憾的是,“闌珊”二字為零落之意,辛棄疾詞中“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說元夕燈會的高潮已過,燈火零落,游人稀疏,而相約的人還在等著他,可有些人聚會時偏偏要拿“燈火闌珊”來形容聚會氣氛很好,實在是錯得不輕。
“烏龍”實是一條狗
在體育賽事的報道中,“烏龍”指球員將球打進(jìn)自家球門,后又延伸到報道失實、資料錯誤、播音口誤等。其實,最早的“烏龍”是中國古代一條忠心耿耿的“衛(wèi)士犬”。
據(jù)唐人馮贄的《云仙雜記》記載,晉朝時,會稽人張然家里養(yǎng)了一條狗,名叫“烏龍”。 “烏龍”對張然忠心耿耿。張然因工外出,一年多時間沒有回家。其妻與家中的仆人私通。后來,張然回到家中,仆人擔(dān)心“外遇”之事泄露,便與張妻合謀想害死張然。某日,趁張然酒后熟睡之機,那仆人持刀進(jìn)入臥室欲行刺。豈料,“烏龍”突然闖了進(jìn)來,一聲狂吠,并如旋風(fēng)般撲上去,一通狂咬。被驚醒的張然目睹人犬相搏的情景,心中已明白怎么回事了。于是,他怒氣沖沖地?fù)炱鹌腿巳釉诘叵碌牡?,將仆人殺死?/p>
“得過且過”原是鳥叫聲
人們口頭上說“得過且過”,卻很少有人想過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原來,“得過且過”來自于一種鳥的寓言故事,這種鳥叫寒號鳥。寒號鳥還有另外三個名字——鹖鴠、鹖旦、獨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如此定義:“鹖鴠,夜鳴求旦之鳥。夏月毛盛,冬月裸體,晝夜鳴叫,故曰寒號。”寒號鳥夏天羽毛豐盛,冬天毛都褪盡了,晝夜鳴叫,像一個苦孩子,因此稱為“寒號”——寒冷的時候還在號叫。給人的感覺是這種鳥很可憐。
寒號鳥確實很可憐,它的外形像蝙蝠,但比蝙蝠要大,在巖穴中冬眠,睡覺的時候倒懸身體,靠吃甘蔗和芭蕉等的汁液為生。元末明初文學(xué)家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一書中記載了這種鳥的種種情形:五臺山的寒號鳥四只腳,背上長有肉翅,卻不能飛,拉的糞是一種中藥,叫五靈脂。五靈脂的意思是形狀如凝脂,受五行之氣而形成的。此藥性味甘溫,無毒,入肝經(jīng),具有疏通血脈、散瘀止痛的功效。盛夏的時候,寒號鳥羽毛豐盛,因此常常自鳴得意地叫道:“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到了深冬嚴(yán)寒之際,寒號鳥的羽毛全部脫落了,就像初生的小鳥一樣,悲鳴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雖然很少有人見過寒號鳥,也沒有人聽過寒號鳥的叫聲,但是就像鷓鴣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一樣,也許寒號鳥的叫聲的確像“得過且過!得過且過”。一種鳥的叫聲到人類這里卻成了一個成語,這也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吧。
“小鳥依人”最早形容男人
有一次,唐太宗和長孫無忌品評當(dāng)朝人物,評論到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時,唐太宗說:“褚遂良鯁亮,有學(xué)術(shù),竭誠親于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币馑际钦f,褚遂良是太宗的老師,他也像小鳥一樣棲息在皇帝的身邊。
這一對書法上的師生朝夕相處,褚遂良當(dāng)然要像小鳥一樣依在皇帝身邊,盡管褚遂良比李世民大兩歲,這也就是等級制造成的視覺效果。今天的女孩子都想找身材高大的男朋友,因此“小鳥依人”不再是等級制造的視覺效果,而變成了性別和身高制造的視覺效果了。
“鴛鴦”最早是指兄弟
今天的人們只知道“鴛鴦”用來形容夫妻,卻不知“鴛鴦”最早竟用來形容兄弟。古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鴛鴦的特性,晉朝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說:“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故曰匹鳥?!薄傍x好內(nèi)思”,說的就是鴛鴦不能落單,否則就會相思而死。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收錄的蘇武與李陵詩中吟詠道:“骨肉緣枝葉,結(jié)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商。”蘇武形容自己和李陵以前是像鴛鴦一樣的好兄弟,如今卻如同參星和商星,一顆在西,一顆在東,此出彼沒,永遠(yuǎn)不能再相見了。曹植的《釋思賦》是贈給弟弟的,“以兄弟之愛,心有戀然,作此賦以贈之”,其中寫道:“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共林。”也是用鴛鴦比喻兄弟。
信口雌黃的“雌黃”就是涂改液
漢語成語“信口雌黃”和“口中雌黃”中的“雌黃”一詞,就是我們?nèi)缃裾f的“涂改液”,用以修改書寫中的錯別字?!按泣S”與“涂改液”所含成分雖然不同,但它們的作用是完全一樣的。
雌黃,又叫雞冠石,學(xué)名三硫化二砷,是一種橙黃色微透明的礦物質(zhì),多為細(xì)粒狀、片狀或柱塊狀,也有為腎狀者,有珍珠光澤,可用作繪畫顏料或者褪色劑。雌黃的顏色和褪色作用,讓古人很自然地把它用到了修改錯別字上。
我們知道,古時寫字的紙為了防止蟲蛀,多用黃檗(黃柏)染成,所以這種紙就略帶黃色,所謂“青燈黃卷,面壁苦讀”指的就是這種紙?,F(xiàn)代人寫錯了字,大多用涂改液進(jìn)行修改,古人寫錯了字,就用顏色與黃紙接近的雌黃先涂掉,然后重新書寫。宋朝范正敏的《遁齋閑覽》上寫道:“有誤字,以雌黃滅之,為其與紙色相類。故可否人文章,謂之‘雌黃’?!?/p>
當(dāng)然,用雌黃涂錯別字,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顏色與黃色書紙相近,關(guān)鍵是它的作用——“一漫即滅,仍久而不脫”?!洱R民要術(shù)》在“染潢及治書法”后,就有“雌黃治書法”一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中也有“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之論,還有用雌黃將“宵”字頭上一點涂掉的記載;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對雌黃也有不少記錄。
正因雌黃有更改錯別字的作用,人們就把曲解古書、妄加評論、隨意修改稱為“信口雌黃”了。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薄稌x書·王衍傳》也說:“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更改,世號口中雌黃。”對言論有不妥之處,隨口加以更改,像用雌黃改錯別字一樣容易,這就是“口中雌黃”“信口雌黃”的來歷了。
有了“信口雌黃”這一成語,人們對不問事實、輕下結(jié)論的人或事寫起來就得心應(yīng)手了?!遏斞笗偶ぶ吕畋小罚骸敖氖掠诜g,間有短評,涉及時事,而信口雌黃,頗招悔尤,倘不再自檢束,不久或?qū)⒉荒芨由虾R?。”馮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如果孫俊英按事實講也沒有什么,但是她添油加醋,信口雌黃,憑空捏造,極盡誣蔑挑撥之能事?!钡鹊?,這些“信口雌黃”都用得奇妙無比。
“不可思議”是數(shù)量單位
元代著名數(shù)學(xué)家朱世杰在他的經(jīng)典著作《算學(xué)啟蒙》“大數(shù)之類”一段中記載:“凡數(shù)之大者,天莫能蓋,地莫能載,其數(shù)不能極,故謂之大數(shù)也?!币唬?,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萬萬曰億,萬億曰兆,萬兆曰京,萬京曰垓,萬垓曰秭,萬秭曰穰,萬穰曰溝,萬溝曰澗,萬澗曰正,萬正曰載,萬載曰極,萬極曰恒河沙,萬恒河沙曰阿僧祗,萬阿僧祗曰那由他,萬那由他曰不可思議,萬不可思議曰無量數(shù)。由此可見,“不可思議”在古代是個數(shù)量單位,而且數(shù)量很大,相當(dāng)于10的64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