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磊
筆者針對當前英語閱讀教學的實際,提出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使用“信息溝”任務型教學法,通過英語教學活動,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換信息,以填補彼此信息的空白,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相應的閱讀能力。
1. 英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當今的英語閱讀教學,教師們更多地站在應試角度,閱讀課堂實際更多花在做閱讀理解題上,過多重視語言知識要點的習得,重視語法和閱讀內(nèi)容的翻譯,使學生們的實際閱讀能力發(fā)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在閱讀的教學中,大多數(shù)題型都是選擇或者判斷,教師的講評還是基于語法翻譯法;當年中學生的英語需求大,閱讀需求量也相應增大,可是大部分實際教學時教師們還是偏重于應試題材,學生的閱讀量無法得到保證。
2. 信息溝教學法的引入
著名美國語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畢生致力于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他在著作《輸入假說:理論與啟示》中提出習得與學習假說:語言的學習是acquisition(習得),并不是learning(學習);也就是說學生掌握語言,實際上是其在語言交際的活動中運用語言的結(jié)果,并不是他單純訓練語言語法技能和背誦演練語言知識的結(jié)果。
美國馬里蘭大學Michael H. Long教授提出,英語通過“對話性互動”(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才可能被習得。教師們在教授語言時,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力和互動的變化性。
社會學家D.H.Hymes是針對喬姆斯基(N.Chomsky)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他認為語言不單單具備語法規(guī)則,而且具備使用的規(guī)則。如果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沒有使用規(guī)則和信息交換,語法的規(guī)則便沒有任何用處了。海姆斯還指出語言的使用者必須知曉何時應該進行語言交際活動講話,何時不該交際,以及何時何地,應該用何種方式方法與何人進行語言交際。
Information Gap(信息溝)也被稱為信息差,具體指交流雙方所占有的不同信息,從而形成了信息的不對等性。具備不同信息的對話雙方通過交流手段,從而交換信息,以填補彼此信息的空白,達到交際任務的完成。如果沒有彼此之間的信息差,交流便沒有必要了。所以說,信息差的存在就是語言交際的原動力。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信息溝活動)是任務型教學法的一個分支,它倡導教師通過信息溝任務,讓學生們分享不同的信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語言的交際,分享彼此不完整的信息,從而縮短和填補彼此信息差的目的,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3. 信息溝任務的課堂運用
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掌握信息上存在差距,通過課堂語言的交流可以消除信息差距,從而實現(xiàn)交際雙方達到同一個信息傳遞的功用。師生、生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閱讀篇章信息后,交換彼此信息,縮短信息溝,達到語言交際目的。
以江蘇譯林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閱讀A Day Out為例:
第一次分組:A、B、C組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ABC三組,分別閱讀課文中澳大利亞、法國和美國3篇不同的景點。在進行不同的閱讀后,學生們初步知曉了自己那一組的內(nèi)容,具備了文章中所給的信息。
第二次分組:甲、乙、丙組
將A、B、C組的學生們打散,重新分組為甲乙丙組,確保每一組里都有ABC組各1名以上的成員。此時教師發(fā)布任務,要求學生們完成關(guān)于三個景點的細節(jié)題:
(1)What can you do under the Harbour Bridge?
(2)Is the Eiffel Tower far from Notre Dame in Paris?
(3)When did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meet the children?
每個學生只閱讀了自己那一組的文章,例如A組的成員只知道有關(guān)澳大利亞的風景的細節(jié),對于法國和澳大利亞的細節(jié)題就需要B組和C組的成員通過語言交際,交換信息,從而得到細節(jié)題的答案。
細節(jié)題是三篇文章綜合信息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獲得信息后,換組交流,在辨別題目時,通過語言交際,辨別自己的信息任務,組織合乎語法的句子,并通過使用適當?shù)恼Z言,將自己的信息輸出,使別組的成員獲得自己這組的信息,從而縮短或填補彼此的信息差,達到閱讀能力的輸出這一重要目的。
4. 結(jié)論
“信息溝”是交際法課堂教學的核心,所有的語言交流都在此基礎上開展。信息交換的閱讀活動,可以使學生們有效集中注意力,促進其學習動機和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形成。在任務中,學生們通過信息交換,自覺運用了“信息溝”任務型教學法的原理,有意識地認領(lǐng)和辨別自己的信息任務,并通過語言交流,與同伴互相彌補信息差,從而使課堂的交際活動真實而富有情趣,使學生的閱讀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1] Stephen D. Krashen 輸入假說:理論與啟示[M]. 1985.
[2] Michael H. Long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M]. 2011.
[3] 王桃紅. 淺談任務型英語教學理論[J]. 中小學教學與研究, 2006(03).
[4] 張琦. 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應設計“信息溝”[J]. 江蘇教育, 2007(02).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