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輝
我國著名的教育文獻《學記》一書中有這么幾句“和、易、以思,可謂善喻”“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上文中的“喻”指誘導。語文教學中,也應(yīng)注重“喻”的作用。“喻”不僅是指語文教學中的一種修辭方法,更主要的是代表一種觀念,即以熟知事物來讓學生感知未知(尚難于理解)的事物。我國古代的著名學者,都能做到“善喻”??鬃拥摹翱琳陀诨ⅰ?;《勸學》中的“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來說明學業(yè)需一點一點積累。而現(xiàn)代呢?陶老的“生活教育:又是一個將書本引向生活,將深奧轉(zhuǎn)變?yōu)樾蜗蟮暮梅椒ā?h3>一、將生活引入課堂
生活中的事物,形象而生動,學生特容易接受理解。而我們的課本知識,有的由于時代背景、風俗習慣的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產(chǎn)生了“疑”,教師要善于導“疑”,“解疑”。例如蘇教版第十二冊《煙臺的海》一文中對浪花的描述:“數(shù)丈高的浪花。”由于生活常識的模糊,學生不清楚“丈”是多高。教師上課可以描述“丈”,一丈相當于一層樓房這么高,“數(shù)丈高”就是有好幾層樓房,讓學生感知,體會出冬天煙臺海浪的壯觀。生活中的語言豐富,有趣味,特別是方言,更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運用生活語言理解課文,不僅容易進入角色,而且能激活課堂氣氛。例如人教版第八冊課文《小英雄雨來》一文,日本鬼子“審”雨來的一段話,學生讀起來總沒有那種“味”。而學生對電影電視劇中的日本鬼子卻十分了解,而且能說上兩句特有的語言。于是學生體會之后,再讓學生讀,并且可以加入日本鬼子的特別語言,學生的積極性特高,“讀”得也有聲有色。
文章中的各種事物在生活中不一定全能找到,有的找到了,卻離學生很“遠”,仍難以理解,這時教師要運用比喻的方法,將課文作為“喻體”,生活作為“本體”進行“比喻”。如對于長度學生一般難把握,特別是以“公里”為單位。教師可以運用比較的方式,相當于多少個“學生熟悉的路程”?!皩W生熟悉的路程”教師可以因地制宜。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通過例子將其搬入自己的思維寶庫,從而豐富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以提高各種語文能力。在課堂上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聽說讀寫的能力,特別要鍛煉學生思維,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恰當?shù)剡\用“喻”于課堂,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正確地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將課堂搞活,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
不同作者之間的文章可“喻”。思維的廣闊性、選擇性、遷移性將會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學生也會從“喻”的訓練中獲得語言文字所賦予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蘇教版第十冊《長征》一文,描寫了紅軍長征的一段光榮史。其中寫了“五嶺”“金沙”“大渡”“岷山”等動人場景,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記憶寶庫里尋找這段歷史,并介紹給大家聽。此時的教室是熱鬧的。學生不僅講了已學過的課本知識,而且補充了許多課外的,如《五次反圍剿》《馬背上的小紅軍》《遵義會議》……這一訓練,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使學生真正認識到長征的艱難和困苦,紅軍的精神是可貴的,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升華了情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是內(nèi)化的吸收,是對基礎(chǔ)知識的理解過程;寫作則是外化的表達,是對基礎(chǔ)知識運用的過程。通過閱讀記憶,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表達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時,閱讀還能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運用的直觀形式。所以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將文章生活正確地“喻”,喻其語言、表達方式、結(jié)構(gòu)形式、知識體系等,做到讀寫結(jié)合、寫作與生活結(jié)合、寫作與活動結(jié)合。
著名特級教師袁浩在三年級《課間十分鐘》的教學中,牢牢抓住“寫具體”這一訓練重點,讓學生仔細閱讀“爬竿”“丟沙包”等活動情況,再結(jié)合看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將生活作為“喻”引入課堂),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活動的圖畫。然后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兩項活動會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小作者為什么能寫得這么具體?”讓學生認識到什么叫具體,為什么要寫具體,怎樣寫具體。(寫作技能的歸納,為“喻”于作文提供了保證。)課后袁浩老師又讓學生開展“丟沙包”活動,指導學生模仿觀察,捕捉動作、神情的特點,進一步鞏固寫作技能。指導作文前,布置學生在課間和課外活動中留心觀察、體驗。(這又是一次“喻”的訓練:喻觀察、喻構(gòu)思。)指導作文時,同樣扣住“寫具體”這一點,選擇自己喜愛的一次活動,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兩個同學的表現(xiàn)說具體,然后再寫下來。(這一次是一個飛躍:喻寫作技能。)袁浩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地、有機地將生活、文章、活動組合在一起。互相“喻”,互相促進,使學生更易于接受提高。
“喻”作為一種教學的思想,一種教學方法,從孔子伊始,到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已是我們的光榮傳統(tǒng)。我們要將“喻”與今天的教育有機地結(jié)合、滲透,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能為師也”。
作者簡介: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行宮中心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