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涵蓋經濟模塊、政治模塊、文化模塊、哲學模塊,這幾大模塊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本身就是學生的生活。根據(jù)新修訂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這幾個模塊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即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和法治意識,這幾大素養(yǎng)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要達成育人目的,光靠填鴨式的教育,硬性的引導遠遠不夠。本文將班級管理同高中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為契合點,以班級活動引領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更加直觀,有說服力,更能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在親歷中鍛煉能力,引發(fā)思辨,增進認同。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班級管理;教學實踐
一、 選題緣起
在一次政治課上,筆者講到公民參與民主選舉的方式時,為了讓學生們感同身受,直接發(fā)問學生:咱班的班長是怎么選出來的?你們認同班長的選舉方式嗎?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的統(tǒng)一:班主任指定,不認同。作為旁觀者,我們很容易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沒有民主的決策導致決策的民意認同不夠,可想而知,這樣的班級管理必將困難重重。
基于這一事件,筆者受到啟發(fā),試圖依托政治課本,通過班級管理活動讓學生認同我們國家的制度,感受國家的管理活動,并由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 基于民主的班級管理實踐與學科素養(yǎng)的滲透
盧梭說:“唯有公意才能按照國家創(chuàng)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來指導國家的各種力量”,班級的管理活動亦同此理,唯有民主,體現(xiàn)“公意”才能讓學生真正融入班級,遵守班級的各項制度,凝聚班級的向心力;如果把班級管理中的民主擴大到我國的民主政治,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有著非常高的契合度;因此,通過班級管理民主,讓學生感受到民主帶來的益處,對于學生理解和認同我國的民主政治制度,從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大有裨益;所以找到班級管理活動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契合點,就能讓素養(yǎng)落地生根而不僅僅是幾句口號,而“民主”就是最大的契合點。
(一) 認識民主,選擇民主——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
為了讓班級管理更加有效,也為了讓學生對政治理論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實踐,班級選擇班委時,筆者選擇的時機是在《政治生活》第二課《公民的政治參與》第一框: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學習之后。為此筆者對本堂課進行了有實踐意義的設計。
1. 認識民主選舉的方式——基于理論的民主選擇
根據(jù)課本知識,學生自主學習,認識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的優(yōu)缺點,如表1所示。
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基本內容,認識幾種民主選舉的方式,比較各選舉方式的優(yōu)缺點,為班級選擇班干部的選舉方式提供了理論支撐。
2. 選擇民主選舉的方式——基于實踐的素養(yǎng)形成
根據(jù)所學理論知識,學生其實很容易找到班級班干部選舉能采用的方式,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同學認可的方式是直接選舉加差額選舉,原因是班級人數(shù)一般較少,選舉之前大家對候選人情況基本了解,賄選行為在他們這個年紀是被大家伙所不齒的,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讓學生們根據(jù)所學理論知識自己選擇合適的方式去選擇班干部,是基于民主的考量,也是基于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的考量,學會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以主人翁的精神參與班級建設,這種素養(yǎng)的形成在選舉班干部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必將影響他們的整個人生。
素養(yǎng)的形成和班級管理的契合點也就由此發(fā)生了化學反應,而這種反應是直接的,也是潛移默化的,由此產生的效果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未能參與的國家管理的認同感。
(二) 感悟民主,體驗民主——核心素養(yǎng)的順延
選舉的過程體現(xiàn)民主,選舉的人選是基于近期的了解,是因為熟悉還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但判斷選擇的人選能否勝任其職務卻簡單得多,那就是看他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為了更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民主的真正意義,真正認同班干部的管理,也是讓班級管理更具時效性,筆者對選舉的結果做了后續(xù)跟進調查和調整。
筆者對班干部進行了滿意度調查,給每位非班干部學生發(fā)放量表,讓學生們?yōu)榻诎喔刹康谋憩F(xiàn)打分,通過打分,一是觀察學生們對自己選舉的班干部任職的認可度,二是促進班干部改進自己的做事方式。當然這樣做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要么班干部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可,要么被大部分人否認,因此筆者在做調查之前提前說明了情況,并明確集體確定不能勝任班干部者會被罷免,如果班干部由于罷免產生空缺,其他學生可以通過推薦或者自薦的方式參與班級管理,被罷免的學生也可以重新參與競選。
實踐本身就是為了驗證假設的合理性,通過設置實踐活動,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考查時間,學生才能對自己的決定作出合理的判斷。本次調查表面看只是民意調查,但是解決調查中出現(xiàn)的問題才是本次調查的最終目的,通過以上方式,筆者試圖讓學生明白,“民主”不是一錘子買賣,班級管理中的“民主”是“能者上庸者下”的機制,是超脫形式主義的真民主,是絕大多數(shù)選舉者意愿的集中表達,也要讓學生明白,審慎投票的重要意義。
新版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對思想政治課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科學精神”的解讀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p>
筆者組織的班級選舉活動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了這一點,就是讓學生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奉行“科學精神”,樹立唯物史觀,學會辯證看待事物的變化發(fā)展,為之后準確理解我國的政治制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班級管理民主實踐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滲透的意義
班級管理的民主只是社會民主的冰山一角,但卻為學生了解整個社會的民主揭開了冰山一角,在未步入社會前,這是學生距離民主最近的一次,也是其民主實踐的開端。
通過班級管理中引入民主概念,對于學生理解整個政治課本必修2的內容所起的作用將是舉足輕重的,必修2中學生還將學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自治制度”,這些制度貫徹始終的話題都是離不開“民主”二字。
我國為什么實行這些制度,無論從人大選舉,政黨協(xié)商,區(qū)域自治,基層自治,都是基于民主的考量,都是為了廣大人民的福祉,都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這些制度與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相比是有優(yōu)越性的,但是讓學生認同我們國家的制度,理解我們國家的制度,從而自覺遵循我們的制度,參與到我們制度的建設中去,僅僅通過理論的學習還遠遠不夠。
班級管理民主理論的介入恰恰能解決這一問題,譬如班級選舉方式的選擇與被選舉人履職情況與人民代表大會及人大代表的契合點就高度統(tǒng)一,有了之前班級選舉的民主實踐,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國采用直接加間接選舉方式的合理性,就能明白人大為什么能代表人民,就能理解民主集中制,就能明白人大代表積極履職的重要意義,就能理解參與民主政治,以主人翁的精神參與政治生活的必要性,從而更好地認同我們國家的政治制度,學會辯證地認識我們的政治生活,學會遵循我們的政治制度,主動進行政治參與。
總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四大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形成這四大核心素養(yǎng),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而找到實踐的切入點也只是素養(yǎng)培養(yǎng)之路上的一個小節(jié)點,所以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值得我們教育者竭盡一生去探求。
參考文獻:
[1]李均.班級管理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7(10):100.
[2]馬海燕.核心素養(yǎng)下的“一主兩翼”班級管理理念解析[J].新校園,2018(3):17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馬光榮,甘肅省平涼市,華亭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