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星月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新聯(lián)中學)
教育部《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班主任工作的意見》指出:“中小學班主任是學生主要的精神關(guān)懷者?!逼浣逃蝿沼腥汗芾戆嗉壋蓡T行為,激勵成員改善績效,保證教育管理效果,均需依托溝通手段落實。埃里克·伯恩的“溝通分析理論”強調(diào),溝通“以人際互動為基礎(chǔ),對當事人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分析了解,幫助認識現(xiàn)實,消除幼稚沖動,學會適應,從而達到重建自我的目的。”鑒于此,“師生互動”也需基于教育環(huán)境和事件,找準溝通著力點方能以心攻心。這與“以具體情況及具體應變思想為基礎(chǔ)”的“權(quán)變理論”異曲同工?,F(xiàn)通過三則案例,探析如何根據(jù)教育狀況“權(quán)變”溝通的著力點,以求較好效果。
某日課間,三位女班干來投訴:“老師,班上男生最近很過分,罵人太難聽?!薄傲R什么?”我追問?!胺凑茈y聽,我們說不出口?!彼麄冞€沒說出什么就羞紅了臉。為免她們窘迫,我轉(zhuǎn)移問題:“哪些人常罵?”她們爭先恐后地列舉三個男孩的種種“劣行”。我以調(diào)查“班情”為由請來三位焦點人物,不給思考余地便單刀直入:“最近你們跟班上的同學結(jié)仇不淺啊!”我故意夸大其詞,他們果然中招立即反駁:“哪有的事?誰說的?我們跟大家好著呢!”“那為什么用那么難聽的話罵人?”三位女孩并沒有說出口男孩到底罵了什么,可眼前三位聞聽此言立即像蔫了的瓜秧子,顯然被我猜中了。
“哪兒學的?知道這些話什么意思嗎?”我步步追問。“不是,老師,我們沒想罵人,游戲里、電影里都這么說的,很正常?。 彼麄兘Y(jié)結(jié)巴巴地解釋。好一個“白馬非馬”的新解——“此罵非罵”!我佯裝生氣地質(zhì)問:“我不會打‘英雄聯(lián)盟’游戲,可我也知道游戲里的角色生生死死如家常便飯,真實世界里你們能死而復活嗎?”三人搖頭?!坝螒蚧蛴耙曌髌返氖澜缡翘摂M的,既然你們不生活在虛擬世界,就不能把其中的臺詞搬到真實世界里來???!那些話低俗不堪,你們心里不想罵人,可一旦出口便拉低了自己的檔次,這是你們希望得到的結(jié)果嗎?”三人再次搖著頭陷入深思。
這個案例顯示,青春期的男孩學抽煙、著異裝、爆粗口,遇見不平強出頭,做出嘩眾取寵之舉,模仿影視硬漢舉止,其心理需求是為博人眼球,滿足隨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而膨脹的虛榮心。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要關(guān)心其身體發(fā)育,以及因身體發(fā)育而導致的微妙心理。一旦關(guān)心這些,老師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zhì),而學生也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與共情。
課間某生來“舉報”一起匪夷所思的事:小T把父親推薦他閱讀的《挪威的森林》扔進了畚箕,“他覺得這書不健康”,可其他男生卻在搶著讀。舉報的男生剛走,一撥女生嘰嘰喳喳來投訴:“老師,你快管管我們班男生吧!他們懂的東西太多啦!還胡說八道?!绷私庵?,得知男孩們提及了書中所寫的某些讓人敏感的字眼。
平靜地掃過女孩們清澈的眼睛,我云淡風輕地笑,“你們知道這本書是誰寫的?”“村上春樹?!彼齻儺惪谕暋!皩?!村上春樹是著名作家,《挪威的森林》是暢銷小說,很受年輕人歡迎,我也讀過這書呢!”“??!”她們大大地張開了嘴巴。我繼續(xù)解釋:“這本書中確實有一些成人的描寫,可這難道不是人生的一部分嗎?目前你們可以選擇性地閱讀,村上春樹的文字精湛,細節(jié)處理極具藝術(shù)化,素描化的意境直指人心,書中有年輕人對于生死命題的思考,主人翁有通過性來探究存在意義的嘗試,也有對于愛情忠貞度的叩問。總體來看,它是一本好書!”女孩們臉有羞赧,卻不再那么緊張與焦灼。
在生理上,女孩發(fā)育比男孩平均早約2年,當男孩的性征明顯發(fā)育后,會遭遇更多的身心困惑。此案例中,無論是女孩的“猶抱琵琶半遮面”,還是男孩的“少年也識愁滋味”,都是青春期性萌動和性覺醒。他們對異性逐漸產(chǎn)生興趣,對與性有關(guān)的事心生好奇,可在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道德約束下又不敢明目張膽地學習。女生心有“要求”,卻“不便”明說,表現(xiàn)為身體和語言上別扭的抗拒與排斥。
這種現(xiàn)狀源于中國父母對孩子性教育的嚴重缺失或過度掩飾,父母越回避,孩子越好奇,越想揭開神秘面紗一探究竟,反而容易走入極端:一是通過網(wǎng)絡去探索與性相關(guān)的知識,容易被不健康的網(wǎng)站或影像資料誤導;二是孩子從父母的回避態(tài)度中推斷出“性”是不好的,于是主動退避一路無知。身為班主任,要意識到農(nóng)村家庭在性教育方面的不足,保持不批評、不排斥、不抗拒的態(tài)度,正視對青春期孩子性教育的科學引導,引領(lǐng)他們正視青春期的心理要求,再通過主題班會進行科學的青春期教育,幫其消除煩惱,健康成長。
一學年來,我不斷從任課教師那里獲悉男生Y的“負面報道”:數(shù)學課,Y把集體作業(yè)點評當作對他的針對性批評,他狠命揉搓自己的練習冊;歷史課,由于對活動規(guī)則的理解不同,Y讓歷史老師的課難以為繼;地理課,Y做數(shù)學作業(yè),老師稍加提醒,他便拍桌子、跺地板,用刀刻劃桌面。每當“負面報道”傳來,我除了跟老師們心平氣和地交換意見,還會即時聯(lián)系Y父親,希望他關(guān)注孩子回家后的情緒和言行是否異常,給孩子更多的關(guān)注和溫暖。Y的這些異常行為持續(xù)了一年多時間,如今正在好轉(zhuǎn)。我過度的“包容”,是因為Y處在生命中最痛苦的特殊時期,他需要足夠的時空去舔舐傷口,慢慢愈合。
六年級畢業(yè)后的那個暑假,Y的母親被查出罹患胃癌,住院不足兩月就撒手人寰。對年未14歲的Y來說,痛失母親無疑是他人生的巨大災難,這一系列偏離常規(guī)的做法其實都是創(chuàng)傷性應急反應。他在宣泄憤怒與悲傷,他痛恨命運奪走了母親,將他的幸福撕扯得支離破碎。在與Y每一次溝通時,我選擇做安靜的傾聽者,傾聽他對母親的思念、對命運的控訴、對周遭的遷怒。一盒遞上的紙巾,一個溫暖的擁抱,一陣陪伴的落淚,都是無聲的溝通。唯有看見他的痛苦與難處,他才覺得我不是在同情他,而是與他感同身受。心理學家李子勛說:“同情,只會讓弱者更加虛弱,找不到力量走出困境?!彼裕彝ㄟ^傾聽讓他宣泄內(nèi)心的負能量,慢慢梳理情緒;通過交談讓他找回理智,重塑理想。
以上案例表明,教育生活是“一連串待決策的決定與待解決的問題,而人們(包括學生)擁有理性與自由來做決定并解決問題?!卑嘀魅胃鶕?jù)教育環(huán)境找準溝通切入點,著力于“了解人性、讀懂人心”便可。正如埃里克·伯恩強調(diào)的那樣,“任何時候,當一個人確認出另一個人出現(xiàn)之時,不管是口頭語言的或身體語言的,溝通即已發(fā)生。溝通不僅僅是人們對話的一個單位,也是兩個人自我狀態(tài)之間的刺激——反應的聯(lián)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