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秀榮,朱少可
(山西中醫(yī)學院第三中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06)
腰椎退行性脊柱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又稱為增生性脊柱炎、肥大性脊柱炎,多因久坐、肥胖、外傷等導致腰椎關節(jié)退變、增生、骨贅形成,椎間盤變性,壓迫周圍神經、血管,主要癥狀為腰部疼痛、晨僵、活動不利,可伴有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癥狀特點是晨起、久坐腰部則癥狀加重,稍微活動癥狀可減輕,活動過多則癥狀加重。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加劇及現代人們生活不良習慣的增加,本病發(fā)病率有明顯增高的趨勢?,F代醫(yī)學治療本病以口服鎮(zhèn)痛藥、牽引、理療為主,但由于本病病程較長,發(fā)病緩慢,治療次數多,周期長,療效多不理想。中醫(yī)藥對本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3]。筆者采用穴位埋線法治療腰椎退行性脊柱炎,治療次數少,基本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西省針灸醫(yī)院(山西中醫(yī)學院第三中醫(yī)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針灸科門診收治的63例患者,均符合腰椎退行性脊柱炎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齡42~83歲,平均64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30年,平均5.8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退行性脊柱炎的診斷標準[4]。①常見于中老年體質肥胖者,或有長期從事彎腰工作和負重工作史,以及部分外傷史。起病緩慢,遇寒冷潮濕癥狀加重。②一般情況下,腰痛不劇烈,以酸痛、活動不靈活為主。有時可牽掣至臀部及大腿外側。③腰椎曲度改變,生理曲度變小或消失,癥狀明顯者可見圓背。④常有兩側腰肌緊張、局限性壓痛,腰部叩擊痛。⑤或見直腿抬高試驗和后伸試驗陽性。⑥X線檢查可見多個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和硬化,關節(jié)變尖,偶有肌肉鈣化和椎間隙不同程度變窄。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CT、MRI排除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結核、腫瘤等疾病。③能完成系統治療。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并發(fā)癥者。②合并他法治療者。③有膠原蛋白線過敏史者。
①主穴:L3~4、L4~5、L5~S1華佗夾脊穴。配穴:瘀血型(腰部刺痛,動則加重)配膈俞;寒濕型(腰部困痛,陰雨天加重)配大腸俞;腎虛型(老年患者病程長,腰膝酸軟)配腎俞。②操作:患者呈俯臥位,胸下墊枕,用紫藥水標記穴位,碘伏常規(guī)消毒。膠原蛋白線提前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后備用,懼怕疼痛者可以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無菌操作采用一次性12#埋線針,將2cm膠原蛋白線注入針管內,直刺入穴位,達到肌肉層,針下得氣,有沉緊感后,注入膠原蛋白線,邊注線邊出針。出針后,擠壓針眼周圍,使出血數滴,確保線頭不外露,清潔針眼周圍,創(chuàng)可貼外敷。15d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③注意事項:3d內禁止沾水。局部疼痛反應3~7d逐漸消失。少數患者有發(fā)熱現象,對癥處理,3d后可恢復正常。有針眼紅腫排斥反應者,應及時到醫(yī)院進行處理,并中斷治療。
3.1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VAS)及癥狀改善情況。
3.2 療效評定標準 ①采用VAS評分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定。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能忍受,可以正常睡眠;4~6分表示中度疼痛,適當影響睡眠,需止痛藥;7~9分為重度疼痛,影響睡眠,需麻醉止痛藥;10分表示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并伴隨其他癥狀[5]。②治療效果。臨床痊愈:腰痛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可以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腰痛大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正常,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腰痛明顯減輕,功能改善;無效:腰痛緩解不明顯,功能無改善[4]??傆行?(臨床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結果
(1)VAS評分比較 63例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為(6.7±0.6)分,治療后VAS評分為(1.9±0.5)分,治療后VA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臨床療效比較 63例患者中,臨床痊愈37例,顯效14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24%。
腰椎退行性改變是人體發(fā)生的一種生理和病理性改變,隨著年齡增長會有不同程度的退變,即增生改變,這些改變只是為了保持人體的動態(tài)平衡,并無不適反應。但如果這種改變壓迫周圍神經、血管,將會產生疼痛不適感,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病變?yōu)檠低诵行约怪譡6]。腰椎退行性改變的具體病因并不確切,現代研究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機械因素。外傷勞損導致椎體增生,關節(jié)失衡,軟骨退化脫落壓迫神經、血管。②化學因素?;瘜W藥物損害軟骨細胞,使關節(jié)軟骨代謝減弱,導致局灶性軟骨軟化,形成早期骨性關節(jié)炎。③遺傳因素。膠原蛋白基因缺陷,影響骨膠原合成,從而導致骨性關節(jié)炎。④炎癥因素。炎癥刺激損害關節(jié)軟骨,產生滑膜炎,并升高金屬蛋白酶濃度,使透明質酸的濃度明顯降低,從而加速關節(jié)退變。
中醫(yī)認為本病屬“痹證”“腰痛”范疇,因跌撲損傷、外受風寒濕邪或年老體弱、肝腎虧虛導致,治療以補肝腎、祛風濕、通經絡為主。本研究在治療上選取腰部華佗夾脊穴作為主穴,其位于督脈和膀胱經之間,可調理兩經經氣,具有補肝腎、祛風濕、通經絡之功,兼輔辨證配穴,能夠增強各型功效。穴位埋線作為一種新型針灸療法,廣泛應用于多種慢性疾病,且療效理想。穴位埋線療法既有針刺的即時效應,又有長留針的長期效應,起到比針刺作用更加持久的治療效果。同時膠原蛋白線在體內軟化、吸收的過程,能在機體內產生化學刺激,改善局部代謝,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炎癥的消除及正常組織的修復。穴位埋線療法的持久性還可保持椎體的穩(wěn)定,有利于恢復關節(jié)正常功能,保持療效的持久。
穴位埋線療法除少數患者埋線后出現劇烈不適反應及有排斥反應外,較其他療法療程短,且療效滿意,具有較大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