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華,王學清,黃冀楠,張經(jīng)廷,董志強,賈秀領
(農(nóng)業(yè)部華北地區(qū)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 糧油作物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35)
冬小麥作為河北平原主要糧食作物,生育期耗水量為370~450 mm[1-2],而同期降水量僅為60~150 mm[3],必須進行補充灌溉才能滿足其生長發(fā)育的水分需要[4]。而當前河北平原存在水資源緊缺和農(nóng)業(yè)用水浪費并存的現(xiàn)狀,因此,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是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保證。
有學者認為[5],集成單項技術是農(nóng)業(yè)科技革命的一個新的重要特點,對現(xiàn)有技術的集成,有利于技術的進步。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耕作栽培研究室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小麥節(jié)水灌溉技術的研究,形成了河北山前平原小麥畦灌節(jié)水集成模式[6],并且自2012年開始又進行了微灌溉技術的研究,設置了冬小麥畦灌和微灌水分運籌、播期搭配、高效施肥等試驗的對比研究,集成了小麥微灌水肥一體化節(jié)水技術模式。與傳統(tǒng)畦灌相比,微灌能有效控制灌水定額,降低淺層土壤容重,控制土壤養(yǎng)分下滲,改善作物的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7];還可以提高葉面積指數(shù)[8]、葉片葉綠素含量[9],降低水資源耗損率[8],從而提高作物產(chǎn)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0-11]。
目前,針對畦灌[12-13]和微灌[8,14-15]及這2種灌溉方式下不同灌溉量[16-18]的研究較多,但在當前河北平原冬小麥一直提倡適期晚播的環(huán)境下[19],灌溉方式搭配晚播,即把2種集成節(jié)水灌溉模式綜合分析的報道較少。本研究重點分析了冬小麥在微灌和畦灌2種集成節(jié)水模式下產(chǎn)量的形成特點,以期明確微灌技術模式小麥增產(chǎn)效果及有關生理特性,為小麥節(jié)水高產(chǎn)栽培實踐提供技術支撐。
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藁城堤上試驗站進行田間試驗。該區(qū)屬華北太行山山前平原區(qū)(38°41′N,116°85′E),年均降雨量484 mm。試驗地0~20 cm土壤含有機質(zhì)14.5 g/kg、全氮0.98 g/kg、全磷2.0 g/kg、堿解氮70.5 mg/kg、有效磷20.4 mg/kg和有效鉀95.0 mg/kg。
本試驗設置了微噴灌(簡稱微灌)和畦灌2種集成節(jié)水灌溉模式,集成模式的主體技術包括節(jié)水灌溉方式和播期。采用灌溉施肥方式、播期兩因子裂區(qū)設計,灌溉方式為主區(qū),播期為副區(qū),4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7.0 m × 5.4 m,行距15 cm,處理間設1 m隔離區(qū)。設置2種灌溉方式:微灌和畦灌,微噴帶為并列斜5孔、孔徑0.8 mm、帶寬40 mm、噴射角45°~70°,微噴帶鋪設間距1.8 m;畦灌模式采用PE軟管灌溉,即每個小區(qū)用2根直徑為63 mm軟管(軟管間距2.5 m)輸送至小區(qū)中部。出水井口安裝變頻柜,供水水壓控制在0.1 MPa,微灌模式灌水定額可控,畦灌模式灌水量以畦(小區(qū))自然灌滿為標準。每個灌溉方式設置2個播期:10月10,15日,播種基本苗分別為360,420萬株/hm2。每個灌溉方式和播期均設置2個冬小麥品種:金禾9123和衡4399。玉米機械化收獲后,粉碎秸稈1遍,確保還田質(zhì)量,旋耕機整地1遍,深度達到15 cm。微噴灌和畦灌處理總施肥量一致,均為N-P2O5-K2O=14.9-10.4-3.2,底施史丹利復合肥600 kg/hm2(含N 20%、P2O526%、K2O 8%),追施尿素(含N 46%) 225 kg/hm2,畦灌處理尿素于拔節(jié)前一次性施入,微灌處理于拔節(jié)前和開花前分別按70%和30%分次施入。播前土壤儲水量(底墑)、生育期灌水量、灌水時期如表1所示, 2015-2016年小麥季屬于底墑充足的年份,而2016-2017年屬于底墑不足的年份。生育期降水量如表2所示,2015-2016年屬于平水年型,而2016-2017年屬于枯水年型。病蟲草采用常規(guī)管理方法。6月4-11日收獲。
表1 兩個灌溉模式灌水量Tab.1 Irrigation amount of two irrigation modes mm
表2 冬小麥生育期間降水量Tab.2 Precipitation during winter wheat growing period mm
1.3.1 小麥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播種前及成熟期用CNC503B型中子土壤水分儀(北京核子儀器公司)測定0~200 cm土層水分含量,以20 cm為一個土壤層次。作物生育期耗水量ETα=P+U-R-F+ΔW+I[18],式中,ΔW為土壤貯水消耗量,P為該時段降水量(mm),U為地下水通過毛管作用上移補給作物水量(mm),R為地表徑流量(mm),F(xiàn)為補給地下水量(mm),I為灌水量(mm)。本試驗地塊地勢平坦,地下水埋深5 m以下,降水入滲深度不超過2 m,因此U、R、F均為0。
1.3.2 水分利用效率WUE=Y/ETa,式中,Y為籽粒產(chǎn)量(kg/hm2),ETa為作物全生育期總耗水量(m3/ hm2)。
1.3.3 葉面積指數(shù)(LAI) 2015-2016年分別在12月8日、4月6,23日、5月3,8,18,28日取樣,2016-2017年分別在12月3日、4月19,29日、5月9,19,29日取樣,每處理取0.15 m2,重復2次,挑選長勢均勻的10株,測量葉長寬,LAI=單株葉面積×單位土地面積內(nèi)株數(shù)÷單位土地面積。
1.3.4 葉綠素相對含量(SPAD值) 2015-2016年分別在4月23日、5月8,23日、6月3日,2016-2017年分別在4月18日、5月23日測定,重復3次,采用日本柯尼卡美能達公司產(chǎn)手持式SPAD-502型葉綠素計測定旗葉SPAD值,每葉測定5點,取平均值,每個小區(qū)測定6個葉片。
1.3.5 灌漿速率 分別在花后7,14,21,28 d取樣穗30個,手工剝粒,計數(shù),烘干至恒質(zhì)量,稱量并折算成百粒質(zhì)量。計算灌漿速率。灌漿速率=(粒質(zhì)量-前一時期粒質(zhì)量)/間隔天數(shù)。
1.3.6 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成 小麥收獲時,去掉邊行,在小區(qū)中間選取8行,利用小區(qū)聯(lián)合收割機(CLASSIC)收獲,籽粒風干后稱質(zhì)量,折算為含水量13%的標準產(chǎn)量。
1.3.7 經(jīng)濟系數(shù) 在小麥成熟期,每小區(qū)選定麥田樣方0.333 m2,拔取所有植株,風干,稱量生物產(chǎn)量,脫粒后稱量籽粒質(zhì)量,計算經(jīng)濟系數(shù),經(jīng)濟系數(shù)=籽粒產(chǎn)量÷生物產(chǎn)量。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處理數(shù)據(jù),在SAS v8e軟件包中運行GLM (General Linear Model)程序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由表3可知,2015-2016年微灌模式與畦灌模式開花日期相當,但成熟時間提早2 d,可見,該年份微灌模式灌漿時間短于畦灌。不同播期比較,僅衡4399 晚播處理開花日期延后1 d,其他開花和成熟時間在播期處理間均一致。2016-2017年與畦灌模式相比,微灌模式開花和成熟日期均提早1 d,灌漿持續(xù)時間未受影響。不同播期比較,開花日期晚播處理延后1 d,但成熟時間一致,可見,該年份晚播使灌漿期縮短1 d。且干旱年型(2016-2017年)小麥較平水年型(2015-2016年)成熟期提早5~6 d。
表3 不同灌溉方式對開花和收獲時間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methods on flowering and mature time
圖1顯示,2015年10月10日播種的衡4399在拔節(jié)(4月6日)和孕穗期(4月23日)LAI為微灌顯著高于畦灌,平均高16.0%,而灌漿期(5月18,28日)則為微灌顯著低于畦灌,平均低17.6%,其他生育期差別不大。金禾9123在開花后(5月8日)-灌漿后期LAI均為微灌顯著低于畦灌,平均低17.6%,其他生育期差別不大。10月15日播種的衡4399和金禾9123變化趨勢一致,在拔節(jié)-灌漿后期LAI均為微灌顯著高于畦灌,兩品種較畦灌分別平均高17.5%和24.0%。可見,在底墑充足的平水年適播期下春季LAI為微灌低于畦灌,而在晚播條件下為微灌高于畦灌。2016年變化趨勢有所不同,2個播期條件下,衡4399 在4月29日之后、金禾9123在4月19日之后微灌LAI大多顯著低于畦灌,且隨生育進展推進差異變大(5月29日除外)。10月9日播種條件下衡4399和金禾9123較畦灌分別低4.1%~56.7%和10.7%~26.0%,10月15日播種條件下衡4399和金禾9123較畦灌分別低7.7%~50.3%和17.2%~43.4%。
同一時期標記的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同一品種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圖2-3同。The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after the same time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reatments of same cultivars at the 0.05 level. The same as Fig.2-3.
由圖2可知,2015年10月10日播種,衡4399 4月23日至5月8日旗葉SPAD值均為微灌處理稍高,但差異不顯著,僅6月3日微灌顯著低于畦灌,低6.0%;金禾9123變化趨勢相同,僅6月3日微灌較畦灌低13.0%,其他測定時期差異不顯著。15日播期條件下,除5月23日外,其他測定時期衡4399旗葉SPAD值微灌均顯著高于畦灌,高4.3%~50.5%;金禾9123趨勢大體一致,但僅成熟期差異顯著,微灌較畦灌高65.0%??梢姡诘讐劤渥愕钠剿攴菹挛⒐嘣谕聿l件下具有優(yōu)勢,后期葉片光合性能較高。2016-2017年2個播期下旗葉SPAD值變化趨勢相同,4月18日和5月9日均為微灌高于畦灌,而5月23日為微灌低于畦灌,尤其15日播種條件下,處理間差異顯著,生育中期衡4399和金禾9123微灌較畦灌旗葉SPAD值分別高6.2%~6.4%和3.3%~6.8%;生育后期衡4399和金禾9123較畦灌分別低4.8%和5.1%??梢娫诘讐劜蛔愕母珊的?,微灌在晚播條件下的優(yōu)勢僅表現(xiàn)在中期,后期光合性能較畦灌低。
圖2 不同灌溉方式對旗葉SPAD值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methods on flag SPAD
圖3顯示,2015年10月10日,衡4399花后7 d以及金禾9123花后7,14,28 d,灌漿速率均為微灌顯著高于畦灌,衡4399較畦灌高13.1%,金禾9123較畦灌高5.2%~20.1%;花后28 d衡4399籽粒灌漿速率微灌顯著低于畦灌,其他時間差異不顯著。10月15日播種,衡4399和金禾9123花后7,28 d,籽粒灌漿速率均為微灌低于畦灌,但僅金禾9123花后28 d差異達顯著水平,較畦灌低7.6%;而其他大多測定時期為微灌顯著高于畦灌,衡4399高35.8%,金禾9123高8.1%~38.6%,晚播條件下微灌籽粒灌漿速率增加幅度較大。并且晚播條件下其最大籽粒灌漿速率明顯高于畦灌,平均灌漿速率稍高于畦灌或與畦灌相當。可見,該年型多數(shù)情況下微灌籽粒灌漿速率高于畦灌,這是其粒質(zhì)量較高的主要原因。2016年趨勢不同,10月9日播種,僅花后7 d籽粒灌漿速率微灌顯著高于畦灌,衡4399和金禾9123分別高17.2%和27.6%,其他時期灌漿速率大多為微灌低于畦灌,衡4399花后21~28 d較畦灌低17.8%~18.4%,金禾9123花后14~21 d較畦灌低6.9%~33.2%。10月15日播種,花后7 d金禾9123微灌灌漿速率顯著高于畦灌,而花后28 d衡4399和金禾9123微灌灌漿速率顯著低于畦灌,較畦灌分別低38.3%和9.9%,其他測定時間灌漿速率差別不明顯。但無論哪個播期,微灌籽粒平均灌漿速率均低于畦灌,這是該年型畦灌處理粒重稍高的主要原因。
2015-2016年,2個冬小麥品種受灌溉方式影響產(chǎn)量變化趨勢一致,10月10日播種時微灌和畦灌產(chǎn)量差異不顯著。15日播種時微灌產(chǎn)量顯著高于畦灌,衡4399和金禾9123分別高3.5%和3.4%,產(chǎn)量較高主要由于千粒質(zhì)量較高,衡4399和金禾9123千粒質(zhì)量較畦灌分別高5.2%和8.8%。2015-2016年底墑充足的平水年份,采用水肥一體化灌溉+推遲播種技術措施對小麥有明顯的增產(chǎn)效果,即晚播微灌產(chǎn)量顯著高于適播畦灌產(chǎn)量,2種技術綜合應用可實現(xiàn)增產(chǎn)4.1%。經(jīng)濟系數(shù)處理間差異不顯著。2016-2017年變化趨勢不同,產(chǎn)量均為微灌顯著低于畦灌,10月9日播種時衡4399和金禾9123產(chǎn)量較畦灌分別低9.9%和6.6%,衡4399產(chǎn)量較低主要由于穗數(shù)低13.0%,金禾9123產(chǎn)量較低主要由于千粒質(zhì)量低1.4 g。10月15日播種時衡4399和金禾9123產(chǎn)量較畦灌分別低13.0%和9.4%,產(chǎn)量較低主要由于穗數(shù)和千粒質(zhì)量較低,兩品種穗數(shù)較畦灌分別低4.4%和2.8%,千粒質(zhì)量分別低0.6,0.5 g。經(jīng)濟系數(shù)微灌明顯低于畦灌(表4)。
圖3 不同灌溉方式對籽粒灌漿速率的影響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methods on grain filling rate
表4 不同灌溉方式下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成因素Tab.4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modes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注:同列數(shù)字后面的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同一品種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表6同。
Note:The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after the values in a column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reatments of same cultivars at the 0.05 level. The same as Tab.6.
通過對灌溉方式(x1)、播期(x2)與2015-2016年的產(chǎn)量(y)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y=-1 745 026.396+183.290x1+41.485x2(R=0.876 2,P=0.026),表明小麥產(chǎn)量與2種栽培方式顯著相關,且該栽培方式均對產(chǎn)量影響明顯。通徑分析結(jié)果表明(表5),采用微灌方式與晚播增產(chǎn)效應均較大,直接系數(shù)分別為0.580 2與0.656 5,推遲播期對產(chǎn)量貢獻相對高一些。
表5 通徑分析Tab.5 Path analysis
注:x1.灌溉方式;x2.播期。
Note:x1.Irrigation mode;x2.Sowing
微灌和畦灌比較,微灌灌水量較畦灌低57.7 mm,節(jié)約灌溉水37.2%。土壤供水量微灌大多高于畦灌,10月10日播種時衡4399和金禾9123土壤供水量較畦灌分別高3.0%和17.9%,10月15日播種時分別高20.0%和4.4%,可見,微灌由于灌水較少,對土壤水利用量較高。耗水量微灌大都顯著低于畦灌,10月10日播種時衡4399和金禾9123耗水量較畦灌分別低10.3%和7.6%,10月15日播種時分別低4.5%和3.8%。水分利用效率為微灌大都顯著高于畦灌,10月10日播種時衡4399和金禾9123微灌水分利用效率分別高12.5%和8.3%,10月15日播種時分別高8.5%和7.3%。采用水肥一體化灌溉施肥+推遲播種技術,兩品種可實現(xiàn)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6.7%。并且晚播條件下微灌處理耗水量較適播期處理稍低或與之相當,但產(chǎn)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顯高于適播期處理(表6)??梢?,在該年型,晚播條件下冬小麥微灌更具有優(yōu)勢,推遲播期加上微灌可實現(xiàn)產(chǎn)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協(xié)同提高。
表6 不同灌水模式耗水組成分析Tab.6 Water consumption 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irrigation treatments
近些年,微灌在小麥上的研究逐漸增多,與畦灌相比,微灌能有效控制單次灌水定額,灌水量從畦灌的90 mm左右降至微灌的30 mm左右,并將水均勻地噴灑在田間,可以做到定量地調(diào)虧灌溉。調(diào)虧灌溉使籽粒灌漿期顯著縮短,達到最大灌漿速度的時間提前,平均灌漿速率增加[20];調(diào)虧灌溉使灌漿中期旗葉葉綠素含量、光合速率與正常供水接近[21]。在灌水量較小時(≤120 mm)微噴灌小麥 LAI大于畦灌,株型結(jié)構更合理[8],在土壤水分相近條件下,微灌小麥葉片的光合速率明顯高于畦灌,而蒸騰速率低于畦灌[22],從而顯著提高小麥產(chǎn)量和 WUE[23-24],產(chǎn)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質(zhì)量增大[18]。本研究表明,底墑條件和播種日期對不同灌溉模式小麥生長發(fā)育和產(chǎn)量形成的影響存在差異,底墑不同微灌小麥產(chǎn)量形成特點不同,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分別屬于底墑充足的平水年和底墑不足的干旱年,底墑值分別為587.8,550.5 mm,降水量分別為112.4,78.0 mm。在底墑充足的平水年,適播期下(10月10日)微灌模式生長指標和產(chǎn)量性狀與畦灌模式相當或稍低于畦灌,而播期推遲(10月15日)微灌模式優(yōu)勢顯現(xiàn)出來。與畦灌相比,播期推遲微噴灌小麥生長更快,LAI、后期葉片SPAD值以及最大籽粒灌漿速率和平均灌漿速率均較高,因此,千粒質(zhì)量和產(chǎn)量也明顯較高。微灌對土壤水利用量更高,耗水量明顯低于畦灌、水分利用效率明顯高于畦灌。該結(jié)果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大體一致。但在底墑不足的干旱年,再加上微灌總灌水量較低,水肥一體多次灌溉的優(yōu)勢難發(fā)揮,無論適播期還是晚播,微灌LAI、后期旗葉SPAD值、灌漿中后期籽粒灌漿速率均低于畦灌,造成產(chǎn)量較低。因此,本研究得出,在底墑充足的平水年份,小麥可提倡晚播,在限水條件下(灌水量<100 mm)結(jié)合微灌同樣可以實現(xiàn)高產(chǎn)與高效的協(xié)同提高。
綜合集成單項技術是新的農(nóng)業(yè)科技革命的一個重要特點。本課題組形成的小麥微灌節(jié)水技術模式其主體技術包括兩部分,分別為微灌水肥一體化灌水施肥技術和晚播技術。在底墑充足的平水年型,該模式可實現(xiàn)節(jié)約灌溉用水57.7 mm,同時還可實現(xiàn)產(chǎn)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協(xié)同提高,產(chǎn)量增加4.1%,WUE提高16.7%,與本課題組前幾年研究結(jié)果大體一致[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