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楠
2019年12月22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冬至。冬至在中國是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含義。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薄皹O”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它包含三層意思:陰寒達到極致,天最冷;陽氣始至,上升;太陽行至最南處,所以晝最短、夜最長。在現(xiàn)代天文學(xué)上,冬至預(yù)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即將來臨,但也含有陰陽交替的時刻,是陰(夜)氣盛極轉(zhuǎn)衰,陽(日)氣剛要萌生,是冬去春來的前兆。因此,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冬至,在他們眼中,冬至既是節(jié)氣,也是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由于冬至?xí)r節(jié)的重要性,因此它又被稱為“冬節(jié)”;因為這一天的漫漫長夜,因此它還被稱作“長至節(jié)”。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測定出的節(jié)氣。早在西周時期,先民就發(fā)明了用土圭觀測太陽,以確定冬至的時間?!吨芏Y·地官》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漳蟿t景(影)短,多暑;日北則景(影)長,多寒?!闭f的是中國古人用測日影的儀器“土圭”觀測太陽的影子,以測定時間,確定節(jié)氣。位置偏南日影就短,氣候炎熱;位置偏北則日影長,氣候寒冷。
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有“俗用冬至日數(shù)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的記載,也就是說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也叫“進九”“入冬”,意味著冬天的真正開始。冬天漫長而寒冷,“數(shù)九寒天”“數(shù)九隆冬”“三九嚴寒”這些詞語,都是說九九八十一天是最寒冷的時期。古時生活水平不高,加上天寒地凍,可謂苦不堪言,人們盼著嚴冬早日過去,于是就有了“數(shù)九”一說,這個習(xí)俗流傳至今。
數(shù)九的形式以各種“九九消寒圖”最為盛行。《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泵坊ㄊ嵌斓拇硇曰ɑ埽嬅氛敿竟?jié),當一枝素梅變成一枝紅梅,就“出九”了。
還有一種消寒圖比較多見,上面印有81枚銅錢,排九行九列,或者九格各畫九枚,旁邊配有填寫說明:“上陰下晴,左風(fēng)右雨,雪當中”或“上圖天陰下圖晴,左邊圖雨右圖風(fēng)。若遇下雪中心點,圖內(nèi)加圖半陰晴”等。
與“畫九”同時,各地還有不同的“數(shù)九歌”,如:“一九二九不算九,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棍打不走,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耕牛滿地走?!薄耙痪哦挪怀鍪?,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萌芽生,春打六九頭,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準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薄耙痪哦挪怀鍪郑潘木疟献撸寰帕叛睾涌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彼鼈兌俭w現(xiàn)了這81天中寒暖的不同,也表達了人們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前面說到,冬至是我國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同時也是重要的節(jié)日。在中國古代,冬至節(jié)的習(xí)俗主要有:
第一,祭天。這是只有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把冬至當作年周期、大自然氣運周期、萬物生長周期的起始點,所以古人認為冬至是個吉日,必須隆重慶賀,歷代皇帝都會在冬至這天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吨芏Y·大司樂》曰:“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今天北京天壇里的圜丘,就是明清時期皇帝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又稱祭天壇。在舉行完祭天大典后,文武百官要穿吉服上殿朝賀天子,宴樂盡歡。一歲之中,祭天是最為隆重的,被列為國家的祭祀活動之一。
第二,祭祖。冬至也是人們感懷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唐代杜甫《小至》說:“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冬至祭祖是古人的重要習(xí)俗,詩人身在他鄉(xiāng),也只能遙祭酹酒,從而表達了悵然若失的心情。
第三,敬老納福。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古代有冬至日向長輩獻襪履的禮節(jié),因此,冬至日也被稱為“履長節(jié)”。所謂“履長”,是指民間婦人于冬至日向公婆、長輩進獻新制的繡鞋羅襪。當然,向長輩獻襪子和鞋履的不僅是婦女,曹植曾在冬至這一天向父親曹操敬獻白紋履七雙以及羅襪若干,并呈上《冬至獻襪履頌表》: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先臣或為之頌。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慶。千載昌期,一陽嘉節(jié)。四方交泰,萬物昭蘇。亞歲迎祥,履長納慶?!庠谧T父赣H穿上自己所獻的鞋襪,行走平穩(wěn),得福祿祥瑞之氣。
第四,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xí)俗。民諺道:“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傳說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的醫(yī)圣張仲景。張仲景原為醫(yī)官,河南南陽人,他告老還鄉(xiāng)時正值冬至,那天大雪紛飛,他看見百姓饑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傷了。于是他叫弟子搭起醫(yī)棚,把肉、胡椒和一些驅(qū)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煮好后剁碎,再用面皮包好,捏成耳朵的形狀,下鍋煮熟,做成“驅(qū)寒嬌耳湯”給百姓吃。人們服食后,凍傷的耳朵就被治好了。后來,人們模仿“嬌耳”的做法做成食物,由于“嬌耳”諧音“餃兒”,慢慢地又衍變成餃子,因而民間流傳有“吃了冬至餃,不凍耳朵”。傳說很暖心,表現(xiàn)了人們對那些能為自己解除疾苦的名醫(yī)的敬重和愛戴,也表達了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祈愿。冬至吃餃子的習(xí)俗,流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