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
【摘 要】:目的 研究呼吸衰竭患者在院前急救過程中采用機械通氣后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維持作用。方法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到的78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院前急救的順序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39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方式,研究組39例患者實施機械通氣,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HR、SPO2、RR)等生命體征的變化。結果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HR為(75.7±8.3)次/min,SPO2(85.3±7.4)mmHg, RR(15.5±0.7)次/min。相比于對照組HR為(89.8±9.6)次/min,SPO2(70.4±5.8)mmHg, RR(22.4±1.9)次/min生命體征處于相對標準的范圍中,維持效果較好,P<0.05.結論 呼吸衰竭患者在院前急救過程中采用機械通氣后對患者生命體征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使得(HR、SPO2、RR)趨于穩(wěn)定。
【關鍵詞】:呼吸衰竭;生命體征;機械通氣;院前急救
【中圖分類號】R5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3--01
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呼吸窘迫以及血氧含量較低的癥狀時,應考慮為呼吸功能衰竭[1]。此癥狀屬于急診科中常見且致死率較高的疾病。院前急救過程中應對呼吸窘迫的患者首先要通過供氧改善呼吸循環(huán)。由于常規(guī)治療與機械通氣治療方式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不具統(tǒng)一性,本文結合78例呼吸衰竭的患者展開評價。以生命體征的維持作為評價標準,具體的資料與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到的78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院前急救的順序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39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方式,組中男17例,女22例,年齡(55—75)歲,平均(65±3.7)歲,合并氣胸14例,肺氣腫9例,哮喘11例,肺栓塞5例;研究組39例患者實施機械通氣,組中男15例,女24例,年齡(54—76)歲,平均(65.5±3.9)歲,合并氣胸13例,肺氣腫5例,哮喘15例,肺栓塞6例.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HR、SPO2、RR)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治療過程均征得家屬同意。資料無差異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的治療方式,而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機械通氣。(1)常規(guī)治療:肌注腎上腺素,同時靜脈滴注富有活性成分的藥物,清理呼吸通道,使供氧設施發(fā)揮其最大效果。救治的同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更嚴格監(jiān)督。(2)機械通氣:機械通氣給予研究組患者,調節(jié)供氧量,使其保持在恒定的流量內??刂蒲躏柡投龋⊿PO2)。確定使用BIBAP Vosion 呼吸機,檢查管道以及附件等的工作狀態(tài),查驗O2 壓力是否控制在10kg/cm2 以內[2],將呼吸頻率設置為每分鐘16至20次之間。視患者的疾病程度將氧分壓在最低60mmHg調節(jié)至最高90mmHg之間,機械通氣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根據(jù)患者的疾病程度調整通氣方式,由主動控制和被動輔助以及間歇性通氣等三種通氣方式。能最大程度的適應患者的呼吸頻率,控制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
1.3 評價標準
將生命體征(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呼吸頻率RR)作為評價指標,當呼吸頻率RR的顯示數(shù)值處于(12~18)次/min,心率HR處于(60~100)次/min,血氧飽和度SPO2 處于(90~95%)之間,說明生命體征的控制效果較佳,偏離正常值越明顯,說明生命體征的維持效果越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此次研究利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計算,用()統(tǒng)計計量資料,“t”代表統(tǒng)計差異,“n”為研究例數(shù),[n(%)]表示研究結果中例數(shù)所占組中總人數(shù)的百分比,p<0.05時差異明顯。
2 結果
2.1 評價2組患者(HR、SPO2、RR)的維持效果
研究組患者采取機械通氣治療后(HR、SPO2、RR)的數(shù)值相對于對照組患者有效地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維持效果較佳,2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1.1
3 討論
在臨床應用中,機械通氣是模仿人工呼吸的通氣方法。出于各種原因導致呼吸窘迫以及血氧含量較低的癥狀時,被視為呼吸功能衰竭。此癥狀屬于急診科中較常見且致死率較高的一類疾病。院前急救過程中應對呼吸窘迫的患者時,應首先考慮供氧改善呼吸循環(huán)[3]。機械通氣是應對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它的優(yōu)勢在于能爭取救治時間,提高患者的救活率。本文提到的BIBAP Vosion 呼吸機,是一種無創(chuàng)式正壓通氣機,可以根據(jù)患者的疾病程度調整通氣方式,由主動控制和被動輔助以及間歇性通氣等三種通氣方式。能最大程度的適應患者的呼吸頻率。呼吸衰竭的死亡率較高,發(fā)病較快。為了盡快控制患者的生命體征,本文結合78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據(jù)院前急救的順序隨即分位2組,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機械通氣治療,研究后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采取機械通氣治療后(HR、SPO2、RR)的數(shù)值相對于對照組患者有效地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維持效果較佳,2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 呼吸衰竭患者在院前急救過程中采用機械通氣后對患者生命體征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使得(HR、SPO2、RR)趨于穩(wěn)定。
參考文獻
范新,牛慶學,李偉榮,等.院前急救中機械通氣對呼吸衰竭患者生命體征的維持效果分析[J].醫(yī)學綜述,2016,22(13):2678-2681.
陳霞,于瀚宇,王立生.機械通氣聯(lián)合支氣管肺泡灌洗對呼吸衰竭的治療作用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6,18(9):890-891.
王常永,范學朋,翁方中,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撤機失敗的影響因素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7, 25(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