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暉,朱 彥,闞 寧,李時孟
(1.吉林大學校醫(yī)院,吉林 長春130012;2.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吉林 長春130033)
腫瘤在全球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012年約820萬患者死于腫瘤[1],2015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腫瘤致死人數(shù)已增加至880萬。由于腫瘤患者預后不良,腫瘤的治療方法也在不斷改進。目前在腫瘤的治療中越來越提倡個體化治療,這也使得腫瘤的亞型分類更加受到關注。黏液性腺癌是腺癌的一種亞型,其腫瘤組織中至少有一半體積是由細胞外黏蛋白構成。黏液性腺癌的發(fā)生主要與黏蛋白的異常表達、染色體的不穩(wěn)定性、微衛(wèi)星結構的不穩(wěn)定性以及CpG島的超甲基化相關聯(lián)。隨著對腫瘤發(fā)生機制探索的不斷深入,患者分子標志物的表達情況已成為臨床決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黏蛋白(Mucins,MUCs)廣泛地存在于管腔器官的上皮細胞中,是一類高分量的糖蛋白,黏蛋白家族共包括21個成員,其中黏蛋白2(Mucin 2,MUC2)是一種分泌型黏蛋白[2]。本文就MUC2在不同黏液性腫瘤中的表達以及相關的機制做一綜述。
MUC2的基因位于染色體11p15.5上,是1989年從小腸黏膜的cDNA表達文庫中克隆獲得的,其特點是核心肽區(qū)域包含絲氨酸和蘇氨酸不規(guī)則重復序列,主要作用為調節(jié)小腸杯狀細胞分泌黏蛋白[3,4]。分泌型蛋白在轉錄翻譯后會發(fā)生不同的修飾,O-糖基化是黏蛋白的常見修飾方式。分泌的MUC2二聚體會在運輸?shù)礁郀柣w期間發(fā)生O-糖基化,使其發(fā)生質量轉移[5],從而在宿主-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生理情況下,MUC2表達分泌的黏蛋白可在結直腸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屏障,抵抗各種病原微生物以及有害物質的侵害[6]。病理情況下,黏液性腺癌多伴有MUC2的高表達,說明其異常表達參與細胞的分化和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
結直腸癌中有10%-15%的病例為黏液性腺癌,多為結腸近端的高分期病例[7,8]。與非黏液性腺癌相比,其更易轉移,對輔助化療多不敏感[9-12]。Weiss等的研究表明MUC2在結直腸癌中下調表達[13],Hanski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非黏液性結直腸癌中,MUC2的mRNA也是呈低水平表達的[14]。然而,在結直腸黏液性腺癌中MUC2卻是上調表達的,MUC2的過表達也是該類腫瘤含有豐富黏液的原因之一[15-17]。Matsuda等的研究也證實了MUC2在黏液性腺癌與非黏液性腺癌中的表達水平不一致,該研究用免疫組化技術檢測86例結直腸癌組織標本中數(shù)目可變串聯(lián)重復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 )的表達情況,結果表明MUC2在非液黏性腺癌中陰性表達,而在黏液癌中為陽性表達[18]。Li等的meta分析納入了14篇文獻,對1558名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分析,結果表明MUC2高表達是黏液性腺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19]。MUC2是第一個被發(fā)現(xiàn)且用于區(qū)分黏液性腺癌與非黏液性腺癌的腫瘤標志物,其在黏液性腺癌中的作用機制可能與MUC2基因啟動子的低甲基化相關[20]。此外,MUC2的功能也受p53基因的調控,p53在MUC2的啟動子中有2個結合位點,可調節(jié)MUC2的表達活性[21]。
胃黏液腺癌是WHO胃癌分型的五種亞型之一,約有2%-5%的患者屬于該病理分型[22-24]。與非黏液性腺癌相比,胃黏液性腺癌通常屬于高分期,且預后不良[22,23,25]。MUC2在正常胃黏膜上不表達,Babu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萎縮性胃炎中,MUC2的表達也為陰性,但在腸上皮化生組織的杯狀細胞中可檢測到其表達[26]。胃黏液腺癌多伴有MUC2的過表達[27,28],同時幽門螺桿菌感染也可致MUC2的異常表達,Perrais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幽門螺桿菌共培養(yǎng)的胃癌細胞系KATO-III中,MUC2的mRNA高水平表達,說明胃癌中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調控MUC2的轉錄水平[29]。
黏液非囊性胰腺癌是導管腺癌的一種特殊類型,通常被歸類于膠體癌當中。該亞型在臨床中并不常見,幾乎均起源于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研究表明MUC2在正常胰腺組織、胰腺腺管內上皮瘤、黏液性囊性腫瘤以及胰腺導管腺癌中均不表達[30-33]。然而,Horinouchi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腸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癌的主胰管中可檢測到MUC2的表達,伴有MUC2高表達的腫瘤侵襲性更強,更易發(fā)生轉移[34]。在胃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癌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MUC2表達缺失的腫瘤惡性度相對較低[35]。
乳腺癌中約有7%的病例為乳腺黏液癌,具有豐富的細胞外黏液。乳腺黏液癌分為單純黏液癌和混合變異黏液癌兩種類型。在單純黏純液癌中,黏液量可高達90%以上,該類腫瘤預后較好,多伴有MUC2上調表達,Matsukita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量分泌的黏液減弱了腫瘤的侵襲能力,這也可能是該類腫瘤預后較好的原因之一[36]。而混合型黏液腺癌通常具有與浸潤性導管癌相似的免疫表型,由于具有向黏液和微乳頭結構雙向分化的特點,被稱為乳腺黏液微乳頭狀癌(Mucinous Carcinomas with Micropapillary Pattern,MUMPC),該類腫瘤較黏液癌更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預后較差[37,38]。故這兩類腫瘤的鑒別顯得尤為重要,而MUC2能否成為鑒別診斷的分子標志物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卵巢腫瘤中約有10%-20%的腫瘤為黏液性腫瘤,與腸道黏液癌定義不同,卵巢黏液癌是指細胞內或細胞外有黏液存在,并不明確限制黏液量的多少。有研究證明MUC2的異常表達參與卵巢黏液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免疫組化方法印證了MUC2在黏液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較癌旁組織和良性腫物中明顯增高[39,40]。
隨著個性化醫(yī)療時代的到來,對腫瘤亞型的分類以及腫瘤發(fā)生機制的研究日益深入。黏液性癌由于其發(fā)生機制和臨床預后與其他腫瘤亞型不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MUC2過表達可導致黏蛋白大量分泌,是黏液性癌的重要分子標志物,也是該類腫瘤預后的標志物。但是MUC2的異常表達并不是引發(fā)黏液性癌的唯一因素,其他分子標志物的突變和異常表達,以及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此外,MUC2可否用于黏液性癌的治療靶點也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