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炎昊
[摘? ?要]文章基于《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第5期中《春天:每年一次的“北伐”》的內容展開《春天這件“小”事》一課的教學設計:通過分析天文學上入春時間的局限性引出科學入春的定義,拋出影響我國各地入春時間早晚的因素的課題,通過呈現豐富的材料數據,促使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從對比演繹中發(fā)現氣候因子對溫度的影響。
[關鍵詞]地理;教學設計;入春時間;綜合思維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4-0087-02
一、內容分析
本節(jié)內容的立意和題材源于《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第5期中的《春天:每年一次的“北伐”》,內容上不屬于本省通用的湘教版教材中的內容,但是可作為一個絕佳的案例來分析必修一中的整體性原理和影響氣候的因素。
二、目標導航
知識與技能:結合數據分析天文學入春時間的局限性;對比數據,結合實例,論證氣象學中的春季概念定義對緯度跨度大的國家和地區(qū)的適用性。
過程與方法:收集相關資料和數據,通過閱讀圖表數據,討論天文學春季概念與氣象學春季概念的優(yōu)劣;通過閱讀我國7月、1月大氣流場圖和我國主要山脈分布圖,分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分析地理要素間如何互相作用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分析天文學對春季的定義的局限性,培養(yǎng)“規(guī)律具有特殊性”的哲學意識;通過分析影響我國各地入春時間的因素,培養(yǎng)對地理規(guī)律的求索興趣。
三、教學分析
教學重點:掌握影響我國入春時間的自然地理因素。
教學難點:如何利用已知圖表數據,分析地形、大氣環(huán)流、海拔等要素對入春時間的影響。
教學方法:小組探究法。
課前準備:讓各個學科的課代表在課前準備用相應學科的語言來描述春季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