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惠冬 惠云芝 林 巖 劉燕妮 毛芙蓉 鄭士金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學研究院 吉林·長春130000)
1.1 病原菌:茄子黃萎病主要由大麗輪枝菌(V.dahliae Kleb.)引起[1],大麗輪枝菌屬子囊菌門(Ascomycota) 盤菌亞門(Pezizomycotina)糞殼菌綱(Sordariomycetes)肉座菌亞綱(Hypocreomycetidae)圍小叢殼菌(Glomerellales)不整小球座科(Plectosphaerellaceae)輪枝孢屬(Verticillium)。大麗輪枝菌在培養(yǎng)基上可形成菌絲、分生孢子、微菌核等結構,病原菌繁殖主要依靠菌絲無性繁殖,目前為止仍無該菌存在有性態(tài)繁殖相關報道。
1.2 病害癥狀:茄子黃萎病常發(fā)生在植株門茄坐果后,發(fā)病初期葉片邊緣或葉脈出現(xiàn)褪綠病斑,中午天氣炎熱時植株出現(xiàn)缺水狀萎蔫,午后可恢復。發(fā)病后期病斑連片,整株植物一側出現(xiàn)褪綠黃化,葉片萎蔫,萎蔫狀不能恢復。由于病害發(fā)生后植株一側葉片全部變黃,所以生產上也稱黃萎病為“半邊瘋”。田間一旦出現(xiàn)嚴重黃萎病植株,其維管束則變成褐色,植株無法進行正常物質運輸,生長減緩,產量下降。
1.3 侵染循環(huán):茄子黃萎病是土傳病害,病原菌通過產生分生孢子、菌絲體、厚垣孢子、微菌核在土壤中、植株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第二年初侵染源。研究表明大麗輪枝菌產生的微菌核具有抗逆性,在不良土壤環(huán)境條件下仍能長期存活,在病害侵染循環(huán)中起著重要作用[2]。待環(huán)境條件一旦適宜微菌核便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侵染寄主,并以菌絲形式進行擴展,最終侵入寄主維管束造成植株病害。菌絲向上擴展侵染植株葉片,形成葉部病害,發(fā)病嚴重年份,茄子黃萎病可引起植株死亡而病原菌仍可留在寄主體內進入下一個侵染循環(huán)[3]。
茄子黃萎病是重要的土傳病害,對于該病害防治通常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防治方法,統(tǒng)籌使用多種防治方法。
2.1 農業(yè)防治:與非大麗輪枝菌寄主合理輪作,是防治茄子黃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茄子黃萎病病害發(fā)生主要依靠土壤中逐年積累的病原菌及微菌核[4],輪作可降低菌絲體和微菌核數(shù)量,大幅度減輕病害發(fā)生[5]。田間茄子生產結束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土壤中病原菌數(shù)量,減少次年初侵染來源。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培育壯苗,增強茄子植株對大麗輪枝菌的抵抗作用減輕病害發(fā)生。田間種植茄子使用起壟栽培方法,可防止病害隨水流傳播,減輕生產季節(jié)發(fā)病率。
2.2 抗病育種:目前市面上存在利用抗病育種方法選育的高抗和中抗茄子品種雖然不多,但抗病育種仍然是防治茄子黃萎病理想的方法。通過逐代選擇施壓、體細胞離體選擇[6]及遠緣雜交[7]的方法有望培育出中抗或高抗黃萎病的茄子新品種。
2.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防菌進行防治的防治方法,該方法對環(huán)境友好,目前對大麗輪枝菌能起到生物防治作用的菌類較多,包括木霉菌(Trichoderrma virens)、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pp)、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essubtilis)、鏈霉菌(Streptomyces spp)等。生物防治原理多為利用生防菌對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抑制或殺死病原菌而起到防治作用。但生防菌開發(fā)利用仍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生防菌生防作用退化、室內試驗效果明顯田間使用防治效果不顯著等問題,同時在利用生物菌劑對病原菌防治同時也需注意農藥的目標菌群和使用間隔時間,以上問題也正是限制微生物菌劑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原因。
2.4 化學防治:茄子黃萎病化學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真菌殺菌劑和土壤熏蒸劑。真菌殺菌劑在大麗輪枝菌侵入茄子維管束前施用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一旦病原菌侵入茄子維管束,真菌殺菌劑防治作用不理想。所以真菌殺菌劑應當在病害未發(fā)生時使用,起到預防病害發(fā)生的作用。土壤熏蒸劑的防治原理是利用熏蒸方法將土壤中殘存的大麗輪枝菌殺死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甲基溴和三氯硝基甲烷被用于土壤熏蒸處理且防治效果顯著,但由于使用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毒性較大被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