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琪,劉維新,來爽,蘭雨桐,李虹,鄧秋萍,陳軼楠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消化內科,沈陽 110001)
炎癥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我國人群中比較常見,分布廣泛,以小腸和結腸病變?yōu)橹?、病程遷延且復發(fā)率高[1],主要有克羅恩病 (crohn disease,CD) 和潰瘍性結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UC) 2種。CD主要表現(xiàn)為青少年期發(fā)病,病變常累及回盲部及末端回腸;而UC發(fā)病年齡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可表現(xiàn)為全結腸受累。IBD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腹瀉,伴有黏液膿血便、發(fā)熱、反復腹痛、腹部出現(xiàn)包塊、甚至可出現(xiàn)腸梗阻[2]。IBD患者癥狀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結腸上皮黏膜屏障受損,功能降低,從而引起免疫反應失調;其腸壁黏膜層內浸潤有大量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可引起腸道內劇烈的炎癥反應[3]。同時研究[3]表明,IBD患者的結直腸癌發(fā)病率要遠高于正常人。但是IBD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還未完全明確,很多參與炎癥反應的調控因子與之相關,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NLR) 對腸道黏膜的炎癥反應及腸道炎癥性疾病的預后起重要調控作用[4],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蛋白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NLRP) 1、NLRP3、NLRP6已被證實與IBD密切相關[4]。
目前關于NLR在IBD進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存在2種不同的意見。有些學者指出,NLR在IBD中發(fā)揮正向保護作用,并設計小鼠實驗進行驗證,得出的結果確實證實了在小鼠IBD中NLR具有保護作用。然而最近一些學者認為:在不同的研究環(huán)境下,實驗小鼠的喂養(yǎng)方式和喂養(yǎng)環(huán)境、小鼠的種群和基因背景、葡聚糖硫酸鈉 (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 的給藥濃度和時間都有所不同,所以得到的實驗結果不能作為支持其結論的證據(jù);LISSNER等[5]認為NLR炎癥小體的激活具有位置特異性,NLR炎癥小體在腸道黏膜層被激活時對機體發(fā)揮的是保護作用,然而當腸道黏膜屏障被破壞時,腸道微生物會深入到固有層并大量招募免疫細胞,這時NLR就會對機體造成損傷。目前,關于某些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nterlenkin,IL)-18、IL-1β與IBD的關系還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這些細胞因子是通過調節(jié)其他炎性細胞因子從而在IBD中發(fā)揮作用,例如致病性輔助T細胞被認為是受IL-1β和IL-18調節(jié)而對腸道產生致病性作用;還有一種解釋,在機體各處由不同組織器官內的不同細胞分泌的IL-18和IL-1β對IBD的作用會有所不同,但具體作用及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除了IL-1β和IL-18外,IL-1、IL-6、IL-12、IL-17和干擾素-γ等調節(jié)因子的水平也受NLR的調節(jié)[6]。
NLRP1是NLR家族的成員,已被證明與多種自身免疫相關性疾病有關,除了與IBD密切相關外,還與白癜風和Ⅰ型糖尿病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7]。NLRP1調節(jié)IBD的機制目前主要表現(xiàn)為對機體內細胞因子水平的調控,主要細胞因子有IL-1β和IL-18。NLRP1可降解前體IL-1β和前體IL-18,使之轉變?yōu)榫哂谢钚缘某墒鞝顟B(tài)[8]。在活躍的IBD患者體內,結腸上皮內的結腸單核細胞可分泌大量的IL-1β和IL-18,這些細胞因子在炎癥反應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先前的研究[9]已表明,在NLRP1大量缺乏的情況下,IL-1β和IL-18等細胞因子水平明顯降低,而在急性加重期的IBD患者體內,NLRP1、IL-1β和IL-18的含量相比于正常人大幅度上升。
有研究[7]結果表明:缺乏NLRP1的小鼠體質量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且恢復速度慢,死亡率高。該研究證實NLRP1對小鼠的腸道黏膜起保護作用,可對抗DSS誘導的小鼠結腸炎,消除炎癥反應,減弱小鼠的腸道損傷。該研究結果支持其提出的假設:NLRP1在IBD中發(fā)揮正向保護作用。但是,最新的文獻[10]報道否認了這個假說,并提出原有的研究存在漏洞,不足以證明其假說;認為NLRP1存在與其他炎癥小體不同之處,即NLRP1可以通過調控腸道內的梭狀芽孢桿菌,抑制丁酸鹽的產生,進而導致IBD的炎癥反應加重[10]。丁酸鹽已被證明能夠在IBD中發(fā)揮正向保護作用,可以通過上調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來控制腸道炎癥進展[11]。
NLRP3是目前NLR家族中研究最多、最深入的炎癥小體,在調節(jié)多種炎癥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起至關重要的作用[9]。NLRP3存在于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組織和器官中。在不同位置,其發(fā)揮的功能存在差異,除了固有免疫細胞 (如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在結腸上皮細胞中也有表達[12]。有文獻[13]報道NLRP3突變可以增加患者對CD的易感性。ALLEN等[8]提出NLRP3丟失會增加DSS誘導的小鼠腸道損傷和炎癥作用。研究[14]報道,缺乏NLRP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 (caspase-1) 的小鼠腸道功能紊亂,腸道上皮的完整性被破壞,加重腸道炎癥反應。NLRP3能夠激活前體caspase-1,使其轉換為具有活性的形式caspase-1,具有活性的caspase-1反過來裂解其他前體炎癥分子,產生具有活性的炎性細胞因子,包括IL-1β和IL-18[15-16],這些因子對IBD的發(fā)生發(fā)展及疾病活動度有重要的調控作用[17]。曾有DSS誘導小鼠結腸炎的研究[14,18]得出結論:NLRP3能夠保護腸道黏膜免受炎癥的影響,減少結直腸上皮的病理損傷改變。
一些基因或細胞因子通過影響NLRP3,進而對IBD產生一定的影響。酪氨酸蛋白磷酸酶非受體22(tyrosine-protein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22,PTPN22)與IBD密切相關,可以作為IBD的有力治療靶點[15]。PTPN22的表達量與機體內NLRP3含量呈正相關,小鼠體內PTPN22的丟失或突變會導致NLRP3的去磷酸化減少,這個行為能夠促進炎癥的發(fā)生。PTPN22的表達增強能夠抑制炎癥細胞的自噬作用,自噬作用的喪失則會抑制NLRP3的激活。半胱天冬酶招募域蛋白8能夠激活caspase-1,進而調節(jié)NLRP3水平,影響IL-1β和IL-18的分泌。但也有研究[19]表明半胱天冬酶招募域蛋白8對IL-1β的釋放沒有作用,所以對于半胱天冬酶招募域蛋白8對NLRP3的具體作用目前還存在爭議。IL-18通過誘導和激活免疫細胞和誘導促炎性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生長因子的產生,參與上皮修復和愈合過程[8]。還有證據(jù)表明,IL-18可以抑制增生期結腸炎的慢性階段[8]。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易位基因1信號轉導通路對于炎癥反應的調控也十分關鍵,通過構建DSS誘導的結腸炎模型,可以觀察到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易位基因1抑制劑能夠抑制NLRP3的激活,達到干預炎癥反應的目的,這也將成為治療IBD的又一有效手段[20]。木蝴蝶素作為一種NLRP3抑制劑,被證明對IBD有治療作用,可以通過顯著降低結腸黏膜中NLRP3的表達和激活來抑制IBD的發(fā)展[13],但是其抑制IBD發(fā)展的具體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
有研究[21]表明,缺乏NLRP3的腸道更難以抵抗IBD,主要體現(xiàn)為有害物質穿透上皮屏障的滲透性增強,腸道的菌群平衡失調,有害菌浸潤到結腸黏膜層,產生有害的免疫反應。但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17,22]認為,NLRP3、IL-1β和IL-18分泌增加會加劇IBD的腸道炎癥病變進展,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不一致的結論,可能是由于近年來人們對腸道菌群對腸道作用的研究更加深入,腸道的穩(wěn)態(tài)是在眾多腸道菌群的共同作用下維持穩(wěn)定,而NLRP3可能會導致某種微生物的種群遭到破壞,破壞腸道穩(wěn)態(tài),導致炎癥反應的發(fā)生[23]。已有研究[24-25]報道吳茱萸堿和巴馬汀這2種物質可以通過使NLRP3失活,達到減弱DSS誘導的結腸炎中炎癥反應嚴重程度的目的。
NLRP6是NLR家族成員中的重要成員,主要參與腸道中微生物的識別和腸道黏膜的損傷修復[26]。NLRP6具有獨特的限制表達模式,可以在腸道的各個部位表達,如回腸、結腸、十二指腸等,在人外周血的單核細胞中也有表達,然而在其他器官如肝、脾等中幾乎檢測不到[27]。NLRP6的這種限制表達模式,促使人們對它能否促進結腸黏膜的傷口愈合、改善腸道黏膜細胞的自我更新情況進行了研究。缺少NLRP6的小鼠結直腸黏膜愈合率較野生型小鼠低,提示了NLRP6可能具有促進結直腸黏膜修復和愈合的能力[28]?;虮磉_譜分析也揭示,NLRP6與結直腸上皮細胞的自我更新之間存在聯(lián)系。還有研究[5]顯示,NLRP6在Ly6Chi炎癥單核細胞中呈高表達狀態(tài),在NLRP6缺乏型小鼠體內植入Ly6Chi炎癥單核細胞,可有效降低小鼠結腸炎的發(fā)病率。NLRP6控制炎癥反應的方式可能與NLRP1和NLRP3有不同之處,有研究[5]報道,NLRP6對IL-18的產生和分泌有調控作用,但也有學者提出,NLRP6不會對IL-18產生調節(jié)作用,體內IL-18濃度的變化不依賴于NLRP6[29]。
NLRP6還可以預防小鼠DSS誘導的結腸炎的復發(fā)。NLRP6可在腸上皮細胞中高表達,發(fā)揮對腸道功能以及黏膜修復的調節(jié)作用[27,30]。腫瘤壞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是重要的炎性細胞因子,其水平常常與慢性IBD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相關,并可以促進DSS誘導的結直腸損傷的修復。為驗證這一結論,給野生型小鼠注射TNF-α,對其存活率沒有影響,相比之下,NLRP6缺乏型小鼠在注射TNF-α后生存率有明顯改善[30]。此外,IL-10也被證明與IBD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本文總結并探討了NLRP1、NLRP3、NLRP6三者在IBD中發(fā)揮的作用及其相關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三者對于保護腸道黏膜對抗IBD的機制均有相同之處,即這3種炎癥小體均可通過調節(jié)細胞因子IL-1β和IL-18等的活性和水平對機體內的炎癥反應進行調節(jié);并且NLRP1、NLRP3、NLRP6這三者均與IBD密切相關,至于發(fā)揮的是正向保護作用還是負向作用需進一步研究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