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紅色教育隨之升溫。人們紛紛走進紅色教育基地,感受紅色精神,觸碰澎湃初心。就拿剛剛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香山革命紀念地來說,8處革命舊址僅中秋3天小長假就接待了5萬多人,10大本留言簿被寫得滿滿當當。
紅色教育基地紅火起來,當然是好事。通過文獻檔案、影像視頻,重溫激情歲月,緬懷先輩事跡,對于每位參觀者來說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隨著紅色資源不斷被挖掘開發(fā),紅色教育基地日漸增多,摩肩接踵的人潮中,持有“打卡”心態(tài)的人的確不少,在大門前拍張合影,便四散而去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上網(wǎng)一搜,隨處可見的攻略指南,將“打卡”路線、最佳拍照點介紹得明明白白。只求身到,不求心到,這樣的紅色教育多少有些變味。
解讀
[解讀]
1.端正態(tài)度。走進紀念館,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參觀舊物,是為了從先輩處獲得啟迪。品味紅色記憶,感悟崢嶸歲月,必須得“走心”。抗戰(zhàn)老兵在老照片前駐足良久,眼含淚光;母親握著年幼孩子的小手,一筆一畫寫下“祖國生日快樂”,這樣動人的場景背后是心有所感。靜靜聆聽,細細品味,將自己融入到那些過往的歷史中,才能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從何而來,才能知曉未來該走向何處。
2.組織布展要“用心”。在特殊節(jié)點,提前增設(shè)服務(wù),疏解人流,避免“扎堆”,讓參觀者有更好的體驗,再去談獲得感才有意義;而更為重要的是,要將功夫用在“平時”。紅色教育的方式不止一種,相比于提供拍照場地、機械背誦講稿這些“套路”,利用先進技術(shù),主動探索靈活生動的展陳方式,打造真實可感的現(xiàn)場體驗等,或許更能打動人心??傊蛔尲t色教育流于形式,還需要多動腦筋,多花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