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偉,鄭新倩,劉婭楠,馬 凱
(1.塔中氣象站,新疆 庫爾勒 841000;2.新疆興農網信息中心(新疆農業(yè)氣象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氣象局,新疆 庫爾勒 841000)
截至2014年底,我國荒漠化面積為261.16萬km2,其中,新疆荒漠化面積為107.06萬km2,占41.0%[1]。地處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由于盆地內分布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導致該區(qū)域成為我國及東亞地區(qū)的主要沙塵源區(qū),貢獻了東亞地區(qū)35.0%左右的沙塵氣溶膠[2-4]。該盆地是我國沙塵天氣的最高發(fā)中心,而盆地南緣的和田地區(qū)又是盆地沙塵天氣的高發(fā)中心[5-6]。沙塵天氣導致大量的沙塵粒子被排放到大氣中,成為沙塵氣溶膠。沙塵氣溶膠對氣候變化[7-8]、海洋生物化學循環(huán)[9-10]、大氣環(huán)境、人類健康[11-12]及農業(yè)生產[13]等都有著重要影響。風動力是沙塵天氣發(fā)生并產生大量沙塵氣溶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評估某個區(qū)域風沙活動強度和沙塵氣溶膠潛在釋放能力的依據。因此,風動力是研究沙塵天氣、風沙運動及沙塵氣溶膠等科學問題的重要基礎。文章以和田地區(qū)為研究區(qū),利用和田市、皮山縣、墨玉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及民豐縣氣象臺站觀測的1991-2011年的小時風速風向資料,計算了研究區(qū)各站點風動力,并分析了其時空分布,以期更好地從動力因素的角度認識研究區(qū)沙塵天氣發(fā)生規(guī)律,評估沙塵氣溶膠排放強度。
和田地區(qū)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位于沙漠與昆侖山的過渡帶上,東西長約670km,南北寬約600km,總面積24.78萬km2。下墊面以沙漠戈壁和山地居多,分別占到63.1%和33.3%,綠洲僅占3.6%[14]。和田地區(qū)屬干旱荒漠性氣候,年均氣溫10.7-12.6℃,年均降水量為23.7-51.5mm,年均蒸發(fā)量高達2500mm左右,年沙塵天氣(包括沙塵暴、揚沙和浮塵)多達200d以上[6,15]。
文章所用資料為和田市、皮山縣、墨玉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及民豐縣氣象臺站觀測的1991-2011年的小時風速、風向資料。其中,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
風動力環(huán)境的重要表現參數輸沙勢利用氣象站10m高度風速、風向數據和Fryberger[16]方法計算:
其中,DP為輸沙勢;V為各級別起沙風速;Vt為臨界起沙風速,文中10m高度起沙風速取值5.0m/s[17];t為起沙風作用時間,以百分比表示;在該公式中V與Vt的單位為kn/h(海里或節(jié)每小時)。統(tǒng)計觀測期間各風向不同速級起沙風的頻率,把相同風向各風速級出現頻率與平均風速分別代入方程(1),所得值相加,即得到某一風向的輸沙勢。16個方向的輸沙勢相加得到總輸沙勢,然后進行矢量合成可得到合成輸沙勢(RDP)與輸沙勢合成方向(RDD)。
利用和田市、皮山縣、墨玉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及民豐縣氣象臺站觀測的1991-2011年的小時風速資料,統(tǒng)計了各觀測站點的年平均風速(圖1)。由圖1可知研究區(qū)各站點的年均風速均小于2.0m/s,最大值出現在東西兩側的民豐縣和皮山縣,均為1.5m/s,最小值出現在墨玉縣和洛浦縣,均為1.0m/s。這一結果與研究區(qū)站點分布關系密切,文中所用七站均分布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地區(qū),民豐縣、皮山縣位于研究區(qū)的東西兩側,綠洲面積較小,地勢相對開闊,對風速減小的阻力小,導致兩站風速較大;其他五站所在的綠洲幾乎連接成片,特別是墨玉縣、洛浦縣兩站位于“和墨洛”綠洲,植被與建筑物密度較大,對風速的衰減作用顯著,使得兩站成為研究區(qū)風速最小的區(qū)域。
圖1 研究區(qū)年平均風速空間分布
圖2 給出了研究區(qū)各站點月平均風速。由圖2可知,總體上民豐縣的各月平均風速最大,洛浦縣最??;各站點的月平均風速總體上呈單峰分布,風速春、夏季高于秋、冬季,高值區(qū)出現在5-8月份,與風沙季節(jié)分布一致。從月平均最大風速分布來看,策勒站出現在5月份,為1.7m/s;洛浦縣、墨玉縣和民豐縣三站均出現在6月,分別為1.3 m/s、1.4 m/s和1.9m/s;皮山站出現在7月,為1.8m/s;和田市和于田縣兩站均出現在8月份,分別為1.8 m/s和1.3m/s。從月平均最小風速分布來看,策勒和墨玉兩站出現在11月份,分別為0.9m/s和0.8m/s;洛浦站出現在12月份,為0.7m/s;于田站出現在1月份,為0.9m/s;民豐和皮山兩站均出現在2月份,分別為1.2m/s和1.1m/s。
圖2 研究區(qū)各站點月平均風速
起沙風風向有助于從風動力環(huán)境的角度認識研究區(qū)風沙運動的空間方向性。文章選擇5.0 m/s為研究區(qū)氣象站風速觀測高度的起沙風速,然后統(tǒng)計了各站點起沙風風向的分布(圖3)。由圖3可知,各站點起沙風風向主要集中在偏W方向,其中以SSW、SW、WSW、W、WNW、NW六個方位為主,平均占到4.3%、5.6%、12.9%、30.7%、29.2%和7.2%,合計占到全部起沙風風向的89.9%。其中,七個站點又可分為三組,第一組為皮山、洛浦和于田三站,都以WNW風向為主導起沙風向,分別占到39.9%、80.0%和37.8%;第二組為策勒和墨玉兩站,均以W風向為主導起沙風向,分別占到69.4%和63.8%;第三組為和田市和民豐縣兩站,均以WSW、W為主導和次主導起沙風向,兩大風向分別占到兩站點起沙風向的33.3%和68.9%。
圖3 研究區(qū)各站點起沙風風向分布
利用公式(1)和研究區(qū)七站風速、風向資料計算了各站的輸沙勢、合成輸沙勢及合成輸沙方向。圖4給出了研究區(qū)各站點年均輸沙勢分布,由圖4可知,研究區(qū)輸沙勢總體上自東向西呈遞減趨勢,但各站點輸沙勢存在較大差異。高值中心為東側的民豐縣,年均輸沙勢達173.1VU;除了和田站年均值為46.0VU,其余站點的輸沙勢均小于40.0 VU以下,最小值出現在洛浦站,年均輸沙勢僅有3.2VU,與東側的民豐站相差五十余倍。
圖4 研究區(qū)年平均輸沙勢空間分布
圖5 給出了研究區(qū)各站點月平均輸沙勢。月平均輸沙勢的分布與月平均風速的分布相似,民豐站的月平均輸沙勢最大,洛浦站最??;月平均輸沙勢的高值區(qū)也主要集中在春、夏季的5-8月。但民豐、策勒、墨玉和洛浦四站輸沙勢的月變化呈現多峰分布,且洛浦站秋、冬季輸沙勢的值為0 VU。從月平均最大輸沙勢分布來看,策勒站出現在5月份,為5.8 VU;于田和墨玉兩站均出現在6月,分別為5.9 VU和1.6 VU;和田市和皮山站出現在7月,分別為8.2 VU和4.0 VU;民豐站出現在8月份,為33.5VU;洛浦站則出現在10月份,僅為0.8 VU。從月平均最小輸沙勢分布來看,洛浦站8月份至第二年2月份均為0 VU;墨玉站的12月份也為0 VU;民豐、于田、策勒和和田市四站均出現在1月份,分別1.8 VU、0.1 VU、0.007 VU和0.4 VU;皮山站出現在2月份,為0.2 VU。
圖5 研究區(qū)各站點月平均輸沙勢分布
圖6 給出了研究區(qū)1991-2011年間平均輸沙勢的年際變化。由圖6可知,輸沙勢的年際變化呈現較大的波動性,1995-2001年呈波動性增長趨勢,2001年達到最高值,為102.8VU,然后呈現下降趨勢,2004年以后一直保持相對較低的水平。
圖6 研究區(qū)平均輸沙勢年際變化
表1給出了研究區(qū)各站點合成輸沙勢RDP、合成輸沙方向RDD及RDP與DP的比值。合成輸沙勢的分布與風速分布相似,兩側的值相對較高,中間的值較低。其中最大合成輸沙勢出現在民豐站,達153.2VU,最小值出現在洛浦站,僅有2.2VU。根據Fryberger的區(qū)域風能分類標準[16],除民豐站屬于高風能環(huán)境,其余站點均屬低風能環(huán)境。研究區(qū)合成輸沙方向主要集中在ENE的方向,與起沙風風向分布一致。
表1 各站點合成輸沙勢及輸沙方向
文章以和田地區(qū)為研究區(qū),利用和田市、皮山縣、墨玉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及民豐縣氣象臺站觀測的1991-2011年的小時風速風向資料,計算了研究區(qū)各觀測站點的風動力,并分析了其時空變化特征。具體結論如下:
(1)研究區(qū)年平均風速小于2.0m/s,呈現東西兩側大,中間小的空間分布特征;風速月變化呈現單峰分布態(tài)勢,風速的高值出現在5-8月份;研究區(qū)起沙風風向主要集中在偏W方向,其中以SSW、SW、WSW、W、WNW、NW六個方位為主,合計占到全部起沙風風向的89.9%。
(2)研究區(qū)輸沙勢高值中心為東側的民豐縣,年均輸沙勢達173.1VU,合成輸沙勢為153.2VU,最小值出現在洛浦站,年均輸沙勢僅有3.2VU,合成輸沙勢為2.2VU;月平均輸沙勢的高值區(qū)也集中在5-8月;輸沙勢的年際變化呈現較大的波動性,2001年達到最高值,為102.8VU;研究區(qū)合成輸沙方向主要集中在ENE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