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清代徽州官府對“一田兩主”習慣的禁革
——以官府“告示”為中心

2018-12-31 07:59陳云朝
關鍵詞:官府徽州契約

陳云朝

“一田兩主”是雙重土地分割權益的俗稱,宋代已有雛形*戴建國:《宋代的民田典賣與“一田兩主制”》,《歷史研究》2011年第6期。,明中葉至清末盛行于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區(qū)。一田兩主在各地的稱謂不盡相同,就徽州府屬六縣而言,歙縣、績溪稱“大買”“小買”,黟縣稱“田租”“典首”,祁門稱“田骨”“糞草田皮”,休寧稱“田骨”“佃皮”,婺源稱“骨租”“田皮”。楊國楨認為:“明中葉以后的地權分化,是從田主層和佃戶層兩個方向同時展開的。田主層分化為‘一田兩主’,是和明代的賦役制度緊密相關的。而佃戶層分化為‘一田兩主’,則是在永佃制的基礎上發(fā)展來的?!?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7頁?!耙惶飪芍鳌绷晳T形成后,會在長時間內影響區(qū)域人群之間土地的權屬、經營和收益規(guī)則。在明清徽州土地契約中,田骨規(guī)則通常表述為“收租管業(yè)”并“完納糧差”,田皮規(guī)則表述為“耕種管業(yè)”且“不得欠租”。田骨、田皮作為彼此獨立的物權,在絕賣、活賣、典、當、抵、押時互不限制,在分收“骨租”“皮租”時互不影響。這是徽州社會達成的共識性規(guī)則。

以往對徽州一田兩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田皮分布、產生途徑、田皮性質、土地價格、地租收益、契約類型、交易方式、司法實踐和制度轉型等領域*劉和惠:《清代徽州田面權考察——兼論田面權的性質》,《安徽史學》1984年第5期;彭超:《論徽州永佃權和“一田兩主”制》,《安徽史學》1985年第4期;章有義:《明清徽州土地關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劉和惠:《徽州土地關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卞利:《國家與社會的沖突和整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張明:《民國時期皖南永佃制實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汪柏樹:《徽州土地買賣文契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而徽州官府對一田兩主習慣的態(tài)度,學界研究尚顯薄弱。材料使用上,以往研究多限于契約文書、地租簿、訴訟檔案、習慣調查錄,缺乏以“告示”為中心的研究。告示,是清代各級官府向民眾公布的法令、政令性公文,具有彌補國家法律和正式制度不足的功能*關于明清告示整理與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參見吳佩林、李升濤《近三十年來關于明清告示的整理與研究》,《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本文以徽州府縣告示為中心,考察官府對一田兩主習慣的禁革措施、禁革原因、禁革效果,并由此探討公權力與區(qū)域習慣之間的張力。

一、徽州官頒告示對“一田兩主”的禁革

從明代徽州魚鱗圖冊和土地契約來看,明代徽州各級官府對一田兩主習慣普遍持默認態(tài)度。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徽州魚鱗冊為《至正二十四年(龍鳳十年)(1364)祁門十四都五保魚鱗冊》*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 宋·元·明編》卷11,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5~100頁。關于該魚鱗冊的具體考析,參見欒成顯《龍鳳時期朱元璋經理魚鱗冊考析》,《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4期。。該魚鱗冊專設一欄,記錄“佃戶”情況。通覽全冊,佃戶情況主要有三類:佃人姓名、佃自、空缺。章有義認為,此三種記法的含義是:“佃人指的是占有田面權的佃人,他可以是直接耕種者,也可以是二地主。注明‘自’佃者就是業(yè)主自有田面權的意思,可以是自種,也可以是出租。未記佃人亦未注‘自’者,意味著不存在獨立的田面權?!?章有義:《康熙初年江蘇長洲三冊魚鱗簿所見》,《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4期。在地權登記上標注佃人姓名,說明徽州官府承認田皮權的合法性。

土地契約是附著在土地上各種利益或業(yè)權來源合法性的有效憑證。依據契約判斷田骨、田皮的權屬,是明清徽州社會的一般規(guī)則。明弘治九年(1496),祁門縣已出現(xiàn)田皮轉佃使用赤契的現(xiàn)象*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 宋·元·明編》卷1,第275頁。。佃戶能否將其田皮自由、獨立轉佃于他人,是“永佃”與“一田兩主”的根本區(qū)別*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89頁。。田皮轉佃向官府繳納契稅,獲得官給赤印,明代徽州官府對田皮習慣抱持認可態(tài)度。

清代徽州官府對一田兩主習慣的態(tài)度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康熙年間,官府基本延續(xù)明代“任依私契,官不為理”的默認態(tài)度?!犊滴醵荒?1682)黟縣汪進元保產呈文》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信息:

具告執(zhí)照人汪進元,為懇恩賞照,預防后患事。身系細民,又無宗族,孤身單□?!躔B(yǎng)二子,長子趂口在外,次子愚頑不諳。一生苦辛,創(chuàng)置基地、墳山、實租、典首,不無與強勢之家毗連。奈身年老,風燭不常,細民鄉(xiāng)懦,難免無侵占罩謀之端。若不懇天預請執(zhí)照,恐子落遭其中。為此□□憲天,賞準執(zhí)照,世代銜接,百磕上告。

縣主正堂老爺施行

計開(財產略)

準照(黟縣縣印)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十一日 具告執(zhí)照人 汪進元*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 清·民國編》卷1,第92頁。引文中“□”表示無法識別的字,下文同。

民間為保護家庭產業(yè)不被他人盜賣或侵吞,向官府呈文,請求官府予以保護。官府對所呈產業(yè)調驗審核后,在呈文尾部批寫數語,或省略批語直接加蓋官印。汪進元年老多病,擔心死后產業(yè)被強勢之家侵占,遂將自家基地、墳山、實租、典首等產業(yè)向官府呈文申領保產執(zhí)照,以求得到公權力的保護。清嘉慶年間程聯(lián)梯等控程嘉培案中記載:“黟邑置買地畝,向有買租、買典二項?!?《清嘉慶年間程聯(lián)梯等控程嘉培案文書四》,劉伯山主編:《徽州文書》第1輯第2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2頁?!白狻?,又稱“實租”,即田骨;“典”,即典首,田皮之謂也。田骨、田皮是一個徽州家庭的重要產業(yè)。呈文末尾加蓋有黟縣官印,意味著官府對田骨、田皮習慣持尊重、承認的態(tài)度。

第二階段,從雍正五年(1727)十二月始,清廷對田主和佃戶關系進行了立法調整:“凡地方鄉(xiāng)紳私置板、棍擅責佃戶者,照違制律議處?!劣屑轭B佃戶拖欠租課、欺慢田主者,杖八十,所欠之租照數追給田主?!?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卷27《刑律·斗毆上》“威力制縛人”第三條例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54頁。該款定例在法律上保護佃戶人身權利不受田主侵犯之外,嚴禁佃戶拖欠租課、欺慢田主。受此影響,福建、江蘇等地官府分別以省例、告示、禁碑等地方性法令,向民間社會傳達國家對主佃關系及地權習慣的預期。福建省于雍正八年(1730)、乾隆二十七年(1762)先后以“勒石”和“刊刻告示”的形式永禁一田兩主習慣。又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再次申明禁例:“凡屬皮租,盡行革除,不許民間私相買賣,一切訟事,告找告贖,概不準理?!患{田主正租,不許另納皮租,若有逋欠正租,聽憑田主召佃?!?《福建省例·田宅例·禁革田皮田根不許私相買賣佃戶若不欠租不許田主額外加增》,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第445~447頁。乾隆五十三年(1788),江南布政司通過《江南征租原案》議定詳細規(guī)條:“田面名目,概以一年額租為限。倘佃戶逞刁抗欠,一年全不破白者,許業(yè)戶將田收回另佃。即照田面之價,抵償所欠之租。其有實在收成微薄無力之佃,拖欠一半者,令其下年帶完。如下年不完,接算欠數,已及一年全租者,準收回田面抵償欠租?!?(清)李程儒輯:《江蘇山陽收租全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0頁。

既有研究中,仁井田陞較早對上述省級官府的禁止性規(guī)范進行了探討*[日]仁井田陞:《明清時代的一田兩主習慣及其成立》,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8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后續(xù)研究者多循此線索重復使用文獻,甚少再見其他區(qū)域新材料的發(fā)掘,尤其是基層州縣對一田兩主習慣的公文示令?;罩莞?、歙縣、休寧縣禁革一田兩主的告示,為討論徽州各級官府對田皮習慣的禁革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為徽州與其他區(qū)域的比較提供了可能性。

(一)徽州府禁革小買“告示”

清嘉道年間的一件黟縣佃皮涉訟稟狀中,附有一道嘉慶四年(1799)徽州府頒行的禁革小買告示殘件。在徽州稟狀中直接援引禁革小買習慣的告示,實屬首見。茲照錄如下:

嘉慶四年,徽州府太爺峻,為嚴禁小買名色,以清田業(yè)、以息訟端事。照得民間置買田業(yè),佃戶領種,一戶一佃,遵例皆然。惟徽郡惡俗,有等射利之徒,私放滾折,窺有租種田畝,輒令佃戶立券抵質,按畝放銀七八兩不等,每兩索取利谷二三斗。更有一種佃戶將些微酒食頂首,初放于甲,又放于乙,漸增漸多,往往過于契價。每年秋割,無論豐歉,將伊所放小買先行收足,然后再交業(yè)主田租。及至交割正租,有等刁佃拖欠短少,或將干谷用水泡脹,攙和谷□,多般搪塞。設或田主理論,起佃另召,輒敢勒掯,竊稱小買名色,將田強霸耕種。以致賣田之家常輸無租之賦,而小買之家反得無稅之租。不特田主之受累匪輕,而穹民亦遭盤剝,病民……(殘缺)*《清嘉道年間黟縣孫正望等控汪甲以佃皮占田主正業(yè)》,劉伯山主編:《徽州文書》第1輯第2冊,第227頁。

一份完整的告示包括給示主體、禁革事由、規(guī)范內容以及結尾的懲戒性措施。上引告示內容已經殘缺,但透露出的信息足以幫助我們了解徽州府對待小買習慣的態(tài)度。該告示頒行于嘉慶四年,相比其他省份的禁革時間稍晚。至于嘉慶之前徽州府是否頒行過類似告示,筆者尚未見到資料,難以索考。從告示題首禁革名頭可知,“清田業(yè)”“息訟端”是徽州府試圖嚴禁小買名色的主要動因。在告示中,官府陳明利用小買之名行違法之事的三種弊端:一是高利貸主在放貸時讓佃戶立契抵押小買,索取利谷;二是佃戶將小買重復典當、抵押他人,一業(yè)多當或一業(yè)多抵,獲利超過小買契價;三是佃戶拖欠、短少正租或惡意交納劣質租谷,影響田賦征收,由此導致“賣田之家常輸無租之賦,而小買之家反得無稅之租”的困境。由于文獻殘缺,徽州府對小買名色的具體禁革措施不得而知,從前文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測,徽州府傾向于限制小買習慣,尤其是利用小買名色延伸出來的不合法行為,并將其視為“惡俗”。

(二)歙縣禁革小買“告示”

如果說徽州府的具體禁革措施只能推測的話,下引咸豐八年(1858)四月十二日歙縣縣衙的禁革小買告示則可作為上引徽州府告示的注腳。

署江南徽州府歙縣正堂加十級記錄十次周,為議禁佃戶私頂小買事。奉府憲札,奉京堂憲張批,據團董稟陳管見,請嚴禁佃戶霸種小買等情,奉批徽州府飭縣體察情形,酌核辦理等因,轉行到縣。奉此,經本縣體察輿情,酌量議禁,并奉府憲察核議轉在案:“查小買名色,即俗稱頂首。昔年有以在田青苗工本議價出頂者,后即有刁佃霸持田業(yè),私議頂頭,混稱小買者,致控告抗租霸種之案層見迭出,亟應整飭,以挽刁風。今議自咸豐八年為始,如有佃戶拖欠租谷,即聽業(yè)主起田另召,不準佃戶于退種時執(zhí)小買之說向后佃索取。違即照盜賣他人田宅律治罪,與者同論。惟該佃先前頂種時,如有給過前佃頂價者,應令業(yè)主于退田時查明執(zhí)據,不問其數多寡,將該年額租讓給一半,以資貼補。該佃即不得再向后佃索取頂價。如后佃濫給,將來退田,不準取償于業(yè)主。如敢借詞掯租霸種,準業(yè)主稟縣嚴究”等因。稟奉京堂憲批準照行在案。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合邑業(yè)主、佃戶人等知悉,嗣后即遵議定章程辦理。并于本年為始,以后不準再有小買名目。如該佃敢于抗違,許業(yè)主赴縣具稟,以憑嚴提究治,斷不姑容。其各凜遵,毋違。特示。

右仰知悉。

咸豐八年四月十二日示*原件藏安徽省黃山市地稅局中國徽州稅文化博物館,轉引自吳秉坤《清代至民國時期徽州田面赤契現(xiàn)象探析——兼與黃宗智先生商榷》,《黃山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按,標點和段落筆者稍有調整。

從嘉慶四年(1799)徽州府的禁革小買告示算起,至咸豐八年(1858)已有59年之久。半個世紀之后復行禁止,意味著徽州府的禁革小買措施未能奏效。上引歙縣告示中,歙縣官府認為小買習慣導致“抗租霸種之案層見迭出”,是一種“刁風”,亟應整飭。在得到上級批準后,出示禁止小買。

針對抗租霸種的具體情況,歙縣官府的處理方案包括:第一,如佃戶先前頂種時未給付業(yè)主頂首銀,欠租即聽業(yè)主起田另召,禁止退佃時向后佃索取頂首銀兩。第二,如果先前給過前佃頂價銀,業(yè)主于退田時將該年租額讓給一半。歙縣企圖禁革小買名目產生的源頭,佃田時禁止給付頂價。已存在的小買名目,通過議讓租額使其消失,借此力避小買引發(fā)的欠租糾紛。第三,賦予田主“欠租撤佃”另召之權,嚴懲佃戶在田主撤佃時向后佃索取頂首銀,違者照“盜賣他人田宅律”治罪。按照《大清律例》之規(guī)定,盜賣他人田宅者,田一畝,笞五十;每田五畝,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徒一年*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卷9《戶律·田宅·盜賣田宅》,第195~196頁。。歙縣在禁革小買習慣上懲罰力度之大,可謂下足了決心。

(三)休寧縣禁革佃皮“告示”

休寧縣的告示發(fā)布于同治十年(1871),通過卜月亮佃皮糾紛案的審理推動禁革田皮習俗:

欽加五品銜特授休寧縣正堂加五級又隨帶加二級紀錄十次劉,為乞恩賞示杜弊事。據三十二三都等圖貢生吳豐,生員汪洋、吳文輔、汪銘常、李承恩、李珂、盛煌、方受主、黃庭、葉乃蕃、黃扉,監(jiān)生李文嘉、汪隆熙、盛世熙、汪文照,職員汪懷珠、葉碩蕃,鄉(xiāng)賓吳諫卿、葉恒椿、吳耀宗、李祥明、汪啟莊,報呈吳升稟稱:緣休十室九商,田多發(fā)佃。惟一輩著名棍徒,任攬佃種,無人發(fā)給,每覷各佃遇乏,餌財□頂,甚而設局誘賭,令墮術中,勒將青苗盡抵,巧捏田皮名色,居然私相買賣成契,浮填虛價。迨接種后,每年租谷任意短交,倘田主家惟婦孺,尤敢穩(wěn)吞,籽粒無償。并或以原佃一坵分作兩坵,三坵改為四坵,瞞沒一坵,占作伊業(yè)。田主起田另召,則以佃皮混纏,任鳴公正與理,難遂霸吞,點坵交還,大坵變小。欲與控訴,田主又多外貿,在家日少,恒恐失業(yè)廢時,惡膽愈張,刁霸成習,往往因循日久,遂成業(yè)失糧虛之弊。且現(xiàn)清厘,雖各田業(yè)冊圖鱗鱗,自被若輩移坵換段,范無頭緒,亦多棘手。其源則皆由于佃人私立佃皮,田不由東,階之厲也。流及于今,佃膽益玩,致有串瞞短租掯業(yè)之卜月亮等,敢公然妄執(zhí)佃皮弊契以為據,反訟田主。奉批,生等查復沐訊,斷令還田,取結完案。自是若輩知懲,陋習可除,不但職葉碩蕃感銜,生等通鄉(xiāng)同沾憲德,為此匍叩,恭謝鴻恩,仍乞賞示勒碑,以杜日久玩弊復萌。庶業(yè)不為佃霸,戶無虛糧;坵不被私分,田無改畝,實于國計民生均有賴焉。上稟等情到縣。據此查佃戶承種田畝,私立買賣佃皮名色,并串瞞坵段,刁霸成習,此等惡習,萬不可長。卜月亮一案,業(yè)經訊明,將弊契涂銷,從寬退佃,聽憑另召佃種,完結在案,合行出示嚴禁。為此示仰該都圖各承種田畝佃戶人等知悉,爾等佃種田畝,務各照章,租交田主,不得瞞坵分段,亦不準私立買賣佃皮名色,借圖霸業(yè)。倘該佃戶有隱瞞坵段,欠租不交,強以佃皮名色掯勒,業(yè)不由主等弊,許該田主鳴同捕保,執(zhí)田另召。設或不遵,許指名稟縣,以憑提案訊明究辦,決不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右仰知悉。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三日示*原件藏黃山學院徽州文化資料中心,轉自吳秉坤《清代至民國時期徽州田面赤契現(xiàn)象探析——兼與黃宗智先生商榷》,《黃山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按,標點和段落筆者稍有調整。

通覽全文可知,休寧縣“十室九商,田多發(fā)佃”,卜月亮將承租田畝私立佃皮,瞞坵分段,短少租谷。田主欲起田另召,卜月亮以擁有佃皮拒絕退佃,反訟田主。卜月亮在承租時本無給付押租銀,佃皮名色系私設而來。縣府在調查事實后,斷令佃戶卜月亮退佃,田主起租另召,涂銷佃皮賣契。案件結束后,地方士紳認識到私相轉賣佃皮、拖欠租谷、瞞坵改段、占為私業(yè)的根源在于佃皮習慣的存在,借此請求縣府出具禁革佃皮告示。休寧縣從具體個案出發(fā),應士紳之請頒行告示,相比而言,禁革內容帶有就事論事的意味。

依據禁革目的之不同,徽州府、歙縣和休寧縣的告示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嚴禁田皮習慣,如歙縣;二是嚴禁借助田皮習慣延伸出來的各種不合法行為,如徽州府、休寧縣。徽州府和各縣在對待田皮習慣上的態(tài)度并不一致。態(tài)度不一并非意味著各地習慣不同,也并不意味著習慣在各地的流行程度不同。各地官府針對同一事項實施不同立法的原因在于:部分地方官員看到順其自然、相安無事給官府帶來的便利而姑且承認現(xiàn)狀,而有些地方官則因其導致的各種事端擾煩官司而感到深惡痛絕。地方政府立法主要從有利于官府管理的角度出發(fā),如果影響其管理的便利或與官員利益相抵觸,即便是來自于民間、反映社會客觀狀況的立法建議,也難得到官府認可*王志強:《法律多元視角下的清代國家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4~45頁。。

二、徽州官府禁革“一田兩主”的原因

徽州官府以“告示”這一地方性法令的形式介入地權秩序的調整。從程序上看,歙縣和休寧縣官府關于一田兩主的立法主要基于田主議請。隨著清中期土地的增值,佃戶在轉佃中獲取的利益遠高于田主,引起田主不滿。在上引三件告示中屢屢提到“私頂田皮”,即“佃戶將些微酒食頂首,初放于甲,又放于乙,漸增漸多,往往過于契價”;“佃戶于退種時執(zhí)小買之說向后佃索取頂首”;“佃戶巧捏田皮名色,居然私相頂賣成契”。佃戶轉讓佃權稱“頂”,即他人頂替自己耕種田皮之意。每“頂”一次,佃價提高一次。據統(tǒng)計,歙縣田皮價格在雍正十二年(1734)遠低于田價,至嘉慶元年(1796)與田價相當。在此60多年間,田皮價格增值10倍,田價才漲了1倍。到道光八年(1828),田皮每畝40元以上,是田價的兩倍*趙岡:《永佃制下的田皮價格》,《中國農史》2005年第3期。。田主在土地經營中利益受損,是議請官府禁革田皮習慣的主要動因。這些源自田主的立法建議,往往關涉地方官府的治理成本或官員的政績利益,經州縣官度量審核后以官給告示的形式上升為地方性法規(guī)。相反,如果田主的議請增加了官府的治理成本或影響官員升遷考核利益,很難使其上升為地方性法規(guī)。

從實體上看,徽州府、歙縣和休寧縣對待田皮習慣的態(tài)度不盡相同,規(guī)范措施也有差異。但地方官員禁革一田兩主的動因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一致性。如徽州府發(fā)布告示的事由在于“清田業(yè)”“息訟端”;歙縣官府認為亟應整飭田皮習慣的原因在于佃戶“拖欠租谷”,“抗租霸種之案層見迭出”;休寧縣則認為佃戶借田皮名色“短交租谷”,“瞞坵換段”,“私相買賣”,致使“業(yè)為佃霸”,“戶有虛糧”。細細梳理不難發(fā)現(xiàn),徽州各級官府禁革或限制田皮習慣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清理田業(yè)”以保障田賦,二是“消弭糾紛”以杜絕訟源。

其一,就田賦而言。明代一條鞭法后,政府的征稅對象已開始由人戶轉向土地。雍正朝“攤丁入畝”后,土地成為國家征稅的主要對象。田主作為土地的擁有者,負擔著各種賦役。正所謂“田主收租而納糧者謂之田骨,田主外又有收租而無納糧者謂之田皮”。當田皮主“抗欠田主谷租”時,常致“田主歷年租欠無著”,影響錢糧征收和官員“考成”*《福建省例·田宅例·禁革田皮田根不許私相買賣佃戶若不欠租不許田主額外加增》,第445頁。?;罩莞捌渌麉^(qū)域屢屢禁革田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田皮習慣形成后,佃戶從單純的租佃變?yōu)橄碛械铏啵申P系也由合同性質的租佃關系演變?yōu)槲餀嘈再|的地權關系。田皮變成獨立產權后,形成與田骨各自獨立的市場。田皮在買賣、典當、抵押過程中漸漸不受田骨的限制,即便佃戶欠租田主也只能追租不能奪佃,田主對土地控制力減弱,以致出現(xiàn)“賣田之家常輸無租之賦,而小買之家反得無稅之租”現(xiàn)象。稅收是國家的大事,賦役定額化后,每個府、縣交稅多少有固定的額度。定額征收、上繳糧稅,是地方官府的主要行政職責。當田皮習慣無礙國家田賦征收時,地方官往往對其持放任態(tài)度。一旦涉及錢糧國課,影響到官員們的政績考評,任何有可能破壞錢糧征收的地權習慣在官府眼中都是“惡俗”,成為禁革或限制的對象。

其二,就訟端而言。田皮習慣形成之前,田主有權選擇佃戶,佃戶在土地上的耕作年限有限制。佃戶若要將佃權轉讓給其他農戶,必須征得田主的同意。佃戶欠租時,田主有權另行召佃。此時,田皮尚未成為排他性的獨立產權,權利的歸屬清晰明確。一旦地權分化為一田兩主,田皮就成為一種獨立物權,佃戶的身份也轉化為“田皮主”,轉讓佃權無須經過田主同意。趙岡認為,“這個同意權就是掌控田地使用權的最后一道關卡,地主放棄了同意權,田皮產權便完全獨立了,脫離了田骨業(yè)主的掌控”*趙岡:《永佃制研究》,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年,第99~100頁。。此時,田主對土地的實際控制程度減弱,佃戶欠租只能通過訴訟追租,無撤佃之權。田骨主對土地的“收租管業(yè)”往往失去保障,因欠租向官府提起訴訟的案件逐漸增加。《乾隆二十七年(1762)休寧縣姜其懷立出佃田皮批》中顯示,姜其懷為田皮主,因拖欠江姓田主租谷,引發(fā)糾紛。最終在保長的調解下,姜其懷以佃價銀十兩八錢將田皮賣給江姓田主*劉伯山主編:《徽州文書》第3輯第6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53頁。。從歙縣和休寧縣發(fā)布的告示可以看出,地方官府限制田皮的動因在于田皮主的私相轉售和欠租行為,由此導致“抗租霸種之案層見迭出”。徽州各級官府的做法,不是從習慣形成的內在機理探究糾紛解決之道,而是選擇從減少訴訟的角度禁革一田兩主習慣。

故此,與其說地方官府禁革一田兩主,是出于奉行單一的地權歸屬政策的考量,毋寧說官府更看重錢糧征收和遏制糾紛,此二者是衡量地方官政績的一個標準。作為地方立法主體的官員,往往從減少政府治理地方成本的角度有限承認或禁革一田兩主習慣。

三、徽州官府禁革“一田兩主”的社會效果

一田兩主習慣是主佃雙方在長期交往、沖突和博弈中,圍繞土地經營、收益和權屬達成的共識性規(guī)則。規(guī)則形成后便具有穩(wěn)固性和延續(xù)性,很難依仗個人或官府的意志而改變。官府禁革一田兩主習慣的社會效果,很難從告示本身來揭示。清代地方官府頒行的省例、禁碑、告示等地方性立法,反映出社會事實的一個側面,有時很容易被民間鄉(xiāng)例、契約文書及州縣判詞所推翻。鄉(xiāng)例、契約和判詞最有價值的部分在于,它們呈現(xiàn)出習慣、規(guī)則在社會實踐中真實的運作狀態(tài)。

(一)鄉(xiāng)例的認可

習俗鄉(xiāng)例是在區(qū)域人群反復實踐中形成的,并得到當地人的普遍認可與遵循,成為適用于該區(qū)域的不成文規(guī)則。卞利從久佃成業(yè)、開墾荒地、賣田留佃、價買田皮、交納押租、佃戶斗爭六個方面,闡述了明中葉以來一田兩主俗例的成因*卞利:《國家與社會的沖突和整合》,第160~162頁。?;罩莞骷壒俑畬翌C告示禁止或限制田皮習俗,但各縣仍是“鄉(xiāng)俗”林立?!捌钏?,租佃有正租、小租之別?!∽庖幻锲ぃ凶孢z者,有連同正租買受者,俗謂之‘己租己皮’,佃戶應向業(yè)戶照常交納。又田皮亦有為佃戶所有者,俗謂之‘糞草田皮’,以無稅糧故也?!薄办ㄒ刭I賣田地之契約,有大買、小買之區(qū)別。大買有管業(yè)收租之權利,小買則僅有耕種權……小買田之轉移,大買主不得干涉?!笨兿灿蓄愃频乃桌骸翱兿锏叵蚍秩N名目:一曰起佃,此等田地系將大買、小買、草糞各種權利并合為一,最為上格;次曰大買,此等田地只有所有權而無佃權;三曰小買,又名小頂,其權利以佃種為限,如或自己不種,轉佃與他人耕種,得與大買人分收谷租,并獨收麥租?!?前南京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編:《民事習慣調查報告錄》,胡旭晟等點校,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39頁、188頁、190頁。黟俗“田業(yè)有所謂典首者,不知始自何年,往往一業(yè)兩主。正買契券則須收割投印。典首契無收割投印,而價與正買不甚相遠”*民國《黟縣四志》卷3《風俗志·黟俗小紀》。。從清初魚鱗冊來看,黟縣田骨、田皮分離的土地約占90%,佃農、田主、商人、宗族、祀會都占有田皮*汪慶元:《清初黟縣魚鱗冊所見鄉(xiāng)村社會的土地租佃關系》,《古今農業(yè)》2011年第4期。。

“俗”即習慣的別稱,“一旦形成,便會被世代延續(xù)和繼承下來,成為牢不可破的潛規(guī)則。這種規(guī)則即使和國家制定法相矛盾甚至沖突,但在遠離政治中心的徽州山區(qū)鄉(xiāng)村,也會被廣大鄉(xiāng)民們所遵守,成為理所當然的民間法”*卞利:《明清徽州經濟活動中的鄉(xiāng)例舉隅》,《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從上引徽州地方志和民事習慣調查來看,田皮習慣未因官府的禁革或限制而消失,反而成為徽州社會約定俗成的俗例。習慣是人群經過長期試錯和調試,對處理某種事務達成的共識,很難憑借官府的一紙禁令而改變。官府插手習慣的社會效果往往是:禁革歸禁革,習慣自習慣。只要與習慣形成有關的制度因素或客觀條件不消失,人們仍按習慣生活。

(二)契約的確認

“官有政法,民從私契”,契約是中國古代各種信用關系的主要憑證?;罩菸臅?,遺存有大量清代田骨田皮的買賣、典當、抵押契約。既有研究顯示,“田皮的反復轉讓,在清代嘉慶以后,幾乎成為江西、福建甚至徽州地區(qū)的一種常態(tài)”*卞利:《明清土地租佃關系與租佃契約研究》,《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5年第4期。。即便是未分割為田骨、田皮的完整土地,在交易時往往分別立賣田骨契和田皮契。劉伯山整理出版的《徽州文書》第一輯黟縣文書中,收錄有大量此類契約。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為《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查高啟立杜絕賣田赤契》和《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查高啟立典田契》*劉伯山主編:《徽州文書》第1輯第3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31~332頁。。該類土地買賣契約在道光以后更是普遍。土地契約是地權權屬的憑證,也是記載區(qū)域地權習慣的重要載體,各類田皮交易契約是徽州田皮習慣盛行的最好注腳。在道光二十年(1840)黟縣孫灶興控汪起全、汪大旺欠租案中,官府依據主佃雙方訂立的契約,斷令孫灶興起佃另召耕種*《道光二十年黟縣孫灶興控汪起全、汪大旺欠租案》,劉伯山主編:《徽州文書》第1輯第2冊,第251~252頁。。在業(yè)佃糾紛和訴訟中,徽州官府判別是非的依據主要是爭議雙方議定的契約。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對契約的尊重就是對鄉(xiāng)例的尊重,因為契約的議定往往以鄉(xiāng)例為基礎。各類田皮頂退、典當契約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性,反映了民間對習慣的認可與遵循。

(三)審斷中的參照

清嘉道年間黟縣孫正望等控汪甲以佃皮占田主正業(yè),該案得到黟縣官府的受理,從中可以窺見州縣官在司法中對待一田兩主的態(tài)度。孫正望以汪甲在佃皮上厝棺占田,以無稅佃皮強霸業(yè)主稅糧之業(yè)為由控訴在案。該案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徽州文書》的編者劉伯山將其定位在清嘉道年間。厝棺是徽州的民間習俗,徽俗“迷信風水,往往惑于星家之言,將棺柩浮厝在山,停滯不葬”*前南京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編:《民事習慣調查報告錄》,胡旭晟等點校,第187頁。。為求得一塊風水寶地,貧窮人家將親人的靈柩停放在田地或山地上,等到將來買到墳地再下葬。因常年暴露不葬,極易腐尸。為此,歙縣縣令曾頒行《勸諭埋棺札》:“查此等暴棺,或系無主,或緣赤貧,又有惑于風水,因而久停誤事者……如有主者,勸令該親屬急行安葬。若無主及子孫赤貧者,即就該圖廣行勸諭積善之家,代為掩埋。倘圖內實無殷實之戶,而多暴露之棺,準即協(xié)同地保,驗明棺數,開呈本縣,自行捐廉,給付埋瘞?!?許承堯:《歙事閑譚》卷18《歙風俗禮教考》,李明回等點校,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第610~611頁。回到孫正望等控汪甲案,業(yè)主孫正望真正擔心的不是在佃皮上厝棺,而是憂慮將來汪甲在田皮內盜葬:“況甲厝棺占田,猶非霸種之比,將來盜葬豎造,俱可憂為?!睂O正望在訴訟策略中,直接將嘉慶四年(1799)徽州府頒行的禁革田皮告示抄粘在訴狀中,“夫佃皮惡俗,嘉慶四年現(xiàn)奉府憲頒示禁革,不容奸佃借此霸種”,認為佃人霸耕佃皮本身與官府的告示相違背。這是在徽州一田兩主糾紛中,直接援引禁約告示的案件。黟縣官府斥責汪甲“以佃皮浮約占田主正業(yè)”,但未取消田皮令業(yè)主起佃另召,而是選擇了就事論事的處理方式,將厝棺“押令遷移”*《清嘉道年間黟縣孫正望等控汪甲以佃皮占田主正業(yè)》,劉伯山主編:《徽州文書》第1輯第2冊,第227頁。。此外,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乾隆朝刑課題本中,收錄因一田兩主引發(fā)的命案共計64起。其中,官府依據鄉(xiāng)例和契約認可一田兩主習慣的案件共42件,約占總數的66%*陳云朝:《清代“一田兩主”的糾紛類型與裁判規(guī)則——以乾隆朝刑科題本為中心》,待刊稿。。官府在司法裁決過程中,以田皮習慣做斷案參照,更多考慮到這樣的判決更為合乎“情理”。“合乎‘情理’的解決只有在充分考慮和尊重慣例的情況下才是可能的?!?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第196頁。

概言之,清代徽州各級官府反復發(fā)布的禁革田皮告示,并沒有成為界定地權的主要規(guī)則,支配地權的實效規(guī)則仍以田皮習俗為基礎。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官府在擬定告示規(guī)范地權階段省略了達成共識的過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地方官以田骨主的利益請求為契機對田皮習俗的禁革,缺乏對地權習俗的充分調查和理性論證。自始至終,官給告示對地權的調整未能以社會共識或主佃雙方的利益平衡為基礎。同時,由于俗例的強大力量和契約對田皮產權的確認,地權糾紛仍然適用具有實效性的習俗規(guī)則。當糾紛發(fā)生時,依據習俗界定地權成為爭議最小的解決方案。官府在具體案件的審理中,往往繞開已頒行的告示,參照習俗和契約來處理田皮糾紛。

四、結 語

習慣是研究國家與社會互動的最佳媒介。清代國家律例體系對地權的調整,僅限于“欺隱田糧”“檢踏災傷田糧”“盜耕種官民田”“荒蕪田地”*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卷9《戶律·田宅》,第190~201頁。等涉及國家賦稅的事項,為官府和民間社會建構地權秩序留有一定空間。官府、田骨主、田皮主為實現(xiàn)自身利益,以不同的角色參與其中。田骨主為防止欠租、實現(xiàn)其完整土地所有權,試圖借助官給告示將“雙重”地權調整為“單一”地權;田皮主則以長期占有耕種土地的既成事實為基礎,以契約的約束力和習俗的強大力量為保障,不斷嘗試由最初的長期租佃者變?yōu)樘锲I(yè)權的擁有者;官府為消解不斷發(fā)生的業(yè)佃糾紛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國家賦稅危機,以田骨主的呈請為契機,反復發(fā)布告示禁革或限制田皮習慣,明確單一化的土地產權。官府對田皮習慣的介入,出發(fā)點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其行政職責的完成或升遷考核,習慣的客觀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不在其關注范圍內。清代徽州官府針對一田兩主的地方性立法,忽略了習慣形成過程中民眾達成的共識性規(guī)則,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對徽州官府禁革一田兩主習慣的討論,將為探討公權力與習慣之間的關系帶來進一步的思考。習慣不像法律那樣以成文的、主觀的方式制定出來,而是生活在區(qū)域中的人們經由反復實踐演化而來,具有不隨公權力意志而改變的特征。習慣是世世代代經驗的產物,經驗本身并無“良善”“刁惡”之別。掌握話語權的地方官府將田皮視為“刁風”“惡俗”,只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主觀意志評判。主觀評判本身并不能替代或取締附著在習慣上的客觀性規(guī)則。習慣的客觀實在性存在于整體中,其產生往往與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制度背景緊密相關。如徽州“一田兩主”,是在明清賦役制度變革、人地關系緊張、佃仆身份松弛等大制度背景下,在田主和佃戶兩個層面通過投獻、詭寄、賣田留佃、改良荒地、押租、力坌等多重方式形成的習慣。只要一田兩主形成的制度因素或客觀條件不消失,便無法從源頭上消除習慣,更不會因為公權力取締或限制它而消失,最后讓步的往往是公權力支配下的禁革告示。

猜你喜歡
官府徽州契約
高山仰止處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峽谷
“生前契約”話語研究 “生前契約”消費之多聲對話——北京6位老年簽約者訪談分析
徽州人
清代社會管理的流弊
心境
以契約精神完善商業(yè)秩序
清代貴州團練與地方政治
“武松打虎”背后的腐敗
溪邊橋下,春里徽州
《項鏈》里的契約精神(上)
嵩明县| 永宁县| 武汉市| 麟游县| 盐边县| 虎林市| 浑源县| 宜章县| 普兰县| 永康市| 安多县| 民和| 浑源县| 恩平市| 资中县| 芒康县| 凤翔县| 民和| 封丘县| 兰州市| 镇巴县| 镇远县| 岳池县| 长沙市| 仙游县| 伊金霍洛旗| 信宜市| 宁化县| 峨边| 富宁县| 桐乡市| 边坝县| 乌兰浩特市| 平顺县| 泸州市| 宽甸| 明水县| 鄱阳县| 兰州市| 新龙县| 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