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業(yè)務是可以做好且利潤可觀的,關鍵在于銀行要學會‘換腦’轉型,而非簡單追風。”
繼“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后,央行又向商業(yè)銀行發(fā)了一個大紅包。
1月25日,央行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正式落地。這個政策,市場翹首以盼已近4個月。早在2017年9月,央行便公布了該決定。
此次降準能多大程度上緩解銀行業(yè)流動性風險?其實際的“普惠意義”有多大?效果將強于既往的定向降準嗎?
對此,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向記者表示,本次降準是央行“滴灌”式調控的延續(xù)。一方面旨在通過適當開大“閥門”來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給、壓低銀行財務成本,確保2018年經濟平穩(wěn)開局。另一方面則是定向于普惠金融,引導銀行進一步將信貸資源向“三農”和中小微企業(yè)傾斜,緩解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招商證券宏觀研究員閆玲向記者表示,此次降準是延續(xù)從2014年開始的定向降準政策。本次降準具備兩大特征:一是“面更寬、量有限”,即可覆蓋絕大多數商業(yè)銀行,但其額外釋放的流動性約3000—4500億元,低于早前8000億元的市場預期;二是央行對以往政策的修正、升級,提高了政策考核的精準度,從寬泛的普惠金融轉向真“三農”、真小微、“銀行再難有騰挪操作的空間”。
定向降準2.0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此次經修正、升級后的降準,可視為央行普惠金融定向降準的2.0版,具體可從以下三點進行理解:
首先,受益銀行范圍擴大,且普惠金融聚焦領域進一步擴寬。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此前透露,按照現有數據測算,此次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可覆蓋全部大中型商業(yè)銀行、約90%的城商行和約95%的非縣域農商行。
以往的降準政策主要聚焦于小微和“三農”,此次除了繼續(xù)覆蓋原有領域外,央行還將“雙創(chuàng)”類貸款、金融扶貧、助學貸款等納入對銀行的考核之中。
其次,對原有的政策標準進行了精確、細化。
央行2017年9月公布的《人民銀行關于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銀發(fā)〔2017〕222號)(下稱《通知》)中,明確了普惠金融領域的八項貸款種類:單戶授信小于500萬元的小型企業(yè)貸款、單戶授信小于500萬元的微型企業(yè)貸款、個體工商戶經營性貸款、小微企業(yè)主經營性貸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創(chuàng)業(yè)擔保(下崗失業(yè)人員)貸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消費貸款以及助學貸款。
“如此精確的規(guī)定之下,銀行再難通過騰挪操作獲取政策福利,只能聚焦真小微、真三農?!遍Z玲說到。
再者,預留了三個月的時間給銀行做達標“沖刺”。
2017年9月時央行即強調,一些銀行可通過在后3個月中更多地將新增或盤活的信貸資源配置到普惠金融領域來滿足考核標準。
據央行《2017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tǒng)計報告》顯示,第四季度人民幣小微企業(yè)貸款、“三農”貸款增速均明顯上升,且致使2017年增速顯著高于2016—2017年年末,人民幣小微企業(yè)貸款余額24.3萬億元,同比增長16.4%,增速比上年末高0.4個百分點,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yè)貸款增速分別高3.8個和5.8個百分點;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25.1萬億元,同比增長9.3%,增速比上年末高2.8個百分點。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yè)管理咨詢總監(jiān)王軼為認為,第四季度的普惠領域信貸增長是復合型因素的結果,定向降準之外,還有國家長期政策激勵、央行降準疊加銀行主動轉型的效果。
幾家歡喜幾家愁?
延續(xù)上次定向降準的政策,本次降準仍采取“普惠領域信貸增長+宏觀審慎經營標準”雙達標的考核原則。
《通知》規(guī)定,凡前一年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或增量占比達到1.5%的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可在基準檔基礎上下調0.5個百分點;凡前一年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或增量占比達到10%的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可按累進原則在第一檔基礎上再下調1個百分點,但前提條件是該行在上一年三個季度(含)以上MPA評級均在B級(含)以上。
記者多方調研發(fā)現,目前的考核情況存在地域差異——一方面,從以往MPA考核結果來看,銀行A、B、C評級數量分布通常成梭子形,即獲得A、C兩級的銀行較少,大部分均集中在B級。
另一方面,前一年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或增量占比達到1.5%的標準基本適應絕大多數銀行的實際投放情況,因此第一檔達標并不難,難的是貸款余額或增量占比達到10%這一要求。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大中型銀行或很難達到第二檔,少數城商行和非縣域農商行在第四季度全力沖刺或有望拿到1.5個百分點的降準。
閆玲則稱,“估計額外多增的可達到第二檔的銀行不超過5%”,所釋放的流動性有限。
記者從央行西安分行和鄭州中心支行處獲取的數據顯示,本次降準中,陜西、河南兩省的銀行考核達標率均在90%以上。其中,陜西參與考核的12家銀行中有11家達標,其中有9家非縣域農商行達標第二檔;河南參與考核的18家銀行中有16家達標,且16家全部達標第二檔。
河南洛陽銀行董事、董事會秘書劉洪濤向記者介紹,早在2008年,洛陽銀行便通過引入德國IPC小微信貸分析技術等手段積極向小微金融轉型,本次考核亦達標第二檔,預計可因此騰出約11億元資金。
1月25日前夕,四川一城商銀行負責人在獲悉其所在銀行達標第一檔后向記者坦言自己“頗為驚喜”——他原本比較悲觀,稱雖然一直嘗試向中小微業(yè)務轉型,但全行上下都習慣了“傍大款”的業(yè)務模式,“僅僅是端正思想,就充滿了挑戰(zhàn)”。
受訪專家稱,陜西、河南、四川等省皆為農業(yè)大省且扶貧任務重,其轄區(qū)內非縣域農商行居多,銀行資產規(guī)模不大,因而考核成績優(yōu)良乃情理之中,“但這并不代表全國的普遍現象?!?/p>
例如,東北地區(qū)一未通過考核的農商行辦公室負責人就向記者透露,“數據顯示我們沒資格,誰也無能為力。東北地區(qū)此次‘被落單’的銀行肯定不只我們一家?!?/p>
流動性影響有限
對于此次降準的評價中,普遍認為其釋放的流動性規(guī)模遠低于市場預期,短期內或將對資金面起到一定的呵護作用,但長期影響有限。
黃劍輝表示,定向降準是一種結構性的流動性調節(jié),旨在通過激勵措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向普惠領域,進而助力金融服務補短板,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在閆玲看來,本次降準的覆蓋范圍近似于一次全面降準,但所釋放的流動性卻遠低于全面降準。即便樂觀估計有約5%的銀行可達標第二檔,所釋放的流動性亦不會超過5500億元。
因此,相比于2016年、2017年春節(jié)前30天央行對公開市場分別約萬億元級別的資金投放規(guī)模,僅靠一次定向降準來緩解節(jié)前流動性壓力是遠遠不夠的?!斑@也是央行于2017年12月29日決定建立‘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的原因之一,兩項政策效果需要疊加?!?/p>
至此,此次降準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究竟如何?
海通證券宏觀債券研究報告顯示,1月26日降準當周,市場資金面呈現寬松跡象,資金利率小幅下行。具體上,1月22—26日,R007均值下行32BP至3.23%,R001均值下行30BP至2.65%。26日Shibor O/ N、Shibor 1W利率均出現小幅下行,報價分別為2.5506%、2.8420%,其中Shibor O/N利率連續(xù)第五天小幅下行,市場情緒趨于平穩(wěn)。
截至2月8日,央行已連續(xù)11天不展開公開市場操作,以對沖降準所釋放的流動性。
“這是央行采取的‘削峰填谷’調整手段,目的是維持流動性緊平衡以利于繼續(xù)降杠桿?!敝袊缈圃航鹑谒y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
閆玲表示,受降準落地和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兩大政策的疊加效應影響,短期內市場資金面出現寬松。但預計央行會在春節(jié)后收回此前釋放的流動性,繼續(xù)保持中性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和強監(jiān)管政策,維持2018年上半年流動性的“緊平衡”。
推動普惠金融影響幾何?
此次降準對于銀行踐行普惠的實質影響有多少?
黃劍輝認為,其核心作用仍是提升商業(yè)銀行的內生動力,進一步構建引導銀行踐行普惠的長效激勵和約束機制,但其實際成效仍有待觀察。
“難點在于,對一些銀行而言,政策鼓勵和踐行普惠之間仍隔著一道商業(yè)可持續(xù)性的鴻溝?!眲⒑闈f。
小微企業(yè)缺乏有效抵質押物,抗風險能力弱,在經濟下行時期生存更為艱難,“在風控和盈利難題未能有效解決之前,銀行對待小微的態(tài)度仍會十分謹慎。”前述四川城商行負責人告訴記者。
盡管不無難處,多數受訪專家均認為,定向降準等政策仍將逐漸引導銀行進一步踐行普惠金融:
其一,在政策不斷強調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監(jiān)管頻頻向表外和通道業(yè)務“亮劍”的背景下,銀行回歸本源,將更多資金“下沉”至小微、“三農”是必然之舉。其二,普惠金融將是萬億級藍海,銀行可挖掘的盈利空間巨大。
王軼為認為,除去涉農貸款,普惠金融包含小微企業(yè)貸款和個人消費類貸款,前者未來將受到更多的政策傾斜,且據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全國中小企業(yè)和個體工商戶超過7400萬家。與此同時,據銀監(jiān)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全國金融機構小微企業(yè)貸款余額達到29.66萬億元,保守估計仍有約22萬億元的信貸缺口。而后者,雖近期受到網貸亂象的負面影響,但發(fā)展想象力亦不可小覷。
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小銀行開始通過場景化金融精確布點、獲客,再輔以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試水小微業(yè)務,已經產生了一批獲客能力強、定價能力高的“普惠銀行”,部分小微特色銀行的息差甚至可達5%以上。
“這充分說明普惠業(yè)務是可以做好且利潤可觀的,關鍵在于銀行要學會‘換腦’轉型,而非簡單追風?!蓖踺W為說。
(摘自《財經國家周刊》2018年第4期。作者為該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