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實干與做好宣傳從不矛盾。
實干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崇尚實干對任何共同體都是難能可貴的品質,沒有實干,國家的治理便無從談起。脫離了實干去“空談”,就會有誤國誤民的后果。宣傳則是實干的補充和升華。
“宣傳家”并不是“空談客”,做好宣傳家,讓經過科學論證的方針政策得到宣介推廣,讓黨的聲音傳到群眾耳畔,讓公共政策化于百姓心中,才能讓人民肯信賴,有信心、更支持,才能讓政令更暢通、更有力、更見效。
一段時間來,從歷次公共輿論熱點、網絡輿論事件的應對情況來看,我們的領導干部在宣傳工作上雖然不斷進步,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如今的宣傳工作不僅是錦上添花的櫥窗,更是引來載舟之水的源渠,是不可小覷的必答題。不知變通、自說自話的宣傳只會削弱實干的成果,有損黨政機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新媒體的興起給傳統(tǒng)主流媒體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舊有的宣傳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什么樣的宣傳才能算好的宣傳?好的宣傳需要用公開遏制謠言、用過程鋪陳結論、用具象支持抽象、用微觀補充宏觀。
首先,信息公布必須及時準確、公開透明?;仡櫉狳c事件、輿論危機,那些片面煽動、甚至違反常識的謠言時常擁有強大生命力,這和信息公開的不及時不透明有莫大關系,信息公布的不透明地帶,就是猜想質疑和謠言的生長空間。
一旦有事件觸發(fā)負面輿情,猜想和別有用心的言論就會在情緒化言論的煽動下,擴小為大、以偏概全、甚至無中生有、惡意抹黑。事實是遏制謠言的法寶,在沒有完全的結論之前不妨先公布調查的過程情況,把實事求是的宣傳做在平時,培養(yǎng)公眾的理解和認同,在進行危機管理時就能多一份從容。
其次,信息發(fā)布應盡量做到詳盡,既有結論也有論證、既有結果也有情況。理性終會戰(zhàn)勝盲從,民眾需要清晰的事實和邏輯過程佐證。但是,對于一些反常事件、異常情況,信息公布沒有過程僅有結論就會引來新的質疑,民眾不信任的對象就可能從涉事方擴展到公權力。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民眾會將自己的思考代入公共事務討論中,越來越少的人會滿足于當一個“只接受標準答案的學生”。在講述結論的同時講述過程,既增加說服力和民眾參與度,也表現出對民智的充分尊重。
好的宣傳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要時刻想一想,為誰宣傳、向誰宣傳,為什么宣傳、要宣傳什么。要真正的在黨言黨、在黨為黨。摒棄“居高聲自遠”的清高,在宣傳中堅持群眾路線,了解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和信息需求,有的放矢、有效宣傳。機械而僵硬地完成上級宣傳任務,讓民眾沒有興趣甚至嗤之以鼻,這實際上是空耗宣傳資源、辜負黨和國家賦予的職責使命。
現代公共管理有一個經典分析框架——“三圈理論”,是說一項公共政策只有同時具備公共價值、落實能力和公眾支持的三大要素,才能達預期效果。這一理論提示著領導干部,要做好工作,就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來體現價值,用腳踏實地的實干來保障能力,用觸動人心的宣傳來贏得支持,三者兼?zhèn)洌侥苷ㄈ撕?。實干家是宣傳家的底色,宣傳家是實干家的躍升。新時代的領導干部既要擼起袖子,也要練好嗓子,千萬不可只做做樣子。
(摘自2017年12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