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春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052-02
意境美是古詩詞的一個重要特點,意境就是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是作品描給的生活圖景與作家的思想情感和諧統(tǒng)一的結(jié)果,學生在鑒賞古詩詞時最大的難題就是“入境”難,要想使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體驗,沉入到詩人營造的意境中去,教師要采取靈活的手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一、在渲染中創(chuàng)設(shè)意境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shè)備營造氛圍渲染情境。在學習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時,因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diào)低沉舒緩,與原詩的意境非常吻合,我將其作了藝術(shù)處理后,講課伊始,就利用多媒體電教設(shè)備播放給學生。在凄美哀傷的背景音樂的烘托下,教師深情地朗讀歌詞:“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問,千般愛戀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睂W生置身于這種悲劇氛圍中,在情感基調(diào)上與作品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鳴,收到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在講到“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時,我播放了課件,課件截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群英會蔣于中計》一集中周瑜舞劍作歌的畫面以及“火燒赤壁”的場面,周瑜雄姿英發(fā)的形象,慷慨激昂的歌聲激發(fā)了學生心中的豪情,學生更容易理解蘇軾年過半百卻功業(yè)未成只好借“古人之酒,澆胸中塊壘”的感情。
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富于感情的語言進行渲染,引領(lǐng)學生“入境”。在學習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時,范讀詞作之前,我先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公元1205年春初,風知日麗的一天,鎮(zhèn)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中,一個須發(fā)皆白滿面愁容的老人正憑欄遠眺,碧空千里遼閣,群山連綿起伏,長江驚濤拍岸,江山如此多嬌,老人思緒萬千,想到空有收復失地的舊志卻報國無門,他淚流滿面,仰天長嘯,高歌吟誦:“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彪S著教師深沉的描述,學生的思緒穿越時空,拉近了與詞人心靈的距離,這時再配以充沛的朗誦,學生就完全沉浸在詩詞的意境中。
二、在誦讀中沉入意境
誦讀是詩詞教學中引領(lǐng)學生“入境”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蘇軾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與自知”,通過讀,借助詩詞的語言形式,綜合學生的生活體驗,才能獲得直覺的形象感受,沉入到詩詞的意境中。李白的《將進酒》一詩感情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學習這首詩時,我采用了范讀、配樂朗讀、學生自讀、個人朗讀、集體誦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入情”“入景”。我把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以讀代講。指導學生通過或舒緩、或激越、或低沉、或高昂的語調(diào)變化,語音輕重、節(jié)奏快慢的交替來體味詩的內(nèi)容和詩人的情感。本詩詩人的情感富于變化,跌宕起伏,由“悲”到“和”再到“憤”,最后到“狂”。學生反復誦讀后把握得很到位。開頭四句中,“天上來”“不復回”須重讀,讀得高昂,而“悲自發(fā)”重音落在“悲”上,聲音要緩而沉,這樣才能讀出詩人因人生短暫、韶華易逝、功業(yè)未成而生悲的韻味。接下來的六句節(jié)奏要逐漸加快,讀出詩人今朝有酒今朝醉豪爽痛飲的“樂”,讀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讀出“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氣。在以下的六句,要用極強音讀出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激。最后幾句要快讀,讀出詩人“呼兒將出換美酒”的狂放不羈,“與爾同銷萬古愁”兩字一頓,放慢語速,讀出詩人悲之重、憤激之深。反復的誦讀,讓學生與詩人間情感契合,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振共鳴,逐漸沉入到詩人創(chuàng)造的美妙意境中。
三、在想象中體味意境
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觀古今于須臾”“論萬物于筆端”,運用了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在鑒賞詩詞時,教師也應(yīng)引領(lǐng)學生捕捉意象,借助想象,進入到詩人所創(chuàng)造無限豐富廣闊的藝術(shù)空間,體悟詩人的深沉情感。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勾畫出一副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學習時,我先指導朗讀,設(shè)置特定的教學氛圍,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將一個個意象連綴起來。在腦海中勾勒畫面,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小橋下,流水潺潺,橋邊有幾戶人家,河邊的老樹上纏繞著枯藤,樹枝上棲息著歸巢的烏鴉,古老荒涼的小道在荒草中伸向遠方,秋風蕭瑟,夕陽緩緩落下,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滿面愁容的游子緩緩前行。學生置身于由想象創(chuàng)設(shè)的特定情境中,從而深入到詩詞所構(gòu)筑的凄涼意境中,自然領(lǐng)悟到了意境中所蘊涵的浪跡天涯的游子的凄涼心境和哀愁。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時,讓學生通過想象,連綴意象,勾畫出詩中兩幅最美的畫面。一幅:山雨初霽,皓月當空,青松如羞,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日光下閃閃發(fā)光。一幅:竹林里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一群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踏著月色嬉笑而歸,荷葉搖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寄托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安閑純樸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詩情畫意中徜徉,從優(yōu)美的畫面,深遠的意境中去體味詩人的情感,既培養(yǎng)了審美能力,又發(fā)展了想象力。
高中詩詞教學是學生接受審美教育、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如果能引領(lǐng)學生在詩詞這個瑰麗的藝術(shù)殿堂中品讀、欣賞、體味詩詞的意境之美,學生將獲得精神上受益終身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