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敦義,陳 琪,余 燕,祝茂盛
毒蛇咬傷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的傷害。毒蛇咬傷人體后,釋放出神經(jīng)毒素、血液毒素及各種毒酶等成分,可迅速經(jīng)過淋巴和血液循環(huán)吸收,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1]。多年來,雖然使用廣譜抗蛇毒血清如抗蝮蛇毒血清,明顯降低了毒蛇咬傷患者的病死率,但患者局部癥狀及傷殘率并未得到明顯改善[2]。人們試圖研究各種外敷中藥并在局部應用,以期降低局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傷殘率,但如何規(guī)范、科學地使用外用藥并未達成共識。2015年1月—2017年12月,筆者醫(yī)院將傳統(tǒng)治療蛇咬傷的中成藥季德勝蛇藥片(江蘇南通精華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第Z32020048)輾壓成粉末,用5%食用白醋和生理鹽水(按100g藥物+20mL食用白醋+80mL生理鹽水的比例)配制成糊劑,分別運用自然干燥法和持續(xù)濕潤法治療,比較兩種外敷方法的臨床治療效果。
120例毒蛇咬傷均根據(jù)患者對蛇的描述及檢查傷口確診。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平均年齡(53.45±3.24)歲;受傷至入院時間為(7.18±2.32)h;被咬傷部位分別為下肢87例,上肢33例,均為單處咬傷。將120例患者隨機(計算機輔助下完全隨機分組)分成濕潤組60例(采用外敷蛇藥粉末,24h持續(xù)濕潤)和干燥組60例(采用外敷蛇藥粉末,自然干燥)。濕潤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52.99±8.65)歲;受傷至入院時間(7.23±2.41)h,咬傷部位包括上肢18例,下肢42例。干燥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53.91±8.91)歲;咬傷部位包括上肢15例,下肢45例,受傷至入院時間(7.01±2.13)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符合毒蛇咬傷的診斷標準[3];(2)病程<24h;(3)年齡18~60歲;(4)無糖尿病及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5)患者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患肢嚴重潰爛及感染;(2)合并有嚴重臟器功能損害(主要指標超過正常值2倍及以上);(3)有糖尿病或凝血功能障礙;(4)神志不清或有精神疾患;(5)哺乳期或妊娠患者;(6)年齡>60歲或<18歲。
對新鮮未切開的傷口,均在牙痕處做局部切開(至皮下)或“+”字或雙“+”字切開,用3%過氧化氫及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傷口敞開或外用二層紗布覆蓋;用抗蝮蛇毒血清6 000U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如血清過敏,則按“脫敏注射法”處理,并常規(guī)應用激素、抗生素、能量合劑等[4]。外敷藥物為季德勝蛇藥片粉末,用5%食用白醋和生理鹽水(按100g藥物+20mL食用白醋+80mL生理鹽水的比例)配制成糊劑,調(diào)勻外涂患處。濕潤組每隔1h用食用醋及水加濕,保持24h濕潤,敷藥范圍應大于腫脹范圍10cm[5]。干燥組按上述比例配制成糊劑,調(diào)勻外涂患處,待其自然干燥,每日外敷3次,敷藥范圍應大于腫脹范圍10cm。
(1)安全性指標:在患者入院時(0d)、入院后第1、3、5、7天各時相點進行密切觀察,入院時(0d)觀察1次,以后各時相點均在上午10∶00進行觀察。外敷藥前后生命體征變化: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外敷藥后全身及局部的毒副作用觀察,包括局部有無過敏反應,疼痛及腫脹有無加重,有無搔癢、皮膚發(fā)紅、皮溫增加等現(xiàn)象。(2)有效性指標:在觀察安全性指標的同時,進行下列有效性指標觀察:外敷藥后疼痛評分記錄,按0~10分計算,患者自述,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肢體腫脹程度記錄,采用與對側(cè)肢體對比,以皮尺測量腫脹最明顯之處周徑,在入院后每天同一時間測量,并與健側(cè)同時測量,以mm為單位,記錄二者腫脹周徑差值。
兩組均使用季德勝蛇藥粉末進行涂擦,在各時相點上觀察,無全身及局部的過敏反應,無疼痛加?。挥?6例(濕潤組19例,干燥組17例)患者在外敷藥后,可見腫脹向近心端擴展或有水皰增加,判斷與涂擦中藥無關(guān),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搔癢、皮膚發(fā)紅、皮溫增加等現(xiàn)象;用藥前后生命體征觀察,在各時相點上有一定幅度的波動,但用藥前后組內(nèi)及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使用季德勝蛇藥粉末外涂是安全的。見表1。
2.1用藥前后患者疼痛評分情況 兩組患者入院時疼痛評分平均值分別為7.65±1.32和7.48±1.4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入院后,在各時相點疼痛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燥組疼痛評分明顯高于濕潤組。見表2。
2.2用藥前后肢體腫脹情況 兩組患者入院時腫脹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院后使用兩種方法外敷中藥后,肢體腫脹逐漸消退,但濕潤組肢體腫脹消退的速度較干燥組迅速,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臨床觀察效果 兩組患者均治愈出院,無死亡病例發(fā)生。濕潤組平均住院日為(6.82±1.74)d,干燥組平均住院日為(8.23±1.21)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西南地區(qū)尤其是在重慶市范圍內(nèi),多以蝰蛇(爛草蛇)咬傷為主,少見蝮蛇、眼鏡蛇、金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等。蝰蛇類蛇毒以血液毒為主,含有溶血毒素、組織胺、5-羥色胺等炎癥反應物[6]。引起全身中毒反應及局部組織腫脹、疼痛等癥狀,如不及時處理,將影響患者的預后。毒蛇咬傷后的治療是綜合性治療,包括全身治療及局部治療,局部治療主要是早期傷口徹底沖洗,“十”或雙“十”字切開排毒、徹底清創(chuàng)、近端肢體套封、制動及采取合適的體位等。除此之外,中成藥外敷也是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7]。
表1 兩組用藥前后生命體征變化
組內(nèi)比較,方差分析:△P>0.05;濕潤組vs.干燥組,方差分析:▲P>0.05
表2 兩組入院后疼痛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腫脹范圍比較
中成藥治療毒蛇咬傷相關(guān)報道比較多,效果也得到肯定,多是通過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抑制炎癥過程及促進水腫吸收等過程而發(fā)揮局部治療作用[8]。我院傳統(tǒng)使用季德勝蛇藥片(精華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治療毒蛇咬傷,內(nèi)服加外用。研究表明,此藥有解毒、止痛、消腫功效,對毒蛇、毒蟲咬傷治療效果好,并用于其他多種疾病如癤腫、癰腫、膿瘡、帶狀皰疹等的治療[9-10]。
蛇藥片外用時,取20~40片碾碎成粉末,用5%食用白醋和生理鹽水(按100g藥物+20mL食用白醋+80mL生理鹽水的比例)配制成糊劑,調(diào)勻外涂患處。雖然外敷效果好,但詳細的使用方法不統(tǒng)一,也沒有相應的使用專家共識與指南,并在如何使用上還存在爭議。為了科學規(guī)范地使用此藥外敷,本文前瞻性地研究了蛇藥局部涂抹時,選擇持續(xù)濕潤和自然干燥兩種不同箍圍方法的差別。結(jié)果表明,兩種箍圍外敷蛇藥的方法均是有效的,在觀察的各時相點上,對生命體征的變化無影響,無發(fā)燒及血象增高,無腹痛、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對心、肝、腎、肺功能無影響,局部無搔癢、皮疹、紅腫加重等毒副作用;兩種不同的涂抹方法均可減輕傷肢的腫脹和疼痛,但持續(xù)濕潤箍圍外敷療法的作用要強于傳統(tǒng)的自然干燥法,能明顯地縮短傷肢疼痛及肢體腫脹的時間,間接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醫(yī)療費用。有學者認為蛇藥片外敷治療的效果與藥物濃度具有相關(guān)性,高劑量濃度的季德勝蛇藥片外敷可有效緩解毒蛇咬傷后局部腫脹,無不良反應[8]。持續(xù)濕潤箍圍治療的局部藥物劑量及濃度因涂抺次數(shù)的增加而明顯高于自然干燥組。
因此,蛇咬傷后采用持續(xù)濕潤法臨床療效較好,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的局部疼痛、腫脹等癥狀,縮短住院時間,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