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敏
【摘要】探索將社會實踐活動與思想品德教育整合,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到課堂教育,教師引導學生社會調(diào)查、整理資料、討論反思,認識到當年日軍侵華歷史的真相,懂得肩上所擔負的民族振興的責任。嘗試探索證明: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成為一門多元的課,在活動過程中,不僅培養(yǎng)了參與探究能力,還有效地進行了政治思想教育。
【關(guān)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南京大屠殺愛國主義教育梁啟超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前不久,我設計了一堂特殊的社會實踐課。課堂上,讓學生展開了一場關(guān)于“南京大屠殺到底離我有多遠”的激烈討論,并且由此帶來的反思至今仍在延續(xù)。
一、敏感的話題,特殊的設計
2017年12月13日,適逢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也是第四個國家公祭日。網(wǎng)絡上、媒體上關(guān)于此事件的報道鋪天蓋地。
當年侵華日軍在短短六個星期內(nèi)屠殺了三十多萬軍民,喪心病狂的歷史事件在一代代中國人心里是無法抹去的痛,作為中國人,我們要銘記這深深的民族仇恨。
但是,讓我料想不到的是關(guān)于80年前那場災難,作為00后的我的學生們,有的漠不關(guān)心,有的一知半解,甚至有的一無所知……
這一切讓我感到震驚和擔憂。
作為初一新生社會實踐課老師的我,有責任讓我的學生們更真實的感受當年的歷史事件,并由此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接下來,我以“南京大屠殺到底離我有多遠”為話題,設計了一堂特殊的社會實踐課,讓大家思考并討論,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課堂,讓社會實踐課有活力、接地氣。
為了上好這堂課,我提前布置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實地調(diào)查并搜集資料。調(diào)查任務分三項:(1)在社區(qū)、親朋好友中間走訪老人甚至抗日戰(zhàn)爭親歷者,真實的感受南京大屠殺事件在中國人心中的烙印。(2)查閱資料,了解日本侵華歷史。(3)推薦觀看電影《甲午大海戰(zhàn)》《南京1937》《南京南京》《東京審判》,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大閱兵視頻。
同學們的興趣非常濃厚,課前搜集了大量的資料、視頻。
課堂上,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們表現(xiàn)出了少有的沉靜。黑板上,“南京大屠殺到底離我有多遠?”一行大字好像在拷問著每個孩子的內(nèi)心。學生們被日軍侵華歷史深深震撼了,大家有的憤怒,有的愕然,有的女孩子甚至落下淚水……社會實踐課成了一堂勿忘國恥的愛國教育課。
二、課堂的結(jié)束,思考的開始
隨著下課鈴聲響起,一堂特殊的社會實踐課暫告段落。作為課堂的設計者,我也對如何上好社會實踐課有了新的認識。
(一)把握時代脈搏,催生實踐課的活力。
我們身邊有很多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只熱衷成績、名次,而對時政熱點卻一無所知或者漠不關(guān)心。當今的時代是個信息化的時代,當今的世界是個多元化的開放世界,時代發(fā)展的脈搏與每個中國人息息相關(guān)。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更應擁有“身在校園,心系天下”的情懷。
社會實踐課應主動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身在校園,心系天下”的愛國情懷。如何讓社會實踐課由課外回歸到課內(nèi)、再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如何利用課堂讓學生接觸社會、認識社會、鍛煉能力、陶冶情操?這些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適時引導,引領(lǐng)實踐課的方向。
社會實踐課的宗旨是讓學生在親身體驗過程中,充分發(fā)揮綜合實踐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雖然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倡導“學生主體”,但課堂上教師的適時引導不容忽視。
例如,在本堂課中,當學生就“南京大屠殺”這一話題反映強烈、情緒失控時,我意識到,無休止的控訴只能是淺層次的教育。因此,我抓住時機,設計如下問題進行引導:
1.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哪天?
(教師引導: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將每年的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用以悼念當年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們。)
2.我們祭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教師引導: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對于人權(quán)和文明的態(tài)度,表達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
3.我們?yōu)槭裁匆懹洑v史?
(教師引導:日本首相每年都去參拜供奉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日本教科書對日本侵華戰(zhàn)爭蓄意的掩蓋和歪曲,在國家公祭日,日本網(wǎng)友卻有“中國人太記仇”的說法。無論日本右翼勢力如何否定侵略的歷史,當年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是無法更改的。)
4.日本不愿意承認當年不堪的侵華史,我們能原諒嗎?
5.還有比仇恨更好的愛國方式嗎?
6.你怎樣理解“中國夢,強國夢”?
課堂上,情緒失控的孩子們開始平靜下來,漸漸領(lǐng)悟到,“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反人類的暴行,我們祭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人類社會敲響警鐘,警惕法西斯勢力。有的同學說,家仇國恨不能忘,如果忘了就是心滅亡了,心滅亡了國家就看不到光明了。
接下來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理解“勿忘國恥”的骨氣?如何用強國的志向代替情感的謾罵?讓學生懂得,要想悲劇不再重演,必須強軍強國。而作為青少年一代,如何才能為強大祖國貢獻一己之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的學習、做事。至此,社會實踐課也就水到渠成地滲透了愛國主義、品行養(yǎng)成教育。
其實,剛剛踏入中學大門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學著用自己的思維去評價事物了,但是由于年齡、家庭的獨生環(huán)境、社會閱歷的缺乏等原因,看待問題容易膚淺、片面甚至極端,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拓展學生辯證思維的天空,使社會實踐課成為多元的課。
(三)深入剖析,追求實踐課的升華。
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課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那么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引領(lǐng)學生舉一反三,對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能夠起到潤物無聲的影響。
在本堂課中,僅僅讓學生懂得理性地看待問題還遠遠不夠,要努力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引導學生不僅要有愛國情,還要立強國志。
在課后延伸環(huán)節(jié),師生集體學習資料:
1.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后,全面推進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政策的含義。(教師引導: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政策倡導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宗旨,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guān)系。)
2.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的核心目標。懂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歷史賦予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的責任,從而引發(fā)深層次的討論與思考。
課堂上的學習雖然結(jié)束,但現(xiàn)實中的思考永無止境。
愿這堂課成為契機,在學生心中種下凝聚民族精神的種子,讓愛國主義教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