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盟
摘要:高三課堂是承載高考升學的主要陣地,同高一、高二的課堂教學相比有很大差異。高三課堂教學針對的是高考戰(zhàn)場,應考性更強,講解的知識具有全面性、綜合性,使得高三復習呈現(xiàn)出“大而全”的格局。教師如何實現(xiàn)有效教學?學生如何進行有效學習?將微課程巧妙的應用到高三教學中可以促進知識的立體化,做到以點引線,以線帶面,有利于教與學的轉化,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起到“以微引大”的作用。
關鍵詞:高三課堂;以微引大;有效教學
一、高三復習課堂現(xiàn)狀分析
面對高考,須掌握的知識量大而繁雜,很多考生在高一高二時就已經(jīng)積壓了很多薄弱的知識點,到了高三高考復習時無論是知識層面還是心理層面都會感覺壓力較大。目前,傳統(tǒng)的高三復習課堂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I.教師越殂代皰,學生失去主體地位。教師根據(jù)制定的復習進度,對知識點進行“事無巨細”的講解,并結合配備的例題講解,只能讓學生在題目中感受所學知識的“余溫”,卻沒有時間深入理解做到“自救”,往往會出現(xiàn)上課聽懂,下課就忘的現(xiàn)象。
II.教學方式單一,造成學生神游于課堂之外。由于知識點繁雜,很多老師比較傾向于使用黑板板書和口頭講解,或借助于 PPT,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結合不夠緊密,學生難以保持注意力。
高考復習過程中都是學生已學習過的知識,學生已經(jīng)沒有了初學者好奇的心理,又加上知識點很多,往往會感到枯燥,所以高三課堂會給學生一種“燙冷飯”的感覺,如果沒有把這些“冷飯燙透”,學生食之無味,就會造成“二次夾生飯”的現(xiàn)象,那么后續(xù)的學習就會更加吃力。所以學生需要形成有效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所謂有效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可以有效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和學習策略的主動學習,以最少的時間實現(xiàn)最佳的學習效果
[1]。而有效的教學指導才能帶來有效學習,因此,有效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高效課堂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始終追求的目標。
筆者作為一名一線高三教師,在日常教學以及面對這些煩惱過程中,嘗試將“微課”引入高三課堂,來提高化學復習課效率。
二、微課程應用于高三課堂
微課中文字、聲音、畫面三方面資源的有機結合可以滿足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即視覺型學習者,聽覺型學習者、動覺型學習者,學習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2]。但是在高三課堂中應用微課程時要把握高效性,清楚高三復習課中的微課程與一般微課程的區(qū)別。
首先,教師要明確復習是學生對已學過知識的重拾強化過程,注重時效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尋找微課程的切入點時,可以跟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哪里出現(xiàn)了迷惑,哪里的知識學習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這樣制作的微課程才能與實際課堂知識緊密相連,師生之間也能形成良好的互動,減少“一言堂”的現(xiàn)象。
然后,突出課堂重點的同時,關注點與點的聯(lián)系以及點與知識面之間的關聯(lián)。高三復習課微課程的應用要有別于新授課程,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高中化學的知識點很多,如果每個知識點都去設計微課,對教師來說工作挑戰(zhàn)性較大,對學生來說會造成“多而膩”的感覺,失去新鮮感,那么這樣的微課程應用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需要教師認真的甄選材料。正如“擒賊先擒王”,知識的學習要先抓重點,以重點為原點擴展知識的脈絡,思考如何讓這些知識有效的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以點引線,以線帶面的知識模式,讓“片段化”的“微課”系統(tǒng)化 [3]。
最后,高三課堂中微課程的應用要更具趣味性和生活化。如果給“壓力山大”的高三學生呈現(xiàn)的是說教式的微課,那就只是將微課程變成了動態(tài)的畫面而已,失去了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功能。所以需要創(chuàng)設具有吸引力的真實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保持學生的注意。同時化學與 STSE在高考中的考察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生活化的微課程一邊可以增加趣味性,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一邊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嘗到學習知識的甜頭。
氧化還原反應始終是高考中的考察重點,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需要理解抽象的電子轉移過程,那么復習課堂中就可以借助“善變的碘酒”微課程(將燃著的火柴放入盛有稀釋過的碘酒的試劑瓶內(nèi),溶液呈無色;然后再加入 30%的 H2O2溶液,溶液呈淺黃色;然后再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呈藍色;最后加入 1%的 NaOH溶液,溶液呈無色),抽象的電子轉移過程反映到了宏觀的實驗現(xiàn)象中,學生根據(jù)顏色的變化去思考發(fā)生了哪些反應;并以此引出氧化劑和還原劑,以及歧化反應、歸中反應。同時該微課程也可以與鹵族元素的學習聯(lián)系在一起, I2的性質可以類比到同主族的 的性質學習上,進而引出鹵族元素的知識。 I2遇到淀粉呈藍色,是 I2的特征反應,常用淀粉來檢驗 I2的存在。由此引出常見物質的檢驗所采用的反應要具有一定選擇性和特效性,并往往具有明顯的局部特征,如溶液顏色的改變、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氣體的生成等。 喚醒學生關于以及,在這些離子的檢驗方法中涉及到了氧化還原反應,比如檢驗時取出少量被檢驗溶液,滴加溶液,無現(xiàn)象,再滴加少量新制氯水,若變成血紅色溶液,說明有 存在,同時此檢驗過程又與鹵族元素的強氧化性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使用“善變的碘酒”微課程的過程中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之間的好奇心,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方面的能力 [4]。
高三課堂中微課程的加入,既打破傳統(tǒng)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又緩解了學生與教師緊張的情緒;在激發(fā)教師看待問題方式的同時,也給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促進了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1]陳雅麗,謝國文,王建春 .有效學習理論基礎的研究 [J].學理論.2010(第 22期).
[2]焦建利 .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 [J].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育, 2013,04:13-14.
[3]謝剛 .高三復習課的微課程設計及應用研究 [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4.
[4]李俊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2017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