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布魯姆斯伯里集團與戰(zhàn)爭的國內外研究綜述

2018-12-21 12:32劉旭娜
教育界·中旬 2018年9期
關鍵詞:伍爾夫戰(zhàn)爭研究

劉旭娜

【摘要】20世紀上半葉,布魯姆斯伯里集團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對英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國內,他們通過與凌叔華、徐志摩、蕭乾、葉君健等中國現代文人的交往,其思想理念和精神品格對當時中國文論的文化建構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閱讀大量文獻就會發(fā)現國內對布魯姆斯伯里集團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本文認為布魯姆斯伯里集團與戰(zhàn)爭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布魯姆斯伯里集團;戰(zhàn)爭;伍爾夫;研究

布魯姆斯伯里集團是英國20世紀號稱“無限靈感,無限激情,無限才華”的一個知識分子小團體。其成員主要包括文學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和E.M.福斯特、哲學家羅素、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藝術評論家羅杰·弗萊、傳記作家利頓·斯特雷奇、詩人T.S.艾略特、畫家瓦奈薩·貝爾、經濟學家梅納德·凱恩斯等眾多精英。

一、國內研究綜述

1.對布魯姆斯伯里集團的研究

目前,國內對布魯姆斯伯利集團的研究相對比較少,有2004年陳倩寫的《“和而不同”——“布魯姆斯伯里”與“新月”》。這篇論文系統(tǒng)而深入地探尋這場跨文化精英對話與其他中西交流關系的區(qū)別,即“和而不同”的特色。這種特色形成的兩個重要原因:精英階層的群體認同和中西文化傳統(tǒng)的會通以及此特色對中西文化發(fā)展的意義和貢獻[1]。2013年余曉霞寫了《精神契合與文化對話——布魯姆斯伯利集團在中國》,這篇論文從整體文化品格、個體交往影響、文學團體比較、知識分子精神、現代主義誘惑、文化對話與誤讀等多個角度,對當時布魯姆斯伯里集團與中國文論文化的關系進行歷史發(fā)掘和意義闡釋,探究當時社會語境下中國文學理論的發(fā)展和演變規(guī)律以及這種文化氛圍的形成[2]。

2.對弗吉尼亞·伍爾夫與戰(zhàn)爭的研究

目前,國內對布魯姆斯伯里集團內成員與戰(zhàn)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伍爾夫與戰(zhàn)爭的研究。其中有李敬巍在《戰(zhàn)爭陰影下掙扎的女性靈魂——弗吉尼亞·伍爾夫作品反戰(zhàn)傾向初探》這篇論文中彌補了過去伍爾夫研究的單純和片面性,以戰(zhàn)爭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為切入口,從主題概述和意識流寫作兩大方面入手,將她作品的主題、女性視角和意識流三者有機結合,揭示伍爾夫作品反戰(zhàn)思想及表現的獨特性,探究其思想的根源,以達到我們對伍爾夫本人及其作品與思想更加清晰的理解[3]。他的這一研究為后人研究弗吉尼亞·伍爾夫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角度。在從《三個舊金幣》看伍爾夫的女權主義戰(zhàn)爭觀這篇論文中,王霞闡述了伍爾夫從女性主義的角度提出她對戰(zhàn)爭的獨到看法,她將戰(zhàn)爭與男性霸權聯系在一起,把法西斯主義和戰(zhàn)爭歸咎于父權制,提出消滅父權制才是阻止戰(zhàn)爭、實現和平的根本[4]。在《現代主義的兩個版本:愛·摩·福斯特與弗吉尼亞·伍爾夫比較研究》這篇論文中,邵亞平從主題、寫作技巧以及小說論三個方面對愛·摩·福斯特與弗吉尼亞·伍爾夫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福斯特崇尚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全社會的反叛,他把戰(zhàn)爭的原因歸結于科技力量的濫用;而伍爾夫堅持兩性的平等、女性的反叛,她把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歸于男權社會下的父權制[5]。從女性主義角度來考慮,這是合理的??v觀國內外對伍爾夫與戰(zhàn)爭的研究我們可以分析得到,伍爾夫總是將戰(zhàn)爭與父權制聯系起來。

由此可見,目前國內關于布魯姆斯伯利集團與戰(zhàn)爭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主要將戰(zhàn)爭與女性主義聯系起來。這也證明在國內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

二、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對布魯姆斯伯利集團與戰(zhàn)爭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專著和期刊。

1.專著

Jonathan Atkin出版的The War of Individuals Bloomsbury Attitudes to the Great War(Jonathan Atkin,2002),旨在分析一戰(zhàn)期間和一戰(zhàn)到二戰(zhàn)之前這兩個時間內集團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他認為在這期間集團中的各種大家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是不斷變化的,他具體地分析了集團內學者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以及反戰(zhàn)的原因,這些人物有Virginia Woolf, E.M.Forster, Lytton Strachey, Duncan Grant, Siegfried Sassoon 等[6]。關于Virginia Woolf與戰(zhàn)爭的研究包括Karen L Levenback出版的Virginia Woolf and the Great War(Karen L Levenback,1999),展示了戰(zhàn)爭對伍爾夫的影響,伍爾夫的戰(zhàn)爭觀的變化以及作為一個幸存者的哀嘆[7]。

2.期刊

Alex Zwerdling出版的“Between the Acts” and the Coming of War(Alex Zwerdling,1977),講述了戰(zhàn)爭的來臨與幕間的創(chuàng)作,并從《幕間》這部作品中挖掘戰(zhàn)爭的影響[8]。Alice Staveley出版的Marketing Virginia Woolf Women, War, and Public Relations in Three Guineas (Alice Staveley,2009),從女性與戰(zhàn)爭、與公眾關系的角度研究了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三個舊金幣》,這部作品是伍爾夫在二戰(zhàn)期間創(chuàng)作的,所以Alice在這本書中主要講述的是二戰(zhàn)對伍爾夫創(chuàng)作的影響[9]。Sarah Cole出版的Modernism, Male Intimacy, and the Great War (Sarah Cole,2001),分析了現代主義,男性親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關系,并且具體分析了戰(zhàn)爭時期作家們對反戰(zhàn)所做的努力[10]。Christine Froula出版的Mrs. Dalloways Postwar Elegy:Women, War, and the Art of Mourning(Christine Froula,2002),分析戰(zhàn)后女性對戰(zhàn)爭的悲嘆[11]。Karen Schneider出版的Of Two Minds: Woolf, the War and “Between the Acts(Karen Schneider,1989),分析了伍爾夫的作品《幕間》中的反戰(zhàn)思想[12]。

三、結語

總之,相比國內,國外對布魯姆斯伯里集團與戰(zhàn)爭的研究較多,主要聚焦于集團中人物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以及反戰(zhàn)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陳倩.“和而不同”——“布魯姆斯伯里”與“新月”[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4.

[2]余曉霞.精神契合與文化對話——布魯姆斯伯利集團在中國[D]. 南京:南京大學,2013.

[3]李敬巍. 戰(zhàn)爭陰影下掙扎的女性靈魂 ——弗吉尼亞·伍爾夫作品反戰(zhàn)傾向初探[J]. 世界文學,2003.

[4]王霞.從《三個舊金幣》看伍爾夫的女權主義戰(zhàn)爭觀[D]. 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

[5]邵亞平. 現代主義的兩個版本:愛·摩·福斯特與弗吉尼亞·伍爾夫比較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6]Atkin, Jonathan. The War of Individuals Bloomsbury Attitudes to the Great War.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P, 2002.

[7] Levenback, Karen L. Virginia Woolf and the Great War.New York.Syracuse UP, 1999.

[8]Zwerdling, Alex. Between the Acts” and the Coming of War. NOVEL: A Forum on Fiction, Vol. 10, No. 3, Tenth Anniversary Issue: III(Spring,1977):220-236.

[9]Staveley, Alice. Marketing Virginia Woolf Women, War, and Public Relations in Three Guineas. Book History, Volume 12, 2009:295-339 (Article).

[10]Cole, Sarah. Modernism, Male Intimacy, and the Great War.ELH, Vol. 68, No. 2 (Summer, 2001):469-500.

[11]Froula, Christine. Mrs. Dalloway's Postwar Elegy: Women, War, and the Art of Mourning.Modernism/modernity, Volume 9, Number 1, January 2002:125-163 (Article).

[12] Schneider, Karen. Of Two Minds: Woolf, the War and “Between the Acts”.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Vol. 16, No. 1 (Summer, 1989):93-112.

猜你喜歡
伍爾夫戰(zhàn)爭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未來戰(zhàn)爭我們最強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論弗吉尼亞·伍爾夫《倫敦風景》中的情景交融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被風吹“偏”的戰(zhàn)爭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他們的戰(zhàn)爭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伍爾夫《黛洛維夫人》的意識流技巧
高平市| 贞丰县| 湟源县| 舞钢市| 拜城县| 霍山县| 玛曲县| 凤台县| 称多县| 湖口县| 江门市| 永昌县| 盖州市| 铁力市| 文登市| 襄樊市| 宁阳县| 宜丰县| 广平县| 瓮安县| 英山县| 通榆县| 读书| 张掖市| 建始县| 延庆县| 金川县| 浦江县| 广河县| 盈江县| 兴化市| 乐业县| 高尔夫| 武夷山市| 和政县| 津南区| 乌海市| 福安市| 鄂托克前旗| 合肥市|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