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平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對此,本文提出四點建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造寬松、自由、充滿激勵的教學環(huán)境,改革評價方式;加強思想品德課的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能力的訓練。
關鍵詞:探究能力;問題意識;實踐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和實踐。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進行了一些探討,并提出以下四點教學建議。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意識是學生探索、思考的開始,直至找到答案或形成持續(xù)發(fā)展的興趣。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探究學習和傳統(tǒng)的接受學習相比,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強調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就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成功地使學生產生問題的教學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創(chuàng)造寬松、自由、充滿激勵的教學環(huán)境,改革評價方式
寬松、自由、充滿激勵的教學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基礎。而科學的評價方式對這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
首先,教師應注意實施愉快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依靠其自身魅力,以親切、輕松、愉快的語音語調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熱烈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講究語言藝術,創(chuàng)設愉快學習氣氛,把命令式的、居高臨下式的語言轉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語言,把生硬冰冷的語言變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把富有激勵、鼓舞和關注性的語言當作傳遞情感的靈丹妙藥。例如,筆者經常對學生說:“加把勁”,“努力”,“不要緊,請坐下再思考”等等,效果就比較理想。
教師還應可以使用身體語言激勵學生。身體語言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人體任何一個部位輔助言語交流的表情、行為或舉止。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際溝通的效果7%來自語言文字,38%來自聲調,55%來自身體語言。教師在課堂上正確使用身體語言,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中師生情感交流的質量,教師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往往也會給課堂帶來親切、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感到情和愛,產生一種愉快向上的求知欲。當學生站起來,由于害羞,緊張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教師期待的目光,面帶笑容的提示,可以使學生放松下來,恢復自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話的聲音大小、速度快慢、抑揚頓挫都可以對學生無意中產生影響。而教師在講課時伴隨的動作、表情等是最有直觀作用的,它有助于教師更準確更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對學生保持記憶起積極作用。
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設置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外國人”、“未滿18周歲的人”、“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滿18周歲,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中國人”,讓其他同學斷定這些角色中哪些具備選舉的資格。表演的學生積極性很高,其他的學生感到新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因勢利導開展“競選班長”的活動,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增強學生參與意識,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增強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手段?,F(xiàn)代教育教學手段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次革命?,F(xiàn)代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恰當運用,能把抽象概念、原理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接受,達到頂期的教學目標。如《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伊拉克戰(zhàn)爭的片段使學生對國家主權、領土、政權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利用多媒體把相應的資料顯示在大屏幕上,增加了課堂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 評價方式要靈活多樣, 考試應該多出一些開放性的題目。根據當前教育“減負”的要求和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 教師可以采取課堂發(fā)言等多種方式考核評價學生, 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
三、加強思想品德課的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們必須改變以往思想政治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狀況,改變課堂教學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狀況,強化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
首先,課堂教學應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通過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同時,根據所學內容,還可以請代表性的人員到學校講課, 作專題報告。
其次,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如模擬扮演、辯論,以及通過收集材料舉辦展覽、出黑板報等。盡管后者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實踐活動,但它們對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深刻認識事物、提高能力、轉變情感有積極的意義,因此,要強化這個環(huán)節(jié)。
四、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思維的訓練
教師應具體分析每個學生思維的特點,因材施教。從實踐看,學生一般有兩種類型: 一是記憶型。他們主要通過記憶來學習。聽、讀、看、記為其學習的主要手段。二是創(chuàng)造型。他們主要通過思考來學習, 有較強的學習效率的意識。
老師對記憶型學生應當加強探究思維的訓練。即使是創(chuàng)造型學生,往往擅長擴散思維,而集中思維的能力較弱,對擅長集中思維的學生,則要加強擴散思維的訓練。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以上幾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教師應在對學生、對教材全面把握的基礎上有機地運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促使學生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 《政治課開展探究性學習要謹防“五化”》 嚴衛(wèi)林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 《初中政治課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李志琴 《中學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