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葆鑫,郝廷,楊曉龍,王興國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創(chuàng)傷一科,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臨床中踝關節(jié)骨折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當合并內踝骨折時,會給患者的踝關節(jié)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而且在病情較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喪失行走能力,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身體健康均造成了嚴重影響[1]。該文將2015年8月—2018年8月作為實驗研究的時間段,并從該時間段在該院選取100例內踝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分析了閉合復位經(jīng)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詳情如下。
在該院選取100例內踝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其中在對照組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齡介于23~67歲之間、平均年齡(45.5±2.98)歲,致病原因主要可分為交通事故、高處墜落以及摔倒,分別有14例、20例、16例,對照組患者主要采用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介于27~73歲之間、平均年齡 (50.5±3.73)歲,致病原因主要可分為交通事故、高處墜落以及摔倒,分別有22例、11例、17例,觀察組中則采取閉合復位經(jīng)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致病原因等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患者接受檢測后,其癥狀均滿足內踝骨折相關診治規(guī)定;(2)全部患者均同意自愿參加研究,且參數(shù)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存在重型心臟內疾病、重型肝腎一類器官疾??;(2)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2.1 手術方法 在對照組患者中采取切開復位解剖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步驟如下:待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行外踝后外側做切口,進行肌間隙分離并剝離骨膜將骨折部位顯露,復位后用鋼板固定,最后各層縫合[2]。
而在觀察組中則采取閉合復位經(jīng)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步驟如下:由于內踝關節(jié)多合并多處骨折,所以首先應固定外踝,固定外踝后采用2枚長度為1 mm的克氏針對復位內踝進行維持,并依次更換空心螺釘固定該位置,在該位置做一個長度為0.5 cm的切口,將導針和攻絲擰入,加壓骨塊。在C壁型X線機透視輔助的作用下展開踝關節(jié)手法復位,手法復位過程中,應該與受傷方向相反的方向對骨塊進行退壓和移位,且根據(jù)不同的骨折類型采取不同的復位方法。
1.2.2 術后處理 兩組均采用相同的術后處理辦法,術后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治療3 d,同時予以消腫止痛等對癥支持治療,24~48 h后拔除引流管。術后第 2天行踝關節(jié)屈伸功能鍛煉,術后早期抬高患肢并棉墊敷料加壓包扎,術后 2周拆線后下地非負重行走,術后 6周部分負重行走,待影像學檢查提示骨折愈合后才可完全負重活動行走。
術后 3、6、12、24周進行隨訪,術后復查踝關節(jié) X線,評估骨折愈合情況及有無復位丟失,直至骨折愈合。對于療效評估: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完成治療后的相關臨床指標(術中出血量、骨痂產生所用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所用時間)、完成治療后的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狀況 (術后3個月、術后5個月以及術后1年)、治療效果。其中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狀況采用Kofoed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有患者活動程度、功能以及疼痛感,所占比例分別為25%、30%、45%,滿分為100分,當分數(shù)大于等于91分時為優(yōu);分數(shù)介于81分到90分之間時為良;分數(shù)介于71分到80分之間時為中;分數(shù)低于70分時為差。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所占比例+良所占比例。
在該論文中所涉及的數(shù)據(jù)均由版本為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通過計算統(tǒng)計獲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且采用t進行檢驗,計算資料采用[n(%)]表示,且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優(yōu)良率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顯著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完成治療后的相關臨床指標(術中出血量、骨痂產生所用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所用時間)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顯著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后的相關臨床指標(±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后的相關臨床指標(±s)
組別骨折愈合所用時間(周)骨痂產生所用時間(周)術中出血量(m L)對照組(n=5 0)觀察組(n=5 0)t值P值1 8.5 5±5.1 7 1 3.2 7±3.6 7 5.3 2 6<0.0 5 1 1.0 3±4.7 8 5.3 7±3.0 2 1 1.5 6 1<0.0 5 1 6 1.2 7±4 9.2 1 8 7.1 2±2 7.3 3 1 5.3 6 2<0.0 5
完成治療后的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狀況 (術后3個月、術后5個月以及術后1年)與觀察組相比較,對照組的評分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住院時間觀察組患者顯著短于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4.80±3.49)d,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10.64±2.21)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69,P<0.05)。
該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效果的對照中,由表1看到,對照組20例優(yōu)良,優(yōu)良率為70.00%,觀察組46例優(yōu)良,優(yōu)良率為90.00%,治療優(yōu)良率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顯著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的相關臨床指標對照中,從表2看,對照組骨折愈合所用時間為(18.55±5.17)周,觀察組為(13.27±3.67)周;對照組骨痂產生所用時間為(11.03±4.78)周,而觀察組為(5.37±3.02)周;在術中出血量對照中,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161.27±49.21)mL,而觀察組為(87.12±27.33)mL;由此可知完成治療后的相關臨床指標(術中出血量、骨痂產生所用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所用時間)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顯著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內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狀況。完成治療后的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狀況(術后3個月、術后5個月以及術后1年)與觀察組相比較,對照組的評分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閉合復位經(jīng)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應用到內踝骨骨折患者中的效果顯著,在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骨痂產生所用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所用時間的同時也促進了完成治療后的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狀況,同時患者的住院時間也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