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 要:近些年,裝置藝術逐漸成為了一門主流的藝術形式。而裝置藝術與建筑不同,其最大的不同之處為建筑能延續(xù)幾十年,裝置卻只能在展覽期間存在,它的延續(xù)只能通過攝影、錄像等形式。它的目的是讓大眾觀看或體驗裝置,并且讓人產(chǎn)生驚奇和好奇的感覺,從而在人們平淡的日子中增添一些色彩,雖然短暫,但這種感覺會被深深地印在心里。結合中國的環(huán)境現(xiàn)狀,霧霾成為了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大眾對它的理解度不高,甚至出現(xiàn)曲解,所以,我結合當下熱門的話題——霧霾,做出一個相關的裝置,來讓體驗者重新認識和親身感受霧霾的形成。
關鍵詞:色彩構成;裝置藝術;包豪斯;視覺感受
1.裝置藝術的含義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它最初解釋為建筑學的術語,后來被人們常常應用于戲劇這一范疇,通俗地講,它可被用于拼貼、裝飾、轉移位置、拆掉舞臺的展示背景以及它的部件。20世紀初,裝置藝術這一次又被用于當代美術,用于形容與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上不同的藝術作品。同時,裝置藝術,又被人們稱之為“環(huán)境藝術”,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產(chǎn)生的“極少主義”、“波普藝術”以及“觀念藝術”等,在不同角度上都有一定的關聯(lián)。
2.色彩構成在裝置藝術中的發(fā)展
2.1 色彩構成應用于裝置藝術中的背景
20世紀初的歐洲,“構成”作為一種新的造型觀念開始在設計領域中傳播。由于歐洲是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中心,和廣大設計師深受構成主義藝術思潮的影響,開始在“構成”的研究上有了一定的建樹。經(jīng)過以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為中心的設計運動,色彩構成已基本形成了它的體系,并且在經(jīng)過各個時期的藝術家們的理論后,逐漸的完善起來,以個人的觀念為中心的設計體系、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設計體系便在不知不覺中較為完整的建立起來。
世界各地的教育體系中無不滲透著包豪斯的痕跡和影響,他們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且有自己對設計的理解和看法。此時,教育院校的基礎課中,開始將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以及平面和立體的研究這三個方面結構化。
色彩構成逐漸成為了藝術家們研究的對象,于20世紀后期,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傳入各個國家,各國對色彩構成的應用都有不通的方式和手段。
2.2 色彩構成應用于裝置藝術中的起源
20世紀60年代初,藝術家們對裝置藝術的理解只是利用鏡子、光來表達,很多的作品只是材料的疊加或刪減,電視成像技術只能夠呈現(xiàn)黑白色彩,對裝置藝術的創(chuàng)作大多停留在使用燈光和三棱鏡,作品種類相對單一。
在包豪斯理論體系的支撐下,由于藝術家們的理念逐漸掙脫傳統(tǒng)藝術理論的束縛,他們開始嘗試使用各種材料以及不同種類的顏色在裝置作品中,自此,裝置藝術的表達變得五花八門,很多藝術家開始大膽的使用色彩來表現(xiàn)一些社會問題或者自身情感等等。
2.3 色彩構成對裝置藝術中的重要性
第一、色彩構成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將所需要的色彩搭配起來,或者圖案之間的拼貼,而它是有一定的哲學內涵的。在制作裝置作品時也需要注意整個色彩構思的形成、視覺傳達的具體方式以及最終如何運用,色彩構成在具體實踐中會引導實施的可能性,但是我們不能為了構成而構成。
第二、同時,色彩構成也是色彩理論基礎與具體生活中實踐的紐帶,設計師在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后,制作裝置時會結合理論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念。由于現(xiàn)在設計的普及,大眾對設計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們在觀看時,色彩在整個作品中占著很大的因素,不論觀眾是否看懂作者的意圖,色彩對觀眾的第一影響也無時無刻不在決定著這個作品的成敗。
第三、色彩是設計作品中最為吸引觀眾的點,并且,顏色也會影響觀眾的心理和生理,給人以相應的刺激反應。所以,設計師利用色彩抓住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是較為保險的方式之一。
3.色彩構成對裝置藝術的影響
3.1 強化視覺美感
19世紀,歐洲推崇浪漫主義的畫家,德拉克洛瓦曾說過:“我們在繪畫中使用色彩的最終目標就是創(chuàng)造出完美的事物?!爆F(xiàn)在,將這句話運用到設計領域,便是利用已有的色彩理論知識來創(chuàng)作美的作品、生活。例如,如果桌子上有一塊白色的布,我們從旁邊經(jīng)過,無論它擺放的有多么有特點,很有可能誰都不會注意那塊布,以及它的顏色,但如果桌上放置的是一塊彩色并有花紋圖案的布,那么,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意無意的看她的顏色、形狀等;所以,顏色的應用增添了我們現(xiàn)在所需要的精神品質。
同理,在裝置設計中,色彩也會影響人們的判斷,人人都在尋找美,尋找一些讓自己覺得愉悅的事物,古往今來,設計師們也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色彩來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視覺美感。
3.2 表達識別功能
色彩對于人類識別物體的功能和用途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很好的掌握色彩的明度、純度、比例等等,觀眾即可通過設計者所做的提示一目了然地去尋找相應的物品,利用色彩感中相應物品的功能和結構。
識別功能不僅僅在裝置藝術中是不可輕視的重要表達因素,在產(chǎn)品設計領域、公共設施等中都屢見不鮮。例如:地鐵站中的地圖標識,設計者通常會將線路分別區(qū)分開來,利用顏色來匹配相應的路線,這樣,人們便可以很容易得找到相應的設施,方便、快捷,同時,也有很強的視覺引導能力。
3.3 展現(xiàn)個人獨特的審美
每個人在創(chuàng)作時,多希望能夠與眾不同,色彩構成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借助色彩,也可以表達藝術家自己獨特的審美、理念等。例如:在繪畫領域,梵高喜歡用黃色來表現(xiàn)自己的作品,來表達神秘、抑郁的心境,而與梵高不同的是,畢加索在一段時期習慣用藍色調來繪制作品,他的朋友曾說:“畢加索當時感覺藍色的世界包圍了自己。”而這一“藍色時期”明確地體現(xiàn)了他當時的傷感氣息。
當代藝術大師 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則喜歡用幾種光來表現(xiàn)自己的作品,可以“迷幻”這兩個詞來形容。在一個整潔的屋子中,放置好特定的光束,視覺上感覺光變得有了形狀和顏色,置身其中,仿佛可以觸碰和切割。他的作品也是使用不同的色彩,但是有了更深的含義和價值。他的作品給人以自身可以完全卸下平日生活中的束縛和壓力,享受此刻的平靜和輕松的狀態(tài)。
3.4 調整視覺上的空間范圍
色彩是室內裝置藝術中最能夠產(chǎn)生不同效果的因素之一,因此,色彩運用的好壞也決定著整個室內空間。所以,我們應該清楚的了解如何才能夠在室內布置好色彩,更好的提升裝置作品的效果。
3.4.1 色彩具有進退感
明度高或者純度高的暖色色系可以給人以積極擴張、前進的感覺,相反,明度低或者純度低的冷色色系會讓人感覺寒冷、后退;所以,設計師可以利用顏色的特性來將作品呈現(xiàn)出理想中的效果。
3.4.2 色彩具有輕重感
明度高的顏色會令人感覺到沉重、心里有壓迫感,而明度低則恰恰相反,在制作過程中,很多設計師也會利用這個原理來調節(jié)天花板的高度,從而更進一步匹配作品。例如:有設計師會在天花板上選用一些較輕的上浮性的色彩來調節(jié),地面選取下沉性色彩,從而會使空間變的更加寬闊。詹姆斯·特瑞爾的很多作品便給人以這樣的感覺,小空間也可以呈現(xiàn)出無限大的幻覺。
3.4.3 色彩具有均衡感
最能影響整體色彩的因素便是裝置作品所在的環(huán)境中色彩的明暗和它的面積大小,通常,設計師在設計展覽館環(huán)境時,明度高的色彩會被安排到頂面,明度低的色彩會被設計在底部,這樣才能到達均衡,相反,視覺上的變化會給人以壓迫感。另外,設計師會根據(jù)自己作品的顏色調節(jié)背景的主色調,以起到襯托主體的作用,而不是讓觀眾分不清楚主次,從而影響作品內涵的表達。
3.4.4 色彩的統(tǒng)一協(xié)調
設計師在布置自己的展覽時,往往會決定色彩的主色調,然后在其他部件上選取同一個色系或者互補色系,也只有在主題色調選定后,才可以選取其他色調。同時,主題色調一般不會選取大面積的絢麗的顏色,這些顏色一般會用在較少的面積上,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3.5 利用色彩調節(jié)整體作品的光感
很多裝置作品會在其暗部或者光線不好的地方使用一些明亮的顏色來襯托原本燈管的局限,以調節(jié)原本昏暗的角落。而這個一般用于布展的過程中,部分設計師會根據(jù)環(huán)境作出相應的調整。
3.6 產(chǎn)生心理和生理效應
色彩心理是觀眾被動的看到已有的色彩從而產(chǎn)生的主觀感受,設計者會利用色彩的四原色(包括:紅色、黃色、綠色、藍色),再加上白色和黑色六種基本顏色所產(chǎn)生的感覺,來制作出自己心理所期待的感覺,從而影響觀眾的情緒和行為。
3.6.1 色彩的生理知覺
3.6.1.1 色彩的適應性
人的感官對任何的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適應時間,對色彩也一樣,人的眼睛并不會瞬間就能夠習慣所看到的裝置上的顏色。
對色彩的適應現(xiàn)象一共有三種:明適應、暗適應和顏色適應三種。
隨著裝置藝術的發(fā)展,設計師們求新求異的作品更能凸顯出自己的風格,其中,有很多便會用到明適應和暗適應,所以,這些方式或許正是讓觀眾更好的欣賞自己作品的方式。
3.6.1.2 色彩的視錯性
視錯覺是設計師一直以來都很喜歡使用的一種方式,利用多種顏色的色相、明度、純度等等都會引起錯視。任何色彩都不能單獨的存在,它們總是存在于色彩之間的比較之中。
3.6.2 色彩的心理效應
3.6.2.1 色彩的積極與消極感
歌德認為,多有的色彩都存在于黃色和藍色之間,他把青色、藍色、藍紫色等這樣的類似色歸結為消極被動的色彩,而把黃色、橙色、紅色這樣的色系歸為積極主動的色彩,而綠色和紫色則為中性色。所以,色彩的構成會影響觀眾的判斷和心理感受。
3.6.2.2 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有冷暖之分,這也是通過人的主觀感受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同樣是一組一模一樣的作品,在使用不同的色彩組合下,也會有不同的效果。而色彩的冷暖感是相對的,由于純度、明度的不同,原本相近的兩個顏色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反應。
4.裝置《迷霧》的設計過程
4.1 靈感來源
在天津生活了四年,經(jīng)常會看到濃重的霧霾,尤其是冬天的早晨,每天都需要到防霧霾口罩才可以安心出門,漸漸地,很多人理所當然地把它當作了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會太多的關注到它的危害。通過一個月的觀察,看到學校的建筑被霧霾所遮擋,并且遮擋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我被霧霾造成的視覺現(xiàn)象所吸引。而目前大多數(shù)作品多集中在攝影,辦一些攝影展覽,并不太具有互動性,所以,希望通過一個可以互動的裝置,來把自己看到的和體驗到的傳達出來,讓體驗者自己主動來體會霧霾的形成,感受霧霾的危害。
4.2 制作過程
結合空氣質量值,將記錄好的PM2.5的值進行分析,通過顏色區(qū)分出優(yōu)、良、輕度、中度、重度以及嚴重六個不同的空氣質量情況,把數(shù)據(jù)轉化成不同的顏色,數(shù)值越高,顏色越深,所以用分別代表微小水滴或冰晶和大量極細微的塵粒等等的紅、藍兩色醋酸酯紙疊透出紫色,將顏色的深淺視覺化成霧霾的程度。
選取合適的視覺形象,并加以制作,最中采取點狀的方式來表達空氣中的各種成分,制作出不同的效果,通過疊加不同數(shù)量的紅、藍醋酸酯紙以匹配對應的PM2.5值,遮擋已選定的視覺形象,觀察視覺形象的清晰程度。
4.3 最終展示與互動
結論
裝置藝術作為一個表現(xiàn)個人思想和反應某些現(xiàn)狀、矛盾的物質載體,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和結合其他方法論創(chuàng)造出新的含義。而對色彩的應用,它是每個設計師在設計作品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色彩也無時無刻不在體現(xiàn)著設計師內心情感的表達,透過色彩,我們才能夠從其中的一部分了解設計師作品的理念。
裝置藝術應用于當代社會現(xiàn)狀中,是藝術家們不斷創(chuàng)新下的縮影,是在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下,對現(xiàn)狀的藝術化呈現(xiàn)。結合當下環(huán)境問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并不意味著與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成正比,所以,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認識到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所存在的問題,裝置作品利用互動的方式體驗污染程度的加深,引起觀眾的共鳴。
參考文獻
[1]黃穗民,21世紀設計新風潮和裝置藝術[J],東方藝術,2009(21)
[2]葉經(jīng)文,色彩構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9
[3]崔唯,色彩構成[J],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6
[4]深圳市藝力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當代裝置藝術,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4
(作者單位:倫敦藝術大學倫敦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