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古籍裝幀;古籍改裝;判斷鑒別
摘要: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技術逐步走向成熟,卷軸裝閱讀不便的缺點日益明顯,古籍裝幀出現了從卷軸裝到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逐步完善的形式,前后歷經一千多年。文章根據筆者的日常工作實踐,探究古籍在流轉過程中裝幀形式所發(fā)生的變化及判別方法。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8)10-0090-03
近年來,國家對古籍保護事業(yè)越來越重視,投入的經費也在逐年增加,先后評選出了上百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設立了多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全國古籍修復人才隊伍已經由剛啟動時的不足百人增至如今的千余人。隨著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和古籍修復工作的開展,筆者在長期的古籍保護工作實踐中,遇到了大量的經前人修復改裝的古籍,為了能使這些重新裝幀過的古籍恢復原貌,保持“修舊如舊”而進行了努力和探索。
1紙本古籍的裝幀形式及演變
在我國歷史上,文字記錄的載體初期并不是紙張,而是甲骨、金屬器皿、竹簡、絲帛,由于文字載體的不同,典籍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裝幀形式。筆者主要探究唐宋以降紙本古籍的裝幀演進與改裝鑒別。
1.1卷軸裝
卷軸裝是由簡策卷成一束的裝訂形式演變而成的。卷軸裝就是在長卷文章的末端粘連一根軸(一般為木軸),將書卷卷在軸上??V帛的書,文章是直接寫在縑帛之上的;紙寫本書,則是將一張張寫有文字的紙,依次粘連在長卷之上。卷軸裝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張叫作“裱”的紙或絲織品。裱的質地堅韌,不寫字,起保護作用。裱頭再系以絲帶,用以捆縛書卷。絲帶末端穿一簽,捆縛后固定絲帶。閱讀時,將長卷打開,隨著閱讀進度逐漸舒展,閱畢將書卷隨軸卷起,用卷首絲帶捆縛,置于插架之上。卷軸裝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1.2經折裝
經折裝是在卷軸裝的形式上改造而來的。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對閱讀書籍需求的不斷增多,卷軸裝的許多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需求,如果翻閱卷軸裝書籍的中后部分時也要從頭打開,看完后還要再卷起,十分麻煩。經折裝的出現大大方便了閱讀,也便于取放。經折裝就是將一幅長卷沿著文字版面的間隔中間,一反一正地折疊起來,形成長方形的一疊,在首末兩葉上分別粘貼硬紙板或木板,形成長方形的紙本。它的裝幀形式與卷軸裝已經有很大的區(qū)別,形狀和今天的書籍非常相似,在書畫、碑帖等裝裱方面一直沿用到今天。
1.3蝴蝶裝
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已經趨于盛行,而且印刷的數量相當大,以往的書裝形式已難以適應飛速發(fā)展的印刷業(yè)。經過反復研究,人們發(fā)明了蝴蝶裝的形式。蝴蝶裝就是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里對折,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葉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后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梢姽湃藢b訂的選材和方法上善于學習前人經驗,積極探索改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4包背裝
包背裝是將書頁背對背地正折起來,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為書口,亦即版心向外,然后將書頁的兩邊粘在書脊上,再用紙捻穿釘成冊,外用一張較硬的紙包裹書背,用糨糊粘連,集成包背裝,再用紙捻穿釘,最后用整張的書衣繞背包裹。由于包背裝的書口向外,豎放會磨損書口,所以包背裝圖書一般是平放在書架上。包背裝圖書的裝訂及使用較蝴蝶裝圖書方便,但裝訂的程序仍較復雜,所以不久即被另一種裝訂形式——線裝所取代。
1.5線裝
線裝從明代中葉以后成為我國書籍裝幀的主要方法,不但式樣美觀、方便閱讀,而且裝訂牢固,不易損壞,它的明顯特征是裝訂的書線露在書外。線裝就是在裝訂時將印頁依中縫折正,使書口對齊,書前后加封面、打眼穿線即成。線裝書只宜使用軟封面,且每冊不宜太厚,所以一部線裝書往往分為數冊、數十冊。線裝是由蝴蝶裝和包背裝發(fā)展而來的。
2古籍改裝的現象及原因
流傳至今的許多古籍裝幀形式早已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近現代古籍改裝的數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古籍在近現代的改裝可以分為公藏單位的改裝、民間收藏機構的改裝和藏書家的改裝。
2.1公藏單位的改裝
公藏單位作為永久性古籍保存收藏機構,其改裝古籍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存和保護。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如改裝人員的專業(yè)性、常用修復材料的優(yōu)缺點、設備是否齊全等,導致古籍在保護與修復過程中出現了非專業(yè)的改裝和有保護目的的改裝。
朱煜:紙本古籍的改裝鑒別初探2.1.1非專業(yè)的改裝。以筆者所知的江蘇某圖書館就曾發(fā)生過數以千計的古籍非專業(yè)的改裝行為,這在許多市縣圖書館中具有代表性。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該圖書館的領導意識到古籍的重要性與古籍保護的緊迫性,這在當時館舍面積小、經費緊張、人員編制少的條件下,已經很具有前瞻意識了。但是由于歷史局限性,當時除了省級以上的圖書館有專業(yè)人員開展古籍修復業(yè)務,在當地根本找不到專業(yè)的古籍修復人員。在此情況下,圖書館在一些熱心讀者和書畫愛好者的建議下,本著書畫裝裱與古籍修復相通的理念,在圖書館古籍部設立了古籍修復室,招聘了原某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的裝裱人員,開展古籍修復工作。但是,古籍修復與字畫裝裱的流程與細節(jié)是有差異的。他們在修復破損古籍時,許多古籍的封面、護葉被遺棄,換上了嶄新的封面、封底和護葉?;旧袭敃r所有的古籍書葉都被托了一層覆背紙上墻繃平,下墻后裁方,古籍的厚度和大小都發(fā)生了變化,紙捻未裝,原書眼被堵死,重新打孔裝訂,可以說許多古籍經過他們修復后,已經絲毫看不出原有的面貌。近年部分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也是采用的這種修復方式。裝裱人員僅在2009年一年時間就托裱裝訂古籍多達700余冊,雖然在修復方法上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但館藏古籍得到了妥善保護。
2.1.2有保護目的的改裝。公藏單位有保護目的的改裝,都是為了更好地保存古籍,盡可能多地保存古籍的原本信息。其經典案例是張士達先生用“蝴蝶裝金鑲玉”的修復方法為國家圖書館修復的宋刻本《陶淵明集》。“蝴蝶裝金鑲玉”并非古籍修復的傳統(tǒng)手法,而是張士達先生對傳統(tǒng)古籍修復方法的改進。1965年,原國家圖書館趙萬里先生拿出破損嚴重的宋刻本蝴蝶裝《陶淵明集》,交給張士達先生進行修補,并要求保持蝴蝶裝的原來形式。張士達先生用“蝴蝶裝金鑲玉”的修復方法對其進行修復,他將原書葉包在鑲紙內,免受光照、灰塵、人為翻閱的磨損,從而達到古籍善本保護的目的。
2.2民間收藏機構的改裝
古籍拍賣的商業(yè)化改裝是以拍賣為目的商業(yè)化古籍改裝,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收益,因此這樣的商業(yè)改裝在很多時候可以說是不計成本地將古籍做成精品,不在乎裝幀形式的改變及古籍開本尺寸的大小,僅以市場風向為修復導向。例如,某種沒有裝具的單冊古籍,拍賣商為了顯示出更好的視覺效果,往往會按葉數或卷數將其拆分成兩冊,換上“金鑲玉”的裝幀,加上漂亮的綾面書衣,并且配上同為綾面的函套或是仿金絲楠木色的書匣,以示珍貴。經這樣改裝后,一冊就成了兩冊,小開本變成大開本,裝潢得非常華麗雅致,收益立刻飆升。以拍賣為目的的商業(yè)化修復,并非都是走艷俗之路,絕大多數還是以內府藏書和官刻為模范,堪稱是改裝中的精品。
2.3以營利為目的古籍修復公司的改裝
以營利為目的古籍修復公司或個人工作室的修復重點是以客戶的需要為古籍的改裝方向。如:客戶要求把一般的古籍改裝成精裝書,改裝人員則會參照某些傳世藏品或者展覽拍賣的展品進行改裝和修復。又如:面對同樣的裝幀形式,每個客戶的喜好不盡相同,就其冊頁而言,有人喜歡大開本的,有人喜歡小巧的,有人喜歡雅致的,有人喜歡華麗的,有人喜歡便于攜帶的等。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古籍修復公司,滿足客戶要求是其生存之本,為此必然會出現千形萬色的改裝。
2.4個人藏家的改裝
古籍的個人藏家出于愛書、護書的目的,都會對自己家藏的破損古籍進行修復。但由于當時可能找不到專業(yè)古籍修復機構和人員,亦可能是為了節(jié)省修復費用,往往是自己修,其結果是古籍改裝五花八門。筆者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有讀者攜帶家傳古舊書籍來館尋求鑒定幫助,他們所帶來的這些古舊書籍的紙張破損處有的用膠水、膠帶粘連,有的用訂書機粗暴裝訂,有的用打印紙和報紙粘貼,甚至還有的用針線縫書脊或四邊等。
3紙本古籍是否改裝的辨別方法
3.1珍善本參照國內外公藏機構的館藏古籍
珍善本的重要性在此不須贅言,收藏有這類古籍的公藏單位一般都以珍品視之,不會對其隨便進行修復和改裝。筆者認為,判斷此類古籍是初始裝幀還是后人改裝,可以通過查找副本進行比對鑒別。古籍孤本較為罕見,但絕大多數的古籍都能在其他收藏單位找到相同版本。目前,我國古籍公藏機構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還沒有掃描件可以下載,但可以查閱國外大型的圖書館官網,如日本的許多國立大型圖書館都將收藏的漢文善本附上標尺做成書影,放在官網供讀者下載,非常方便。
3.2古籍原書上手鑒別
3.2.1看顏色。即看書口、書脊和天頭地腳,將這些地方的顏色和書心進行對比。古籍經過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時光流逝,紙張會慢慢老化發(fā)黃,顏色變深。如用白棉紙印制的古籍,書口、
書脊和天頭地腳處的顏色明顯偏黃,而書心正文部分則白凈如初。如果古籍經歷過破損的修復及裝訂時的打磨裁切,這些部位的顏色將會變淺發(fā)白,和書心顏色接近。
3.2.2看痕跡。凡是后期經過改裝的古籍,即使是再仔細齊整,都不能完全保證書口、書脊和書頭、書腳處齊平。一冊古籍在初始制作時,書頭書腳都是經過鍘刀的統(tǒng)一切齊,而經過修復或改裝后復原的古籍,如果沒有經過砂紙打磨,其書口、書脊和書頭、書腳處的書葉就會參差不齊。
3.2.3看版本的年代。即通過確定古籍的版本情況,查明該書產生的時代。比如宋代的書籍,肯定不會是線裝,因為當時蝴蝶裝、包背裝盛行,而線裝的形式還沒有出現。
3.2.4看古籍的珍貴價值。明清以來,即使是內府刻本,“金鑲玉”裝幀的書籍也是為數極少,因為“金鑲玉”裝幀方法需要襯紙,工序繁復,紙張浪費較多。古人秉著“抄紙不易,用者宜珍”的精神,非善本不用“金鑲玉”。但近現代以來,各地古籍收藏愛好者都較為推崇“金鑲玉”裝,他們將許多古籍改裝成“金鑲玉”,取其開本宏闊、裝潢美觀的優(yōu)點。針對某種古籍,如果裝幀形式復雜,可以查詢該書的存量情況,對比市場行情,再判斷其是否原裝和改裝。
4結語
長期以來,古籍修復工作都是秉持“不遇良工,寧存故物”的原則,修復原則也是“修舊如舊”,修復配紙講究“寧淺勿深,寧薄勿厚”,盡量保持古籍的原始面貌,以免影響版本鑒定。古人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都被這些存之不易的古籍承載著。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更是激勵了廣大的古籍保護工作者,做好古籍保護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參考文獻:
[1]畢如蘭.中文古籍裝幀形式發(fā)展過程略談[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0(4):56-58.
[2]張光華.我國古籍裝幀形式演變述論[J].河池學院學報,2006(4):69-72.
[3]朱蘭雙.我國古籍紙本裝幀的歷史演進[J].蘭臺世界,2013(1):131-132.
[4]王金玉.淺談天一閣藏明代古籍的裝幀與修復案例[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6(2):
123-127.
[5]趙紅芳.淺談中國古籍裝幀的分期與形式[J].科技信息,2013(2):480-481.
[6]邱曉剛.蝴蝶裝金鑲玉:一種古籍裝幀新方法[J].江蘇圖書館學報,1996(5):51-52.
[7]陳歡.古籍裝幀改革探究[J].中國出版,2017(4):51-54.
[8]楊婭.古籍裝幀的發(fā)展:從簡牘到線裝[J].蘭臺世界,2011(20):62-63.
(編校:馬懷云)第38卷第10期河南圖書館學刊2018年10月
收稿日期:2018-09-11
作者簡介:寧亞龍(1988—),廣州圖書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