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軍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立德樹人”明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九大報告又重申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這次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清華附中身處清華園,西臨圓明園,工作、生活在這一獨特的地帶,收聽全國教育大會傳來的聲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于我引發(fā)的是更加深切的感受。
清華附中有一門延續(xù)了很久的校本課程“走進圓明園”,這是一門項目式學習課程,學生要站在多學科的角度對圓明園進行深入研究。我看過一些學生的學習感悟,在震撼于“萬園之園”曾經的美輪美奐后,對遺留下的斷壁殘垣,他們感到痛;對竊掠的強盜,他們生出恨;而他們更痛、更恨的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祖曾經那么屈辱、那么悲慘,這個民族曾經那么軟弱、那么無力,備受欺凌。我想,經歷了這樣的學習、觸動,學生們會深刻領悟到——惟有足夠的強大才能守得住足夠的美好,一個民族必須擁有人才濟濟的“清華園”,才能保得住珠光寶氣的“圓明園”;一個人的資質越好、潛能越大,責任也越大。學生們都會明白學校對他們的期許,即學校的使命——為領袖人才奠基。
2017年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作出“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這一論斷。我從延安的一個小村子走出來,一步步走到了北京的清華園,親身經歷了“富起來”與“強起來”的時代演進,而圓明園的殘照,更是讓我深深地明了“強起來”的迫切性,我們必須用“鋼鐵長城”“科技長城”而非“血肉長城”去阻嚇那垂涎的獠牙,中華民族必須走上也已經走上了強大、復興的征程。
“強大”在物理學上用“功”來衡量,由“力”的方向、大小與作用時間決定。我們黨引領民族的方向,統(tǒng)籌民族的力量,久久為功,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艱巨任務。于教育,該如何“做功”呢?
借鑒“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的說法,“德”決定“力的方向”,“才”決定“力的大小”,而人才顯然具有民族性,因此,學校教育必須“立德樹人”:立德——重塑民族凝聚力,樹人——提升核心競爭力。
用“重塑”這個詞,主要是基于以下思考:一是我們的社會把“成功”狹隘地世俗化甚至貨幣化了;二是有的學校的確存在唯分數論的功利化作為;三是基于前兩者的影響,對學生的價值觀引領變得“羞于啟齒”或者用道德的說教應付了事。而特別讓人憂心的是,各色思潮,包括諸多污染性極強的思潮裹挾在“富起來”的時代洪流中,沖擊了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急劇削弱了學校教育的影響力,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動搖著其辦學的方向。
令人欣慰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定義了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人”,明確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并要求教育做好6個“下功夫”: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yǎng)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
盡管北京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開放辦學的比例和程度都比較高,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相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我們應該更加清醒地把握好自己,始終謹記學習別人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一直以來,清華附中秉持著與清華大學一脈相承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沉淀出“德先于智,行勝于言”的濃郁風氣,把“立德樹人”全面落實在校園生活中。
全國教育大會已然明確,要以“立德樹人”對教育全領域進行全覆蓋,“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高中作為學生價值觀、學習力最重要的塑造期,我們守土有責,希望與廣大的教育界同仁一道,以開放的心態(tài)、自強的精神來承擔并勝任這項“根本任務”。我們必將看到萬馬奔騰的氣象,奔向民族復興的方向;必將看到百花齊放的景象,閃耀著中國紅的主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