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鴻
語文教學要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是時代的要求。落實核心素養(yǎng)首先要學習語言,培養(yǎng)言語能力,實現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其次要接受人文熏陶,豐富內心世界,實現審美與創(chuàng)造,達成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筆者以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進行“三核”課堂教學實踐,即基于“核心素養(yǎng)”設計“核心問題”,圍繞“核心問題”搭建“核心結構”,細化學段“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理性思辨與獨立學文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借助“核心問題”的設計,提升理性思辨的高度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常設計一些瑣碎的小問題,導致學生閱讀過程碎片化、閱讀體驗淺顯化。而核心問題的設計則可有效改變這一情況,因其具有以下特點。
1. 統(tǒng)領性。核心問題對教學目標而言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明確指向教學重難點。以《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為例。筆者設計了“默讀課文,找出描寫班長馬寶玉的句子,想一想,他為什么被稱為壯士?”這一核心問題。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檢索出相應的句子,進行概括,梳理出“接受任務——痛擊敵人——引上絕路——頂峰殲敵——英勇犧牲”的記敘順序。在交流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馬寶玉為什么不僅是戰(zhàn)士,更被稱為壯士?借助這樣一個統(tǒng)領全文的核心問題,學生讀懂了馬寶玉壯士,也能同樣讀懂其他四位壯士。在這個過程中,既進行了概括訓練,又融入了對人物的分析評價,學生進行了一場有觀點的思辨,在思辨中學會深入思考,準確表達。
2. 開放性。核心問題應聚焦文本留白,具備探究的空間,以利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以《中彩那天》一課為例。筆者設計核心問題:夢寐以求的汽車對父親來說重要嗎?為什么?學生初讀可以形成第一層次的分析——車是父親夢寐以求的,是拮據的父親一輩子也買不起的。再通過對比“我”的疑惑委屈和幾筆略寫的父親的反應,可獲得另一層分析——還車有著復雜的情理沖突,父親卻并沒有糾結很久,由此可推想父親是怎么想的,怎么說的,更能辨明父親的品行和道德。在類似這樣開放的核心問題多重探究過程中,融入了對人物的情感體驗、分析評價,引導學生進行一場有深度的思辨,在思辨中悟情明理。
以上所述,設計具有統(tǒng)領性、開放性的核心問題,能使學生語言建構與表達更精準,思辨更有統(tǒng)領性、判斷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閱讀素養(yǎng)中對思維品質發(fā)展與提升的要求得以“落地”。
二、借助“核心結構”的建構,遷移文本閱讀方式的習得
圍繞“核心問題”,搭建學習的“核心結構”,通過多樣化的策略,實現遷移到其他文本的自主習得。在《我的小詩會畫畫》童詩賞析與創(chuàng)編教學設計中,筆者嘗試建構兩種“核心結構”。
1. 知識的框架結構。在詩歌賞析中,學生總是很快發(fā)現比喻的存在。但大多只是停留“什么像什么”這樣淺顯的階段。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筆者選擇出示幾組范文。
例1 《云房子》: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大冬瓜那樣傻傻地橫著,有的像花兒那樣美美地開著……
例2 《小露珠》:早哇,像鉆石那么閃亮的小露珠。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早哇,像珍珠那么圓潤的小露珠。
例3 《鼎湖山聽泉》:那像小提琴一樣輕柔的,是在草叢中流淌的小溪的聲音;那像琵琶一樣清脆的,是在石縫間跌落的澗水的聲音;那像大提琴一樣厚重回響的,是無數道溪流匯聚于空谷的聲音;那像銅管齊鳴一樣雄渾磅礴的,是飛瀑激流跌入深潭的聲音。
學生在閱讀對比中能夠發(fā)現:例1的不是簡單地“像冬瓜”,而是有更具體的比喻表達;例2的本體與各個不同的喻體的特征十分妥帖,倒過來則不可;例3則首先用各種樂器的聲音來與泉聲相比,然后分層次刻畫泉聲調音變化,最后通過“那”字將喻體前置,呈現出整散交錯的美。
在這樣的知識框架搭建中,串起比喻舊范式與新范式之間的聯系,提煉內在的邏輯遞進,學生對比喻的認知便由淺顯的仿寫到精準比擬,繼而往富有層次、富有創(chuàng)造的通感方向建構,并能化用到對新文句的賞析中,寫出更豐富更傳神的比喻句,實現比喻修辭手法運用的結構化。
2. 學習的方法結構。同樣以《我的小詩會畫畫》為例。首先呈現了一幅由很多小小的“魚”字組成的魚的圖形,讓學生自由想象“你看到什么?”。接著又出現一個比較大的“鯊”字,學生的想象更多了:鯊魚要吃小魚……小魚們組成一條大魚,反過來吃掉鯊魚……在學生分享觀點之后,“關注畫面—探究形式—啟悟深意”這樣一個賞析圖像詩的結構便十分直觀明了。接著,教師又出示三首小詩《海的女兒》《傘》《樓梯》。學生就能馬上根據內容,在畫面上展示出各具創(chuàng)意的形式,有的把《傘》的文字按照斷句排列成雨傘的造型;有的將《海的女兒》四行詩映射成四條在水中飄搖的海帶;有的將一句一句詩豎排排頭的字次第往下降,一個極其形象的樓梯就躍然紙上……這就是搭建學習的方法結構,實現同質性文本的習得遷移。
如此搭建學習的方法結構,學生就能在“套路”中縮短閱讀時間,提高理解的正確率,更能使學生獨立進行文本解讀的目標輕松“落地”。
三、借助“核心素養(yǎng)”的細化,涵養(yǎng)學段底蘊
在落實“核心素養(yǎng)”這個大目標之下,我們也應該了解核心素養(yǎng)在不同學段中的細化,并按照學段節(jié)點加以落實。例如,蘇教版五年級《船長》和七年級《“諾曼底”號遇難記》,寫的是同一件事。在不同學段,我們該如何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呢?五年級《船長》的教學目標包括:學會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句;感受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學習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等幾部分,重在引導學生對哈爾威船長的言行進行品讀,感受其崇高的人格魅力。那么,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很顯然,情節(jié)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揣摩都只需要簡要回顧了。作為初中生,還要在文章的深度上、文章的寫作架構及文本鑒賞方面進一步挖深。比如,文章的場面描寫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如何引導學生體會寫一群人、寫幾個人、寫一個人的不同之處;如何讓學生明確場面描寫與人物塑造之間的關系;如何在群像描寫中更加深入地對事件中的每一個人物進行客觀、全面的鑒賞評價等,這都將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三核”課堂,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為最終目標,借助“核心問題”提升學生高階思維品質,搭建“核心結構”提升學生習得遷移文本的能力,通過細化“學段核心素養(yǎng)”,實現“核心素養(yǎng)”這個大概念在每一次語文閱讀課堂中的“落地”。正如胡適所說,“怕什么真理無限,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希望學生能在“三核”課堂的探究學習中,點滴浸潤語文素養(yǎng)之光。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小學 ?搖?搖?搖責任編輯:辛銘 ?搖?搖?搖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