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寶玲
(陜西省寶雞中學 陜西 寶雞 721013)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所選的《阿房宮賦》一文中有這樣一組對比的句子: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這一組對比,形成排比的句式,使得后半部分的論述很有氣勢。那么,這組對比有什么深意呢?我查閱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解讀。根據教學過程中的思考與分析,我有以下的理解:
所謂對比,就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而文中,“柱”與“農夫”、“椽”與“工女”、“釘”與“粟?!?、“瓦”與“帛縷”、“欄”“檻”與“城郭”、“管弦”與“人語”既不是對立的事物,也不是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作者這樣的比較是讓人很難理解的。就比如我們會說這位同學上課聽講比那位同學認真,或者說這位同學今天聽課比昨天認真,但是我們絕對不會說,這位同學聽課比那只小貓認真,因為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那么,杜牧為什么要作出這樣看似無意義的比較呢?
我們仔細讀課文就會發(fā)現,“柱”與“農夫”、“椽”與“工女”、“釘”與“粟粒”、“瓦”與“帛縷”、“欄”“檻”與“城郭”、“管弦”與“人語”之間其實是多與少的對比,也是秦始皇的肆意掠奪縱情享樂與百姓水深火熱痛苦堪的對比,更是原因與結果的對比。
阿房宮里柱子多了,農夫卻少了;椽子多了,工女卻少了——這是大肆修建勞民。當年秦始皇修建長城,強大的勞動消耗戕害了多少百姓性命,長城底下可以說白骨累累。而今修建的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也是賠上了很多百姓的性命。秦始皇的生活越來越奢靡,百姓家里人丁卻越來越稀少。
釘頭多了,老百姓倉里的糧食少了;阿房宮屋頂上的瓦片多了,百姓身上的衣服少了——這是說修建宮室傷財。大量人口被征去修建阿房宮,導致田地荒蕪,織機蒙塵,老百姓缺吃少穿;始皇帝為了自己的享樂,大肆掠奪,導致百姓生活越發(fā)貧苦不堪。
直欄橫檻多了,城郭少了;管弦聲熱鬧鼎盛了,集市上人的言語聲稀少了——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為,大量人口被驅使到阿房宮去參加徭役,城里的百姓越來越少,幾為空城;秦始皇歌舞升平,不顧百姓死活,本該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的集市,此刻卻人聲闃寂、人跡罕至。由以上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秦始皇大興土木只顧享樂導致,老百姓生存越來越艱難。因此后文便直擊帝王享樂導致的后果——“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并最終導致“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后果。
這看似一多一少的比較,實質上是作者對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的驕奢淫逸、大興土木而導致勞民傷財的控訴,揭示了秦始皇失去民心,最終失去天下的本質?!栋⒎繉m賦》一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道:“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笨梢?,該賦文借寫阿房宮的興建和毀滅,闡述天下興亡的道理,更是想借古諷今,以此來諷諫唐敬宗要體恤民情、崇尚節(jié)儉。
讀課文,既要讀文采,更要讀思想,讀情感,讀出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深意?!都t樓夢》采用“草蛇灰線”的筆法,文字神鬼莫測,推理縝密,伏筆千里。每個人物都有前后呼應,每個情節(jié)都有意義所在,每個事件都存在內在關系。可見,偉大的作家每一筆都有自己的用意,作家不會費無意義的筆墨。因此我們解讀文本,應該聯系上下文語境,并且結合寫作背景,才能將作品讀深、讀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