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
出門即山,低頭即水。山長水闊,江峽無邊。
這是童年生活的全部背景。事實上,上大學前我一直都沒離開過,最漫長的一次遠行算是到縣城去高考,別離,暈車,失利……僅有的一次遠行也備受折磨。
有山有水的地方,就算不人杰地靈,至少也還算宜居樂在。
山是滇北最高的轎子山,以及參差錯落的各大小山梁;水有洗馬河、普渡河、清水河、小清河……最后全部在一個叫三江口的地方匯入“飛翔在金屬的槽道中”的金沙江。
學校叫村小,不管有多少住戶,幾乎每個自然村都有一所具體而微的村小學。土坯瓦房,黃泥操場,木板拼湊刷上黑色油漆的簡陋黑板,教室里坑坑洼洼,到了雨天,甚至會有撐著半開灰傘的菌菇一夜間就占領(lǐng)了我們的腳窩,悄悄地交換著新一天的期望。小學校有半工半農(nóng)的蹩腳代課教師,他甚至會忙里偷“閑”借課間回去為農(nóng)活打一把下手,當然上下課時間由他干農(nóng)活的長短而機動處理。
我們在開放的“操場”上赤腳狂奔,在“操場”邊枝葉濃密的春樹上上躥下跳,當左檐下那塊懸空的生鑄鐵發(fā)出清脆的“鐺鐺”聲,我們知道該上課了。雷打不動,“鐺……鐺”上課,“鐺……鐺……鐺”下課,幼時泥鰍或蛇一般的本領(lǐng),大致是這樣練就的。
我從小學低年級就有機會接觸課外讀物,因此總會喋喋不休地企圖糾正代課教師讀錯的字,并以此沾沾自喜。多么淺陋,我總會在不經(jīng)意的辯論中滿足了現(xiàn)今不齒的虛榮,現(xiàn)在想想,什么都極度匱乏的年代,我的夾縫中生存的小學啟蒙老師,要干農(nóng)活養(yǎng)家,要樹天下桃李,多么不易。
往往是兩個年級在一個教室受業(yè),以黑板的中軸線一分為二,左邊一個年級,右邊另一個年級。我們的啟蒙老師,上完左邊的語文,流著汗換一種語氣又開始上右邊高一級的數(shù)學,永遠滿面塵灰,恨自己分身乏術(shù)。
五年級之前,村里是不通電的。我們總會花樣翻新地找到無數(shù)方式娛樂童年,丟手絹,捉迷藏,跳格子,打“豆腐干”,自制“撲克牌”、“簡陋玩具”……樂此不疲。最激動人心的是看鄉(xiāng)村電影,鎮(zhèn)上的電影放映員不定期輪流到各村去放電影,武俠是鄉(xiāng)村電影永恒受歡迎的主題,亂而有序的刀劍殺伐之聲,此起彼伏的驚叫嘆息,在打打殺殺的刀光劍影中,二蛋的胡茬就冒了出來,菊芬的酥胸就鼓蕩起來。在換膠片的“咔咔”間隙,東村豐腴的柳寡婦拖泥帶水地大叫一聲,我們知道西村的毛二流子又使出了黑手。有一次放交戰(zhàn)激烈的《淮海戰(zhàn)役》,本家的大奶奶中途想起吊鍋里熬肉的水該干了,可她不敢回去,電影幕布掛在她回去的路正上方,她幾次想要沖破槍林彈雨而不得,嘴里高聲瑟瑟:“媽呀,打到老子的頭了,打穿老子的胸咯……”
村東的青山二哥大我們幾歲,他從小就有一雙火眼金睛,能根據(jù)馬蜂去來的身形準確找到藏匿于密林深處的馬蜂窩。我們早早吃過晚飯坐等天黑,一邊準備干燥的竹篾和松明子,燒馬蜂是一件驚險刺激卻又其樂無窮的事。我們靠記憶和本能摸黑進山,找到馬蜂窩所在的櫟樹,青山二哥的攀援術(shù)百里挑一,他慣于趁大家不備三五下攀到樹頂,我們聽著他演奏般諧和的拉鋸聲,不一會一個盆大的馬蜂窩就倒吊在我們眼前。大家生火把,堵蜂窩洞門,煙熏,火燎,為了口舌之福而大興屠戮。
那時的城鄉(xiāng)是模糊的,青壯年小伙姑娘也沒有進城務(wù)工之說。無事可做的閑季,小集鎮(zhèn)是三教九流的集散地,張村的陪光帶著三五好弟兄遇到了菊芬?guī)е娜搴媒忝茫麄兗s好了十五月圓夜要在兩村交界的螞蝗箐對歌比賽。陪光和菊芬都是方圓百里唱山歌的能手,如你所猜,他們在比賽難分高下的關(guān)頭鉆進了山箐,最后唱成了鴛鴦蝴蝶。
我們都不約而同心生美夢,卻恨己不成光,一心要做歌王“朱陪光”、“楊陪光”……抱回酥胸鼓蕩的“王菊芬”、“李菊芬”……
然而,歌王不是誰都能做,“菊芬”絕非誰都能得,我最終退而求其次,中途易轍,考上了省里的大學。
汽車出了小鎮(zhèn),經(jīng)過一段稻花飄香的農(nóng)田就一路爬坡下坡,時而纏緊盤山路,時而隱現(xiàn)于崇山峻嶺,我依舊暈車,渾渾噩噩一路顛簸,過了最后一道山埡口,鱗次櫛比的高樓刺破氤氳水汽,就要接近青天。經(jīng)過曲里拐彎的立交橋,汽車失重般緩緩進站,省府到了。
父親帶我在車站門口的川味飯店點了一條足夠兩人吃的鯉魚,他怕辣,特意囑托店家清水煮了,記憶中那是平生最美的一頓午餐。
一條魚二十五塊,結(jié)賬時,父親從內(nèi)衣兜顫顫巍巍掏出因反復搓折而皺巴巴的一張百元巨鈔,老板找了一沓十塊五塊一塊的零鈔,父親蘸著唾沫認真數(shù)了一遍,七十四,少了一塊。老板拿回去鄭重其事地數(shù)到七十四,故作聲張地加了一塊在一沓花花綠綠的零鈔中,口里反復強調(diào):看好了,少一塊,加里面給你了?;氐綄W校小賣部買日用品父親數(shù)錢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少了三十塊,如夢方醒,原來午飯結(jié)賬時老板加一塊錢的同時抽走了三張十塊的鈔票,一生泥巴里打滾的父親,第一次陪兒子進城,奸邪狡詐之惡絲毫沒對他的憨厚樸實手軟。
學校在北偏西的城郊,大肆開發(fā)尚未到來,周圍是凌亂無序的民房和農(nóng)田,從我們宿舍窗口可以看到綠油油的稻田里泛起微微的黃金。進城要乘一長趟據(jù)女生說“老擔心被擠懷孕”的路車,那時候,我們稱進城為“去昆明”,仿佛我們身居的城郊是外省。
H城來的富家子弟 D面色昏黑,口齒伶俐幽默,在少數(shù)人使用傳呼的時候他就用著第二個手機,諾基亞,翻蓋的,“純進口”。每天放學回到宿舍,他總是四仰八叉地躺下,從腰間皮套中掂出翻蓋諾基亞,在我們都只知道 7位數(shù)的電話號碼時他居然撥通了 11位數(shù)的號碼,“喂,老牛吧,告訴你本朕郁悶死了,原本想著跳出小縣城可以到外面開開眼界,誰知這破大學還沒咱們高中大,什么,比氣派,差遠啦……”我們集體安慰他,“大學嘛,非大樓大地盤之大,大師之大也?!薄巴流M,你們知道什么,大師個屁,大師在校史館檔案中,在紀念墻上。”我們默然,對他深表敬畏。
對我等土鱉來說,大學真好,居然不用上晚自習。漫長的晚上,D慷慨了那么幾回,他彈開翻蓋,千方百計從我們口中套出我們高中女同學的宿舍電話,免提撥通,然后用他濕漉漉的南部口音開始調(diào)侃:“喂,小麗嗎?我是王力宏,我給你來一首《唯一》吧。哦,Baby,你就是我的唯一,對著電話大聲喊我愛你,我真的愛你……”“喂,依林呀,你的演唱會我來不了,我有一檔生意談判要在馬來西亞做,你另找舞伴啊?!薄澳愫茫愕母咧邪祽賹ο笮?X為你點了一首動力火車的《當》,請認真聽完,‘鐺鐺鐺……”鐵盆喧囂,花樣翻新,樂此不疲。
S和 Q大一開始就以網(wǎng)吧為家,從包夜到包天到包周到包月,反復把游戲升到最高級,反復銷號重來。他們著魔一般,經(jīng)常半夜翻墻回到宿舍,燙一包泡面,佐以游戲中的精彩片段,秉燭暢談至深夜,“啊,多么香的泡面。啊,多么充實的人生。啊,上帝賜給我無盡的游戲時光吧?!?/p>
C矮我們一級,陰差陽錯地成了潛入學長中的臥底。板寸,邪笑,自稱泡妞老手。他每天晚上臨睡前都要為我們來一段泡妞傳奇,“媽的,昨天晚上翻大門時我緊緊從后面抱住她的胸部,波濤暗涌呀一江春水向東流,就差中流砥柱?!薄芭冀黄鹚览p爛打,防線總是在物質(zhì)和金錢面前被攻破,然后潰不成軍?!薄拔覀兏糁辣I鋼條,舌頭纏在一起,我在吻她,蚊子在吻我。”細節(jié)詳盡周全,淫邪不失浪漫。C一度把老手伸向?qū)W姐們,惹得我們這些單身狗摩拳霍霍,醋意暗生。
我和 M來自極遠農(nóng)村,內(nèi)向靦腆,孤絕失落,總是怯怯地躲在別人的見多識廣背后,任何時候都不插話,不表態(tài),像學校西側(cè)的高高水塔,大而無當,滿懷擠壓。我們有共同的身世和經(jīng)歷,有恥于道出的暗戀史,有悶在心里的苦澀和野心。M高中時就開始躲著寫小說,我寫詩,我們都有一本帶密碼鎖的硬抄精裝筆記本,絕不輕易示人。大學里,我們瘋狂看書,圖書館借,二手市場淘,盜版書店買。別人醉心于網(wǎng)吧通宵,花前月下,酗酒沉淪,有人借酒裝瘋耍橫,有人叫囂寂寞無聊,我們焚膏繼晷,偶爾進學校機房,也是逛論壇,發(fā)帖子,曬“作品”,幾年如一日。
后來,M戀愛了,宿舍里的座機質(zhì)量差,漏音強,我們在旁邊聽得到電話那頭甜言蜜語的溫柔。一直到結(jié)束,M都沒見過虛擬時空中的愛情,反倒寫了厚厚的一沓小說稿,和我厚厚的詩稿交相輝映。然而,空有其稿,我們沒有謀得一個保送研究生的名額,盡管我們都夢寐以求,也沒有謀得一份得體稱心的工作。
稀里糊涂就大學畢業(yè)了。
我選擇了到泰國去做漢語志愿者教師。
喜歡閱讀和寫作的原因,筆試很順利,輕易就得了高分。面試的時候,清邁大學來的面試老師問我選擇去他們國家的原因,我告訴他一是覺得大學太過匆促,選擇做志愿者,可以邊工作邊學習;二是想要增長閱歷,拓展生命的厚度,借機找找寫作的靈感和素材。泰國老師問我有沒有帶著作品,我說有,他從某首詩中挑了兩句,要我寫在黑板上,注上音,大聲誦讀,很幸運,我的面試實際而輕松,順利通過。
家人希望我回到家鄉(xiāng)做語文教師,我拒絕了。
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出國,第一次看海……太多的第一次,奇異,驚險,刺激。和昆明不一樣,曼谷的建筑陳舊,高樓疏疏落落的,沒有刻意追趕和惡性蛻變的跡象,一切都自然呈現(xiàn),仿佛從未曾改變似的。
上午開了一個簡短的動員會,三百個從云南過來的志愿者下午就各奔東西,奔赴泰國各地,我被分到泰南甲米府,與普吉島隔海相望,它們是泰國南部旅游的雙子星。
小城甲米不大,三五條筆直卻不算規(guī)整的長街粗線條素描一般胡亂地穿過小城,把小城分解成幾個形狀不一的大塊。低矮的樓房陳舊卻顯得古樸,色彩略為灰暗卻不單調(diào)。簡單而實在的底色仿佛是專門為夜幕下的霓虹準備的,唯有這種淡淡的底色能把五彩的霓虹投射成溫馨而親和的幽雅。而長街不規(guī)整的亂仿佛也是有意而為的,唯其表面上的亂更能襯托出小城整體的隨意和恬靜。一些建筑甚至就沿著地勢極為隨意地潑墨般揮灑開去,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是一副有著堅實質(zhì)地的藝術(shù)品。
這就是我所暫居的海濱小城,泰國南部安達曼海峽東岸的甲米府。小城一邊臨海,呈弧形的環(huán)城路是沿海岸而修的,像一條恰到好處的天然防線,橫跨出去就是淺淺的海灘和寧靜的海水。嚴格地說這不能算作海,是海和陸地磨礪和妥協(xié)之后深入陸地的淺淺的海岬,海岬與海峽之間往往形成突向海面的與陸地難分難舍的半島,一種海陸兩生的生命力極強的林木在半島上綠得像鋪在海面上層層堆積的濃顏料,如果沒有風,一副天然的山水畫卷把小城裝飾得典雅而富有生機。從甲米噸位不高的小型碼頭坐船出發(fā),不用多遠就飄在了蒼茫無邊的大海上,這時再回望小城,便只能隱隱看到一帶綠樹隱映的斑斑點點的有些扭曲的海岸線。
淺海區(qū)的海水最有味道,樹影和海水融在一起,滿眼都是水嫩水嫩的綠,那種輕輕蕩漾的綠仿佛捧在手中。淺海區(qū)的海浪是最溫和的,那種濾去暴戾和洶涌的浪花輕輕地拍打,把干凈的細沙一層層推到人的腳下,顯得柔和而體貼。甲米海水的綠是特有的,加上清澈干凈的海島數(shù)量之多,從而成為泰國最受游客歡迎的地方之一。
小城周圍有一些筆直挺立或是微微傾斜的石筍一般的圓柱形石山,突然得好像是從地底下頃刻間冒出來的,或是從空中突然墜落而挺立的。這些石山都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大,一面是筆直光滑的石壁,另一面和頂部是林木覆蓋的蓊郁,像一枚被剖掉一半的竹筍。這樣一些高矮參差的石山,讓人不敢相信那一層厚厚的就要流淌的綠究竟扎根何處。石山與石山之間是高大而古老的熱帶雨林,這些林木大都有發(fā)達的根系,一些側(cè)根從高高的樹干披垂而下。深深扎進泥土的側(cè)根相互盤結(jié),形成了一樹成林的壯觀景象。淙淙的溪流清澈見底,從不高的石臺上垂落的懸瀑輕柔而忸怩地落下,為滿林的蒼翠增添了幾分幽靜。陣雨過后,翠綠的闊葉閃著大片大片刺眼的光芒,積在葉面上的水珠越滾越豐滿,風一吹,滿林的珍珠窸窸窣窣地滾進腐葉深處。這時候,一些不安分的昆蟲從樹隙探出圓突突的腦袋,撲閃著剛沐浴過的翅膀,和著潺潺的鳴澗,一曲和諧而典雅的合奏響徹原始叢林。
其實,最具特色的是小城的海濱晚景。傍晚的熱不再是一針見血不打折扣的熱,這時的熱是溫溫潤潤,半閉含羞的熱,是有所收斂,猶抱琵琶的熱。環(huán)城路基上,集護堤和美化為一身的椰子樹成排而立,高大的樹影以鋪滿夕照的海天為背景,遠遠看去,空闊而悠遠,定格成短暫而永恒的時空。堤下是銀白晶瑩的海灘,這時候海潮已悄悄退去,沙灘上嵌滿潔凈的色彩駁雜的蚌貝,平靜而矜持地緊扣沙灘,很難想象在這些光滑的貝殼內(nèi)部,曾經(jīng)有一場頑石和血肉的相斥相溶。低沉而渾厚的海潮聲中,徐徐的椰風不斷吹來,如果沒有夕光里成片的椰子樹,那種熱帶特有的浪漫氣氛將顯得平淡無味。
椰風,沙灘,海潮,加上悠閑而散漫的游客,讓熱帶的晚景頓時詩意濃濃,這就是熱帶的魅力,熱帶的神韻。沙灘上,目光專注的拾貝者,暴露而張揚的白皮膚游客,視覺敏銳的攝影愛好者,到處是祥和而富足、浪漫而休閑的景象。
當太陽靜靜地在大海包容的懷抱中睡去,燈火輝煌的小城漸漸熱鬧起來。小城雖小,卻五臟俱全,有商品琳瑯的夜市,有風味齊備的小攤,有專門為游客而開的酒吧和舞場,有專供游客放松的海濱游樂園。如果考慮到實惠,可以躺在沙灘的免費躺椅上,聽聽濤聲,感受海風無限溫柔地拂去疲累,不花一文錢,卻可以享受到愉悅身心的放松和陶冶,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美差。海鮮樓上,種類繁多花色各異的海鮮飄著濃郁的香味,各種形狀的貝殼已不僅僅是珍饈美味,稍加打理的擺放使它們成為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到了這種地方,往往是還未品嘗,看一看就飽了。不同膚色的游客走在燥熱騰起的嵐霧中,街兩邊的酒吧傳出悠揚舒緩的音樂,絢爛的彩燈和睡意般怡人的霓虹把小城裝點成一道奢華而精美的盛宴,讓游人沉醉忘歸。
小城地處北緯 8度附近,得天獨厚的陽光使大大小小的沙灘成為天然的浴場。這里還盛產(chǎn)橡膠、椰子和油棕,小城的人民,富足而豐裕,每家都擁有的私家車加劇了交通的擁擠,也使小城更加靈動和活躍。不斷增加和擴寬的高速路,形成縱橫交錯的經(jīng)緯,把它的子民緊密而牢固地凝聚起來。
小城以其最大限度的包容招來八方游客,隨處可見的標志性建筑寺宇和佛祠,普照的佛光以其廣博的容忍在普度眾生。合上雙手,一切就在掌中,一切就在心中。
學生們席地圍圈而坐,沒有桌椅板凳,沒有如山的課本和教輔,老師們順著孩子們的天性施教,朋友的角色,自由的交流,潛移默化中一天天長大。
從初一開始,泰國的孩子們就有權(quán)意向性地選擇自己主修的專業(yè)。喜歡球類的主修籃球、排球、足球、藤球……喜歡音樂的選擇軍樂隊、搖滾樂隊、古典樂隊、民族樂隊……孩子們在學校側(cè)重學習的,就是將來自己樂于并將要從事的,因材施教,各成其型。
在一次集中培訓會上,有個志愿者向泰國教育部官員提了個問題:如果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拿出小鏡子化妝打扮該如何處理。泰國熱,學生習慣了自由,這是常遇到的事。泰國教育部的官員不假思索地說: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上化妝打扮,你要耐心地和她說“孩子,你已經(jīng)夠漂亮了,不用再打扮了”。雷鳴般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這是兩種不同教育體制下處理突發(fā)事件的不同思維和方法。
我在的學校是寄宿制學校,住校和走讀的學生各占一半。下午三點放學后,走讀的學生有父母接走,住校的學生要參加晚飯前豐富的體育活動,然后回宿舍洗澡,到食堂吃飯,飯后還有豐富的課外活動,直至熄燈就寢,都有老師全程陪同,未婚的單身老師吃住都要和學生一起。
十個月后,因為無法適應的炎熱,圓滿完成了一學年的志愿者生活,我選擇了回國。
向來不喜歡喧囂,也害怕一潭死水的生活,如果有一個介于兩者的地方,那便是最好的去處。
我留意了一下 F地,離省府二十余公里,物阜民豐,風光旖旎,離故鄉(xiāng)也不遠,有遠離喧囂的寧靜,有坐擁福地的自足。一個介于都市和鄉(xiāng)村之間的小縣城,對于彼時的我,或許是最折中的選擇。
如愿以償,我到 F一中做了高中語文教師。
我的如愿以償,和我的愛好息息相關(guān)。面試前有個交流環(huán)節(jié),教科室主任、語文教研組長、招聘面試組長問我有何特長,我告訴他喜歡詩歌,他便叫我給他看作品,并且認真看了,后面一切都很順利。后來才得知,他之所以決定舉薦并錄用我,和我給他看過的詩稿有關(guān),文學對我不薄。
順理成章的,我就成了幾年前創(chuàng)刊后即停刊的??闹骶帲嫦蛐@,輻射縣內(nèi)。雖然登的都是稚嫩的學生習作,我卻當做一樁正經(jīng)八百的大事承攬下來,按時征稿,選稿,打字,排版,印制,分發(fā),事無巨細,不敢絲毫懈怠。
很多時候,下自習后別的班級的同學來辦公室找我討論詩歌,說對課本上的幾首入選詩歌意猶未盡。看著學生眉飛色舞的高興勁,一旁的年級主任喉嚨中響起了悶雷般的暗咳,我知道,作為理科骨干,他一定認為我們在不務(wù)正業(yè)虛度寶貴時光。作為邊緣學校的邊緣學生,他們應該爭分奪秒,遨游題海,榜上常留名,為家庭和學校爭光,不是嗎?
我成了兩個理科班的語文教師,一個班的班主任。治學伊始,我提倡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并駕齊驅(qū),給學生介紹好的文學作品,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會,個人習作分享會,優(yōu)秀作品優(yōu)先入選校刊,并且在自己的班上為學生長期征訂三至五種文學雜志。做教師的七年中,最難忘記的就是幫學生討要借書的尷尬。我自己的班級是普通班,成績平平,另一個班是擇優(yōu)班,學生頻頻向我訴苦,原來他們班主任不準帶課外書到教室,因此我推薦的書籍大都難逃被沒收的下場,這些書都是學校圖書室借來的,我只能硬著頭皮幫學生討要借書,每每出丑,時時尷尬。
高強度的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無疑就是勤奮的養(yǎng)花工。
這是一名忠于職守的養(yǎng)花工的早晨。
六點鐘,他熟練的大鐵鉗嚓嚓的剪枝聲,把早晨從酣夢中拉了回來。這個學校閑不下來的養(yǎng)花工,他的勤奮讓我們迷亂的生活充溢著沁鼻的花香和鳥語。
他比起床的鈴聲更準時,一千多名學生談笑著穿過他氤氳的汗水,龍騰虎躍地完成了每天的第一堂必修課——早操。這一天的課堂,沒有誰再走神,沒有誰再頹靡不振。
踩著早晨干凈的露水,他整個人幻化成一片鋒利的刀刃,穿過齊腰深的野草叢、三色梅叢、迎春花叢、爬山虎叢、薔薇叢……這些被迫放下姿態(tài)的校園風景,在他身后整齊劃一、如出一轍,揮著同一的手臂,扭著同一的腰身,少了張揚,少了桀驁,少了嫵媚。
這與我們的學生何其相似乃爾。
在統(tǒng)一的時間飲食起居,統(tǒng)一的著裝,統(tǒng)一的坐姿,統(tǒng)一的眼神,統(tǒng)一的方格子,統(tǒng)一的紅杠桿。
統(tǒng)一的褒貶,統(tǒng)一的評判。
被我們緊緊握住的粉筆,像養(yǎng)花工手中不愿放下的大鐵鉗。在三分禾苗地里咔咔嚓嚓地忙碌,用三年又三年的美麗青春,冒著塵肺病的危險,把我們曾經(jīng)形態(tài)各異的禾苗,步伐規(guī)整地送離那幾個燙金的琉璃大字。
作為班主任,大多數(shù)時間我都在和差生斗智斗勇,陳小胖是其中典型。
后來,連我都忘記了他的真實名字。大家都叫他陳小胖,約定俗成。
膚色蠟黃,眼皮耷拉,永遠瞌睡的眼神。像一陣盛夏的熱風,他總是慵懶地趴在課桌上。偶爾,還會刮起催人入眠的風聲,打斷我無限投入的講解。
一堂課,我需要多次停下來,甩出以清醒劑為誘餌的釣鉤,把他拖到溺水的岸邊。他意猶未盡地鉆出水面,吐幾個無關(guān)痛癢的泡泡,然后再沉入水底,飛仙遨游。
我橫飛的唾沫終究付諸東流。
無數(shù)次,我把他的父母從貧瘠的鄉(xiāng)下叫來,在布滿縣城暗黑的小網(wǎng)吧中,地毯式布哨,排查,搜索……當我們終于無奈地收網(wǎng),網(wǎng)住一些爛菜葉、廢紙片、破飲料瓶……而鬼靈精怪的陳小胖,總會成為那條幸運的漏網(wǎng)之魚。
他游離在我們絞盡的腦汁中,大搖大擺地出入于各種借口,以天衣無縫的縝密謊言,在我們對面,筑起固若金湯的壁壘,隨時準備鏖戰(zhàn)。
憑著營養(yǎng)過剩的身體,他做好了持久對峙的打算。
厭學,叛逆,過于自我,尖銳的鋒芒在溫水中不容扭折。而超負荷的學業(yè),成了他傷口上的粗鹽、自由秉性的障礙。
最終,我們被迫選擇無條件的寬容和原諒。
很多時候,既要應付花樣翻新的問題學生,還要面對千篇一律防不勝防的教學或考核,幸好有文學,有詩歌,成為我暫得解脫的良方。相互影響之下,久而久之,學校幾個愛好寫作的教師便越發(fā)熟識起來。我們談寫作,談文學,一拍即合要為校園文學做點事,于是以??男@文學獎應運而生,我在 F地的七年,一共舉辦了三屆校園文學獎,評獎后請作家為學生開講座,輔導寫作,師生欣欣然受益匪淺。
老人年高體弱,病痛纏身,孩子年幼無人照看,加之分居兩地長途奔波,在 F地呆了七年之后,我申請調(diào)回了新成立不久的故鄉(xiāng) L區(qū)。
L區(qū)的成立,猶如天外突降隕石,大家拳拳相向,夜不能寐,熱血澎湃。慣于接受貧苦命運的昆北 23萬百姓,重獲新生一般,奔走相告,好日子開始了。
調(diào)回 L區(qū)之后,被告知高中因前兩年大規(guī)模招聘而超編,我只能改到初中去。一來還鄉(xiāng)心切,二來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能干啥就干啥,有啥干就不錯,因此也就欣然接受了。命數(shù)無常,我在 T初級中學呆了一個星期,管委會的 W局長三番來電,要借調(diào)我去辦公室做檔案材料,后來,我就在極盡豪奢的 L區(qū)管委會度過了混如亂麻平生極為不公的兩年。
幾經(jīng)輾轉(zhuǎn),我還是回到了早已面目全非的故鄉(xiāng)。
小壩子地勢平坦,肥田萬畝。在鎮(zhèn)里上中學的時候,沿洗馬河一直往南,漁歌潺潺,稻花飄香。周末,約三五好友到壩子中間的龍?zhí)哆?,洗衣服,追蝴蝶,我們把洗好的衣服隨意晾在荊棘叢上,找塊草坪,打個盹,涼風拂面,意趣盎然。龍?zhí)秾γ?,女同學一字排開,嬉鬧聲聲,我們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女同學 W在幫男同學 L洗襯衫,于是他們相好的消息暗暗流傳開了。跟風乍起,大家情竇初開,躍躍欲試,要情書,要文采。我向來作文是強項,Q找到我,要我?guī)退谥埔环馇闀砸粋€月的早點做回報。幾年中,我既鍛煉了文筆,又常有免費早點,那是奢侈的騷動時光。
而今,整個壩子滿目瘡痍。
壩子正中的肥田被栽了無數(shù)松樹、海棠、毛桃、柏樹……這些樹種本來就極耗地力,加之農(nóng)藥不斷,稻花香里說豐年只能在夢里偶有為之。東南有一塊最肥的高產(chǎn)田,被栽了無數(shù)銀杏后被當做山地征了,據(jù)說某酒店開工之日被打傷了無數(shù)力圖保護田地的百姓,我可憐的衣食父母,
早已淪為無立錐之地流民,孤魂野鬼般流浪在故鄉(xiāng)。
不幸中的萬幸,我的老家在離壩子不遠的二半山區(qū),覬覦者暫時無暇顧及。
工作如機械操控般千篇一律,反復輪回,無窮無盡。呆久了,感覺自己竟成了一架木然的復印機,上班,文件,計劃,總結(jié),報送,等批復……周而復始,與活蹦亂跳的學生相比,倍感索然。
我知道只有周末是本我的。
雖然有座駕,我喜歡帶著孩子步行回家。離開小鎮(zhèn),穿過山腳炊煙裊裊的村落、土坡、密林、山地,故鄉(xiāng)的土墻青瓦便展開笑顏。我會悉心回答孩子好奇的百般問題,有花紋的石頭在故鄉(xiāng)叫馬牙石,翹著胡須口含幾倍于自身體重的蟲豸結(jié)隊而行的是螞蟻,毛毛蟲有時會學著蜘蛛從高枝上蕩著秋千,舉著紅傘不懼怕風雨傲然挺立的是紅菇,坐著降落傘四處找家卻無處著地的是蒲公英,茅草舉著刀子正怒目相向托舉著壓下來的烏云……
穿過空空的村落,劉光大叔家的土墻又倒了一截,連華表兄家的菜園子荒草無邊,喬英三奶奶家的木椽端口長滿了木耳,村西口百年古梨樹上寄生草已越俎代庖,年年如約的燕子終無意歸來……
突然心生逃竄之意。
在故鄉(xiāng)呆了兩年之后,我毅然選擇離開,再多的留戀與鄉(xiāng)愁也容不下一顆慣于漂泊的浮萍之心。而今,我又重返舊貌新顏的省府,陌生感中尋覓著曾經(jīng)的熟悉,世事滄桑,暗含生機,高樓拔地而起,蓋掉了往日的狼狽。借文字為生,像一個穿越時空、古今或中外的異形人,接受命數(shù)
和機緣的重置和安放。
責任編輯 田馮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