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成語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語言是人們溝通的主要媒介,而成語具有簡短精辟的優(yōu)點,能夠幫助人們用簡短的語言表達意愿。在我國特有的文化土壤中,成語應(yīng)運而生,并且不斷傳播與發(fā)展。英漢翻譯不僅僅是跨文化的活動,也是對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只有在我國特有的文化視域下進行成語翻譯,才能保證成語翻譯能夠正確顯示出我國的民族文化。本文首先分析了成語的形式,然后提出了文化視域下的漢語成語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文化視域;成語翻譯;文化映射;直譯
【作者簡介】王曉敏,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xué)。
引言
漢語成語在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中不斷傳承,其不僅是一種語言單位,還是一種文化載體。成語比較短小,但是成語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感情,合理使用成語,就能使用簡短的語言充分表達感情。翻譯成語時,不能只注重成語的表面意思,而要深入了解成語的深層含義,并且結(jié)合成語所處的文化背景,形象精準地翻譯成語。
一、作為文化映射的成語
文化和語言相輔相成,文化的歷史和語言的歷史能夠互相協(xié)助和啟發(fā),語言能夠反映一定的文化,而文化中包含著語言。一個民族的語言能夠呈現(xiàn)出這個民族的文化特質(zhì),同時,語言也是人們掌握文化的主要工具。
成語的形式特征能夠彰顯出特殊的文化特色。成語的形式包括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總體上來講,成語主要為四言的形式。從傳播學(xué)的角度來看,四言的成語比其他形式的成語更易于記憶和使用。一般來說,三言的成語意義不夠明確,并且三言的形式不夠文雅。同時,五言、六言等形式的成語,字數(shù)過多,不利于記憶。中國古人在寫作時強調(diào)對偶,而四字的成語滿足了這一規(guī)定。例如,“陰差陽錯”、“日落月升”等,這種對偶型的成語,不僅體現(xiàn)出對稱美,并且蘊含著漢民族樸素辯證思維的哲學(xué)思想。
二、文化視域下的漢語成語翻譯方法
1.直譯。語言是人類溝通的主要工具,由于人類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因此,翻譯漢語成語時,譯者能夠使用與原文功能意義對等的譯文語言來進行翻譯,此時,就能采用直譯的方法。
例如:“被蜜蜂蟄過的人,都會成為驚弓之鳥,光看見蜜蜂的影子就會害怕?!笨梢苑g成“People who have been stung by bees,they are like birds afraid of the bow. They will be afraid if they see the shadow of a bee.”
原文中的“驚弓之鳥”是一個成語典故,主要講述了射箭能手更贏和魏王的故事。更贏和魏王在京臺之下比試射箭,而更贏不用箭,只是拉了一下弓,就射下一只大雁。之所以更贏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這是因為這只大雁之前受過箭傷,因此,光聽到拉弦的聲音,就害怕得想要逃走,結(jié)果翅膀上還未痊愈的傷口裂開,最終由于翅膀太過疼痛而跌到地上。因此,“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比喻受過驚嚇的人,在一點動靜的影響下就會害怕、不安定。翻譯“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時,譯者并未解釋成語的來源,而是采用直譯的方法,將“驚弓之鳥”譯成“l(fā)ike birds afraid of the bow”。
2.意譯。中西方在文化背景、語言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譯者不能找到相似的闡釋性譯文來翻譯某些漢語成語。此時,譯者可以采用意譯的方法翻譯這部分漢語成語。在使用意譯的翻譯方法時,需要靈活變通語言,原漢語成語的表面意義應(yīng)該完全拋棄,然后用譯文表達出漢語成語的比喻義或隱含義,保證作者特定語境下的交際意圖能夠完美再現(xiàn)。
例如:“在演講之前,我廢寢忘食地準備了演講稿,但是現(xiàn)在卻找不到了,我變得手足無措?!笨梢苑g成“Before the speech, I had prepared the speech, but now I couldnt find it. I was at a loss.”
原文中的成語“手足無措”表面意思指手腳不知道放在哪里,形容行動慌張,或者不知該怎么辦。此時,采用意譯的方法翻譯,就能保證讀者能夠感受到相應(yīng)的語境,理解成語的含義。
3.類比。漢語成語不僅僅有比喻意義,還兼有比喻色彩和感情色彩。英語中的部分成語與漢語成語具有相似的比喻意義、比喻色彩和感情色彩,此時,就可以使用類比的翻譯方法。例如,“充耳不聞”可以翻譯成“turn a deaf ear to”。在采用類比的翻譯方法時,需要盡量保持漢語成語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色彩,同時,需要避免直接套用具有濃厚地域色彩和民族文化的成語。
4.直譯加解釋。直譯是保留成語獨特文化信息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過大,直譯這種方式會產(chǎn)生極大的歧義和模糊。因此,當成語翻譯容易產(chǎn)生歧義時,直譯加解釋的翻譯方法就比較適用。例如,“班門弄斧”可以翻譯成“show off one ‘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這種類型的成語如果直譯而不加解釋,譯文的讀者在閱讀時就會產(chǎn)生困惑。因此,在翻譯這種成語時,可以在翻譯的前半部分采用直譯的方法,保留成語中蘊含的文化色彩,而在翻譯的后半部分加以解釋,幫助譯文讀者理解成語的潛在含義。
三、結(jié)語
成語中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而在翻譯漢語成語時,也必須處在特定的文化視域下。本文提出了四種文化視域下翻譯漢語成語的方法,包括直譯、意譯、類比、直譯加解釋。只有采用合理的翻譯方法,才能保證譯文讀者能夠正確理解我國成語中包含的文化。
參考文獻:
[1]李敘佳.漢語成語翻譯的策略[J].科教文匯,2011(32):172-173.
[2]鄧炎炎.從成語翻譯中探究文化因素的重要性[J].山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2013(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