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燕子
(閩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我們把表示“水土相和的泥巴”概念的聚合稱為“泥”概念域。在現代漢語中,“泥”是“泥”概念域的強勢上位詞,它既可指自然形成的爛泥,也可指人工和成的有某種用途的泥。①《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泥”ní條的前兩個義項為:1.□名含水的半固體狀的土;2.半固體狀的像泥的東西?!澳唷眓ì條的第一個義項為:□動用土、灰等涂抹墻壁或器物。[1]948古代漢語情況有所不同:先秦時期,在“泥”概念域中,“塗”②按:“塗”是泥塗義的后起本字,古則借“涂”為之。清鄭珍《說文新附考》:“古塗、途字并止作涂”,“凡以物傅物皆曰涂,俗以泥涂字加土作塗”。《說文新附》:“塗,泥也。從土涂聲。”《說文·水部》:“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繩)。從水。余聲?!薄皦T”的本義為泥、泥巴,引申為涂抺、敷擦等。“涂”的本義為水名。“塗”后來又簡化作“涂”。文中表示本義泥塗義及其相關引申義時,字形仍寫作“塗”。既是上位詞,指水土相和的泥巴,又是下位詞,指人工和成有某種用途的泥;“泥”是下位詞,指自然形成的爛泥。兩漢時期,隨著語用勢能的逐漸增強,“泥”的義域擴大,可指稱上位義;而“塗”名詞義的用例逐漸減少,多表示涂抹、涂飾等動詞義。魏晉南北朝時期,“泥”進一步侵占“塗”的原型義域,并取代了“塗”的強勢上位詞地位;“塗”從“泥”概念域退出后,主要表示動詞涂抹義。下文我們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三個時期,結合文獻對這一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并進一步分析替換發(fā)生的原因。
先秦時期,“塗”“泥”是“泥”概念域的兩個主要成員③先秦文獻中還有“濘”“墐”等表示“泥塗”之義,但用例極少,屬于“泥”概念域的次要成員。:“塗”的本義當指人工和成有某種用途的泥,是個下位詞,但它也可作上位詞表示水土相和的泥巴;而“泥”則僅指自然形成的爛泥,是個下位詞。先秦文獻中“泥”“塗”的使用情況見表1:
《說文新附》:“塗,泥也。從土涂聲?!编嵳洹墩f文新附考》:“古塗、途字并止作涂。”《廣雅·釋詁三》:“塗,泥也?!薄都崱R韻》:“埿,塗也。通作泥?!弊謺小皦T”“泥”多互訓,都指水土相和的泥巴。但從先秦文獻的用例來看,“塗”和“泥”的本義是有區(qū)別的:“塗”多指人工和的用來抹墻塞洞的半固體狀的泥(此義項下文或簡稱為涂料),“泥”則多指由于下雨、積水等自然原因形成的爛泥。[2]66-67
“塗”表示“涂料”義的用例如:
(1)火所未至,徹小屋,涂大屋,陳畚挶;具綆缶,備水器;量輕重,蓄水潦,積土塗;巡丈城,繕守備,表火道。(《左傳·襄公九年》)
(2)虞慶為屋,謂匠人曰:“屋太尊?!苯橙藢υ唬骸按诵挛菀?,塗濡而椽生?!庇輵c曰:“不然。夫濡塗重而生椽撓,以撓椽任重塗,此宜卑。更日久,則塗干而椽燥。塗干則輕,椽燥則直,以直椽任輕塗,此益尊?!苯橙嗽x,為之而屋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上例(1)中的“塗”指和好的準備抹在房上、墻上的防火的泥;例(2)中的“塗”指蓋房子用的人工和好的半固體狀的泥?!皦T”表本義時還可和“磚”連用,如《荀子·正論》:“譬之,是猶以磚塗塞江海也,以焦僥而戴太山也,蹎跌碎折,不待頃矣。”例中的“磚塗”指用以塞堵空隙的磚頭和半固體狀的泥。
“塗”又可作為上位詞,指水土相和的泥巴,包括人工和成與天然形成的。例如:
(3)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弧。(《周易·睽卦》)
(4)惟天生聰明時乂,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尚書·仲虺之誥》)
(5)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孟子·公孫丑上》)
(6)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塗中。”(《莊子·秋水》)
表1 “泥”“塗”在先秦文獻中的使用情況④表1中“泥”的“引申”類指由“污泥”義引申出的其它義項,如“滯陷不通”義、“污染”義等?!皦T”的“其它”類指“塗”除了“涂抹;涂飾;堵塞;道路”義外的其它引申義項,如“污染”義、“途徑”義等,像《韓非子》中出現的“當塗者”3例、“當塗之人”3例都計入“其它”類?!皦T”表示“泥巴”義中,《尚書》的1例為“塗炭”連用,《孟子》的2例為“塗炭”連用?!对娊洝贰熬S葉泥泥”中的“泥泥”連用表示草盛貌,“涂山”、“三涂”等專名都不計入。
(7)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為飯,以塗為羹,以木為胾,然至日晚必歸餉者,塵飯塗羹可以戲而不可食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例(3)高亨注:“塗,泥也。負塗,背上有泥。”例(4)孔安國傳:“夏桀昏亂,不恤下民,民之危險,若陷泥墜火,無救之者?!崩?)趙岐注:“塗,泥也。炭,墨也?!薄皦T炭”連用,本指泥巴和炭火,在例(4)中隱喻極困苦的境遇,在例(5)中隱喻污濁之地,詞匯化程度已經很高。例(6)、例(7)中的“塗”也都指泥巴,可以是人工和成的,也可以是天然形成的。
先秦時期,“塗”從涂料義引申表示涂抹義,《增韻·模韻》:“塗,抹也。亂曰塗,長曰抹?!崩纭渡袝よ鞑摹罚骸叭糇魇壹遥惹谠?,惟其塗塈茨。”孔安國傳:“惟其當塗暨茨蓋之?!庇秩纭俄n非子·外儲說右上》:“君亦見夫為社者乎?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掘穴托其中?!薄皦T”也引申表示涂飾義?!墩f文·木部》:“杇,所以塗也?!倍巫ⅲ骸皦T者,飾墻也?!薄镀n惥帯さ乩眍悺に俊罚骸皦T,飾也。”例如《尚書·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樸斲,惟其塗丹雘?!笨装矅鴤鳎骸拔┢洚攭T以漆丹以朱而后成。”又如《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侵之禮,君食不兼味,臺榭不塗。”范寧注:“塗,涂飾?!贝肆x后來多寫作“涂”?!皦T”還引申表示填塞、堵塞義,如《韓非子·喻老》:“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崩小皦T”和“塞”對文,意義相近。又如《莊子·天運》:“塗卻守神,以物為量?!背尚⑹瑁骸皦T,塞也?!薄巴咳焙汀巴匡棥眱H在于涂抹的目的不同:一為裝飾,一為填塞。由事物到動作,是詞義引申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皦T”由泥巴義轉指涂抹泥巴的動作,進而再轉指以泥巴等涂抹墻壁、泥窗等的縫隙以填塞,或以顏料、油漆等涂抹于房屋、器物等表面以裝飾。以上“塗”的詞義擴展,是認知轉喻機制發(fā)生作用的結果。
泥,字形又作“埿”,《廣韻·齊韻》:“泥,水和土也。”又 《鑒韻》:“埿,深泥也。”《集韻·韻》:“埿,泥淖也?!薄墩f文》無“埿”字⑤《說文·水部》收有“泥”字,釋義為“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泥”的本義當為自然形成的爛泥、污泥。先秦文獻中“泥”僅表示由于雨雪等自然形成的污泥,不指人工和成的用作涂料等的半固體狀的泥。例如:
(8)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周易·需卦》)
(9)九四,震遂泥。象曰:震遂泥,未光也。(《周易·震卦》)
(10)呂锜夢射月,中之,退入于泥。占之,曰:“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于泥,亦必死矣?!保ā蹲髠鳌こ晒辍罚?/p>
(11)〔埳井之鼃〕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莊子·秋水》)
上例中的“泥”從句義及注疏來看,都當指自然形成的爛泥。如例(8)孔穎達疏:“泥者,水傍之地,泥溺之處,逼近于難,欲進其道,難必害已?!崩?)李鼎祚集解引虞翻:“坤土得雨為泥?!薄稜栄拧め屒稹罚骸八仕?,泥丘?!毙蠒m疏:“丘形頂上污下,潦水停止而成泥濘者,名泥丘?!闭驗椤皦T”和“泥”的本義有區(qū)別,所以它們的引申用法也不盡相同?!澳唷币虮玖x指爛泥,故由此引申出陷溺、阻滯義。《廣韻·霽韻》:“泥,滯陷不通。埿,俗?!比纭墩撜Z·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崩械摹澳唷本褪菧莶煌?、膠著其中難以擺脫的意思。
在上古早期文獻中已經出現“塗泥”連用的例子。如《尚書·禹貢》:“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孔安國傳:“地泉濕?!睆木淞x和孔安國的注釋來看,“塗泥”當指自然形成的泥巴。也有“泥塗”連用的用例,如《莊子·田子方》:“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于隸也,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崩械摹澳鄩T”表示泥巴或污泥。
兩漢時期,“塗”表示“涂料”和“水土混合物”之義的用例逐漸減少,更多用于“涂抹、涂飾”等引申義?!澳唷钡牧x域擴大,指稱水土相和的泥巴,使用頻率和文獻分布率逐漸提升。
兩漢時期,“塗”基本保持先秦時期出現的各種用法,但從使用頻率看,其表示“涂料”義和“水土混合物”義的名詞用例明顯減少(詳參表2)?!皦T”表示“涂料”本義的用例不多,且常為引用或轉述的先秦文獻。如《說苑·政理》:“管仲對曰:‘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此例轉引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桓公問管仲曰:‘治國何患?’對曰:‘最苦社鼠。夫社,木而塗之,鼠因自托也。熏之則木焚,灌之則塗阤,此所以苦于社鼠也?!薄皦T”表示“水土混合物”義的用例如:
(12)或時見擔死人衣,自著身;或時自身膽裸為塗膩。(東漢安世高譯《道地經》)
(13)夫財者,會下財成塗,塗化成糞,糞化成土。(《太平經》卷93“陽尊陰卑訣第一百三十八”)
隨著“塗”表示“涂料”“泥巴”名詞義項用例的減少,其用于引申義表示“涂抹”“涂飾”“堵塞”等動詞義項的用例大增。如《史記》中“塗”9見,全部用于引申義。《刺客列傳》:“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zhí)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薄敦浿沉袀鳌罚骸氨赜么藶閯?,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以上前例表示“涂抹”義,后例表示“堵塞”義。
兩漢時期的中土文獻中,“泥”最常用的義項仍是指自然形成的污泥,如《漢書·溝洫志》:“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釋名·釋衣服》:“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也。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故謂之屐也?!睎|漢佛經文獻中,“泥”也多表“污泥、爛泥”義。例如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卷上“現變品第一”:“佛知至意,化地作泥?!敝ё徸g《佛說遺日摩尼寶經》:“譬如大陂水污泥之中,生蓮華優(yōu)缽華也?!?/p>
“泥”的義域擴大,由“天然形成的爛泥”轉指“水土相和的泥巴”,與“塗”構成同義詞。《廣韻·霽韻》:“泥,水和土。”《釋名·釋宮室》:“泥,邇也。邇,近也。以水沃土,使相黏近也?!崩纾?/p>
(14)隨侯之珠,國之寶也,然用之彈,曾不如泥丸。(《說苑·雜言》)
(15)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屈草帶,繞暍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亦可用熱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及車缸,以著暍人臍。(《金匱要略方論·雜療方第二十三·療中暍方》)
(16)陽氣之熱,非直消鐵之烈也;陰氣激之,非直土泥之濕也;陽氣中人,非直灼剝之痛也。(《論衡·雷虛》)
(17)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鑄。(《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p>
以上例(14)—例(16)中“泥丸”“熱泥”“土泥”中的“泥”,從語義上看,更可能指“水土相和的泥巴”而非“污泥、爛泥”。例(17)中的“在鈞⑥“鈞”指制陶器所用的轉輪?!痘茨献印ぴ馈罚骸扳x旋轂轉,周而復幣?!备哒T注:“鈞,陶人作瓦器,法下轉旋者?!卑?,此例“幣”通“弊”,指損壞。之泥”,義為“放置在制陶器所用的轉輪之上的用以制造陶器的泥”,則顯然是人工和成的。
當“泥”“塗”對舉時,其本義仍有明顯區(qū)別。如《論衡·累害》:“論者既不知累害〔所從生,又不知被累害〕者行賢潔也,以塗博泥,以黑點繒,孰有知之?”“泥”“塗”連用,既可指稱上位義“水土混合物”,也可指稱下位義“爛泥”。例如《淮南子·覽冥》:“人羸車弊,泥塗至膝,相攜于道,奮首于路,身枕格而死。”《論衡·紀妖》:“揚子云吊屈原,屈原何不報?屈原生時,文無不作;不能報子云者,死為泥塗,手既朽,無用書也?!?/p>
“泥”引申表示“用泥或如泥一樣的東西涂抹或封固”義?!蹲謪R·水部》:“泥,杇也?!薄都崱れV韻》:“埿,杇也?!睎|漢“泥”的此義項僅1見,《釋名·釋宮室》:“堊,亞也,次也,先泥之,次以白灰飾之也?!薄澳唷庇忠瓯硎尽跋衲酄畹臇|西”⑦《漢語大字典》“泥”條第三個義項“像泥一樣黏糊的東西”。首引例證為《水滸全傳》第3回:“那莊家連忙取半只熟狗肉,搗成蒜泥,將來放在智深面前?!崩C太晚。,如《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烏梅丸方》:“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边@是由事物到性狀的隱喻投射。
此外,筆者還調查了漢代的出土文獻,如《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中,“泥”共見6例,都表示“泥巴”義(包括人工和成的與自然形成的);而“塗”18例,其中表“泥巴”義僅2例,多數都表示“涂抹”義。例如:
(19)胻傷:取久溺中泥,善擇去其蔡、沙石。置泥器中,旦以苦酒□□。以泥[傅]傷,傅□□之,傷已。己用。(又219[3]62-63)
(20)闌(爛)者方:以人泥涂(塗)之,以犬毛若羊毛封之。不已,復以。(又197[3]60)
(21)一,以青粱米為鬻(粥),水十五而米一,成鬻(粥)五斗,出,揚去氣,盛以新瓦甕,冥(冪)口以布三□,即封涂(塗),厚二寸。燔,令泥盡火而(歠)之,痏己。(又79[3]38)
(22)一,痔者,以醬灌黃雌雞,令自死,以菅裹,涂(塗)上〈土〉,炮之。涂(塗)干,食雞,以羽熏纂。(又171[3]55)
上例(18)中的“井中泥”和例(19)中的“久溺中泥”指自然形成的污泥,例(20)中的“人泥”和例(21)中的“泥”則更可能指人工和成的泥巴。由此可見,在秦漢之際“泥”的指稱范圍已經擴大。例(20)、例(21)和例(22)中的前一個“塗”都用為動詞,表示“涂抹”義。例(22)中的后一個“塗”為名詞泥巴義。
“泥”“塗”在兩漢一些口語性較強的文獻中的使用情況見表2:
表2 “泥”“塗”在兩漢文獻中的使用情況⑧表2中“/”后面的數字表示語素數,“/”前的數字為單用數,沒有“/”的表示僅有單用的數據。表3同?!皦T”的“泥巴”義中,“塗”作為語素出現的情況為:《論衡》“塗炭”1例、“塗車”2例,《風俗通義》“塗炭”1例,《釋名》“塗車”1例。
考察兩漢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獻,發(fā)現“泥”數量上已經占了優(yōu)勢,而“塗”的使用頻率大幅降低(見表2)。從組合能力來看,表示“水土混合物”義時,“泥”參與構成了一些新興組合,如“土泥、泥土、泥丸、丸泥、熱泥、井泥”等,而“塗”僅沿用成詞“泥塗”“塗炭”“塗車”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泥”的義域進一步擴大,入侵“塗”的原型義域“涂料”義,進而取代了“塗”在“泥”概念域中的強勢上位詞地位?!皦T”表示名詞義項的用例繼續(xù)減少,基本上完全從“泥”概念域退出,更多表示動詞“涂抹”義?!澳唷薄皦T”在此期幾部文獻中的使用情況參表3。
表3 魏晉南北朝“泥”“塗”的使用情況⑨表3統(tǒng)計時,“泥洹、泥犁、三涂、五涂”等專有名詞不計入?!妒勒f新語》中“障泥”(指“垂于馬腹兩側,用于遮擋塵土的東西”)2例,“泥”為語素?!皦T”的“泥塗”義中,《六度集經》3例,《抱樸子》《周氏冥通記》各1例,《顏氏家訓》2例都是“塗炭”連用,“塗”為語素。
“泥”表示“涂料”之義,二典都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石〔崇〕以椒為泥”為首見例證。據查,三國和東晉的佛經中已經有用例,南北朝佛經中用例更多。例如:
(23)還則裂廁,掘其地則新之。樟梓栴材,為之柱梁。香湯沃地,栴檀蘇合郁金諸香,和之為泥。旃罽雜繒,以為座席。(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4“普明王經(四一)”)
(24)爾時營事,比丘雇人作磚作泥。(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卷17)
(25)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聽我作草屋不?”佛言:“聽?!薄叭缡亲鞅?、作戶扇、作戶楣格、作白泥、作五種畫不?”佛言:“聽?!保ㄓ志?3)
(26)時此比丘,因入僧坊,見壁有孔,即便團泥,而補塞之。(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卷4“比丘補寺壁孔獲延命報緣(四六)”)
(27)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見他屋舍,墻壁塗治,其地平正,清凈甚好。便問之言:“用何和塗,得如是好?”主人答言:“用稻谷 ,水浸令熟,和泥塗壁,故得如是?!保ㄊ掿R求那毗地譯《百喻經·見他人塗舍喻》)
專門從事泥墻屋之人,先秦時期稱為“圬人”,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庫廄繕修,司空以時平易道路,圬人以時塓館公室?!倍蓬A注:“圬人,塗者?!笨追f達疏:“然則圬是塗之所用,因謂泥墻屋之人為圬人。”在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的《摩訶僧祇律》中則改稱為“泥工”或“泥師”,如卷3“明四波羅夷法之三(盜戒之余)”:“若治眾僧房舍,若泥工木工畫工,及料理眾僧物事者?!庇志?0“明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之三”:“若營事比丘,雇窯師木師,作不凈語,犯越比尼罪。若泥師畫師,一切作師,亦如是?!?/p>
“泥”除了作為建筑材料用于涂抹墻屋,還有其它各種不同的用途。例如:
(28)今兒戲具,泥象泥牛泥馬泥豬,雜巧諸物,縱橫于地。(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2“須大拏經(一四)”)
(29)作鐵筒長九寸,徑五寸。搗雄黃三斤,蚓螻蠰等分,作合以為泥。涂裹,使徑三寸,匱口四寸,加丹砂水二合,覆馬通火上,令極干。(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守八·黃白》)
(30)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長二寸,使蒂頭平重,磨處尖銳。(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6“養(yǎng)魚第六十一”)
由此推測,至遲到東晉時,“泥”已經取代了“塗”的強勢上位詞地位:既可指自然形成的污泥,也可指人工和成的有不同用途的泥。
“泥”表示“用泥、灰等涂抹或封固”義的用例,東漢僅1見,魏晉以后用例增多⑩中古之后,“泥”“塗”之間的界限逐漸泯滅,“塗”逐漸被排擠,“泥”用得多起來,“塗”的抹泥義也開始用“泥”。[2]66-67。例如《抱樸子·微旨》:“常以執(zhí)日取六癸上土,以和百葉熏草,以泥門戶,方一尺,則盜賊不來。”《摩訶僧祇律》卷18:“若通水溝,若抒井,若泥房舍,若掃地,若洗浴?!眲⑺蝿⒘x慶《世說新語·汰侈》:“王〔愷〕以赤石脂泥壁?!?“泥”表示“用稀泥或如稀泥一樣的東西涂抹或封固”之義,《漢語大字典》引此例作為首見例證?!稘h語大詞典》所引首見例證為《齊民要術 種棗》:“率一石,以酒一升,漱著器中,密泥之,經數年不敗也。”例證都偏晚。[4]135
魏晉南北朝時期,“塗”的“涂料”義未見用例,“水土混合物”之義也僅作為語素保存于“塗炭”“泥塗”等復合詞中,其最常用的義項是“涂抹”義。與“泥”的“抹泥”義相比,“塗”表示“涂抹”義時,其用以涂抹的東西范圍極廣,可以是泥、灰等,也可以是名香、惡露、血、蜜、油、梨汁、藥等;其涂抹的對象范圍也很廣泛,可以是屋舍、地面、器物,也可以是人的身體或身體的某個部位、樹、樹葉等。例如《六度集經》卷7“禪度無極章第五(七四)”:“又如士女凈自沐浴,名香塗身,內外衣新,鮮明上服,表里香凈。”《摩訶僧祇律》卷1“明四波羅夷法之一”:“獵師問曰:‘我作何方便養(yǎng)育此鹿,得生歸我國?’仙人答言:‘以蜜塗樹葉而用養(yǎng)之?!薄洱R民要術》卷5“種紅藍花、梔子第五十二”:“小兒面患皴者,夜燒梨令熟,以糠湯洗面訖,以暖梨汁塗之,令不皴?!?/p>
不管就歷時還是共時而言,語言都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封閉系統(tǒng),而是開放的處于不斷運動變化的,而變異就是語言運動的體現。徐通鏘(1990)指出,“語言結構的不平衡性是語言系統(tǒng)自發(fā)地進行自適應、改進結構的內在杠桿和機制,是語言保持活力的一個條件?!盵5]語義是語言系統(tǒng)中的一個結構要素,因而不平衡性同樣是語義演變的動因之一。一個詞隨著使用的頻繁往往會引申出許多新的義項,詞義負擔不斷加重,表義的明晰性受到影響,這時就會把某些義項卸給其他詞,通過詞義的分擔來求得系統(tǒng)內新的平衡。
“泥”取代“塗”的主要原因,就是“泥”的語義單一,表義明晰,而“塗”的語義負擔過重。在我們做數據統(tǒng)計的13部先秦文獻中,“塗”的“道路”義總計70例,而其“涂料”義共17例,“泥巴”義共13例,兩者之和也遠遠低于“道路”義的用例數,而且表示“涂料”義和“泥巴”義的文獻分布率也低于“道路”義。與“塗”相比,“泥”作為名詞,僅表示“爛泥”義,語義單一明確,這一優(yōu)勢為“泥”最終取代“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參表1)兩漢時期,“道路”義仍是“塗”最主要的義項,在我們調查的12部漢代文獻中共出現45例,“涂抹”義的用例也大增,其總出現數僅次于“道路”義,共27例。如《史記》中“道路”義12例,“涂抹”義8例,“涂料”義和“泥巴”義未出現。《論衡》中,“塗”表示“道路”義15例,表示“泥巴”義7例,其中單用僅1例,其它6例都是作為語素出現在固定組合中(“塗炭”1例、“塗車”2例、“泥塗”3例),表示“涂抹”義1例。“泥”表示“自然形成的爛泥”的用例增多,同時義域擴大,可指“人工和成的泥巴”,并發(fā)展出了“泥狀物”這個新的義項。(參表2)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塗”的“涂抹”義成為其占絕對優(yōu)勢的主導義位,在我們調查的10部文獻中共出現279例,而“塗”的其它義項的總用例數還不到30例?!澳唷眲t成為“泥”概念域的強勢上位詞,表示“爛泥”“涂料”“泥巴”等各種自然形成或人工和成的“水土混合物”是其主導義位,在所統(tǒng)計的10部文獻中共出現185例。同時,“泥”表示“抹泥”義的用例也大增,共出現74例。而“泥”的其它義項用例都不多。(參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