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雪,劉 佳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yī)院PICU科,山東 青島 266000)
膿毒性休克屬于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多由各種感染性因素引起,可導致器官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損傷。臨床實踐證實,該病是導致兒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危重病患兒死亡的主要因素。近年來,臨床上常采用呼吸與循環(huán)支持療法對膿毒性休克患兒進行治療[1]。有研究表明,在膿毒性休克患兒接受治療期間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可改善其臨床癥狀,促進其康復[2]。本文主要探討對膿毒性休克患兒進行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青島市婦女兒童醫(yī)院PICU科收治的56例膿毒性休克患兒。這56例患兒的病情均符合兒童膿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診治專家共識(2015版)中關于兒童膿毒性休克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3]。同時,這些患兒的監(jiān)護人均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這56例患兒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15例,女13例;其年齡為3個月~13歲,平均年齡為(6.5±2.2)歲;其中,原發(fā)病為膿毒癥的患兒有13例,為重癥肺炎的患兒有8例,為腹瀉的患兒有5例,為化膿性關節(jié)炎的患兒有1例,為壞死性小腸炎的患兒有1例。在研究組患兒中,有男16例,女12例;其年齡為5個月~12歲,平均年齡為(6.2±1.5)歲;其中。原發(fā)病為膿毒癥的患兒有12例,為重癥肺炎的患兒有7例,為腹瀉的患兒有7例,為化膿性關節(jié)炎的患兒有1例,為壞死性小腸炎的患兒有1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兒住院期間,均對其進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吸氧、補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抗感染、改善微循環(huán)等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護理。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方法是:1)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2)密切觀察患兒的尿量、尿比重等,并記錄其液體的出入量。3)為患兒建立靜脈通道,遵醫(yī)囑為其使用葡萄糖水、生理鹽水、膠體溶液等補液,并根據(jù)其病情為其調整靜脈滴注的速度。4)護理人員盡量減少對患兒進行侵入性操作,避免其發(fā)生感染。對研究組患兒進行綜合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兒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⑴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監(jiān)測設備的操作方法。⑵在對患兒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避免患兒出現(xiàn)咳嗽、抽搐、煩躁等情況,從而確保各項指標的準確性。⑶膿毒性休克患兒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常存在異常的變化,故應加強監(jiān)測其血壓的水平、心率、血氧飽和度、中心靜脈壓等指標,必要時可監(jiān)測其動脈血壓的水平與心排量。⑷對患兒的血壓進行監(jiān)測期間,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監(jiān)測儀器上顯示血壓波形的變化,避免動脈導管發(fā)生阻塞或脫出等。⑸膿毒性休克患兒的排尿量能夠有效地反映出其腎臟灌注的情況,故可通過監(jiān)測其排尿量評估其休克糾正的情況。為了保證尿液采集與記錄的正確性,護理人員可采用精密尿袋記錄患兒的排尿量。精密尿袋具有易采集、成本低、可持續(xù)使用等特點。2)對患兒進行抗感染護理。治護前,護理人員對患兒的血液標本進行細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為醫(yī)生提供有效的治療依據(jù)。然后,醫(yī)生根據(jù)用藥機制、最小抑菌有效期、藥物半衰期及血藥濃度等選擇適合患兒的用藥方式。3)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護理。膿毒性休克患兒如果發(fā)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護理人員可遵醫(yī)囑對其進行機械通氣治療。護理人員可根據(jù)患兒的病情將其床頭抬高30°~45°,以預防其發(fā)生肺炎。在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期間,如果患兒出現(xiàn)躁動、疼痛等情況,護理人員應遵醫(yī)囑為其使用鎮(zhèn)靜藥物進行對癥處理,必要時可為其使用約束帶,避免其發(fā)生人機拮抗或意外拔管。
1)應用APACHEⅡ(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量表)對兩組患兒治護前后的生理狀況和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純旱牡梅衷礁撸f明其生理狀況和健康狀況越差。2)觀察并對比兩組患兒的死亡率。
使用SPSS15.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護前,兩組患兒APACHEⅡ的評分相比,P>0.05。治護后,兩組患兒APACHEⅡ的評分與治護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患兒APACHEⅡ的評分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護前后其APACHEⅡ評分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兒治護前后其APACHEⅡ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護前 治護后 t值 P值研究組 28 27.5±2.2 15.2±2.2 8.656 <0.05對照組 28 27.6±2.0 19.8±4.2 6.052 <0.05 t值 0.856 3.856 P值 >0.05 <0.05
治護后,在研究組患兒中,死亡的患兒為3例,該組患兒的死亡率為10.71%。在對照組患兒中,死亡的患兒有5例,該組患兒的死亡率為17.86%。兩組患兒的死亡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46,P>0.05)。
膿毒性休克是指因膿毒癥所致的休克。該病是指人體對因感染病原體引起的炎癥發(fā)生免疫反應失控,進而引起循環(huán)和微循環(huán)功能紊亂,最終導致細胞代謝障礙和臟器功能障礙的循環(huán)衰竭綜合征[4]。膿毒性休克常發(fā)生在兒童人群中。該病的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主要涉及免疫、炎癥、組織器官損害與凝血障礙等。有研究表明,膿毒性休克患者具有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等特點[5]。常規(guī)護理以輔助醫(yī)師完成治療為中心,護理內容較為片面且不夠細致,可影響患者的康復[6]。綜合護理以常規(guī)護理為基礎,著重強調護理服務的個性化與針對性。該護理模式通過監(jiān)測患兒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控制感染原、加強尿量管理和機械通氣等,可有效地保證其治護的效果,促進其康復。其中,監(jiān)測膿毒性休克患兒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可以密切掌握其病情的變化,確保治護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控制感染原能夠有效地預防并發(fā)癥;加強尿量管理有利于護理人員及時了解其休克的糾正情況;進行機械通氣護理則能夠進一步保證其治護的質量與安全。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護后,兩組患兒APACHEⅡ的評分與治護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患兒APACHEⅡ的評分低于對照組患兒。這說明,對膿毒性休克患兒進行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