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下應中心小學 汪巧玲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因此,在新課改的實施中,語文教師應重視并積極開展閱讀教學,尤其是在小學高段,閱讀教學對于學生有引導作用,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讓學生逐漸熱愛閱讀,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注重實效為根本目的,對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路徑進行了有效的探討。
小學語文開展閱讀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養(yǎng)成時期,更是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小學高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讓學生逐漸熱愛閱讀,也是最佳時期。小學高段是小學與中學的銜接階段,這一時期的閱讀教學,不僅影響著學生的語文成績,還影響著學生在進入中學后的學習態(tài)度。在小學時期,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基礎知識,還需要對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yǎng),從而打牢語文基礎,為進入初中進一步的學習做準備,以此促進學生未來的學業(yè)發(fā)展,因此,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很重要。處于小學高段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強,性格還沒有定型,如果教師在這一時期積極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夠提高語文素養(yǎng),還能夠讓學生更熱愛學習和生活。
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教師多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就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教師在和學生共同閱讀《草原》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前,為學生講述作家老舍的生平經歷,帶領學生簡單揣摩和分析這篇文章,學生在聽完教師的講解后,就會對這篇文章產生閱讀興趣,逐漸深入閱讀,體會作者的情感。在這節(jié)課結束前,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老舍的其他代表作,如《駱駝祥子》《茶館》等,讓學生課外進行自主閱讀。在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特點,還要注重實效。因此,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一定要幫助學生把文章吃透,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進一步的了解,熟悉文章脈絡和中心思想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時間限制,在閱讀教學時,由于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的閱讀時間較短,因此,在課前,語文教師一定要安排提前預習,對學生提前預習閱讀的習慣進行培養(yǎng),長此以往,不僅提升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也讓學生在課中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學習。二是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閱讀氛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維持班級安靜的狀態(tài),使學生仔細認真地閱讀文章,讓學生把閱讀體會記錄下來,把認為的好的段落句子摘抄下來,把靈感與共鳴記憶下來,這種良好的課堂閱讀氛圍,不僅能讓學生靜下心來閱讀,還能夠為自己積累寫作素材,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與作者思想產生共鳴,深層次地賞析和解讀文章內涵,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
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在教學中選取不同的閱讀內容,采取不同的閱讀速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不僅需要學生清楚文章背景,還要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逐漸抓住文章的脈絡宗旨。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分層次進行閱讀,了解文章的結構,逐層分析,最后進行概括總結,從而逐漸提高閱讀技巧。
作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重視閱讀者的個性體驗,是閱讀目標所特別強調的。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就是讀。只有通過有效閱讀,才能產生語感,并對語言運用的方法、句子的含義和文章的主要內容更好地理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在用心閱讀,才能在多樣化的閱讀中,生成許多不同的個性化體驗。
例如:在對《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自讀、互讀的方式,然后在交流和分享學習心得,學生不僅對當時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進行了體會,還了解了當時侵略者的罪惡行徑,對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更加珍惜。依據自己的理解,學生運用不同的語氣閱讀,能提高閱讀的時效性,并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
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需要積極創(chuàng)新,注重實效性,通過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