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
《舊唐書》載,武則天當政時,大理寺少卿徐有功經常據(jù)理直言,依法論爭。
有一次,有人向朝廷打小報告,誣陷徐有功犯有重罪。由于武則天對徐有功非常了解和信任,深知他為人正直,不畏權貴,免不了得罪一些人,甚至會有人借刀殺人,所以沒有偏聽偏信,使他免遭暗算。
后來,這個誣告者犯了罪,武則天將這個案犯交給徐有功審理。徐有功沒有動刑,完全依法行事,一切都按當時的法律程序辦,犯罪事實十分清楚,犯人供認不諱,量刑也很得當。
于是,有人問徐有功:“這個人曾經誣告你,想置你于死地而后快,你為什么不趁機給他定重罪呢?”
徐有功正色說道:“我執(zhí)行的是國家法律,我與他的過節(jié)只是個人的私怨?,F(xiàn)在,我代表朝廷審理此案,怎么可以公報私仇呢?”
更難能可貴的是,徐有功寧死不屈,不唯上命,依法辦事。有一次,有個官員犯了罪,武則天一氣之下,要將此人處以極刑。
徐有功得知后馬上啟奏,認為此人雖有罪過,但還不是死罪。如果草率地將他殺頭了事,就是破壞了刑律,后患無窮。
武則天君臨天下,至高無上,看了徐有功的奏折之后,仍不肯收回成命。
于是,徐有功就與武則天當廷爭論起來,而且越說越激動,竟然忽略了君臣之間的用詞和語氣。武則天怒不可遏,喝令武士將他綁了,推出去斬首示眾。
剛直不阿的徐有功被押下殿時,扭過頭來大聲說道:“臣可死,但法絕不可改!”
武則天為之動容,連忙叫武士松綁,赦免了徐有功“犯上”之罪,并下詔對原先要處決的那個人按律論刑。
千好都從公字來,萬惡都從私字生。后來有人贊揚徐有功:“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p>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正,為官正直,秉公辦案,自然會名垂青史。
(摘自《沈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