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武
從古到今,很少有文盲著書。明代溫璜所記的《溫氏母訓》就是一個例外。溫璜把母親所說的話一條條“白口直言”地記下來,這婦道人家雖沒受過什么教育,但其經(jīng)驗之談中,時時展現(xiàn)一種覺悟,很值得深思。
我很佩服她反對“打罵教育”,反對“棒頭出孝子”的古諺。她說:“是銅,打就銅器;是鐵,打就鐵器。若把驢頭打作馬頭,有是理否?兒子是天生的,非打成的?!?/p>
這位老母親知道,銅再打也是銅器,鐵再打也是鐵器,絕不能把驢頭打成馬頭。打不重要,依憑本身的稟賦,順勢誘導其天性,才最重要。
在日常生活方面,她對兒子說:“我們貧窮人家,沒什么可享受的,每天早上向我行個禮,叫一聲‘媽媽,早安!就是一種享受。但是,我每次看到你一邊鞠躬,一邊便要走,慌慌張張的,那有什么情味呢?”向媽媽道一聲“早安”,原本是溫馨的享樂,一旦變成虛應之事,僵化成例行的“套路”,就毫無趣味了。而慌張回避,缺少“不忍速然離去”的依戀情味,多少帶點厭煩應付的神色?!岸Y”沒有真誠的“情”做基礎,即使捧來一束鮮花,也是乏味的。
她又對兒子說:“我看你吃飯的時候忙忙碌碌,好像沒一點空閑的樣子,但一吃完飯,又閑蕩起來,你算個有意思的人嗎?”她認為,吃飯要有吃飯的“氣象”,吃飯也是一件重要而認真的事,即使粗茶淡飯,也不要草率,應細細品味。匆匆吃飯,吃完又無所事事,這種無事瞎忙的人最俗氣。
她更提出“堂上有白頭,是子孫之?!钡恼f法,很有見地:堂上有白頭老人,可以聯(lián)絡許多親戚的情誼,可以在鄉(xiāng)里被信服,可以幫助照顧子孫和照料家中瑣事,可以常講些祖宗故事與先輩趣事,可以緩和少年們暴躁的情緒。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摘自《情感讀本》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