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余亮:今天我們討論的是本土作者的小說——《河流帶走的》。第一眼看見這個小說題目的時候,我很期待,因為我們興化就是浮在水面上的荷葉地。
姚夢:我覺得這個小說在描寫方面還需要打磨,在遣詞造句中有太多描繪性的詞,有些句子非常長,讓人一口氣很難讀下去。當(dāng)然有些細節(jié)也非常好,比如吳老師給那個女人送東西,我覺得這個細節(jié)非常好,一下子把吳老師性格層面的東西都挖出來了。但是許多其他的細節(jié)太多,太浪費了。比如描寫吳老師和麗麗兩個人在吃飯的時候,對麗麗的著裝、身體描寫的詞匯太多了。人物這一塊,吳老師這個人物是立起來了,但是麗麗,相對于吳老師來說比較扁平,還停留在大家對這個人物的認(rèn)知層面,它并沒有讓麗麗跟吳老師之間有多一些的互動。我建議他做一些修改。這個小說寫得太滿了,太實在了,這樣就把讀者可能產(chǎn)生的想象空間都給封死了。
龐余亮:可能跟寫作的自信有關(guān),我覺得作者的寫作信心還沒有完全確立。只有把人物消化到位,才能夠靠船下篙。這個小說中有很多的細節(jié)都非常好,但是放在吳老師身上有些不妥。
王夔:看到小說開頭寫到一男一女的死亡,我以為是一個懸疑小說。我覺得如果把吳老師和這個死亡的一男一女扯上一點關(guān)系,也許會更好。但是沒有一點關(guān)系,其實沒有關(guān)系也行,可以作為一個隱射在里面。后來看到吳老師和麗麗并沒有發(fā)生什么實質(zhì)性的關(guān)系,我就覺得對于人物來說太困難了,如果說一次兩次還說得過去,而三番五次還是如此,應(yīng)該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里面。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試圖回到題目,另一個人離開了。這個是吳老師生命中一段灰暗的東西,河流帶走就帶走吧。我覺得這些都是作者的想法,而不是小說人物的想法。其實我覺得它不一定是灰暗的,你也可以把它寫得更明亮一點。
王銳:我看到“吳國才中午放學(xué)回家的時候”,以為吳國才是個學(xué)生,到后面才發(fā)現(xiàn)他是個老師。他前面說吳國才是個歷史老師,后面又說吳老師有物理老師的品質(zhì)。我覺得既然他已經(jīng)給了一個歷史老師的人設(shè),就可以把這一點做足。另外我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吳老師有什么值得我們書寫的地方?這個小說給我們呈現(xiàn)的就是一個“油膩中年”的形象,這個太接近我們的生活了,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這樣的男人,而我們對這樣的人燃起的就是厭惡,而作者似乎把他寫得讓人同情了。倒不如把“討厭”做足了,也許更好。我覺得中年男人也會有讓我們欣賞的地方。我來設(shè)想一下,吳國才是一個被學(xué)校拋棄了的中年人,家庭對他的需要也不是那么強烈,他的無聊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就是在這個社會上已經(jīng)沒有存在感了,這個時候,再寫他和麗麗的糾纏,可能會更好。
易康:小說為什么寫得太滿,我覺得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有個錯位,他把自己當(dāng)成了小說中的人物,又把小說做成了自己,他在自說自話,自娛自樂。他把讀者扔到了一邊。這個小說里有作者的影子。有這么一句話:小說是偽裝的自傳。但是作者不太會偽裝。這個小說的看點不是很多,不管是人物、故事還是語言。剛剛有人說小說中描寫太多,而我恰恰覺得小說缺乏描寫,偶爾有描寫的話也沒什么大的意義。不知道作者究竟要凸顯什么東西。人物比較機械、扁平、不合邏輯,比如最后死的人很可能就是麗麗,但是她為什么投河,作者沒有做好足夠的鋪墊。語言方面,除了大家剛剛說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語焉不詳,比如第一段中,“一堆人圍在那兒”中的“那兒”,指的是哪兒呢?后面還有一段對警察的描寫,我覺得這個描寫沒什么意義,作者對警察的描寫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育邦:一個作家需要在寫作中展示他的誠實。作家不走心,很難寫出一個好的作品,你的態(tài)度也決定了作品的命運。把一個作家和另一個作家區(qū)分開來,與才華無關(guān),一個持久的作家,必須要有自己獨到的觀察方法,并能對觀察到的事物加以藝術(shù)地敘述。準(zhǔn)確的敘述可能就要取締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裝飾性的修辭。我們今天這個小說中的解釋和闡釋過多,冗長的敘事,壓縮了讀者想象的空間,也傷害了文本可能產(chǎn)生的張力。
畢飛宇:敘述的粗糙帶來的毛病就是空洞。描寫的空洞、不講究,是和一個壞習(xí)慣分不開的,就是這個人愛看電視劇。他不是憑著感受去寫生活的,他是沖著屏幕去寫生活的。你描寫的不是生活,你描寫的是電視劇。這個是電視劇的語言,靠畫面、靠演員的表演就呈現(xiàn)出這么多。小說家的語言和電視劇、攝像師不是同一種語言,小說家的語言是電影和電視劇沒有的語言,一定要在畫面之外去尋找語言。如果你一直按照畫面去寫的話,一輩子也寫不好。
劉春龍:看到這個題目,我就帶著疑問來看這個小說。河流帶走的,究竟帶走了什么?我覺得河流帶走的有可能是社會丑陋的東西,是欲望,比如為社會不容的,道德不允許的那些欲望??戳诉@個小說,我覺得有兩個方面比較突出。一方面,可能與我職業(yè)有關(guān),我覺得他的價值觀出了問題。情節(jié)的走向也缺少一種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留白的局設(shè)得不太好,留白的度也沒有把握好。另一方面,是遣詞造句的問題,比如“吳老師像斷了線的風(fēng)箏自由自在地飄蕩著”,斷了線的風(fēng)箏是不是能自由自在地飄蕩呢?“吳老師看到眼前的麗麗像自己的女兒”,看到這兒的時候我有點想吐,哪有看一個妓女像自己的女兒的?麗麗說自己來自河南新鎮(zhèn),吳老師說麗麗是來自炎帝的故鄉(xiāng)啊。這種調(diào)情我覺得也是不妥的。這樣的例子很多,總的來說,作者信馬由韁,缺少一種節(jié)制。
育邦:我覺得最后一段可以改得簡潔一些:秋天的黃昏,吳老師佇立在大橋上,身下是匆匆流過的河水,手里拿著一份晚報,一陣狂風(fēng)吹來,報紙脫手,在空中飄了一會兒,最后在水面上打幾個轉(zhuǎn),很快被湍急的河水帶走。從結(jié)構(gòu)來說,小說整體的架構(gòu)是不穩(wěn)定的,失衡的,不夠合理。開篇就講吳老師去調(diào)查一男一女的死因,我們以為小說意在發(fā)現(xiàn)或揭示生活中的某種秘密,但是他的敘述忽然來了一個轉(zhuǎn)變,從調(diào)查突然叉線了,沒有說服力。喬伊斯曾經(jīng)寫信給他的姑媽,讓她測量一個紙條從一座橋流到另一座橋需要的時間,他好在這個時間里設(shè)置情節(jié)。一個小說家敘述的精確性,是可以和科學(xué)家相媲美的。這個作者對人物的設(shè)計和結(jié)構(gòu)的鋪陳,都過滿了,一瓶水滿了,晃也晃不起來了,無法產(chǎn)生任何的響聲。修辭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像《水滸》中,有時候不需要多少字就能夠把人物的個性、事件的發(fā)展表達出來。
單玫:我覺得作者一直在保護著吳老師,他把一個男人嫖娼的行為上升到了愛情的高度。作為一個閱人無數(shù)、閱讀無數(shù)的人,你讓他去和一個妓女談戀愛,而且是在那么短的時間里,這太不合理了。一開始說兩個溺水者到底是什么身份并不知道,可是吳老師為什么要選擇去那樣一個地方探秘呢?他應(yīng)該是對居住在那個環(huán)境里的人感興趣。不管那兩個溺水者是不是引子,你在小說中多多少少都應(yīng)該有所交代,只有這樣,這個主人公的行為才能站得住腳。說作為歷史老師的吳老師,有物理老師的氣質(zhì),倒不如說吳老師是語文老師,愛好寫小說,苦于沒有素材,然后去搜集素材,這樣更合理。這個吳老師明明就是一個道貌岸然的人,為什么非要給他貼上一個好男人的標(biāo)簽?我覺得作者就是怕讀者對號入座,在不停地藏著掖著。
趙冬俊:小說中的歷史老師吳國才太不像老師,尤其不像一個年已五十的老師。他的行動好像是由作者控制的,而不是由人物自己決定的(其實他是有自己的興趣和使命的。或許正是自己設(shè)定的任務(wù),自己賦予的使命,讓他色膽包天,敢入“虎穴”)。文中較為精彩的一處是對“給麗麗二百元冤不冤的思考”。其他如“第一次見面,跟麗麗進入車庫”“在茶吧,吳老師再也顧不上安全不安全、風(fēng)度不風(fēng)度,他把麗麗抱到自己的腿上親吻”等等。作者缺少對人性心理的分析和探索,五十歲的吳老師還那么血氣方剛,顯得失真。這篇小說的重點不是寫巧合,而是應(yīng)該寫內(nèi)心的困境,寫人物的掙扎和思考。
陸泉根:我有個設(shè)想——吳老師是個小學(xué)科的老師。平時不做家教的吳老師,做起了家教,因為他沒錢,因為沒錢他被邊緣化了,在家里沒地位,在社會上沒地位,甚至在自己的學(xué)生面前也沒有,所以他苦悶,缺乏情感的慰藉,所以他去找麗麗。
金倜:小說過于隨意,自說自話,油里油氣。開頭是引子,引子是中藥中的名詞,引子放到藥中是為了讓藥效發(fā)揮得更大,而這個引子對于這篇小說幾乎沒有什么作用。小說開篇有兩個人死掉,結(jié)尾又死了一個人,作者的心太狠了。
顧維萍:這個小說寫于很多年之前,我寫的時候想寫出一種空靈之感,但是功力不夠,沒有做到。這個小說語言比較粗糙,敘說過于直白啰嗦,而且小說里敘述者說得太多了。大家對我小說的剖析,給了我很多收獲。雖然我不是鳳凰,但是我有涅槃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