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園園 ,張龍平 ,任艷云 ,劉國偉 ,韓成衛(wèi) ,邵國慶
(1.山東濟寧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272031;2.微山縣檢驗檢測中心)
大蒜( L.)為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屬無性繁殖作物,在長期的無性繁殖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種性退化的問題[1~3]。種性退化在生產上表現(xiàn)為植株長勢減弱,蒜頭和蒜瓣變小,大蒜產量和品質逐年下降,嚴重影響大蒜的經濟效益[4~8]。在當前的生產實踐中,異地換種是大蒜提純復壯、提高產量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但目前關于換種土質對大蒜生長和產量等主要性狀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少。因此,試驗選用從江蘇豐縣引進的大蒜品種,在濟寧地區(qū)不同土質上進行種植,研究不同土壤類型對大蒜生長發(fā)育和產量的影響,旨在為大蒜異地換種提供理論依據和生產指導。
試驗用種為引自江蘇豐縣大蒜主產區(qū)的主栽品種豐縣白蒜。
試驗于2014-2015年在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試驗農場、汶上縣次丘試驗農場、汶上縣南站鎮(zhèn)西王村農田同時進行。 試驗地1: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試驗農場,土壤質地為砂壤土;試驗地2:濟寧市汶上縣南站鎮(zhèn)西王村農田,土壤質地為壤土;試驗地3:濟寧市汶上縣次丘鎮(zhèn)原種場試驗田,土壤質地為黏壤土。土壤理化性質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試驗地的土壤養(yǎng)分狀況
每個品種種植面積10 m2,株距12 cm,行距20 cm,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處理重復3次。試驗選擇大小、質量相近、無病害的蒜瓣種植,播前基施N、P、K(15∶15∶15)三元復合肥 100 kg/667 m2。 播種后澆水、覆膜,其余田間管理均按常規(guī)生產進行。
播種后至收獲期間記錄:出苗期、蒜薹采收期、蒜頭采收期、單株鮮質量(g)、株高(cm)、假莖粗(cm)、蒜薹長(cm)、蒜薹粗(cm)、單薹質量(g)、球形指數(shù)、瓣行指數(shù)、蒜瓣數(shù)、單瓣質量(g)、單頭質量(g)、667 m2產量(kg)。 選擇有代表性的植株 3 株進行測量,取平均值。
采用DPS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
由表2可知,在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汶上南站、汶上次丘3個地塊種植的大蒜出苗期、蒜薹和蒜頭采收期完全一致,整個生育期共221 d,說明不同土質對大蒜生育期沒有影響。
表2 不同土壤類型大蒜生育期比較 月/日
統(tǒng)計結果顯示(表3),汶上南站種植地的大蒜單株鮮質量最大,汶上次丘最小;汶上南站種植地的大蒜蒜母最重,退母最晚,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種植地的大蒜退母最早;地上假莖粗在0.66~0.91 cm;株高依次為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汶上南站>汶上次丘。通過數(shù)據分析可知,不同土壤類型下種植的大蒜在單株質量、蒜母質量、假莖粗、株高方面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土壤條件下大蒜苗期農藝性狀比較
由表4可見,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和汶上南站種植的大蒜單根鮮質量間無顯著差異,與汶上次丘種植的大蒜存在顯著差異;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種植的大蒜單根鮮質量達19.23 g。蒜薹長度與單根質量的變化規(guī)律一致,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和汶上南站種植地的蒜薹長度均在64 cm以上。在蒜薹直徑方面,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與汶上次丘存在顯著差異。
表4 不同土壤類型下蒜薹生長情況比較
由表5可見,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種植的大蒜單株鮮質量與汶上南站種植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汶上南站與汶上次丘之間、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與汶上次丘之間差異不顯著。在蒜頭鮮質量方面,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與其余種植地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蒜頭鮮質量依次為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汶上南站>汶上次丘。不同種植地的大蒜株高、假莖粗無顯著差異;蒜頭直徑表現(xiàn)為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與汶上南站、汶上次丘之間存在明顯差異,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種植的蒜頭直徑達6.76 cm。從折合667 m2干樣產量來看,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種植的產量最高,與其他種植地存在顯著差異,汶上南站和汶上次丘種植的產量之間無顯著差異。
對照以上田間農藝性狀綜合分析可知,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地塊種植的大蒜優(yōu)于汶上南站和汶上次丘種植的,推測最適宜大蒜種植的土壤類型為砂壤土,其次為壤土和黏壤土。
表5 不同土壤類型下大蒜成熟期農藝性狀比較
土壤是影響大蒜品質的重要生態(tài)因素,不僅表現(xiàn)在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上,其質地對大蒜的生長發(fā)育及產量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土壤質地與土壤通氣、保肥、保水狀況及耕作的難易有密切關系,土壤質地過砂或過黏均不利于作物生長。由于大蒜是淺根性作物,為弦線形狀,根系不發(fā)達,且沒有根毛,根系吸水、吸肥力都比較差,同時鱗莖又是在土壤中生長、膨大,因此,應該選擇土質疏松、透氣性好、排灌方便的地塊。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大蒜不同生長時期,不同土壤類型對大蒜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呈現(xiàn)不同的影響效果。苗期時,不同土壤類型之間大蒜生長性狀并無顯著差異;抽薹期,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和汶上南站種植的大蒜在單根鮮質量、蒜薹長度和蒜薹直徑方面無顯著差異,但是與汶上次丘種植的大蒜存在顯著差異;成熟期,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種植的大蒜與汶上南站、汶上次丘種植地在蒜頭鮮質量和蒜頭直徑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大蒜對土壤的適應能力強、適應性廣泛,砂壤土、壤土或夜潮地都可以,但以砂壤土為最好;因為砂壤土土質疏松且發(fā)暖,比較適宜根系發(fā)育,尤其是大蒜這類根系不發(fā)達的作物,能夠滿足大蒜的成長需求,返青早、抽薹早,蒜頭大而且味道正,商品質量強,采收容易。黏土地不適合種植大蒜,因為黏土地土質黏重,透氣性差,限制鱗莖的膨大,導致蒜頭小且呈尖形,商品性差。蒜頭鮮質量和蒜頭直徑大小是衡量大蒜品種是否高產的2個重要指標,因此,新引進的大蒜品種在濟寧市農業(yè)科學院試驗地適應性好,更具有高產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