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玉
寫作其妙無窮,天地不限,視野寬廣,且文體形式多樣,文體風格迥異。在創(chuàng)作需求的驅動下,加之后現代文化語境的助推,寫作視野得以不斷拓展。我們將對跨文體寫作、可視化寫作以及新媒體寫作進行闡述,力求在新的視野上探索寫作的魅力。
何為“跨文體”(又稱為“交叉文體”)寫作?從體裁來說,交叉文體寫作是指舊有體裁界限的跨越或模糊,如詩歌不分行而采用散文樣式,或文本中出現各類體裁的雜糅。從語體來說,它既指創(chuàng)作中各種語言手段的運用,如敘述與抒情的轉換、虛構與寫實的結合、獨白與對話的穿梭、口語和書面語的交叉等;也體現為文學文本和非文學文本的拼貼混合。如傳記是文學與紀實的結合;報告文學是新聞與文學的交叉文體等。
(一)文學中的跨文體寫作。在世紀之交的文化語境中,跨文體寫作橫空出世,構成了文壇的一道獨特風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純文學失語與孤寂的部分現實。一批極具先鋒意識的中青年作家勇于打破既定的文學和藝術體裁之間的界限,超越傳統(tǒng)文體規(guī)范,嘗試讓更多的藝術樣式共同進入同一個文本。
《文學自由談》《大家》《莽原》等刊物是跨文體寫作堅定的支持者。《莽原》主編張宇說“文體像牢籠一樣局限和障礙著寫作的自由”“文體的繁復和腐朽傷害和圍困著寫作的激情和靈性”。于是,“跨文體寫作就像在自己的身上插上別人的翅膀一樣,再也不是為了形式和形象,而是為了表現的實用,為了更自由的飛翔”。
韓少功應該是跨文體意識最強的作家之一,從他的《爸爸爸》到《馬橋詞典》再到《暗示》,其中隱含著清晰的文體探索走向,也意味著他的“跨文體”寫作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自己的切身體驗。趙豐的《雁南飛》,其中有人生的抒寫,故事的呈現,亦有作者的議論。行文中恰當地插入了一些哲學家、作家的觀點:帕斯卡爾的“在人類的內心,存在著理智與激情之間的戰(zhàn)爭”,尼采的“我們學會了在愛的時候,而且恰恰是在愛得最深的時候,鄙視被愛的對象”。這些觀點既照應了人物情感,推進了故事進展,也提升了小說的藝術品位。
(二)新聞中的跨文體寫作。隨著媒介的發(fā)展、受眾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聞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新聞的故事化報道契合了受眾深層次的閱讀需求,為新聞傳播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提高了新聞傳播效果。用講故事的方式寫新聞報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文章變得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從而易于傳播,更具功效。
阿列克謝耶維奇是記者、散文作家,擅長寫紀實性文學作品,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她創(chuàng)作的紀實文學,每一本書都要歷經數年的采訪寫作。她依靠新聞專業(yè)收集信息,但所使用的文體,微妙地游移在新聞和小說之間,是一種將內在性和現實性結合的文學路徑。她認為,最關鍵的是節(jié)奏,當話題涉及人的內心生活時,節(jié)奏最為主要,因為那是靈魂的標記。其次是資料篩選,一個細節(jié)足以說明一切。“路過一片覆蓋著尸體的田野是多么可怕,那些尸體像土豆撒滿一地,全都是非常年輕的人。”正如瑞典文學院頒發(fā)給她的授獎詞所說的那樣:“她的復調式書寫,是對我們時代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新聞與文學之間的關系,是信息傳播與藝術表現之間的多維參照及互鑒。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里,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變革趨勢中,人們的藝術接受心理和信息消費習慣都在發(fā)生變化,因此新聞與文學的跨文體寫作豐富了新聞作品的表達形式。
早在20世紀30年代,海德格爾就預言了“世界圖像時代”的降臨。尼葛洛龐帝也在《數字化生存》中指出“信息爆炸”的時代圖景。信息之海的汪洋恣肆,加之圖像的巨大誘惑,傳統(tǒng)的寫作面臨著困境,而可視化寫作恰好滿足了現代人讀屏、讀圖、移動閱讀的需求。
那么何為可視化寫作?可視化寫作就是“以圖傳意”,即用勾畫、批注、摘要、圖表、圖形或圖畫等視覺表征記錄或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
可視化的第一層面是寫作構思的可視化,主要把提綱、表格、圖形和圖畫作為輔助構思的支架??梢暬o助構思,用構思支架發(fā)散思維,梳理邏輯關系,確定文章結構和表達技巧??梢暬瘜懽鞯臉嬎伎梢詮谋磉_方式、文體類型、思維訓練、具體的寫作任務等視角入手。
可視化的第二層面是創(chuàng)作可視化文本,包括用排版技巧突出文本關鍵內容、為文本配圖,以及將全部想法或整個文本轉換為圖像三種情況,經過篩信息、選圖像、繪圖像、添文字、美化排版來完成??梢暬瘜懽饕裱壿嬇c藝術設計的雙重規(guī)律,即結合行文繪制圖像以適切視覺表征,滿足讀者的閱讀心理,同時融入理論觀點,畫龍點睛,引出主旨。
將信息、知識和思維顯性化、結構化、形象化有利于信息、知識和思維的記錄、分析以及傳播,這是可視化的三大基本價值。如《南方周末》中的“漫畫一針”就是采用的評議性新聞漫畫這形式,一言針砭時弊,抨擊現實問題,充分體現了“反映社會,激濁揚清”的特色。再如《開明國語課本》,是由葉圣陶和豐子愷共同完成的小學母語教材,特點是圖畫和文字配合??梢暬瘜懽鞔龠M了閱讀理解的真正發(fā)生,提高了記憶的效率,深化了理解的深度,增強了寫作的對象意識,促進了作品的傳播。
新媒體寫作是以新興媒體為寫作載體,在網絡、移動、戶外虛擬平臺上進行互動式的寫作行為和活動過程。新媒體寫作的內容主要包括新媒體寫作行為的過程、主體、生態(tài)環(huán)境、訴求對象和新媒體寫作要素分析等。新媒體寫作具有互動性、鏈接性、多向性,注重感官體驗,能打破時空限制,寫傳便捷。新媒體寫作操作靈活,寫作手法多種多樣。
(一)新媒體寫作的手法
1.自由運思的寫作。作者的思維活動不受任何預定的路線、目標的限制,而是自由自在地進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從感知開始,作者的思維機制就無拘無束地運行起來,各種思緒和各種表象不斷地呈現,既有形象思維在起作用,又有抽象思維在活動。
2.拼貼集湊的寫作。拼貼原本是指一種繪畫技巧,在20世紀初由畢加索和布拉克等人發(fā)展成為立體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文學藝術上,拼貼指將各種典故、引文、參考、外來表達法等混合使用,將不同作家作品的詞語、句子、段落摻雜一起。拼貼實際上是一種戲仿,模仿其他文本的人物情節(jié),戲擬其他文學體裁或文本內容。它在新媒體寫作中運用得尤其多。如王小波的作品就被不少電視作品、網絡文學等運用。
3.文本融合的寫作。米歇爾是美國最重要的圖像理論家。他曾說:“一切媒介都是混合媒介,一切藝術都是合成藝術,語言媒介和圖像媒介在作品中能夠同時出現?!薄秷D像理論》與其姊妹篇《肖像學》一起宣告了批評理論中“語言學轉向”的結束,指明了“圖像學轉向”的新方向,為視覺文化研究鋪墊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4.敘事控制的寫作。敘事是指運用敘述人的口吻對作品中的人物活動、事件發(fā)展、環(huán)境狀況等進行具體說明和交代的一種表現手法。寫作的基本敘事手法有順敘、倒敘、插敘等。
5.文本的鏈接。文本的鏈接實際上是指超文本的鏈接,意即自己在寫作中隨時穿插、鏈接他人的相關文本,以補充、拓展、深化自己的寫作內容與寫作形式。
6.跳躍敘事的寫作。跳躍敘事——大幅跳躍的情節(jié)、混雜的敘事時間和頻移的焦點帶給文本眾多的空白。
7.期待型“設扣”的寫作?!翱圩印薄獞夷?,俗稱“扣子”或“關子”,被運用到新媒體寫作中被稱之為懸念式結構。這種結構與倒金字塔結構相反,不是一開始就把結果告訴受眾,而是把最吸引人的信息在前面點出,吊起受眾的胃口,使文章具有可讀性。
(二)新媒體寫作的思維規(guī)律
新媒體寫作不同于傳統(tǒng)寫作,兩者的思維方式不同。傳統(tǒng)寫作的思維方式是由創(chuàng)作者主體主導的,而新媒體寫作放松了對寫作主體表達的控制,網民、受眾、觀者都可以參與到寫作中來,這種互動形式擴展了主體的多元化,有時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路也會打破原有的構思,而跟著網民走。
華盛頓大學女教授巴倫的《讀屏時代:數字世界里我們閱讀的意義》一書中指出:讀屏時代閱讀的進化,讀者在重塑寫作,網絡把閱讀從個人體驗變成社交體驗。網絡把個人寫作變成了眾人參與的寫作。如電視連續(xù)劇《我的前半生》,它是根據亦舒的小說改編的,其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就是編者依據網民的一些建議,添加了小說中缺失的“賀涵”這個人物,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跌宕起伏。
從寫作學的角度來看,寫作思維是介于寫作文化、寫作美學、寫作哲學與寫作修辭的中層環(huán)節(jié),一方面體現著寫作哲學與美學的理論實踐,另一方面也是對寫作主題的選擇、寫作表達方式的運用、寫作語言的表達規(guī)律的應用。所以,從新媒體寫作的思維來看,新媒體寫作體現著與傳統(tǒng)寫作不同的思維方式。
獨享變?yōu)楣蚕?。新媒體寫作主體趨向于多元化,原媒體的受眾或旁觀者成為新媒體創(chuàng)作主體,敘事目的也由單向信息制作傳播改為雙向或多向交流。共享成為新媒體敘事主體的主要特征,敘事內容成為更多人閱讀或評論的對象。
單向變?yōu)榛?。新媒體寫作的過程突出互動,互動的過程是各種聲音最為活躍的階段?;拥谋举|就是一種媒體的自我賦權,創(chuàng)作主體將敘述的權力分散給讀者,賦權于社會底層的公眾,自下而上的敘述將互動的圈子擴大到社會的每個角落,“人人皆為作者”。
傳播變?yōu)闋I銷?;谑褂门c滿足的心理,新媒體的使用群體或者出于經濟目的,或為了傳播自己的觀點,或為了提升自己的身份與品牌效應,從具體敘事話語表達至綜合選材與結構布置都具有強烈的營銷思維。這種思維的確將新媒體寫作推向了受眾關注的前沿與評論的核心地帶。
這種媒體寫作思維主要通過情感營銷來實現。創(chuàng)作主體通過身份認同、階層認同、經歷認同、觀點認同等方式來凝聚敘事主體與受眾,并將這種情感的生成與表達并入敘事過程,比如2015年河南實驗中學一名女教師辭職的事件,經新媒體傳播后,其辭職理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迅速成為新媒體的敘事標簽,亦成為很多網友的個性簽名。
作為創(chuàng)作者,只有不斷地撿拾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洞察身邊瑣事和個人內心體驗,豐富自身的生活庫存,詩化創(chuàng)作的思維活動,以這些新的寫作視角開拓寫作維度,并立足于智能化閱讀需求,綜合運用跨文體寫作、可視化寫作、新媒體寫作的策略方法,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思想深度、詩性趣味、時代意義的作品。
陳學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雹倭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42頁。寫作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基礎性綜合性學科,積極介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研究、撰寫和踐行咨政報告,“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②習近平:《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8日。。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以傳承弘揚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為使命。為國家決策者和管理者撰寫咨政報告,是中華文化和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一個傳統(tǒng)。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歷代奏章表書等公文之根。優(yōu)秀的章奏表議傳頌不輟,成為公文寫作的范文和管理國家的經典。先秦李斯的《諫逐客書》,西漢賈誼的《論積貯疏》,唐代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北宋包拯的《乞不用贓吏》,明代歸有光的《水利論》等,無一不具有濃厚的咨政色彩。三國時代諸葛亮的《出師表》是一篇表文,類似現在的咨政報告。公元227年,在蜀漢經過慘敗而初步恢復的形勢下,諸葛亮不忘“興復漢室”,決定出師伐魏,臨行之前上書后主劉禪,寫了這篇著名的《出師表》。這篇660多字的短文,情深義濃,主題鮮明,層次明晰,邏輯嚴謹,言簡意賅,表述精當。文章開頭簡要分析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的局勢,國內官員“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而忠實工作的現狀;接著提出“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的主張,闡明“親賢臣,遠小人”的用人政策和可重用官員的名單;進而概述“臣本布衣,躬耕南陽”,“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的歷史,以表明寫此報告的正確立場;最后提議后主“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點明“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以告先帝之靈”的主旨。①諸葛亮:《前出師表》,引自《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75~278頁?!冻鰩煴怼凡焕闅v史上向頂層管理者陳情的典范之作,除了諸葛亮是先帝重臣、當朝權臣、大權在握的特殊身份外,至今對寫好咨政報告仍有學習借鑒的價值。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咨政報告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資源,進入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用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可以大大增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力,提升智庫決策咨詢的功力,促進智庫建設圍繞改革開放,參與管理決策,貼近工作生活實際,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服務。近幾年來,咨政報告的興起和寫作的普及,有利于解決智庫建設跟不上、不適應的問題,解決智庫的重要地位沒有受到普遍重視的問題,解決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質量智庫缺乏的問題,從而為領導機關科學決策和社會創(chuàng)新治理提供更多的高質量研究成果,為智庫建設領軍人物和杰出人才的涌現創(chuàng)造條件。
寫作學是實踐的理論,寫作技巧是應用的藝術。新時代的寫作者應該在對現實生活深入系統(tǒng)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知識,撰寫具有時代性、科學性、政策性的咨政報告。這樣的文章進入新型智庫,使智庫建設的成果增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色彩,更加貼近現實生活、貼近管理決策、貼近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長期從事寫作實踐和寫作理論研究,寫過不少新聞信息、雜文評論、理論文章,雖有一定的社會效果,但總感到影響不大,提出的觀點意見往往不被決策者關注,甚至無人問津。近幾年增強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改弦更張,主攻為領導決策服務、為民代言的咨政報告,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筆者撰寫的14篇咨政報告,得到省部級主要黨政領導同志11人,共30次肯定性批示。這些咨政報告取得的效應,產生了智庫的作用。一是引起高層關注,彌補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廣西有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但多年申報世界遺產未見成果。筆者2012年撰寫的咨政報告《廣西申遺工作如何走出遭受挫折的困境——申報世界遺產調研報告》,尖銳地批評“廣西申遺未果沒有任何理由”,并提出了做好申報世界遺產的思路和五個具體做法,自治區(qū)黨政主要領導同志對此報告作出批示后,成立了省一級的有關領導小組,一位自治區(qū)副主席直接抓這項工作。經過各方努力,2014年廣西桂林喀斯特以及作為貴州荔波喀斯特遺產地拓展的廣西環(huán)江喀斯特入選世界自然遺產,2016年中國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實現了廣西和壯族申報世界遺產零的突破。
二是發(fā)現人們熟視無睹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長期以來廣西區(qū)內外,均有不少人認為壯族沒有民族特色。筆者撰寫《以三月三歌節(jié)為契機,打造壯族文化展示區(qū)的建議》的咨政報告,針對如何顯示壯族的民族特點這個難題,指出壯族自古以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問題在于要有相應的形式,讓壯民族的特色呈現出來。于是提出以“壯族三月三”成為法定歌節(jié)的契機,廣泛開展民族歌圩活動,將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與壯族“三月三”對接,用四個板塊在南寧武鳴打造壯族文化展示區(qū)。此報告得到自治區(qū)黨政一把手、南寧市人民政府正副市長先后批示,自治區(qū)和南寧市文化部門專門組織專家研討,有關部門和單位提出了對應建議的具體措施和步驟,2018年壯族“三月三”歌節(jié),《廣西“尼的呀”》,山歌遍城鄉(xiāng),全區(qū)各地民族文化活動更加精彩紛呈。
三是推動改革開放,破解發(fā)展難題。前幾年廣西旅游業(yè)雖有發(fā)展,但與相鄰的廣東、海南對比,仍有不少的差距。筆者乘參加粵桂瓊改革發(fā)展論壇之機,在論文的基礎上,撰寫了《廣西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突破口——粵桂瓊聯手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建議》的咨政報告。自治區(qū)黨委兩位主要領導將此報告批示給相關領導,自治區(qū)旅游發(fā)展委員會經過研究,針對廣西與廣東、海南三省區(qū)在旅游市場宣傳推廣、客源互送以及旅游質監(jiān)執(zhí)法等方面采取7條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為此自治區(qū)旅發(fā)委專門給筆者寫了長篇感謝信。
四是科學引導決策,走出認識誤區(qū)。從2003年起,中國與東盟國家商定,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也就是從那時起,媒體頻繁宣傳一個新提法:廣西是面向東盟的橋頭堡。在2005年舉辦的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上,筆者從寫作學的角度指出這個提法不符合寫作規(guī)范。但并沒有引起輿論界和管理層的重視,之后“橋頭堡”不僅在媒體流傳,還寫進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文件。廣西、云南、廣東出現了爭當“橋頭堡”的趨勢,云南還提出了“橋頭堡戰(zhàn)略”。我在百度搜索“中國—東盟橋頭堡”的信息有7290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13年在慶祝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10周年盛會即將到來之際,筆者撰寫了《關于中國與東盟關系的宣傳中停用“橋頭堡”喻體的建議》,建議停止在中國—東盟關系的宣傳中使用“橋頭堡”的比喻,得到自治區(qū)5位領導批示,而后政府有關部門根據領導的要求內部發(fā)文,從源頭上排除了“橋頭堡”的提法。
新型智庫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為科學分析、科學判斷、科學意見、科學咨詢和科學決策提供實證材料和對策依據。這方面正好與咨政報告對接。咨政報告有五個特點:一是服務性,為公共管理提供依據,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意見;二是內參性,在較高級別的領導和管理層閱讀,有可能進入頂層設計,因而要求相對保密;三是新聞性,具有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及時發(fā)現群眾反映的第一手材料;四是指導性,在研究輿情民生、方針政策、發(fā)展策略和涉及全局性的重大問題、應急事件的基礎上提出指導意見;五是操作性,少講或不講一般的道理、社會常識,提出的對策措施能夠實施,轉變?yōu)樯鐣б婊蚪洕б妗?/p>
(一)正方向
咨政報告最重要的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的主動權,不能違背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核心價值觀。西方智庫標榜中立,對任何事物都不偏不倚,是不可能做到的。咨政報告撰寫者首先從政治上觀察事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才能發(fā)揮咨政報告“政務之先聲”的作用,為領導同志和管理人員科學決策,為改革開放、科學發(fā)展出謀劃策,傳播社會正能量。筆者對“橋頭堡”一詞的使用所提的意見,一開始就是正確的,但為什么得不到領導采納?原因在于文章只是從寫作學、修辭學的角度看問題,提出在一定的條件下,本體與喻體必須有某種本質上的聯系,才能構成合理的比喻,又引用《現代漢語詞典》對“橋頭堡”一詞的三種解釋,人們以為是搞學術研究,甚至是文字游戲,因而不被重視。后來,改為從政治上分析這個問題,指出用“橋頭堡”比喻廣西、云南,是一種戰(zhàn)爭情結、戰(zhàn)爭思維的殘余,將它用于廣西等地與東盟發(fā)展經濟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是一種定位上的偏頗,于是順理成章引起了領導和社會的關注,促成了問題的解決。
(二)找問題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以問題為導向,撰寫咨政報告也要以問題為導向。首先要看到問題,在紛繁的現象中發(fā)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對帶有普遍性、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抓住不放;其次要善于剖析問題,分清主流支流,重視主流,不忽視支流,透過現象找出事物的本質;三是運用唯物辯證法,遵循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排除干擾,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路徑。
2015年筆者應邀與橫縣縣委組織部的同志做一個基層黨建課題,了解到有的鄉(xiāng)鎮(zhèn)老黨員因體弱力衰或者家人長期患病而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們覺悟較高從不向組織叫苦,在忍耐中過著艱難的日子。一位領導同志指出,一定要將老黨員的生活保障工作做好,我們不能讓老黨員年輕的時候為黨流血流汗,老了卻不得關照而流淚。我們透過這個現象,看到的不僅是關心老黨員不夠的問題,而且涉及到黨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問題。經過研究寫了咨政報告《加強基層黨建不容忽視的一項工作——南寧市橫縣加大幫扶困難老黨員力度》,此報告刊登于中共南寧市委黨校等單位主辦的《黨校咨政專報》之后,自治區(qū)黨委三位主要領導作出肯定性批示。自治區(qū)黨委監(jiān)察室吸納咨政報告的對策建議,發(fā)出《關于對農村困難老黨員開展幫扶活動情況的報告》。這使成千上萬的為革命建設改革作出貢獻的老同志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助,提高了黨員和黨的基層組織在農村的威信。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認識到,撰寫咨政報告要“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具有“以人民為中心”的草根情結和家國情懷。咨政報告的重中之重,就是為黨分憂,為民代言,以問題為導向提出建議對策,為人民謀幸福,為群眾謀利益,特別是給弱勢群體拾遺補缺。
(三)細調研
以事實為依托,以調研為基礎,這是咨政報告與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的共同點。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是這類文體必須遵循的共同規(guī)律。網絡時代,網上調研,獲取文獻資料,是一種普遍做法。但網上得來終歸淺,況且魚龍混雜,虛假信息滿天飛,難以鑒別真?zhèn)?。僅僅采用網上得來的資料寫咨政報告,有可能以訛傳訛,誤導決策,鑄成大錯。寫好咨政報告必須親自深入基層,去到第一線,面對面調查訪問,取得真金白銀第一手材料。同時,調研活動應該與網絡結合起來,用網絡豐富調研,用調研檢驗網絡,剔除網絡垃圾,保留有益成分。
2012年筆者參加廣西優(yōu)秀專家考察團,到廣西河池南丹縣和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調研。通過考察民族風俗,走村串寨訪談村民,了解到南丹與荔波同處云貴高原南麓,同屬喀斯特地貌,地理氣候、自然資源十分相似。兩縣都屬于少數民族聚居的大石山區(qū),而且山水相連,民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大體相通。不同的是,南丹蘊藏極富開采價值的有色金屬,被譽為“中國錫都”,歷來是廣西的經濟強縣;荔波歷史上依賴刀耕火種的傳統(tǒng)農業(yè),收入微薄,曾長期是國家級貧困縣。南丹與荔波都有發(fā)展旅游業(yè)的良好的自然條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傮w來說,荔波旅游業(yè)發(fā)展較快,效益顯著,南丹旅游業(yè)雖然也進步不小,但在旅游業(yè)的結構布局、資源的開發(fā)整合、品牌效應、對全縣經濟的拉動力等方面,南丹與荔波相比尚有較大的差距。筆者有感而發(fā),寫了咨政報告《從南丹到荔波——對加快廣西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一點建議》,引起分管農業(yè)、旅游、文化的三位自治區(qū)領導和三位市黨政主要領導的重視,邀請筆者到南丹縣現場指導,為該縣的文化產業(yè)和旅游業(yè)健康發(fā)展建言獻策。
可見,學會調查研究是寫好咨政報告的前提。一頭沉下去,到群眾中作深入細致的調查,不僅能夠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潑生猛的材料,而且可以擦亮眼睛,透視坐在高樓大廈看不見的問題,并找到打通關節(jié)的真諦。
(四)善推敲
推敲,不是簡單的用詞是否恰當的問題,而是貫穿咨政報告構思全過程的反復自我詰問。理念是否創(chuàng)新新穎,觀點是否新鮮可信,材料是否真實可靠,問題是否敏感尖端,對策是否正確可行,結構表達是否合理,用詞是否準確生動,領導是否真感興趣,群眾是否能夠接受,上送時機是否恰當,報告建議能否落地,等等。有時整個報告內容很有價值,但表達方式或者辦文時序不當或者缺乏可行性,仍然達不到目的??梢哉f一著不慎,全盤皆輸。這是政務類文書與文學類作品的一個明顯區(qū)別。
2018年是著名作家陸地先生誕辰100周年。陸地是現當代壯族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的開拓者與長篇創(chuàng)作的奠基人。筆者2017年5月起三次到陸地的家鄉(xiāng)廣西崇左市扶綏縣調研,征詢多方意見,寫成咨政報告《紀念陸地百年誕辰,打造陸地文化品牌的報告》,報送后很快得到有關領導的正面批示。但卻難以落實,相關部門提出陸地曾任有關單位的領導,對領導干部不宜開紀念會。筆者立即修改報告的定位,提出召開“紀念陸地先生誕辰文學創(chuàng)作研討會”,與會人員主要是社科界、教育界的專家學者,憑學術論文參會。2018年7月6日由社會團體和期刊雜志社主辦的紀念陸地同志誕辰100周年文學創(chuàng)作研討會在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召開。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我們今天開展紀念陸地的活動,提倡閱讀陸地的文學作品,不是一般地懷念一個已故的作家,更不是為了紀念一個領導干部,而是以此為載體,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振奮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高文化自覺自信,發(fā)展繁榮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進一步塑造好、維護好、發(fā)展好美麗廣西和美麗中國形象。中國作家網、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等媒體對這個活動作了廣泛的傳播。
寫作咨政報告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讀者欣賞報告的優(yōu)美文字,受到報告的情感熏陶,獲得審美感受,而是從報告內容獲取認知,得到經驗的啟發(fā),提高決策水平。這與智庫的功能是完全一致的。
咨政報告反映民意黨情,研究問題對策,往往成為領導人和管理層民主化科學化決策的助推器,領導者管理者思考輿情、解決問題的參謀和助手;也是社會團體發(fā)揮新型智庫作用,致力于發(fā)展文化教育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方式。撰寫咨政報告要有較高的政治政策水平、廣博的知識功底和對口的寫作能力。撰寫者要有參與新型智庫建設,為黨的建設、國家的發(fā)展、人民的福祉而奮力前行的職業(yè)精神和匠心獨運。
咨政報告等智庫型文體方興未艾,科學咨詢事業(yè)前途無量。我們寫作理論工作者,應當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勇于專業(yè)創(chuàng)新,明確責任擔當,以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為寫作學科和寫作事業(yè)鑄造輝煌,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邢建昌
人文學科理論創(chuàng)新的關鍵是要有問題或問題意識。問題不是自明的,問題之成為問題,不依賴于感覺和經驗,而取決于在怎樣的知識學模式或知識學框架下提出問題。多年來,我們的寫作學科習慣于從經驗和感受出發(fā)提出問題,而不習慣在特定的知識學模式或知識學框架下提出問題,結果導致“問題”或“問題意識”薄弱以及各種“偽問題”的泛濫。從經驗和感受出發(fā)提出問題,還不足以促進寫作學科的理論創(chuàng)新,因為經驗和感受只是偶然的、個別的,無需論證的“事實本來如此”的表象感知,而知識學模式或知識學框架下的提問,則是研究者帶著特定知識裝備進入寫作理論研究的結果。知識學模式的差異,導致寫作學科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和規(guī)律。
知識學模式,不是知識的形式,而是決定知識陳述所以如此的深層結構,體現某種視角對于問題的選擇和介入。按照知識社會學的代表人物曼海姆的觀點,“視角”不只是一種觀察事物的方式,同時也包含人在觀察事物時在思想上對事物的建構?!耙暯恰笔窃斐伤枷牖蛑R差異的一個主要原因。兩個人即使用同一方式應用同樣的形式邏輯法則,也可以對同一事物做出極不相同的判斷。從知識學模式進入寫作理論的思考就會發(fā)現,寫作理論中各種觀點的分歧和論爭,實際是知識學模式差異的一個結果。
在西方,新批評的出現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件。新批評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實際是西方“語言論轉向”的一個結果。語言論轉向,是看待語言的知識學模式的變更。從過去對“語言表征什么”的關注,轉向對“作為表征的語言”的關注,內在地催發(fā)了以關注語言肌理為特點的新批評實踐活動。從新批評開始,西方文學理論的講述發(fā)生了從“總體性的文學理論”向“依附于特定的知識學模式”的文學理論的轉變。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圍繞“文學的本質”問題,理論界曾發(fā)生過兩次影響較大的論爭。一次是關于形象思維的,一次是關于反映論與審美反映論的。新時期之初圍繞形象思維論爭的的焦點,是文學如何通過形象的思維達到對生活的本質認識。本來,從形象思維討論可以邏輯地通向形式論和符號論之類的現代性的理論建構的,但是,這個討論在1985年戛然而止。內在的原因在于,支持形象思維論爭的各家各派,都遵循同一個知識型——認識論。即使對情感的強調,也是在認識論的框架里完成的。因此,形象思維論爭在知識學模式上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第二次是關于反映論與審美反映論的論爭。這場論爭的結果,是文學情感特征論和審美反映(意識形態(tài)論)的確立。現在回過頭來再審視這場論爭,不難發(fā)現,論爭雙方其實依然是在認識論框架里討論問題的。只是,審美反映論把關注的焦點從過去偏重于向客體一極的傾斜,轉向了向主體一極的傾斜。童慶炳先生就曾經談到:“所謂審美就是對美的認識和欣賞?!雹偻瘧c炳:《文學概論》上冊,北京:紅旗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頁。把審美看作是對美的認識和欣賞,這顯然是一種認識論框架下的問題描述。認識論在知識學屬性上屬于本體論或本原論,其目的在于解釋精神與物質何者為本原的問題,但局限在于預設了一系列二元對立的范疇。而文學作為復雜的精神存在,顯然需要從更為開闊的知識背景下去理解,如精神分析的、現象學的、符號論的、解釋學的,等等。但是,同樣的道理,我們文學理論的知識譜系里,還缺乏與現代性訴求相適應的知識傳統(tǒng)或知識型,因此這場討論所帶來的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是有限的。正因為如此,審美文論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就表現出了與時代狀況的齟齬,不能有效解釋新的社會文化實踐。審美文論的命運沉浮說明了一個道理:理論的創(chuàng)新短期看可能是某種社會、歷史、文化促動的結果,但從長遠看,則是由某種知識傳統(tǒng)或知識學模式的內在邏輯所決定的。文學理論各流派的論爭,其實是各種知識型之間的一種博弈。
進入后現代語境,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知識生產模式開始塑造人文學科的理論版圖。文化研究思潮,正代表了這種新的知識生產模式。英國社會學家邁克爾·吉本斯認為,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的知識生產模式1的知識生產模式2正活躍于知識生產的前臺。知識生產模式2的特點,一言以蔽之,即跨學科性。跨學科,即非學科、超學科,跨界書寫成為可能。由此導致了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模糊了,文學與生活的界限模糊了,文學與其他文體的界限模糊了。寫作活動的本質需要在跨學科的知識圖景里被重新定義。寫作與身份、寫作與性別、寫作與種族、寫作與技術、寫作與表達、寫作與智能、寫作與存在等等,構置了新形勢下寫作學科的理論議題。與此同時,寫作理論研究在拓展關注面的同時,更加深刻呼喚一種本體性寫作,即可能性寫作。這種寫作是抗拒異化的方式,是重啟被遺忘的精神記憶的過程,是心靈對心靈的呼喊,精神對精神的丈量。寫作彰顯人的存在或人的在場。寫作因此需要從存在論而不是手段論的意義上被理解。顯然,從知識學模式出發(fā),有可能對寫作的性質有一個尋根的了解。
知識學模式下的寫作理論,不是裝點寫作門面的工具,而是思想性,解釋性的。她提供關于好的文章的標準,抵制各種與寫作的本性貌合神離的“偽寫作”、垃圾寫作、媒體控制下的寫作,以理想的方式守護寫作的精神家園,安頓心靈,提供救贖。知識學模式下的寫作,賦予寫作以全新的意義。寫作,你愛也罷,不愛也罷,她都在那里。寫作自有生命。
戴紅賢
中國寫作學會成立快四十年了。1980年,武漢大學發(fā)起并成立了中國寫作研究會(后改名為中國寫作學會),并于1981年創(chuàng)辦《寫作》雜志,為寫作學科的現代化、科學化發(fā)展搭建了一個非常高端的平臺,聚集了一大批學養(yǎng)深厚的寫作學同仁,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寫作學研究群落。經過近四十年艱苦卓絕的共同努力,目前寫作學科建設已經初見成效。
從專業(yè)方向來說,武漢大學文學院于2006年、2013年分別創(chuàng)建了全國寫作學科的首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首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此后,又有一些學校設立了寫作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此外,一些大學還開設了寫作學本科專業(yè)。這是21世紀中國寫作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
從課程來講,越來越多的學校加強了寫作教育。如武漢大學文學院每個本科生必修6個學分的寫作課,共108個學時;據今年5月18日消息,清華大學將在2018級新生中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計劃到2020年覆蓋所有本科生,并力爭給研究生提供寫作指導??磥?,清華大學在全校通識寫作課程方面有超越武漢大學的氣勢。也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好消息: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已經將寫作課納入中文專業(yè)八門核心基礎課,這是許多前輩努力爭取得到的。這說明我們寫作學科在前進的道路上并不孤單。
從師資角度而言,搞好學科建設的關鍵在于建設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優(yōu)秀的學術隊伍?,F在,不少學校已經成立單獨的寫作教研室,配備專業(yè)教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些長期致力于寫作教學與研究的教師的工作獲得了學校的高度認可,例如,2016年,中國寫作學會會長、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於可訓當選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這對我們寫作學科的同仁來說是一個好消息。這說明我們寫作學科教師只要踏實肯干,我們的工作業(yè)績一樣能獲得單位和社會的認可。寫作學科的前輩們給我們帶了好頭,樹立了典范,也給我們廣大的寫作教師開拓了上升的空間。
從學術研究來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寫作學前輩們取得了一批批有探索、有創(chuàng)意的學術成果,其中不乏厚重之作。僅就寫作研究專著而言,據不完全統(tǒng)計,達100多部(不包括寫作教材在內)。這些學術成果給中國寫作學科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值得我們繼承,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中國寫作學科已經積聚了相當大的能量,正蓄勢待發(fā)。我認為,21世紀中國寫作學科建設將在理論本體研究和實踐效能兩個方面開創(chuàng)出新的局面。
先說理論本體研究。這是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寫作學科建設的課程、師資、專業(yè)等問題都無法更上一層樓。它的重要性是在座或不在座的寫作學同仁們的共識,無需贅言。我想著重談談如何建構21世紀中國寫作學科的理論話語的問題。
關于中國寫作學科的理論話語問題,有兩個歷史事實需要了解。第一,自20世紀以來,寫作學科的理論建設問題不僅長期困擾著中國寫作學,實際上,它也曾經長期困擾著西方寫作學。它是東西方文明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共同性問題。了解這個基本事實,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點點心理安慰。第二,西方當代寫作理論的研究起步略早于我們,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幾代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在上個世紀末期成功開創(chuàng)出寫作學理論的新局面。他們的發(fā)展歷程給我們的啟示是,從最基本的概念、思想開始,扎扎實實地研究歷史、研究現狀,真正找到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
說到最基本的概念,我們還得從“辯名析理”做起。寫作學是一個“庸俗”而不是“高冷”的學科,為什么?因為這是一個大家都可以發(fā)表自己觀點的學科領域,而且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懂,都在行。當然,也很容易吸引“眼球”,例如,近十年來興起的“創(chuàng)意寫作學”思潮,以及最近清華大學提出在全校開設非文學寫作通識課,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寫作教育的廣泛關注,這是寫作學科的長處;其不利之處在于:如果我們不深入而且系統(tǒng)探究,人云亦云,將對我們學科的理論建設非常不利。要認識寫作學與各種形形色色的概念之間的關系,就牽涉到寫作學本體問題。
說到寫作學本體問題,當務之急恐怕是要探究寫作學與文學的關系。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如果寫作學本體就是文學寫作及其理論,那么,為什么還需要另一個寫作學二級學科?如果真的需要一個寫作學二級學科,那么,寫作學和文學又是什么關系?“創(chuàng)意寫作學”概念的提出,又似乎加重了人們的思想的混亂:“創(chuàng)意”讓人聯想“創(chuàng)作”,與文學相關;“寫作”似乎隸屬于寫作學。此外,“創(chuàng)意寫作學”反思了高等教育“不培養(yǎng)作家”的文學教育傳統(tǒng),可見他們是想改進文學教育。清華大學“非文學寫作”概念,劃清了寫作學與文學兩個學科在實踐層面的界限。其分類方法與武漢大學寫作學前輩張杰教授的思想接近,張杰教授將寫作分為“審美性文體寫作”“析理性文體寫作”“實用性文體寫作”。至于寫作學與文學的理論區(qū)分,張杰教授已經有了一些構想,他寄希望于我等晚輩。此外,李道榮先生的《寫作學與文學學的比較》已有所探究,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還有人一說到寫作能力與水平,就指出學生的錯字別字、標點錯誤、語句不通、思路不清等等,似乎寫作學就是要在高校給語文基礎不好的同學補上語文知識課。這樣一來,大學寫作學好像成為了語文學的附屬或延伸部分,就是進一步幫助同學們打好語文表達基礎。這些概念的含混和認識的模糊等現象,實際上牽涉到寫作學科理論本體研究的大問題。這是21世紀中國寫作學需要攻克的難點和重點。
如何研究,我認為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工作:
第一,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我國幾千年的文章寫作學傳統(tǒng),含有豐富的理論資源。但是,許多資源我們在20世紀把它弄丟了。縱向而言,中國寫作學理論本體的迷失與寫作教育的現代轉型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章學,體現出“作文存道”的理想,看重文章寫作與文化傳承及其發(fā)展的密切關系;也探究文體、修辭、語法、篇章等如何表達的問題?!皩懯裁础焙汀霸趺磳憽笔莻鹘y(tǒng)文章學的兩大支柱。例如,《文心雕龍》既談原道、征圣、宗經的問題,也談神思、體性、聲律、章句、比興以及各種文體等。而現代寫作理論卻偏重如何“傳情達意”,更關注“怎么寫”,這使得寫作學的話題領域縮小了許多。在這個收縮的過程中,我們很可能丟掉了寫作學理論的某些非常重要的內容。橫向來看,現代分科教育體制之下,各個中文學科彼此競爭:文學在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白話文運動的大力推動下,高歌猛進;語言學在國語運動的促進下,也是穩(wěn)打穩(wěn)扎。此外,語言學科的工具性質,使其相對遠離意識形態(tài),在20世紀的風風雨雨的環(huán)境中,漢語學科仍然在不斷發(fā)展壯大。而傳統(tǒng)文章學或者現代寫作學,可謂命運多舛。因此,仔細探究中國從古至今的寫作教育歷史,是寫作理論研究的基礎。
第二,敢于交叉,協(xié)同發(fā)展。寫作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跨學科性質顯著,寫作學研究需要有通識的眼光和交叉學科的知識。既需要我們思考寫作學與文學、語言學的關系,還需要我們思考寫作學與邏輯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的關系,甚至還需要我們在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大視野中思考寫作學的活動領域及其存在意義。例如,寫作學與語言學的關系,一般來說,傳統(tǒng)語言學以研究字、詞、句、段為主,但當代的篇章語言學已經將研究對象擴大到語篇,因此文章寫作學與篇章語言學的邊界日趨模糊。這也并非完全是壞事情,它可以倒逼我們寫作學科發(fā)憤圖強。我們一旦確立了寫作學科的理論本體,這些鄰近學科的前沿理論和專業(yè)知識,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借用和拿來。這種學科交叉的現象也是當今科學發(fā)展的協(xié)同化趨勢。
第三,開拓視界,合理拿來。西方寫作學曾經與我們有相似的問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甚至某些學說值得借鑒。中國寫作學會老會長裴顯生教授在《21世紀寫作學文庫》總序里說:“在寫作學領域,對國外的有關著述的譯介,遠遠落后于其他學科,必須迎頭趕上?!苯璐藱C會,向各位同仁通報一個信息,武漢大學文學院已經啟動西方寫作學名著翻譯項目,該項目得到了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我們在去年已經完成了調查、摸底工作,確定了書目。現在已經開始翻譯。我們這個項目,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創(chuàng)意寫作書系”的性質不同,他們的譯著側重文學寫作的技巧與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我們擬翻譯的著作均為寫作基礎理論,探討寫作學理論的一些根本問題,理論性較強,其中一些學說對我們的理論建設應該大有裨益。二者應該可以相得益彰。
第四,抓住機遇,與時俱進?;ヂ摼W、自媒體迎來了全民寫作的新時代,它給寫作學科提出了很多新的現實問題,也給寫作學科的發(fā)展帶來了劃時代的機遇。從人類寫作歷史來看,每一次書寫媒介的重大變革,都大大促進了寫作實踐活動,并推動了寫作理論的發(fā)展。例如,中國從絹帛書寫到紙筆書寫,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20世紀的電腦書寫和激光照排等,這些歷史我們都耳熟能詳。因此,可以想象,互聯網時代給21世紀寫作學科發(fā)展提出了挑戰(zhàn),也提供了機遇。
說到這里,我想稍微岔開一下,談一點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與大家共勉。毋庸諱言,當下寫作學研究面臨著課題申報、經費支持、論文發(fā)表等許多實際問題,尤其是論文難以發(fā)表。但是,我個人認為,從來都是“天助自助者”,與其被暫時的困難卡在這里,還不如先行動起來,用我們的努力工作和有價值、有分量的學術成果去爭取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具體而言,需要我們在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個人利益與學科利益之間適當兼顧。因此,我們自己先做工作,做出成績,讓事實說話,用寫作學科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說話,我相信學科管理的領導們和專家們一定會越來越了解我們寫作學科,也會越來越重視我們寫作學科。
下面簡單談談21世紀寫作學科的實踐效能。說到實踐效能,這是寫作學科的特色所在。武漢大學在申請寫作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時,曾經在學科命名上出現了一個小的波折。我們提交的申請書上使用了“寫作理論與實踐”的名稱,后來專家建議更名為“寫作學”。實際上,寫作實踐在我們寫作學科的研究和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學者把寫作理解為“行動的藝術”,從寫作學科的實踐性而言,我認為這個觀點有道理。所謂“行動的藝術”,正如《中庸》所說的“篤行”。求真知,最終都要落實到行為中,落實到人類實踐中,就是“篤行之”。例如,我們寫“謙受益,滿招損”的文章,我們寫“志當存高遠”的文章,甚至我們寫研究莎士比亞的文章,寫研究康德的文章,等等,我們寫作的目的并不在于讓讀者知道我們知道這些道理,或者向讀者炫耀自己的學問和見識,而在于文章寫作的背后、作者所要張揚的某種人文精神,也就是古人所講的“文以明心”“文以見志”“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為表”等,并且將這種精神傳達給讀者并影響讀者。作者和讀者彼此呼應,彼此激勵,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明美好的社會風氣,乃至共創(chuàng)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這才是閱讀與寫作這種人類實踐活動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裴顯生先生所言非常有道理,他說:“深化寫作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我們要引導學生把感悟生活、品評佳作和寫作實踐結合起來,把提高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提高整體素質結合起來,把‘作文’和‘做人’統(tǒng)一起來?!钡拇_,學習作文就是學習做人,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章學的傳家寶,也正是傳統(tǒng)寫作學的核心價值所在。因此,中國寫作學在現代化進程中不能丟棄了這個根本。
最后,我相信,21世紀中國寫作學科一定能夠突破理論研究的瓶頸,凝煉出“中國寫作學的本體意識”,建構出中國寫作學科理論話語,為21世紀中國人才的培養(yǎng)乃至文化復興的偉業(yè)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