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江蘇省儀征市陳集鎮(zhèn)中心幼兒園,江蘇儀征 211408)
幼兒園教育要將游戲作為活動的根本,多組織幼兒參與各種主題的區(qū)域活動。教師如果在順應幼兒天性的基礎上開展游戲化課程,能對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筆者在教學中積極參考《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合理組織幼兒參加區(qū)域活動,更好地推進幼兒課程游戲化,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組織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為幼兒提供合理的活動條件,拓展發(fā)展空間,這樣才能讓幼兒在良好的活動環(huán)境中參與區(qū)域活動,并使課程游戲化得以推進[1]。筆者在教學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活動,嘗試投放一些能促使幼兒自主思考、自主感悟的活動材料,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操作,促使幼兒更靈活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讓課程游戲化的效果得到推進。
例如,在美術區(qū)域活動中,筆者先為幼兒提供了畫筆和紙張等簡單的繪畫工具,鼓勵幼兒嘗試畫出自己心中的大花園。在幼兒活動過程中,筆者關心幼兒的行為,發(fā)現(xiàn)有的幼兒陷入了困惑,了解情況后,該幼兒提出:“我想畫一棵長出蘋果的樹,還想讓蘋果一個個突出表面,可是,只用畫筆畫不出這種效果?!边@說明幼兒已經(jīng)開始思考,此時筆者嘗試將其他用品投放到活動區(qū)域中,如橡皮泥、水晶亮片、剪刀等,并引導幼兒思考:“既然畫筆做不到,那么我們可以試試其他工具,看看有什么東西能制造出立體的效果呢?”幼兒發(fā)現(xiàn)了橡皮泥,提出:“我可以用橡皮泥捏出一個個小蘋果,然后粘貼在畫上?!?/p>
筆者在掌握班級實際情況和幼兒需要的基礎上,組織幼兒參與實踐活動。由于幼兒的思維以具體思維為主,如果教師能合理投放具有引導性的模型等,就能促使幼兒更積極地思考,并在反復操作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發(fā)展自己的動手能力。
在課程化視角下,區(qū)域活動的材料投放極其重要。材料投放是幼兒有效區(qū)域活動的前提,與教師的教育理念有關[2]。教師應站在幼兒的角度,考慮他們的需要,思考投放什么樣的材料比較合適,這樣的思路能讓區(qū)域活動因所投放材料的科學性而對幼兒的區(qū)域活動產(chǎn)生促進作用。當然,“科學”投放反映了教師的教育理念,而所謂科學,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關注幼兒,關注他們的實際認知水平與活動要求之間的關系,關注到這一點,材料的投放就一定是科學的。
筆者嘗試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提取有用的素材,將其融入課程游戲化中,組織幼兒參加相關區(qū)域活動。例如,可以針對午餐行為設計和飲食文化、就餐禮儀有關的區(qū)域活動,組織幼兒參加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動。
在角色扮演類的區(qū)域活動中,筆者組織幼兒參與了幼兒餐廳活動。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可以嘗試通過食品道具的擺盤等,初步了解如何制作食物。此外,幼兒還可以了解如何去餐廳購物,并對就餐禮儀產(chǎn)生一定了解。筆者著重引導偏食的幼兒展開思考:“大家看這個盤子里的食物,紅紅的肉和綠綠的菜配在一起,是不是特別好看呢?吃起來是不是也很好吃呢?”這樣能激發(fā)幼兒對蔬菜的食用興趣。對于平時不注意就餐禮儀的幼兒,筆者引導其思考:“在吃飯時如果大聲吵鬧,會不會影響周圍其他的客人呢?”幼兒回答:“會影響到?!边@就引導幼兒關注自身的行為舉止。
筆者在教學中積極把握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從中收集到不少信息。除此之外,筆者還積極聯(lián)系幼兒家長,嘗試通過微信聯(lián)系他們,從家長身上獲取幼兒在家中的生活情況。
將區(qū)域活動與幼兒生活相聯(lián)系,可以保證幼兒在幼兒園內的活動與生活形成密切聯(lián)系[3]。幼兒在活動中生成的認知也就有了生活基礎。在區(qū)域活動中開展一日活動,重點在“一日”上。因為一日是時間維度的一日,更是幼兒生活的一日。這一日中有豐富的活動,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幼兒的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這就是區(qū)域活動的根本目的。換言之,在幼兒的區(qū)域活動中融入生活元素,可以通過活動的方式,對幼兒在家形成的認知進行強化或矯正——有著正確價值取向的活動需要強化,相反就需要矯正。這種將區(qū)域活動與幼兒生活相聯(lián)系的思路,有助于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
在組織幼兒參與區(qū)域活動時,筆者注重完善主題游戲。主題游戲能讓幼兒在特定專題下進行整體思考,對幼兒的思維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同時,筆者還十分注重將多種不同的主題游戲進行整合,嘗試在幼兒參與某主題游戲的過程中補充材料,讓幼兒逐步過渡到其他主題游戲,讓幼兒的多元智能得到發(fā)展。
例如,在“綠色家園”這個主題活動中,筆者將游戲與“水”的主題相結合,引導幼兒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筆者首先組織幼兒參加“擊鼓傳水”游戲,讓幼兒傳遞盛滿水的水杯,看看在鑼鼓停下后,水杯里還剩下多少水,幼兒發(fā)現(xiàn)水被灑出了不少。筆者引導幼兒思考:“水那么容易流失掉,大家說我們是不是要保護好水呢?”幼兒提出:“我們都要保護水,不要浪費水?!贝藭r筆者又引導幼兒思考:“如果現(xiàn)在這杯水變成了泥水,大家該怎么辦呢?”筆者為幼兒提供活性炭、細沙、一次性杯子、剪刀等工具,引導幼兒將杯底剪出小洞,然后利用活性炭和細沙制作成簡易凈水器。將泥水灌入后,幼兒驚奇地發(fā)現(xiàn),水變干凈了。此時幼兒認識到,可以利用科學技術進行污水處理。
如果能合理地設置活動區(qū)域,就能補充幼兒的主題課程,讓幼兒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實際上,補充材料的依據(jù),并不完全取決于活動區(qū)域中投放材料的多少。教師應從幼兒活動的過程角度來判斷,看看要達到某一教育目的,材料的投放是否充分,幼兒的活動能否得到保證。如果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材料的補充就是必然的。
在組織幼兒展開區(qū)域活動的過程中,筆者嘗試推行課程游戲化,為幼兒提供參與區(qū)域活動的機會。這樣就能將課程、游戲和區(qū)域活動融為一體,能讓幼兒在自主、愉快的環(huán)境下成長,達成提高幼兒素質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