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飛
(成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 成都 610059)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語寫作教學歷經(jīng)了一次影響最為深遠的學科范式變革,“過程法”取代了“成果法”,成為西方國家寫作教學的主導方法。寫作不再被看作“一蹴而就”的結果,而是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與此同時,網(wǎng)絡科技日新月異,大數(shù)據(jù)時代來臨,傳統(tǒng)的高校英語課堂受到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霸诮窈蟮亩昀?,英語教育會發(fā)生根本性變化,而寫作教學更是首當其沖”[1]。在此背景之下,孔慶炎、楊永林等將“體驗學習”理論引入國內(nèi)語言教學,他們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對寫作課程改革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目前國內(nèi)的相關探討相繼開展,但多偏重理論研究,實證調(diào)查不多。鑒于此,筆者借鑒現(xiàn)有的學術成果,結合教學實踐,建立了融讀、議、寫、評為一體的體驗式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并扎實地開展了實證研究,以探索楊永林教授所提的“宏觀思維、在地行動”的辯證統(tǒng)一之道[2]。
自20世紀上半葉起,以杜威、勒溫、庫伯等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就提出了“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指學習的發(fā)生基于體驗,學習者通過觀察、反思將經(jīng)驗概念化,然后通過行為和實踐加以驗證,獲取新的認知。其中, 集大成者庫伯提出了“體驗學習圈”理論[3],指出體驗學習包含“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主動檢驗”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并非單純的平面循環(huán),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體驗式英語學習就是這一宏觀教學原則在狹義的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該教學模式提倡“學習者通過在真實或模擬英語學習環(huán)境中的具體活動,獲得親身語言體驗和感受,并通過與其他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分享學習體驗,進行反思、總結、最終再回到學習中去”[4]。
從二語習得角度而言,直接經(jīng)驗的獲取本質(zhì)上就是語言信息的輸入,而“輸入—輸出”理論是體驗式英語教學模式的重要理論支撐。根據(jù)克拉申的輸入假設,二語習得的前提是有足夠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克氏用“i+1”這一表達式來概括??耸险J為:“說,是習之果,而非習之因……從理論上講,說對習而言是不必要的”[5]。而以斯韋恩[6]為代表的輸出派則認為:“可理解輸入”并非二語習得的唯一來源,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可理解輸出”所起作用更加關鍵,學習者正是通過對目標語提出假設,并在實踐中不斷地驗證和修正其假設,從而獲得語言認知。此外,以朗、蓋氏為代表的學者從“交互”和“吸收”等的角度發(fā)展了“輸入—輸出”理論,強調(diào)了意義修正和交際互動對知識內(nèi)化的重要作用,對二語習得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體驗式學習的另一理論支撐為建構主義。該學派反對喬氏的語言習得機制論,認為語言習得是學習者通過與外界互動,后天構建而成。20世紀二三十年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觀察到,兒童智力的獲得建立在對外界的感知之上,通過不斷平衡“同化”和“順應”兩個基本過程,將外界信息與自我認知結構不斷重組整合,從而建立起新的認知圖示[7]。同時代的另一領軍人物維果茨基提出“社會文化發(fā)展”論,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認知心理學層面引入歷史和社會互動層面,他認為語言符號只有在社會交際活動中才能真正發(fā)揮其“中介”的作用,幫助人類將低級心理活動轉化為高級認知,而這一轉變過程被稱為“內(nèi)化”。此外,他還提出“最近發(fā)展區(qū)(ZPD)理論”,進一步闡釋了學習者潛能的發(fā)展,以及認知如何“由外至內(nèi)”地獲得[8]。無論皮亞杰還是維果茨基,二者都強調(diào)學習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和心理結構的動態(tài)發(fā)展,而他們對“個體性質(zhì)”和“社會性質(zhì)”的不同偏重又互為補充,共同確認了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此外,“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還衍生出多種教學模式,如支架式、互助式、合作型、情景性等教學模式,成為體驗學習的重要參照。
筆者從學習者認知特點出發(fā),參考庫伯的“語言學習圈”,并結合寫作教學實踐中的難點,設計了“讀—議—寫—評”的體驗式英語寫作教學模式(見圖1)。
圖1 “讀—議—寫—評”體驗式英語寫作教學流程
首先,該模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讀、議、寫、評”四大環(huán)節(jié)為支撐,摒棄以寫作成果為歸依的教學方式,從寫前準備直至修改編輯,寫作過程中每一階段的活動皆納入了教學評估。其次,該模式輸入、輸出雙管齊下,讀、議、寫、評分別對應學習的四個階段:具體體驗、觀察反思、抽象概括、行動應用(文章形成)。同時,“讀—寫”和“評—議”又分別構成“理解”和“轉換”兩大向度,前者代表由具體感知到符號語言的轉化過程,而后者代表著從內(nèi)部反思到外部檢驗的延伸過程,互動、反思和實踐等行為貫穿整個寫作過程,旨在達到“以讀議推動寫作,以評改促進反思”的教學目的。
針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筆者還采用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1.語言輸入不足
閱讀是擴大輸入的最有效途徑,也是學習者最直接的語言體驗,更重要的是,文字承載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精神,只有飽覽群書,才能提升一個人的思想深度和知識廣度,才能陶冶出高尚的情懷和優(yōu)秀的人格。目前學生的輸入渠道主要是課本學習和上課聽講,而新教學模式則通過體驗性閱讀和反思性閱讀來拓寬輸入的渠道。體驗性閱讀包括寫作策略學習和拓展閱讀,前者結合教材,后者則以主題形式展開,由師生共同選定十篇閱讀材料,以點帶面地積累閱讀量。筆者借鑒了“翻轉課堂”的理念,將體驗閱讀置于課前,并要求學生撰寫閱讀筆記,而課堂則采用問答、討論等形式答疑解惑,對教學內(nèi)容作進一步引申。反思性閱讀是指同伴寫作互評,通過鏡像學習獲得間接體驗。
2.思辨缺席
思辨缺席具體表現(xiàn)為審題不透、下筆困難、論證膚淺、言之無物。這一痼疾僅靠學習者個體很難解決,因此筆者引“議”入寫,旨在借助外部“支架”推動個體思維的發(fā)展。筆者參考文秋芳的思辨能力量具模型[9],圍繞分析、推理和評價三大技能,精心設計討論活動,考察學生思維的清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靈活性?!白h”并非獨立的課堂環(huán)節(jié),而是與讀、寫、評交替循環(huán)。在實踐中,可以表現(xiàn)為“讀議相伴”(學生邊讀邊議邊思考,培養(yǎng)其思考論證能力);可以表現(xiàn)為“以議促寫”(開展觀點連綴、妙語共享、辯論等寫前活動,培養(yǎng)其闡述及歸納能力);還可表現(xiàn)為“評議結合”(展開習作互評、佳作共賞、教師點評等活動,培養(yǎng)其反思觀察和分析能力)??傊浴白h”為驅(qū)動,能有效增進個體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互動,促進學習者觀察、反思和總結,將個體“所思”轉化為“所言”和“所得”。
3.寫作水平難以突破
面對寫作水平難突破的問題,宏觀上,筆者通過摘要撰寫、主題句創(chuàng)作、主位推進等多種寫作訓練,著力培養(yǎng)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微觀上,加強學生自動化語塊習得,逐步解決表達困難的問題。寫作過程中的詞匯產(chǎn)出分為“詞語提取”和“形式整合”兩個過程,而非自動化的詞匯提取耗時費力,導致表達不暢和口語化等結果。筆者通過仿寫、誦讀、回譯、語料庫檢索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預制語塊作為整體學習并貯存于長期記憶中,以提升其遣詞造句的水平。研究者們還發(fā)現(xiàn),“提取練習(Retrival Practice)”有助于記憶的保持和遷移[10],據(jù)此筆者安排了適量的測試,強化詞塊攝入。
4.缺乏反思
寫作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通過反思來促進語言習得,然而國內(nèi)學生對修改和反饋普遍缺乏重視。鑒于此,筆者采用了“自評+互評+教評”的三級動態(tài)評估機制,將教學介入與評估有機結合起來,實現(xiàn)對教學、診斷、輔導、矯正、激勵等各方面的融合,其優(yōu)勢在于能跨越多個時間點觀察評估學生的進步與改變,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認知歷程和潛能。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介入支持至關重要。筆者參考密歇根寫作評價評分指南[11]以及張艷紅[12]的研究,制定了“寫作互評評分標準”,從篇章結構、思想內(nèi)容、修辭表達等三大方面將評分標準細化,為學生評估提供介入支持;同時培訓學生使用句酷、CORCA 等評改軟件和語料庫,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撐。學生只有在評估、改寫、點評過程中體會“意義”“表達”“語境”的關系,才能學會如何“以言成事”。
5.動力不足
心理機制是影響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而寫作往往是學生最為畏懼與討厭的項目。新教學模式注重激發(fā)學習者熱情,同時輔以嚴格的量化管理, 以求達到“快樂學習,寬嚴相濟”的教學效果。首先,團隊合作貫穿整個寫作過程,同伴的支持帶來信心和安全感,降低學習焦慮,同時互評讓學習者注意到與同伴的“差距”,成為其前進的動力;其次,豐富有趣的寫作任務設計(例如戲劇、廣告、童話等)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作文進步分的設置提高了學生的寫作熱情。此外,課堂以互動為主導,既緊張又活潑,避免了“沉默者更沉默”的馬太效應。另一方面,為確保有效地監(jiān)管教學,筆者設計了“教材學習通關表”“拓展閱讀通關表”“作文互評評分標準”“寫作學習過程跟蹤記錄”等考評量表,將每一項任務具體化、量化,教師通過觀察學生檔案,調(diào)整介入策略,為學習者的語言發(fā)展搭好“支架”。
本次教學實驗對象為成都理工大學英語專業(yè)本科三年級的兩個自然班,兩個班人數(shù)相當(均為36人),都在二年級修習過初級寫作課程,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寫作能力。其中,實驗班采用體驗式寫作教學模式授課,參照班采用傳統(tǒng)方式授課,任課教師均為筆者本人。
本研究主要解決以下問題:(1)新教學模式是否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2)新模式對學生的寫作行為及寫作意識有何影響?(3)新模式是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研究采用了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測驗法、個案法、實驗法等多種方法展開實證研究,實驗歷時一個學期(16周),筆者分別在實驗前后進行了測試(課堂限時寫作),期間還做了兩次問卷調(diào)查,并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
1.對學生寫作能力影響的分析
為了解新教學模式對寫作能力的影響,筆者對比了實驗班和參照班實驗前后的測試成績(見表1),并做了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見表2)。
表1 兩個班實驗前后作文成績對比
注:實驗班N1=36人,參照班N2=36人
表2 實驗班寫作技能單項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
注:實驗班N=36人
表3 實驗班寫作意識前后差異
注:實驗班N=36人
表1顯示,實驗前實驗班和參照班的平均成績分別為76.5和77.11分,實驗班平均成績略低。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前兩個班的寫作成績不存在顯著差異(統(tǒng)計量t值=-0.428,p值=0.670,大于0.05)。試驗后的成績對比可見,兩個班的寫作成績均有提高,且實驗班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參照班。T檢驗結果表明,兩個班的寫作成績均值在試驗后存在顯著差異(統(tǒng)計量t=2.422,p值=0.018,小于0.05)。此外,如表2所示,實驗班在詞長、學術詞匯使用、語篇連貫、句子質(zhì)量等方面均有較明顯的提升,由此可見,新的教學模式對提高實驗班同學的寫作技能有著明顯的干預作用。
2.對寫作意識的影響分析
為考察實驗對學生寫作意識等各方面的影響, 筆者還做了2次問卷調(diào)查。問卷采用李克特評分量表,每個問題的“a,b,c,d,e”五個選項分別代表 “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所謂/不清楚、同意、非常同意”,并依次對應5-1 分(根據(jù)統(tǒng)計需要,個別題目計分方法相反)。題目平均得分越高,說明學生對該項認可度越高。以下為問卷部分內(nèi)容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見,實驗前后學生對寫作的認識有了顯著差異(t值范圍:-5.869~-11.602;p值均為0,小于0.05)。實驗前,只有少部分學生關注寫作過程及寫前活動, 占比分別為19.4%和30.6%,而實驗后,占比大幅上升至83.3%和75%。另外,學生對評改的認可度也有了非常明顯的轉變(平均分上升4分)。實驗前,72.2%的學生幾乎沒有修改作文的習慣,而試驗后,該占比降到了11.2%。另外,筆者還調(diào)查了學生的修改策略變化(篇幅所限未列明),實驗前有24%的學生會“修改個別詞句,力求通順”,而僅有12%的同學會“推敲遣詞造句或在語篇、修辭和文體層面加以斟酌”,其他大部分同學只是“簡單地修改拼寫、語法或標點符號”;而實驗后,前兩項占比分別上升為45%和29%。訪談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善寫者在此項受益程度普遍高于非善寫者。此外,大部分學生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寫作課堂認同度由原來的50%降到16.7%,反向說明學生對自主學習能力的信心逐步增強。
3.對學習動機的影響
學習動機是由內(nèi)外因等諸多因素構成的復雜多元的結構,是影響二語習得成敗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側重調(diào)查了新教學模式對學習者內(nèi)在動機的影響,表4為部分調(diào)查結果:
表4 對學習動機的影響
數(shù)據(jù)表明,試驗后大部分同學(占比75%)的寫作焦慮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或轉化,其寫作信心、興趣及積極性均有大面積的提升(占比分別為66.7%、80.6%、77.8%),其中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轉變猶為明顯,以自評為例,筆者根據(jù)句酷評改網(wǎng)提供的數(shù)據(jù)做了統(tǒng)計,第一次作業(yè)的自評人數(shù)為0,而最后一次作業(yè)的人均自評次數(shù)為14.5次,其中最多的一位同學自評修改提交了61次。訪談中同學們這樣評價:“修改習作后能及時在評改系統(tǒng)中看到結果,看見自己的得分一點點提高,很有成就感”“進步分的設置對原本寫作水平不高的自己是個很大的鼓舞,只要努力就會有好成績”。
4.其他教學效果反饋
由表5可見,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效果大部分持肯定態(tài)度,其中83.3%的同學認為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優(yōu)于以往,該項平均分達到4.11分,說明學生的認同度非常高。學生對自評和讀、議環(huán)節(jié)的促學效果也較為認可(占比77.8%和72.2%,平均分分別為3.83、3.58),有同學在問卷中寫道:“翻轉課堂能充分調(diào)動我的主動性,讓我更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的問題”“拓展閱讀等環(huán)節(jié)豐富了我的知識儲備”“議、寫、評結合的方式讓我能開拓思維,更好地在實踐中體會和運用寫作技巧”。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機輔助寫作和互評的認同度相對較低(占比47.2%、63.9%),筆者在訪談中了解到,學生們認為網(wǎng)絡評改系統(tǒng)在信度和效度方面還有待提高,例如評改系統(tǒng)對修辭手法較難識別,也出現(xiàn)過前后評分不一致的現(xiàn)象;此外,部分非善寫者自身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掌握評分標準和語料庫,互評較為吃力,而善寫者自然覺得幫助不大。由此可見,體驗式寫作教學模式雖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有待進一步細分教學對象,給予更多的介入支持。
表5 其他教學效果反饋
實踐證明,“讀—議—寫—評”的體驗式寫作教學模式有助于同時擴大語言輸入與輸出的兩個端口,啟發(fā)學生思維,降低其學習焦慮,培養(yǎng)其寫作熱情,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該模式改變了學生對待寫作的態(tài)度,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了其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雖然其還有不足之處,但較之傳統(tǒng)的成果教學法,不失為一種有效而可行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