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為平, 李 楊,劉合智
“文化”不僅是滋養(yǎng)體育的源泉,更是體育本身的重要意蘊。體育文化一直是我國體育發(fā)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如2006年《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提出,“要深入挖掘體育的文化內涵,充分發(fā)揮體育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作用”[1];2009 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上,劉鵬將“體育文化”和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yè)并列為體育強國建設的內容[2];2017年《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應加強體育文化的建設,深入挖掘體育的文化內涵,夯實體育發(fā)展的社會基礎和文化根基,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3]??梢钥闯?,從國家體育主管部門就體育文化發(fā)展和建設,經歷了從強調體育的文化內涵到體育文化作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組織部分與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yè)“四輪驅動”、協(xié)調發(fā)展的認識升華。黨的十九大報告擘畫了新時代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體育強國有賴于深厚而豐富的體育文化的支撐,已成為共識;十九大報告還指出新時代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都在客觀上對“體育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當前我國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更加凸顯,作為行業(yè)性院校的高等體育院校在推動體育文化建設的進程中當有所為,也大有可為。
明晰體育文化的內涵,事實上就是在厘清體育文化建設工作內容與范疇,這無疑是推動體育文化建設走向縱深的重要前提之一。但何謂“體育文化”,至今仍無形成共識性的認識。綜合來看,主要有以幾種觀點:一是把“體育”視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這實質上是一種宏觀視野下的體育概念,即從人類文化的視角來界定“體育”;二是指與體育活動相關的文化要素:包括思想、觀念、精神、規(guī)則、組織、管理,標識、開閉幕式、新聞、宣傳、服飾、紀念品、啦啦隊等,[4]相對于第一種觀點,這一觀點更微觀;三是指體育活動衍生出的與文化有關的文藝形式、樣式,如詩歌、音樂、美術、電影、雕塑以及體育影視、體育出版物、體育藝術作品、體育博覽會、體育博物館等[5];四是強調體育在“精神”和“價值觀”方面的意義,接近于我們通常所講的“軟實力”層面的含義。這4種觀點反映了人們認識體育文化時,不同的立足點與出發(fā)點。
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迅猛發(fā)展,我國的競技體育已躋身世界前列,全民健身運動也蒸蒸日上,但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體育的“軟實力”與我國的大國地位還不相匹配。在體育強國建設的征程上,體育“軟實力”的建設更需引起我們的重視,只有“軟實力”的提升與體育強國的建設同步發(fā)展,中國體育才能實現(xiàn)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偉大夢想。從此意義上來看,筆者認為,當下及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們在認識“體育文化”時,應強調“精神”和“價值觀”等層面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新時代之“新”不僅僅是時間的進程的演進和更新,更是對我國新的歷史方位的全面把握,這要求各行各業(yè)均要從新的歷史方位出發(fā),研判自身的新定位、新內涵、新使命、新要求,體育領域概莫能外。筆者認為,從新時代這一歷史起點“遠眺”我國體育的改革與發(fā)展,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具體體現(xiàn)在兩方面:
1.2.1 重視“文化建設”是新時代體育領域服從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舉措
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國家“硬實力”顯著增強的背景下的一種應然選擇。黨的十八大把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6];黨的十九大再次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7]
“文化”內涵的寬泛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領域、各民族和每個人的廣泛參與。作為現(xiàn)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體育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扮演著愈益重要的角色,[8]在促進文化強國建設中有獨特作用?;仡櫸覈詠淼陌l(fā)展史,可發(fā)現(xiàn),體育一直承載著中華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的夢想,在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偉大征程中,“體育”責無旁貸,大有可為。而能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體育必須是“文化”的體育,這就使得體育自身的文化建設十分重要而緊迫。
1.2.2 “體育文化建設”是新時代我國體育強國建設題中應有之義
建成“體育強國”是新時代我國體育發(fā)展的重要目標,體育強國建設內容豐富,其中“體育文化建設”不可或缺。我們認為,體育強國絕不僅僅是運動技術技藝上的強國,更應該是國民體育素養(yǎng)高的強國、國民健康與生活方式方面的強國,以及能為人類體育發(fā)展提供新理念、新動力、新價值的國家。通覽國際經驗可發(fā)現(xiàn),能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體育強國一定有自己的文化底色:如對世界體育發(fā)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英德法等國,不僅僅為世界創(chuàng)造了許多的體育運動項目,更重要的是他們用自己的文化賦予了體育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競技實力相比,他們帶給世界更有價值的是絢麗多彩的特色體育文化。[9]如美國的NBA、超級碗、英超、德甲、荷蘭的“橙色軍團”等,都超越了體育運動項目或賽事本身,而演變成為一個個的文化盛事。我國要建成為真正的有影響力的世界體育強國,也需要為世界體育增添中國風格、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元素。于此,我們認為,新時代體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任務也是基礎性任務之一就是要加強體育文化建設,提升中國體育的“軟實力”,為體育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為“文化自信”注入力量。
文化建設是一個從歷史走向未來的過程,是一個集多種力量逐步積淀與升華的過程。體育文化建設同樣如此,需要匯集一切可能的力量,其中高等體育院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國著名高等教育學家潘懋元先生曾指出:“高等教育既具有一切教育共同的文化傳承、文化評價與文化選擇的職能,又具有文化交流與文化創(chuàng)造的特殊職能?!盵10]的確,現(xiàn)代高等院校不僅是創(chuàng)造知識、修正知識和傳播知識的社會智慧中心,而且是創(chuàng)新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動力站和策源地,是推動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半個世紀以來,各高等體育院校積極順應我國體育文化建設的需要,從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等方面持續(xù)為我國的體育文化的建設提供著可持續(xù)發(fā)展力量。尤其在體育文化研究方面,體育院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如,20世紀60年代初期,北京體育學院和成都體育學院等院校就開始了體育歷史文化研究,翻譯和整理了一批重要的體育史料,為之后的體育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礎,擔當了我國體育文化研究的策源地的角色。20世紀80年代中期,各體育院校中一批優(yōu)秀的中青年學者在國內“文化研究熱”影響下,開始用文化學的視域及方法研究體育,并1986年12月在成都體育學院召開了首屆全國體育與文化研討會,由此掀起了國內體育文化研究的一陣熱潮。之后,隨著我國體育事業(yè)的全方位發(fā)展及北京申奧成功,高等體育院校的學者們開始將視野轉向奧林匹克文化研究,推出一批有較大影響的成果,造就了一批優(yōu)秀的知名專家學者。
近年來,各體育院校的有關專家、學者更加注重體育文化方面研究,并建成了各具特色的體育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和諸多有一定品牌效應的學術論壇,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體育文化學術交流平臺。同時,各高等體育院校還積極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平臺,直接參與到體育文化的普及傳播與傳承中,建成了一批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基地和博物館等“實體性”的體育文化傳播與傳承基地,如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博物館、西安體育學院中國紅色體育博物館、上海體育學院的中國乒乓球博物館等。這些實體性的體育文化傳播與傳承基地在中國體育文化建設中發(fā)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11]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博物館為例,該館2011年開館以來,倡導與發(fā)起了體育界與文博界跨界合作,依托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舉辦中國古代體育文物主題展,這一主題展已形成了體育文化普及與傳播的“成體模式”,先后在2014南京青奧會、2015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2015全國首屆青運會、2017年天津全運會期間舉辦了4站展覽,參觀觀眾累計達100萬人次以上。天津博物院、成都體育學院等單位舉辦的第四站巡展——“動境·中華古代體育文物展”榮獲具有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奧斯卡獎”之稱的“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并排名第三。這些成績的取得說明:作為行業(yè)性院校,高等體育院校在體育文化建設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承擔了也理應擔當起促進我國體育文化建設、助力“文化自信”的使命。
從現(xiàn)實來看,當下我國的體育文化建設工作比之以往,受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如很多體育部門和體育組織對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仍然認識模糊,說起來重要,但在實際工作缺乏具體抓手,造成這種現(xiàn)象原因有很多,筆者認為體育文化理論研究水平不高,對實踐指導乏力方面尤其值得重視,并予以改進。我們認為,當下國內在體育文化理論研究方面的不足體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現(xiàn)有的研究中,關于“體育文化”的基礎理論研究較薄弱?!绑w育文化”的內涵、外延尚未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認識,特別是體育行政部門在實踐工作中提及的“體育文化”和學界、理論領域所討論的“體育文化”往往不一致;二是對中國文化內涵如何支撐體育文化的研究不夠。新時代中國體育文化建設應予以重視的問題是,要進一步建構形成“中國風格”的體育文化,為多元的世界體育文化增加中國元素。但現(xiàn)有的研究在這方面還存在不足,當下人們熟知的和實踐的“體育行為”大多數(shù)是源自于西方文化,近代西方體育傳入我國以來,這些“文化”因素在我國社會發(fā)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百年來“西方體育”在中國生根、發(fā)芽、成長的過程是實實在在的“中國化”過程,中國的“文化”因素不可能不形塑、不滲透到體育文化中。換言之,今天我們能觸及與感知到的“體育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果。但現(xiàn)在的體育文化研究中對這方面挖掘不夠,很多時候,我們還在用別的語言講述我們自己的體育故事,以乒乓球為例,其源自于英國,但經過百余年的發(fā)展,今天,已打上深深中國烙印,成為我們“國球”,顯然,當下國內學界對中國乒乓球特有文化內涵和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力度不夠,有待提升。此外,在漫漫歷史演變過程中,中華民族同樣也創(chuàng)造了自身的體育文化,武術就是典型代表。中華體育文化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傳承和發(fā)展,讓世界認識并接受,值得深入研究。現(xiàn)有的研究在這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三是對運動項目文化的關注度不夠。今天我們所講的“體育”是斑斕多彩的運動項目組成的,各種運動項目的文化有共同性,更具“差異性”和“個性”,正是由于這些“差異性”和“個性”才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魅力的運動項目。體育文化建設需要“具化”到不同運動項目文化中;運動項目競技水平保持穩(wěn)定提升也需要“文化”作為支撐。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中不公平競爭、球場暴力等問題,與我們在過去一段時期,忽略運動項目深層的文化底色,把競技運動水平提升簡單地等同于運動技術或技藝的提高有一定關系。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專文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做好運動項目文化建設的通知》要求,要“進一步提高對運動項目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做好運動項目文化建設工作”[12],這體現(xiàn)了國家體育主管部門對運動項目文化重要性的重新認識和重視。但從近年來國內學界對體育文化的研究來看,大多數(shù)的研究還屬于一種整體的、宏觀的敘事范式,對不同運動項目文化的內涵、歷史、特點和文化符號等關注度不高,高水平研究成果不多。對這些“問題”的回應,是高等體育院校的責任,也是高等體育院校的優(yōu)勢。因此,筆者認為,推動體育文化建設是高等體育院校服務服從于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使命;是高等體育院校履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職能的當然之選,我們也完全有能力擔當起這一使命。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指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勇?lián)姑π聲r代體育文化建設再出發(fā),是當下各高等體育院校重要使命,需要我們求真務實地做好謀劃。實際上,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體育院校始終注重體育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形成了“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文化傳承”“三位一體”的體育文化建設模式,同時通過積極參與取得了一定成績,也得到了社會的肯定,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我們還需再豐富與完善,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并積極發(fā)揮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合作的職能,進一步融入到體育文化發(fā)展當中,助力體育強國夢的實現(xiàn)。
“人才培養(yǎng)”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各高等體育院校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為我國體育及體育文化建設培養(yǎng)了大量的專業(yè)人才。以成都體育學院為例,早在1979年,成都體育學院率先開始培養(yǎng)體育史碩士研究生,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承辦了原國家教委和國家體委委托的體育史助教進修班和體育文史干部培訓班,為改革開放初期的體育文化建設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其后,盡管受到“史學危機”等等的沖擊,“體育史方向”的生源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學校始終堅持“體育史”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2013年學校獲得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后,即開始了體育史與體育文化傳播方向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yǎng)。2017年,學校積極順應體育文化建設的新要求,申報獲批了“文物與博物館學(體育文博方向)”本科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既具備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又具備體育視野的應用型人才,直接服務于體育文化建設。除了成都體育學院外,作為國家體育總局的直屬高校,北京體育大學承擔其培養(yǎng)體育文化對外交流傳播高素質體育人才的任務,滿足國際體育組織人才和體育國際交流人才需求,申報獲批了法語、俄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外語專業(yè)。這些專業(yè)的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勢必將對高端國際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產生深遠的影響。著眼于新時代體育發(fā)展的需要,高等體育院校要進一步堅守體育特色,扎實體育新聞、體育外語、體育藝術、體育經濟管理等相關學科專業(yè)的建設,體新結合、體外結合、體藝融合,發(fā)揮本、碩、博聯(lián)動育人機制,為我國體育文化建設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專業(yè)人才。
自德國洪堡大學“研究教學合一”理念創(chuàng)立以來,科學研究就成為現(xiàn)代大學的重要職能之一。如前所述,盡管當前我國的體育文化建設工作比之以往,受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其核心在于體育文化理論研究水平不高,對實踐指導乏力。對這些“問題”的回應,是高等體育院校的責任,也是高等體育院校的優(yōu)勢。例如北京體育大學成立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以任海、孫葆麗教師為核心在奧林匹克文化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國家體育總局文化發(fā)展中心與國內多所體育院校合作建設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在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取得大量成果。而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是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以體育史、體育文化研究為主的專門研究機構,至今已有56年的發(fā)展歷史?!绑w育文化”一直是該所的重要研究領域。2013年體育史研究所被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fā)展中心批準成為“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研究中心”,該中心先后協(xié)助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fā)展中心及宣傳司完成了《關于大力加強體育文化建設的意見》《國家體育文化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及國家體育總局政法司多項與體育文化建設相關的政策咨詢項目。未來,高等體育院校需要進一步加強體育文化基礎理論方面的基礎研究,鼓勵研究人員圍繞我國體育文化建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和基礎問題,力爭推出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成果,將其建設成為中國體育文化建設的“思想庫”。
大學社會服務職能開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1904年,查爾斯·范海斯赴任威斯康星大學的校長。為了滿足當時社會對農牧業(yè)技術人才的需求,范海斯校長提出“大學必須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辦學理念,使名不見經傳的州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成為實現(xiàn)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位一體辦學的典型代表,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13]。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離不開群眾體育的發(fā)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31日會見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等時強調的那樣,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xiàn)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體育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4]!然而,群眾體育的發(fā)展面臨著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需求供給不平衡的矛盾,以及群眾科學體育知識缺乏、健身意識不強等問題的制約,這些都需要通過建設體育文化進行提升,需要高等體育院校的積極主動參與,服務于全民健身戰(zhàn)略當中。
近年來,高等體育院校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在群眾體育文化建設方面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天津體育學院等高校在積極參與社區(qū)體育文化建設中,主動聯(lián)系社區(qū),邀請社區(qū)居民到高校參加各項體育活動,傳播普及體育文化和體育科學知識,既豐富了居民生活,又加強了高校與社區(qū)的聯(lián)系。首都體育學院成立奧林匹克教育執(zhí)行團隊,裴東光教授從北京申奧成功開始便致力于向社區(qū)和中小學傳播奧林匹克思想和文化,帶領團隊走訪了上百所中小學、山區(qū)打工子弟學校,社區(qū)、醫(yī)院、監(jiān)獄,向人們傳遞奧林匹克的愛與希望。2010年,裴東光教授被國際奧委會授予“維凱拉斯獎”,成為獲此殊榮的亞洲第一人[15]。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推出了“中華傳統(tǒng)體育文化博覽游藝會”,以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展示、表演、體驗為主要內容,兼具傳統(tǒng)文化傳承、教育、健身、娛樂多種功能于一體,使觀眾在觀看展覽和表演的同時參與其中,切身體驗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魅力。目前該活動已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以及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期間舉辦了4次,累計參與觀眾人數(shù)達20萬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此外,成都體育學院藝術學院還成立了“大型文體表演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這些都是高等體育院校服務社會,豐富群眾體育文化生活的重要舉措。
文化和高等教育之間有著內在的、本質的和歷史性的聯(lián)系:文化本身是教育的內容,高等教育既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發(fā)展的成果。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與傳播是大學生產知識與傳播知識的題中應有之義。當代社會尤其在我國,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職能作為大學的第四大職能愈益彰顯。履行好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職能,不僅是高等院校在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方面的要求和職責,其對于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也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提升作用,這要求,各高等院校要從思想理念層面高度重視自身在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與傳播方面的職能,并予以積極踐行,高等體育院校也不例外,應積極承擔起傳承傳播中國體育文化的職能。
事實上,近年來各高等體育院校積極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平臺,在體育文化的普及傳播與傳承中已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如,各體育院校陸續(xù)建成了一批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基地和博物館等“實體性”的體育文化傳播與傳承基地,如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西安體育學院中國紅色體育博物館、上海體育學院的中國乒乓球博物館等。這些實體性的體育文化傳播與傳承基地通過展示、展演等形式在中國體育文化建設中發(fā)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此外,高等體育院校歷來重視以武術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工作,大都開設有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還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優(yōu)勢積極開展了中華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承發(fā)展的研究、舉辦了全國民族體育學術論壇、建設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等,在對以武術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體育的繼承和傳播方面發(fā)揮了并將繼續(xù)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高等院校因自身的獨特功能,可通過師生間學術流動,開展學術項目合作、舉辦國際學術論壇及遠程教育等展開國際交流合作,由此可成為對外推介和傳播中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窗口,各院校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也已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富有院校特色的平臺與模式。
隨著國家對體育文化傳播特別是中華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視,高等體育院校應繼續(xù)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及特色,多方位多渠道地弘揚民族體育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勢,進一步擴大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將高等體育院校建設成為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體育文化重要的“傳承者”和“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