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馥
◎高考真題·天津卷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納萬物,美的形制與好的內(nèi)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種“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顯才識氣度;有一種“器”叫國之重器,肩負榮光,成就夢想……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素材視點】
①“器”,既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演繹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一個人,猶如一件玉器,必須經(jīng)受磨礪,方能成為美器,可謂“玉不琢,不成器”?!捌鳌睉?yīng)是成就人生偉大事業(yè)的利器,因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誠然, “器”也是一種器量,彰顯包舉洪纖的大氣。“器”更是擔當時代大任的國之棟梁,是建功立業(yè)、造福民生的大國重器。
②深刻挖掘個人成才、成器與國之重器的豐富內(nèi)核,巧妙拓展考生自己的寫作空間。圍繞實物之“器”,揭示形制與內(nèi)容的內(nèi)在關(guān)系,或闡釋器與道的邏輯之辨。著眼工具之“器”,辯證詮釋利“器”推動科技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多重作用。聚焦個人之“器”——器量、才識與氣度,立體探究“器”在才德和風范方面的深層含義。凸顯大國之“器”,深刻體悟“重器”對國家發(fā)展、民族崛起的重大意義。
【佳作借鑒】
不器與器
天津一考生
“君子不器?!?/p>
《論語·為政》中,孔子如是說。
“君子當器?!?/p>
我說。
孔子認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拘泥于某種特定形態(tài)功能,但求一技之長安身;而應(yīng)當追求“道”,不斷“致良知”,探求人間真理。而當今,信息時代洪流滾滾,人們忙碌如蟻,轉(zhuǎn)而追求起“小確幸”“佛系”的態(tài)度,向往隨遇而安的生活,追求偏安一隅的快樂。這雖無可厚非,然而不得不引起我們警覺:這樣的生活,是否正離先哲的教誨漸遠,而庸碌的我們,又是否活得越來越簡單,以至把自己活成了警言中單調(diào)的“器”?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博覽群書,為探求人世真理孜孜不倦,終于成為“百科全書學者”,自成豐富的哲學體系,為后世景仰;我國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少年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雄心壯志,三十載踏遍華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記》寫盡九州風流。此番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人類星空耀眼的群星們,可能從未耳聞“君子不器”,但他們明白,一個處于時代之中的人,所要堅持的信念,所要追逐的目標。他們或許身處異地不同時代,但都心懷天下,愿意為人類的發(fā)展前進,不斷追求真理,披荊斬棘。木桶或高樓,都無法阻擋他們。他們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
而當代的我們,新時代的青年,面對改革浪潮的隘口,在先哲指引下,更應(yīng)該胸中有志,敢于跳出舒適的安全區(qū),不甘為“器”,放遠目光,為時代建設(sh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才不負千年之前,孔夫子對青年、對蒼生的愿景。
君子,不為器。君子,也當器。
心懷天下,不囿于“器”,更當充納自身,學習于“器”。學習“器”的包容,學習“器”的廣闊?!昂<{百川,有容乃大。”我們學習“器”,包含外物,也包含自己。
包含外物,要求我們心胸豁達開闊,學習“器”如一的品格,既要有不畏風霜的銳氣,更要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不畏過往,不忘初心,不斷涵養(yǎng),為自我發(fā)展提供更多的養(yǎng)料;包含自己,要求我們努力奮斗,學習“器”豐富的蘊含,不斷提升個人素養(yǎng)品質(zhì),鍛煉自己,為接受知識、措置外物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玉不琢,不成器。為了擔當起時代的責任,在心懷天下的同時,不斷提升自我,我們應(yīng)當學“器”,又不囿于“器”,將內(nèi)心的遠大理想和個人修養(yǎng)有機統(tǒng)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負韶華,成長為建設(sh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為新青年。
■素材還原
◎素材還原現(xiàn)場:《論語·為政》中的“君子不器”。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君子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于某一方面。引申之,君子在個人修為方面,不可像器物一樣只針對某些特別的目的,應(yīng)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培養(yǎng)各種才能;在個人氣度方面,不能像器物一般僅有一定的容量,須以寬廣的胸襟看待萬事萬物;在待人處事原則方面,不應(yīng)像器物那樣定型而一成不變,要因時因地制宜,選取最合宜的行為舉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還原鏈接】對比議理,彰顯哲思。開篇,作者引用《論語》中“君子不器”的名句作為說理的素材論據(jù),詮釋了孔子“君子不器”的意義,即人應(yīng)當追求“道”,不斷探求人間真理。此意,照應(yīng)了題目中的“不器”。而在深入論證時,考生又巧妙引用了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題書的堂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中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一哲理名言,以此突出人還應(yīng)有“器”的包容和廣闊的胸懷的觀點。此意,則印證了題目中的“器”(當器)?!安黄髋c器”,兩相對照,說理充分,凸顯了考生的睿智與哲思。
■運用揭示
◎成功示例
君子,當如利器。利器精于一技之長,可助人成事,造就匠心之作。百工之祖魯班所造鉆、鋸、鑿等利器,助力了多少匠人,成就了多少作品,可見利器的重要。君子也應(yīng)當如利器般助人成事,如利器般精于一技之長,找到屬于自己的領(lǐng)域,成為利器。所以君子,當如利器。
君子,當似重器,肩負使命造就輝煌。國之中流砥柱,當肩負榮光,成就夢想,做一方重器。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大國重器功不可沒。現(xiàn)如今,天宮、蛟龍、墨子等科技成果相繼出世,“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終成現(xiàn)實,成為我們挺直的脊梁。器之用,國之棟梁也,以重興國之榮光為己任。所以君子,當如重器。
【運用亮點】以“器”作比,層層論理。作者將“君子”與“利器”“重器”鏈接,巧妙作比,層層深入,縱橫議理,意蘊深刻。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經(jīng)典格言,凸顯利器的重要;以“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偉人詩句,強化國之棟梁的責任使命。既“盡己之才助人成事”,更“肩負使命造就輝煌”,富于現(xiàn)實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