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范志紅
最近有位老先生向我咨詢,他看到電視上說,一位106歲的老奶奶,經(jīng)常吃這種燉3個小時的紅燒肉,年逾百歲還是面色紅潤,皮膚光潔。電視里說,她的長壽秘訣就是吃久燉的紅燒肉。聽說把五花肉燉幾個小時之后,就可以讓其中的肥肉變成橄欖油——膽固醇分解掉,飽和脂肪酸變成不飽和脂肪酸。這是真的嗎?
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好了。誰聽了都會這么想的。首先,五花肉多好吃啊,如果能多吃點,甚至可以天天吃,這豈不是三高患者的口福一樁,干嗎還要克制自己少肉多素呢?
其次,橄欖油什么價錢??!豬肉雖然漲了很久,消費者天天喊貴,政府天天忙著調控,也不過十多塊錢一斤而已;橄欖油是洋人那里舶來的產(chǎn)品,想賣多貴,政府和消費者都沒有意見。不過畢竟是好幾十塊一斤,月收幾千的普通居民還是不敢放開了用。如果能把肥豬肉變成橄欖油的效果,這敢情好,效益太高了……
此前,我也確實聽到一些老一輩營養(yǎng)學家說過,久燉的紅燒肉中飽和脂肪酸減少,不飽和脂肪酸增加,而且是測定結果。甚至聽說日本的沖繩地區(qū)為著名長壽區(qū),他們就有每天吃紅燒肉的習慣,他們所吃的紅燒肉就是燉煮長達3小時左右,據(jù)測定其中膽固醇有顯著下降。
膽固醇下降這事情并不奇怪,因為加熱容易引起脂肪氧化,而脂肪氧化就會導致膽固醇發(fā)生氧化。膽固醇有個雙鍵,它氧化之后會形成一系列的膽固醇氧化產(chǎn)物,目前已經(jīng)確認的膽固醇氧化產(chǎn)物有十幾種之多。不過,據(jù)研究報告,這些氧化產(chǎn)物很多都是有毒性的,比膽固醇本身更糟糕,所以,魚肉蛋奶之類食品在加熱之后出現(xiàn)膽固醇含量下降的情況,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那么,飽和脂肪酸在長時間加熱之后大量轉化為不飽和脂肪酸,有這種可能性嗎?我想來想去,覺得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雖然加熱會讓脂肪酸發(fā)生變化,但此前我所看到的文獻報告,都是受熱后不飽和脂肪酸變成飽和脂肪酸,反過來的數(shù)據(jù)還沒注意到。這是因為,從熱力學角度來說,飽和脂肪酸比不飽和脂肪酸更為穩(wěn)定,而脂肪受熱后通常會發(fā)生氧化,氧化過程中不飽和的雙鍵會減少,而飽和脂肪酸則不易受到氧化而更多地保存下來。
一篇專門測定紅燒肉脂肪酸變化的文獻中說到,先用沸水把五花肉焯一下,吸干水分,再放進電紫砂鍋,在沸騰溫度以下慢燉2小時之后,再把熟的肉塊取出來,測定肉塊中的各種脂肪酸含量,結果——你猜猜會怎樣?
燉2小時之后,其中的脂肪酸果然發(fā)生了變化。在所有的脂肪酸當中,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從生肉的42.0%降低為30.0%,同時多不飽和脂肪酸從28.2%下降到22.0%,而單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橄欖油里最多的那種,從29.8%上升到了48.1%。雖然達不到橄欖油和茶籽油的水平(橄欖油中的單不飽和脂肪酸高達70%以上,茶籽油達80%以上),至少比花生油還多。
比較有意思的是,僅僅用水焯一下之后,脂肪酸并沒有這種變化趨勢,甚至飽和脂肪酸還略微提升了一點點。但燉1小時之后,飽和脂肪酸含量就有輕微下降,2小時之后就明顯下降。多年前的一項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即久燉之后飽和脂肪酸含量減少。
既然數(shù)據(jù)已經(jīng)證實,久燉肉類,和焯肉、炒肉等短時間加熱烹調的效果會不一樣。那么,飽和脂肪們都跑到哪里去了呢?真的是飽和脂肪酸“轉變”為不飽和脂肪酸了嗎?這還是讓人不可置信。
于是,我又仔細看了看脂肪含量的測定數(shù)據(jù)。原料肉中的脂肪含量是19.35%,焯過是15.60%,到燉2小時之后,只剩下10.94%。也就是說,肉塊中脂肪的總量下降了。它們跑到哪里去了?一方面,可能是焯燙去掉了一部分脂肪,燉的過程中又溶出了一部分脂肪在湯汁中,測定的只是肉塊的脂肪,而且測前用吸水紙吸去了表面的水分和油分。這樣,脂肪含量就少了。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長時間的加熱過程中,脂肪和其他物質發(fā)生了化學反應。一方面,測定證實脂肪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氧化反應,隨著燉煮時間延長,氧化產(chǎn)物不斷增加。不過,即便如此,氧化仍然不算很嚴重。另一方面,脂肪還會和烹調中加入的黃酒中的醇類(100克肉加5克黃酒),以及氧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含羥基物質發(fā)生酯化反應,它們也是香氣的重要來源。第三個重要反應,脂肪的氧化分解產(chǎn)物作為羰基的來源,可以和肉類中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降解產(chǎn)物發(fā)生美拉德反應,形成糖基化產(chǎn)物。這樣也會消耗一部分脂肪。
老奶奶在燉紅燒肉的過程中是只放糖、姜、醬油和冰糖,連鹽都沒有放,是依據(jù)個人喜好。也有人燉紅燒肉時會再加醬油,有人再加桂皮、八角、花椒、辣椒等很多香辛料。就我所看到的知識而言,各種香辛料都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對于健康是有益的。老奶奶不加鹽的烹調習慣可能是一個優(yōu)點,因為我們在魚類烹調中得到的結果是,不加鹽時的脂肪氧化程度較低,這應當對人體更有益處。
燉紅燒肉既然有這種變化,是否可以說,這種久燉的食物就是那位106歲老奶奶的長壽秘訣呢?這個無法肯定。首先,我國營養(yǎng)學家對食用肉類的每天推薦量只有50克~75克,這位奶奶并不是頓頓大量吃肉,只是少量吃幾塊而已,還在推薦的范圍之內。而且,長壽老人不是每個人都天天吃燉五花肉的,天天吃小火燉五花肉的也不是個個都長壽。同樣,那些每天吃橄欖油的人也不是個個長壽的。我不認為這就是老奶奶長壽的主要秘密所在。
不過,由于慢燉后的肉十分軟爛,牙齒不好的老人咀嚼、消化起來會比較容易,相對而言,比較硬的肉更有利于吸收利用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包括肉蛋奶在內的天然食物自古以來都是人類飲食的組成部分,無需妖魔化它們,只要合理烹調,合理規(guī)劃食量和比例,都會對健康有所助益。
此外,良好的心情,充足的體力活動,合理的作息時間,清新的空氣等等,對健康長壽都是非常重要的。食物只是長壽的因素之一,而某一種食物所占比例更小。人們熱衷于找到一種長壽靈丹妙藥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