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青年住房福利倒掛現(xiàn)象研究

2018-11-21 11:38:56黃建宏
社科縱橫 2018年11期
關鍵詞:福利住房分配

黃建宏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廣東 廣州 510053)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伴隨媒體對“住在別墅申請經(jīng)適房”、“開寶馬、奧迪住經(jīng)濟適用房”以及“開著寶馬吃低?!钡痊F(xiàn)象的時常報道,引發(fā)了政府、學界及社會人士對福利倒掛問題的廣泛關注。福利倒掛簡單地講就是強者比弱者從政府再分配手中獲得更多福利,也被稱為“負福利”現(xiàn)象[1]。一項針對基尼系數(shù)、社會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結(jié)構和差距擴展趨勢的分析,發(fā)現(xiàn)福利倒掛或負福利在中國是一種比較突出的現(xiàn)象[2]。中國甚至被認為歷來就是一個負福利國家,中國的進步就表現(xiàn)在負福利的降低上,即向“零福利”漸漸靠攏,并通過政府二次分配降低社會兩極分化[3]。

福利倒掛現(xiàn)象在中國普遍存在于一些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如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住房等,但近年來受城市房價的飛速上漲以及諸如“蟻族”、“蝸居”、“房奴”等住房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反而更加熱衷于關注住房領域的福利倒掛問題。但鑒于中國城市住房問題其實又主要是青年住房問題,這是因為青年較少享受早期福利分房且工作年限較短而住房購買力較弱,有調(diào)查也確實發(fā)現(xiàn):近66.7%的青年就業(yè)者租房或住集體宿舍;近20%的管理人員、近15%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住地下室和平房;近33.3%的藍領工人、約20%專業(yè)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16.5%的管理人員租住在11平方米以下的房子里[4]。在這種現(xiàn)實情況下,青年群體更需要政府的福利照顧來滿足住房基本需求,對青年住房福利倒掛現(xiàn)象的研究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住房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被當作是一種福利品而非商品,青年住房獲得不能從市場自由交易中完成,而是等候單位分配,青年從單位手中獲得多少或多大的住房,就等于分配到多少福利。影響青年住房福利獲得多寡的主要因素是行政層級和工齡,因為這兩個因素是衡量員工個體對單位和國家作出多大貢獻的標準,其貢獻越大則理應獲得較多的住房福利。如果說,行政職位決定員工獲得什么樣的住房,工齡則決定員工何時能分配到住房[5]。這種分配規(guī)則明顯不利于工齡普遍較短的青年群體,且更為重要的一點,按照行政層級分配就是一種典型的住房福利倒掛現(xiàn)象。第一,住房由國家統(tǒng)一劃撥和建造,那些單位層級越高、規(guī)模越大且效益越好的單位越可能從國家手中獲得更多的住房福利/資金,其青年員工也越有住房福利獲取優(yōu)勢;第二,住房主要由單位負責分配和管理,青年員工個體行政層級越高則越可能從單位住房福利分配中獲益[6]。這種住房福利分配規(guī)則顯然并沒有優(yōu)先照顧弱勢青年群體。

住房市場化改革改變了青年住房獲得規(guī)則,尤其是1998年國家明令禁止單位繼續(xù)為員工提供具有福利性質(zhì)的住房之后,青年住房需求只能依靠自身市場能力從市場上滿足,而那些市場能力較弱的青年則可以依靠政府二次分配滿足住房需求。國家也確實從1994年開始提出經(jīng)濟適用房供應體系建設,1998年則提出建立以經(jīng)濟適用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zhèn)住房供應體系。2007年之后,則提出加大力度建設保障房。黨的十九大更是明確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其實,市場化改革以后的住房福利有兩大塊:一是政府保障房;二是單位住房福利,有“團購房”、“折扣商品房”、“房改房”、“住房補貼”等。而這兩塊住房福利都存在“福利倒掛”問題,如政府保障房“目標異化”,1998年以來約有16%的經(jīng)濟適用房賣給了高收入者[7],而單位住房福利繼續(xù)與特權掛勾,同樣遵循強者優(yōu)先邏輯。

對青年福利倒掛現(xiàn)象的研究有助于討論這樣一個學術問題:再分配、市場與住房不平等之間的關系。在福利資本主義國家,包括住房福利在內(nèi)的一切福利分配都有一個共同的邏輯:來自國家/政府再分配的福利主要遵循弱者優(yōu)先原則,它的作用就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從理論上講,就是市場所產(chǎn)生的兩極分化應由政府的再分配福利來縮小,即再分配與市場對住房不平等的作用力方向是相反的。但學術界進一步質(zhì)疑,難道再分配與市場對住房不平等的作用力的方向不可能存在一致的情況嗎?而事實上,市場與再分配對住房不平等的共同強化邏輯是完全可能存在的[8],這就造成21世紀以來的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既有市場也有再分配,正是這種機制的共同強化作用才導致資源(住房)分配的兩極分化愈加嚴重。

對于市場、再分配與住房不平等關系的另一種可能,理論界苦于還沒有很好地找到一個可以把“市場”與“國家”鏈接起來的真正能夠反映“雙向強化”的載體有著密切的關系[9]。而福利倒掛現(xiàn)象卻表明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即市場所產(chǎn)生的不平等邏輯與國家產(chǎn)生的不平等邏輯高度重疊,國家或政府的再分配非但沒有講求弱者優(yōu)先,反而與市場分配一樣遵循強者優(yōu)先。為此,本文采用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diào)查中心提供的“2014年中國家庭追蹤調(diào)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簡稱CFPS)”①數(shù)據(jù)來討論青年住房福利倒掛問題,從而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再分配、市場與住房不平等的關系。

二、變量分布及統(tǒng)計方法

(一)變量分布

CFPS項目旨在通過跟蹤收集個體、家庭、社區(qū)三個層次數(shù)據(jù),反映中國社會、經(jīng)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為學術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提供數(shù)據(jù)基礎。成人個體問卷中涉及的個人信息以及家庭問卷中的住房條件等調(diào)查題目為本文綜合住房福利倒掛現(xiàn)象提供了基礎。本文樣本選取綜合考慮以下幾點:一是鑒于住房福利在城鄉(xiāng)差異較大,僅保留城市成人個體樣本;二是非國有單位住房福利跟再分配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去掉非國有單位樣本;三是受青年概念界定影響,中國共產(chǎn)主義共青團的團章指出青年的年齡為14~28歲;1992年出版的《中國青少年發(fā)展狀況報告》將“青年”定為15~35歲[10](P9)。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則將14~34歲群體歸為青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則將青年的年齡上限提升至44歲。綜合已有界定方法,本文將14~44歲的群體界定為青年。最終本文共獲得733個成年青年樣本,平均年齡為36.5歲,最小年齡為21歲,最大年齡為44歲。

本文將國家/單位為員工提供的“房改房”、“折扣商品房”、購房及租房補貼等福利界定為住房福利。其中,“房改房”、“折扣商品房”屬于房改初期就已有的“單位福利”形式,這種福利在住房貨幣化改革以后受到政策明令禁止,但仍有部分國有單位并沒有徹底終止供應?!百彿垦a貼”、“租房補貼”等屬于后房改時期國家/單位介入住房市場的新形式。CFPS屬動態(tài)追蹤調(diào)查,住房福利在2014年問卷中并未調(diào)查,但相關數(shù)據(jù)可從2010年調(diào)查中提取。在733個有效樣本中,共有350個青年享受到住房福利,占比為47.75%(見表1)。

表1 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N=733

誰在享受住房福利?表1對相關變量作了描述性統(tǒng)計。其中,行政職務和黨員身份是青年個體政治資本的測量指標,它們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影響單位住房福利分配的重要因素,在733個樣本中,有黨員身份和行政職務的青年分別占22.65%和13.37%。若進一步對政治資本與住房福利作雙變量分析,發(fā)現(xiàn)有行政職務者享受住房福利的比例為63.27%,比無行政職務者享受住房福利的比例高出 17.92%(63.27%-45.35%=17.92%),且 X2=10.9163在0.01%水平上顯著。黨員與非黨員享受住房福利的比例則分別為59.64%和44.27%,且X2=12.1599在0.0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住房市場化改革以后,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仍然有利于政治精英,住房福利主要流向政治資本較強的青年群體。

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是否同樣流向市場能力較強的青年群體?市場能力在這里以個體收入地位和教育年限兩個指標測量,這是因為住房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并不是由國家/單位直接提供,而是青年個體(員工)依靠從單位手中獲得的工資性收入從開發(fā)商手中購買或租賃[11],收入因而成了反映個體市場能力的重要指標。收入在這里主要指個體收入地位,問卷調(diào)查中共設置了五個檔次,從低到高分別為最低收入地位、次低收入地位、中等收入地位、次高收入地位和最高收入地位,分別賦值為1~5,平均值為2.62,標準差為0.03。教育之所以也被看成是個體市場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主要源于勞動力市場將教育視為一種可以直接促進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人力資本,高教育者常常被安排到高回報的崗位上。市場經(jīng)濟這種運行規(guī)則勢必導致教育水平越高者越有收入優(yōu)勢。在所有樣本中,青年平均教育年限為13.45,標準差為0.12。

材料一 《孟子》中記載了孟子與其學生關于法律問題的討論。學生問:“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殺人,舜的法官該怎么辦呢?”孟子回答:“抓起來就行了?!睂W生又問:“難道舜不阻止法官嗎?”孟子說:“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學生問:“那舜又該怎么辦呢?”孟子說:“舜應當放棄天子之位,毫不顧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曾經(jīng)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p>

進一步雙變量分析,發(fā)現(xiàn)住房福利主要流向市場能力較強的青年群體。小學、中學及大專以上文憑的青年享受住房福利的比例分別是10.34%、30.55%和61.31%,且X2=80.4840在0.01%水平上顯著。不同收入地位的青年個體享受住房福利的比例為,最低收入地位24.42%、次低收入地位46.88%、中等收入地位49.88%,最高收入地位因樣本量少與次高收入地位合并,享受住房福利的比例則高達70.37%,且X2=30.6784在0.01%水平上顯著。相反地,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更不可能流向住房貧困青年,青年住房貧困戶在733個樣本中占比24.97%,其享受住房福利的比例為34.43%,比青年非住房貧困戶享受住房福利的比例低17.75%,且X2=17.3509在0.01%水平上顯著。其他變量的基本分布見表1。

(二)統(tǒng)計方法

住房福利屬于二分類變量,本文采用的統(tǒng)計方法是對數(shù)偶值模型(binary logit model)。該模型基本形式是:

根據(jù)Logit的定義,模型可以轉(zhuǎn)換成:

P/(1-p)即某一個個案的因變量取值為1(享受住房福利)的概率與取值為0(沒有享受住房福利)的概率的比,在統(tǒng)計上稱為偶值(odds)。X1~Xp表示自變量,β1~βp為偏回歸系數(shù)。將(2)式代入(1)式可得出以下方程:

該模型假設對數(shù)偶數(shù)logit與模型自變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各個自變量的參數(shù)值β進行指數(shù)轉(zhuǎn)換后所得到的expβ就表示自變量的單位變化引起的因變量偶值的變化幅度即“偶值比”(也稱為機率比、發(fā)生比),即表示Xi變化一個單位,享受住房福利的概率將是原來的幾倍。偶值比大于1意味自變量增加,則因變量 P(y=1)對 P(y=0)的偶值也相應增加,偶值比越大表示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越明顯;小于1則表示因變量P(y=1)對P(y=0)的偶值相應減小,偶值比越小表示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越明顯;等于1(倍數(shù))表示沒有影響[12]。

三、模型分析與發(fā)現(xiàn)

為了分析青年住房福利流向問題,表2構建了住房福利與住房貧困、個體市場能力以及政治資本的關系模型。而模型1旨在于分析個體市場能力與享受住房福利之間的關系,從模型中的系數(shù)大小及方向來看,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確實主要流向個體市場能力較強的青年群體,教育年限、收入地位與享受住房福利之間呈相關,且都在0.1%水平上顯著。青年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則享受住房福利的概率就會變?yōu)樵瓉淼?.32(e0.276=1.32)倍。而個體收入地位每增加1個單位,則享受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的概率將變成原來的1.42(e0.353=1.42)倍。

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在市場化改革之前嚴格按照政治忠誠標準進行分配,表2模型2因而構建了個體政治資本與住房福利享受之間的關系模型,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住房福利在市場化改革之后仍然有利于權力精英,缺乏政治資本的青年個體反而更不可能享受到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但是從偽R2來看,個體市場能力比政治資本對享受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的影響力更大,兩者的偽R2分別為0.1787和0.0928。行政職務及黨員在模型2中的系數(shù)顯著而在模型3中的系數(shù)并不顯著,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城市戶青年比農(nóng)業(yè)戶青年更可能享受到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同樣表明存在青年住房福利倒掛問題,住房福利更多地分配給那些市場能力較強的城市戶。

表2 住房福利的偶值對數(shù)模型(binary logit model)

圖1 教育年限、收入地位與住房福利

福利倒掛現(xiàn)象在這里指住房福利的分配更有利于那些原本可以靠自身市場能力滿足住房基本需求的個體,而那些最需要再分配福利照顧的個體反而更不可能享受到住房福利。本文以教育年限及個體收入地位來測量市場能力并分析其與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分配之間的關系,而實證結(jié)果確實證明了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更多地流向了那些個體文憑較高或個體收入地位較高的群體。圖1進一步分析了教育年限、個體收入地位與住房福利分配之間的關系,從圖的變化趨勢來看,教育年限與個體收入地位對于享受住房福利具有正向強化效應,從而更加驗證了“福利倒掛”現(xiàn)象的真實性。那些個體收入地位較高且教育文憑較高者是住房福利分配的最大受益者。

回到本研究關注的核心議題即市場、再分配對住房不平等的作用力方向問題,“福利倒掛”現(xiàn)象恰恰說明弱勢群體即住房貧困戶將面臨著市場與再分配的雙重剝奪,市場與再分配對住房不平等的作用力方向是一致的即相互強化。住房需求的滿足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由個體收入地位決定,這就導致貧困戶只能依靠政府再分配福利或保障來滿足住房基本需求,但因這些再分配福利又主要流向高收入群體,貧困戶反而不可能從住房福利分配中占優(yōu)勢,市場和再分配都遵循著強者優(yōu)先邏輯,所以城市住房貧困在中國轉(zhuǎn)型時期是市場與再分配共同強化的產(chǎn)物。

四、延伸討論

本文對青年住房福利倒掛現(xiàn)象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討論再分配、市場與住房不平等之間的關系。澤林尼在研究匈牙利住房不平等時,曾提出再分配是制造住房不平等的根源,而“類市場”機制的引進反而可以降低住房不平等[13]。但這種觀點很快受到質(zhì)疑,在再分配經(jīng)濟體制下引進市場,市場同樣會扮演不平等角色[14]。后來,澤林尼對此展開更加系統(tǒng)的論述:總是占主要機制(支配地位)的制度導致根本性的不平等結(jié)構,而次要的或第二位的機制則具有平等化的效應,這兩種情況對應著社會主義國家和福利資本主義國家(見表3)[15](P158)。就是說,市場機制天生并不會比再分配機制更平等,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僅僅是第二機制(secondary mechanisms),隨著市場本身的迅速崛起或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時,市場將會喪失降低社會不平等的角色[16](P120),而國家福利再分配則扮演公平角色。這種觀點認為,再分配、市場對住房不平等的作用力方向是相反的。

表3 不同社會經(jīng)濟體系的不平等化和平等化效應機制

但是本文想進一步回答的問題是:再分配、市場對住房不平等的作用力方向是否存在一致的可能?過去的許多研究從某種程度上講,僅僅只是強調(diào)再分配與市場對不平等的“雙向中和”關系,即市場機制與再分配兩者中的一方在提升不平等時,另一方就一定會降低不平等。對于中國社會目前這種再分配與市場對不平等的“雙向強化模式”的探索還非常不夠。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與理論界還沒有很好地找到一個可以把“市場”與“再分配”鏈接起來的真正能夠反映強化不平等的載體有著密切的關系[9]。本文認為再分配與市場對住房不平等的相互強化可以從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流向這個載體中獲得解釋。

體制內(nèi)住房福利在這里指單位在住房貨幣化改革之后仍然為員工提供具有福利性質(zhì)的“房改房”、“折扣商品房”及“購房補貼”、“租房補貼”等,它是市場化改革以后(住房)再分配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那么這些住房福利又主要流向哪些群體?正常分配邏輯是:當市場在住房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時,必然導致那些支付能力不足者無法借助市場途徑來滿足住房基本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單位福利照顧應優(yōu)先考慮弱勢群體以彰顯社會公平。但本文實證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與此并不一致,許多再分配福利主要流向高收入群體而不是住房貧困戶,在一次分配(市場)注重效率的情況下,二次分配(再分配)并沒有注重公平。不平等生成的市場邏輯與再分配邏輯具有高度相似性,這意味著現(xiàn)實中的貧困成了市場與再分配雙重剝奪的產(chǎn)物。這個研究發(fā)現(xiàn)在政策上的啟示就是,政府應積極扮演好公平角色,政府再分配福利應更多地考慮那些市場能力較弱的青年群體。

注釋:

①本文使用的“2014年中國家庭動態(tài)追蹤調(diào)查(CFPS)”數(shù)據(jù)由北京大學社會科學調(diào)查中心提供,在此表示感謝!本文觀點和內(nèi)容由作者自負。

猜你喜歡
福利住房分配
聚焦兩會!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產(chǎn)稅!
玉米福利
走街串巷找住房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chǎn)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那時候福利好,別看掙幾十塊錢,也沒覺得緊巴巴的
SZEG?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清明雨
奉贤区| 常熟市| 车致| 禹城市| 阜城县| 巴青县| 漠河县| 揭阳市| 阜平县| 昭通市| 克山县| 涟源市| 金塔县| 吉水县| 长沙县| 华池县| 鹰潭市| 广丰县| 龙口市| 武鸣县| 天等县| 四川省| 铜鼓县| 运城市| 高台县| 兴仁县| 乐平市| 榆林市| 当阳市| 杭锦后旗| 高陵县| 井冈山市| 延安市| 赤峰市| 简阳市| 崇礼县| 乌拉特后旗| 天祝| 长白| 平陆县|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