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
北京的西邊有延綿起伏的山,總稱為西山,是北京城一道天然的屏障。京西古道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商旅要道,還兼著軍事防備的功能,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如今,現(xiàn)代化交通改變了京西古道的地位,這里不再人聲鼎沸,卻成為人們訪古尋幽和徒步鍛煉的好去處。我曾在一年之間幾乎走遍了現(xiàn)存的京西古道,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最愛的依舊是春天的古道。
清明假期,乍暖還寒時節(jié),約三五好友,重走西山大路。以圈門村為起點(diǎn),潭柘寺為終點(diǎn)。以圈門為起頭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條六千五百米長的溝谷,當(dāng)?shù)厝司头Q這里為門頭溝,如今的門頭溝區(qū)名字便由此而來。圈門之名則是因?yàn)橐蛔鶐吹倪^街樓而得來,這個過街樓保存得很好,如今被當(dāng)作門頭溝之門。
我們沿著蜿蜒的水泥路向村子后面的山走去,4月初,圈門村里種的桃花正在盛開。正兒八經(jīng)的桃,花期比山桃晚許多,桃樹開花時嫩綠色的桃葉也出來了,山桃開花時葉子還只是個芽。到了秋季,兩者區(qū)別更明顯了,山桃的果肉干癟,無法食用,而桃果汁水豐厚,是我們所喜愛的水果。
從圈門村穿過,來到一處被稱為天梯的地方。這里是直上直下的峭壁,有人在上面鑿出一級級的臺階。爬上臺階,需要手腳并用,雖然天梯不長,卻也驚險,頗有華山天梯的風(fēng)范。就在天梯附近,我看到了這次古道尋花最主要的目標(biāo)——小藥八旦子。我第一次參加自然探索活動就是為了尋找小藥八旦子,可惜我們那次所走的大覺寺后山并沒有。小藥八旦子屬于罌粟科紫堇屬植物,廣布于華北地區(qū),向西直到甘肅都能見到它的蹤影。它的模式標(biāo)本采自北京,因此也叫北京元胡,在《北京植物志》上曾被誤當(dāng)成全葉延胡索,所以很多人都找不到這種傳說中的植物。直到人們發(fā)現(xiàn)西山分布著不少小藥八旦子,它的神秘面紗才被揭開。
這里的小藥八旦子很多,成片生長,只見一朵朵小花像一只只藍(lán)色的小鳥騰飛在一片片圓形葉子的綠色海洋中,蔓延成一片藍(lán)色波濤。花的當(dāng)中有兩片連合的小花瓣,用鑷子輕輕打開,花蕊和柱頭展露出來,構(gòu)造非常精巧。這片小藥八旦子除了天藍(lán)色,還有深藍(lán)色甚至藍(lán)紫色,顏色非常美。風(fēng)吹過來,花也隨著輕輕顫動,剛剛爬天梯時出的汗也在這溫柔的春風(fēng)中消散。
沿著古道繼續(xù)前行,有一段路的痕跡非常明顯,青石鋪就,被人踩得光滑。這段路走起來也頗費(fèi)勁,坡度大,左右盤旋,當(dāng)?shù)厝朔Q“十八盤”。仔細(xì)觀察古道的路面會發(fā)現(xiàn),每隔一米至一米五便有一排條石凸出路面,這是當(dāng)初設(shè)計者的智慧體現(xiàn),有了它們,行人和牲畜走在這些光滑路面時便能找到用力點(diǎn),不至于滑倒。
走過這段“十八盤”,就到了峰口庵關(guān)城。關(guān)城是古代建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上的軍事建筑,有大有小,大的如居庸關(guān)、嘉峪關(guān)等,小的就如我們看到的這類把守要道的關(guān)城。如今關(guān)城只剩個殘缺的門洞。
峰口庵向左拐幾步,就是京西古道上著名的“蹄窩”,石頭路面上有百來個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凹陷,據(jù)說是古道上馱著重物的牲畜長年累月踩踏而成。
過了蹄窩,早春開花植物越發(fā)豐富起來。首先見到長在古道石條間隙的少花米口袋。米口袋是豆科植物,花紫色,全株有白色小毛,低矮地貼著地面。這個古怪的名字是從它的果實(shí)來的,它結(jié)的莢果成熟后像一個裝了米的小口袋。米口袋是藍(lán)灰蝶主要的寄主植物,仔細(xì)翻一翻葉背,準(zhǔn)能看到一顆顆圓形的小蝶卵。在向陽處還能尋見一種乍看和米口袋挺像的植物,只不過花是白色的,那就是糙葉黃芪,也貼著地面生長,用手摸一摸葉子,果然粗糙,和米口袋軟綿的手感完全不同。
路邊不時還遇到一種開白花的菊科植物,大丁草。這種小草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有春和秋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tài)。春天的基生葉是蓮座狀,橢圓形,開白色花??傻搅饲锾?,植株能高達(dá)三十厘米,葉是長橢圓形或者倒披針狀。秋花也大,顏色更是變成了紫紅色。不少植物都有這樣春秋不同的變異功能,為的就是保證能結(jié)出種子,繁殖出下一代。
走了大半天,早已累得不行了,清明時早晚溫差大,早上還穿著外套,中午太陽一出,個個滿頭大汗,此行的另一個目標(biāo)植物白頭翁卻遲遲不見。我曾多次見過白頭翁,不過朋友告訴我,這一路上能有大片白頭翁,都能長成花海。路程走了三分之二卻不見芳蹤。走在前頭的朋友此刻喊了聲:“地上有植物開著紫色的大花!”對疲憊的我無疑是打了一劑強(qiáng)心針,沖過去一看,果然是白頭翁,只有孤零零的一棵。白頭翁是毛茛科白頭翁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全株都長著細(xì)細(xì)的白色柔毛,花紫色,像長了毛的小郁金香。雌蕊群黃色,擠在中間,甚是好看。為什么這么可愛的花有這么老氣橫秋的名字呢?等花后你再遇見它就明白了,白頭的瘦果宿存花柱是羽毛狀的,一縷縷銀絲攢作一團(tuán),風(fēng)吹來,凌亂不堪,的確像個白發(fā)老翁呢。
從此行最高點(diǎn)雷達(dá)站下行,前方就是終點(diǎn)站潭柘寺。路上見到大量螞蚱腿子。這是一種奇葩植物,我們所熟悉的菊科植物如蒲公英、非洲菊等都是草本植物,螞蚱腿子卻是木本菊科植物,長成落葉小灌木,花很小,雌花和兩性花不長在一起。雌花是粉色的,兩性花則是白色的。
快到潭柘寺的時候,見到了豆科的紅花錦雞兒。它開著黃花卻叫紅花錦雞兒這個名字,引來了不少朋友的抗議。不過再過一周,花快謝的時候再看,黃花就變成了紅花,也許命名的植物學(xué)家看到的正是快謝的花兒吧。
路邊還有一種很有趣的植物,花紫色,像一個倒掛的小鐘,黃色的花蕊伸出花外,好玩的是這個“小鐘”朝上的位置上還有五個微微往里彎的小距。這就是春天多見的另一種毛茛科植物,紫花耬斗菜。北京還有一種野生的華北耬斗菜比這種更好看,我們夏季爬山時能看到。
穿過村子,就來到終點(diǎn)潭柘寺,北京市最古老的寺廟,都說“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寺里面古銀杏和古松柏都非常漂亮。走了一天,坐在潭柘寺外的矮墻上,聽松濤陣陣,又一次圓滿的尋花之旅結(jié)束了。